唐诗讲演录
引言
这学期的“唐诗研究”课与大家已经上过的“唐代文学”课互相配合而又各有分工和侧重,就如同:
风景照与鸟瞰图 逐一检阅与“梳辫子”(板书)
我们原来的“唐代文学”课主要介绍作家作品,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一二流作家和他们的部分作品,但我们作为基础课的“唐宋文学”,往往局限于一个个作家、一篇篇作品,比较孤立和分散,就像我们夜晚看蓝天上的星星,这颗叫什么,那颗叫什么,是已经知道了一些,但这些星星与星星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些星星组成一个星座,哪些星座又组成星系(比如什么是太阳系,什么是银河系),星系和星系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些纵横联系,我们还不甚了然。而不了解这种纵横联系,我们孤立地想记住这些星星是很难的,对天体更本质的认识也还很不够。现在,我们就是要把唐代诗国天幕里的群星纵横联系起来,力图构成一个完整的图像,获得一个整体认识。苏轼曾经写过一首带有哲理意味的看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说的是对庐山只有一些局部的认识,还没有从总体上把握。如果把唐诗比成绵延不绝的庐山,我们目前在座的有些同学对于唐诗的认识,可能还处在苏轼所讲的这一阶段。这也并不差,因为我们学过一学期的“唐宋文学”,已经到了庐山,领略了庐山这一座悬崖、那一道瀑布的景象,拍下了不少风景照,有了许多许多感性的认识(有了许多作品在头脑里)。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要对庐山有整体认识。我们最好能有一架非常灵活自如、时起时落的飞机,有一副很好的瞭望镜,把庐山上上下下再盘旋一番,打量一番。从不同的侧面拍下一些带全局性的鸟瞰图,而有些地方又还要用钻探机再钻一下,这样我们对它就可能有整体认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庐山图像印在我们脑子里。我们这学期的“唐诗研究”课跟上学期的“唐代文学”课,应该就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板书所标示的关系。
如果上学期的“唐代文学”课是一张张风景照,这学期的“唐诗研究”课就要有一些比较完整的不同侧面的鸟瞰图,如果上学期是一根根头发丝,这学期就是梳辫子。
我们这学期上的课,跟我们手边的两本教材(一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是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应该是这种关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是唐代文学的汇集,它让我们一篇篇地读,但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作品之间可能有些什么样的纵横联系。《中国文学史》呢?还是几十年前编的,而最近十多年的发展太快了,使这种文学史在我们进一步求深的时候,显得过时,它所揭示的规律性的东西还很不够,还是按时代顺序排列的作家作品评介的汇集。这中间的纵横联系有的是没有或不够,有的是因为作家作品叙述多了,把前后左右的联系冲淡了。这样,当我们还不是很内行的时候,读起来往往就看不清或者把握不住整体。我们的“唐诗研究”课,应该有助于回过头来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文学史》。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给唐诗梳成各种辫子,使它容易把握。就像韩信面临几十万大军,为了有效地控制全军,要按兵种、按士兵多方面的特点,给它编排起来,这样就能以简驭繁,把复杂的对象从某些方面变得了如指掌。
这学期的“唐诗研究”课,我们就想努力完成这种整体认识。我们要从纵横两方面着手。纵地看,看它有哪些发展阶段,哪些流派,哪些体裁、样式,等等;横地看,要看各个阶段、各个时期分别有些什么特色,呈现什么风貌,各个流派分别出现在哪些阶段,互相间有什么影响,等等。另外,我们还要系统回顾一下从唐代到现在这一千多年来的唐诗研究工作,也就是要看看唐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总结经验和教训。
当然,要完成这些认识是很不容易的。它受两方面条件的限制,一是受讲课人的水平限制,有些问题不一定拿得准;二是受同学方面某些条件的限制,最主要是作品读得少、读得不熟。上这门课跟上“作品选”不一样,上“作品选”,不怕同学作品读得少,因为它是一篇一篇讲,反正我只讲这一篇,从字词句讲起,不怕你没读过,可能正因为没读过,我讲起来你反而感到新鲜,但我们这学期纵横联系,没有一定作品做底子,纵横就联系不起来,就会感到很茫然,就像没到过北京,听人讲这条街、那条巷一样,感到非常茫然。所以要让我讲的在诸位头脑里能唤起印象,而不要弄得空对空,大家就一定要多读作品,可以首先读我所发材料上的作品,现在要抓紧看作品还来得及,我相信看得少的跟看得多的听起课来感受不一样,看过的跟没看过的感受也不一样。我们双方要各自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使彼此之间信息能够沟通,使我们能在这门学科领域内有共同语言,这样才能把课学得更好些。
在教学方式上,鉴于大家作品读得不多,空讲理论是不行的。我准备把讲理论和讲作品穿插起来,用作品来印证理论。从作品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来加深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也就是用鸟瞰图和风景照相配合,用局部来说明整体。这样,我们的鸟瞰图可能就不那么模糊和抽象,不那么难于把握。所以,我们还是要讲些作品,有些还可能讲得比较细。另外,讲作品还有一个问题,作品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拿来作为例子时往往只能讲一个侧面。如果只讲一个侧面,对印证理论当然是好的,但对作品本身,这样讲又显得不够周全,丢掉了另外一些方面未免可惜。比如我们讲人的身材、讲体型时,请来一位美人让大家看一下,结果把脸、把一些部位都蒙起来,只看一下腰身,未免遗憾。所以对于作品,我们还是把某些重要方面都提一下,但突出我们要讲的方面,这样看起来可能比较松散一些,没有紧紧围绕主线,但实际上可能比较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