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面临转型——探访莫桑比克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走遍非洲 作者:张哲,陈雁 编


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面临转型——探访莫桑比克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前驻津巴布韦站首席记者 刘畅

看到这些秧苗绿油油地长势喜人,你怎么也想不到,在农业示范中心接手这块土地之前,这是一块连当地农民都看不上的盐碱地。

根据2006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果,截至2015年,中国政府已经在非洲援建了二十几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这是中国政府在非洲开展农业援助的一次大规模的尝试,按照既定安排,示范中心开始运转的前三年为技术合作期,由中国政府每年以无偿援助方式向示范中心提供维持中心运行的资金,三年技术合作期结束后,中心运行资金由中心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予以支持。目前,第一批农业示范中心已经面临着从无偿援助到自主经营的转型,那么这些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目前运营情况如何?面临着哪些转型的困难?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程探访了莫桑比克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示范中心的蔬菜大棚里硕果累累

中国农业专家将盐碱地变良田

在中国援助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里,莫桑比克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不仅是最早援建的,也是运作成果最显著的一个,在2013年中国商务部组织的项目监测评价中,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位列整个非洲第一名。

记者慕名而来,确实眼前一亮。只见绿油油的稻田里水波荡漾,蔬菜基地瓜果累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记者到达时,中国农业专家庄尚万正在毒辣的太阳下指导示范中心的工人翻耕土地,培育秧苗。庄尚万对记者说:“这是国内引进的水稻品种‘丝苗’。这个品种在这里表现得很好,亩产1300斤没问题,产量还要略高于国内。而且因为这里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产出来的稻米比国内口感要好。”

看到这些秧苗绿油油地长势喜人,你怎么也想不到,在农业示范中心接手这块土地之前,这是一块连当地农民都看不上的盐碱地。

2007年1月9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莫桑比克,为莫桑比克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揭牌,标志我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正式启动。2009年7月9日,示范中心正式开工。示范中心占地50多公顷,但绝大多数都是从未有人开垦过的盐碱地。

庄尚万回忆说,“这个地方盐碱重,当地没有人种过,在建设示范中心的时候,莫方有意把这块盐碱地给我们,说想看看中国人的本事。”

湖北农垦的农业专家们来到这片杂草丛生的盐碱地,除草开荒,挖沟开渠,又翻耕清洗土壤,改良酸碱度,经过几年的开垦耕种,硬是把一片无人问津的盐碱地改造成适宜耕种的良田。农业专家们又克服当地阳光强、风力大、土壤渗水快、鸟雀危害严重的困难,使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左右。

农业示范技术中心主任田泽勤说:“2011年,莫桑比克水稻亩产300—500斤,我们现在达到1200斤甚至1200斤以上,产量提高了一倍以上。此外,我们在加扎省友谊农场还有一个面积更大的示范基地,那里很多老百姓和我们学习种水稻,水稻亩产提高到了900斤左右。”

从2012年4月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正式进入技术合作以来,农业专家们进行了水稻、棉花、蔬菜的种植试验和畜禽的养殖试验,已经筛选出十多个适宜在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其中已有两个水稻品种经莫农业部门审批参加当地区试。从国内引进的6个特种玉米品种,尤其是“荆花糯6号”表现特别优异,每亩玉米棒的鲜重达到1000公斤,为当地玉米产量的几倍,而且味道更好。从国内引进的鄂杂棉26号亩产籽棉达到400公斤。从国内引进的蔬菜品种达30多个,并从斯威士兰引进种猪,进行生猪养殖试验,效果良好。

示范中心的球白菜长势喜人

对于中国农业专家的敬业和高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现在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担任外联和翻译的莫桑比克小伙马哈拉比感触颇深:“莫桑比克人生产一吨,他们就能生产两吨三吨,工作效率特别高。他们每天都上班,非常辛苦。”

将中国的农业技术带给莫桑比克人

根据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的目标,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担负着为非洲国家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种植技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任。因此,除了试验农作物的新品种和指导示范区的工人种植之外,他们还经常接待来自莫桑比克全国的农业大学的师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管理工作者,每年培训人员五百人以上。为此,示范中心修建了培训教室和学生宿舍,专门接待从莫桑比克全国各地来此参观的老师和学生。

在农业技术专家手把手的教导下,示范中心雇用的二十几位工人已经熟练掌握了种植技术。在示范中心工作了三年的乔治说:“以前我没种过庄稼,但我在这里学会了很多东西,水稻、玉米、球白菜我都会种了。”

示范中心附近的农民经常来中国专家种的地里学习取经,因此示范中心附近的田地大都整整齐齐,规划有致。

除了农业种植技术,示范中心的沼气项目也很受莫桑比克政府的重视和大学师生的关注。示范中心养有150头左右的生猪,猪圈旁边就是中国政府援建的沼气池,今年9月底完工。田泽勤主任介绍说,这是中国政府在非洲援助的第一个沼气工程项目,养猪场的猪粪通过地下管道流到预处理池,再通过水泵抽到发酵池,通过氧化发酵,产生沼液,进入沼液池,成为农产品的有机肥料。而产生的沼气则用来做饭、照明。示范中心用于做饭的燃料都是沼气。

田泽勤主任说:“修建沼气池是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程,莫桑比克政府也想搞,但没搞成功,他们在参观了我们的沼气池后,甚至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此派了很多人来参观学习。”

从全额拨款到自主经营的转型

虽然莫桑比克中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早已步入正轨,各种试验示范项目也开展得不错,但示范中心主任田泽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是显得忧心忡忡。

田泽勤在查看示范中心的菜地

田泽勤说,按照之前中莫之间签署的协议,技术合作的三年期限在2015年5月就已经结束,5月后,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由中国政府无偿援助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盈利用于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莫桑比克经济水平很低,要想靠农业盈利实在太难,目前示范中心的所有收益也只能维持三分之二的开销。

田泽勤主任坦言,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转型面临着不少难题。经过三年的运营,当时中国政府援助给示范中心的设备大多老旧,维修保养压力很大。两台抽水的水泵已经坏掉一台,另一台超负荷运转,也时常罢工,所以农业用水问题就成了老大难。

在农业专家们看来,示范中心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其实并不十分有利,土壤虽然肥力较高,但蓄水能力不强,国内的水稻灌一次水可以管半个月,而这里两三天水就干了,还需要重新灌水,而离示范中心最近的河流在5公里以外,水泵又时常出问题,所以缺水情况将长期存在。

此外,示范中心常年大风不断,日照强,风力大,水分蒸发快,这些对农业生产都是不利因素。“这里的虫害和鸟害很严重,只能用农药,但是撒下去的农药一下子就被风吹跑了,农药效果大打折扣。”田泽勤指着田里被鸟雀吃掉的秧苗,很是心疼。

农业专家们搞种植都是好手,但在对外联络上却存在很大困难。莫桑比克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由于缺少葡萄牙语翻译,中国专家在田间指导尚可用肢体语言和简单的英语沟通,但牵扯到与政府谈判、政策协调等工作就倍感艰难。田泽勤说,莫桑比克各种物质极其匮乏,示范中心成立至今,各种试验示范所需的种子、农药等都要从国内采购。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供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莫桑比克的农药和肥料品种少,很难买到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品种,即使能够买到,也是国内价格的几倍,给种植增加了不少成本。

不过,虽然困难重重,示范中心还是在想办法进行创收。他们正在尝试向当地出售他们培育的玉米、球白菜等农作物,由于示范中心的农作物物美价廉,很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田泽勤说,“每次一开园,就会有几百个菜贩子涌进来购买,那场面着实壮观。”

前来示范中心买菜的菜农

田泽勤主任说,他们还在尝试订单农业。“莫桑比克有个澳大利亚老板听说示范中心种植做得很不错,慕名而来,让我们给他种45亩辣椒,他们全部回收。现在辣椒种下去了,长势不错,他给我们预付了30万梅里卡(约合6000美元)订金。我们算了一下,一亩地可以有4万梅里卡的收入(约合800美元)。如果一年下来效益不错,我们还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对于未来如何与莫方进行长期农业合作,将一个无偿援助项目变成一个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还有更长远的打算。田泽勤主任说,他们准备和莫桑比克签署后七年的合作协议,因此可持续发展很关键,要有相关的产业作为支撑,将产业开发和示范引领结合起来。现在示范中心的产业初具规模,下一步计划把小磨麻油、粮食酿酒加工、种子生产销售搞起来,尤其是种子生产销售,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利于中心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带动当地农业发展。

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政府援助非洲农业的一个创新项目,为非洲许多国家解决粮食问题都提供了先进的示范作用。但是,一味政府援助并非长久之计,能够产生造血功能才利于示范中心的健康发展。田泽勤主任说,他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效仿。当然无论如何,示范中心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首位,如果运作得好,相信示范中心以后能达到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