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东湖情缘——自序
美丽中国拥有湖泊成千上万,如珍珠、如宝镜,镶嵌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熠熠生辉。在我心目中,武汉东湖却与众不同,她闪耀的是异样的光彩。百度搜索“中国十大名湖”资料显示,东湖在中国十大名湖中位列第五,简短的介绍词说东湖“是武汉最广阔优美的风景区,异样繁华,分外娆人”。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在全国的湖泊中,应属出类拔萃者。人们在注目她的广阔之余,是否也会想到东湖天生地设之生态作用,东湖历史文化之源远流长,东湖山水洲渚之钟灵毓秀,东湖与日俱增的美化建设。怎一个“大”字了得!
我对东湖一往情深,是缘于少年时代对东湖的认识。还是在佩戴红领巾的时候,学校间或组织学生在武汉市内景点游览,因为学校在汉口,一般就在中山公园、解放公园等处游玩。直至有一次,到武昌春游东湖,顿时觉得天地开阔,琉璃千顷,在茫无涯际的烟波中,我初识东湖的辽阔。继而,我读初中时,学校组织师生去珞珈山武汉大学参观。玩兴正浓的年龄,兴趣却在湖山之间。登上珞珈山顶,看东湖碧波荡漾,周边群山逶迤,远处苍色如黛,脚下翠林葱郁,繁花似锦,让我再次领略到东湖的壮美。
可惜得很,囿于条件,这种机会不是常有。我对东湖的眷念,从那时起就深怀于心。
二十世纪末,我随工作单位迁居到东湖梨园旁边,从此朝夕与东湖相伴。工作之余,我常常去东湖散步,在徜徉中,领受东湖迷人的魅力。从小时候觉得遥不可及的名胜,到现在一下拉到眼前的美景,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察她,亲近她。
真正熟悉东湖当是我在新华社退休之后。二〇一二年,我告别了近三十年的新闻工作,开始学习诗词,这是我学生时代就憧憬的远方。尽管我从事文字工作几十年,但接触格律诗词并不多,因而尚需从头学起。为寻找创作灵感,也为了锻炼身体,我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东湖的西岸。在长天楼、在梅岭,追寻伟人钟爱东湖的缘起;在行吟阁、在屈原纪念馆,领受屈子文化的熏陶;在苍柏园、在陶铸楼,体会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听涛景区的湖山丘原、亭台楼阁,处处都有我留连的足迹。
但这还只是博大东湖的一角。还有人文历史厚重和自然风光优美的听涛、磨山、落雁、吹笛,以及科教胜地珞洪等一系列风景区。我试图从东湖的历史到现代的发展,从人文景观到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她,探寻她。
就在这个过程中,东湖绿道——一条世界级绿道、国内首条城区内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绿道建成了。全长一百多公里的绿道,扣环成网,把东湖各大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无与伦比的连轴画卷,把东湖的山、林、泽、园、岛、堤、田、湾等,与人文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舍等,联璧串珠,使人更紧密地亲水、亲山、亲自然。于是,凭借这张网,我踏遍了东湖的每一个角落。
对东湖的踏访,使我愈来愈觉得,与其他名湖相比,武汉东湖毫不逊色。即便是与天下闻名的杭州西湖相比,武汉东湖也有壮美其甚的特点。有感于此,我曾在二〇一七年写过一阕词:
浪淘沙·行游西湖思东湖
久住大湖边,见惯漪澜。人言西子却轻妍,娇巧玲珑飘倩影,真个名媛。妆抹淡浓间,游客摩肩。两湖竞艳玉阶宣,壮美纤柔呈丽质,双璧争先。
我把武汉东湖的壮美与杭州西湖的纤柔并列在一块,是为“双璧”。诗中的“玉阶”,即敬爱的朱德总司令。他在一九五三年游武汉东湖时,留下了题词,对东湖的期许是“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六十多年过去了,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六倍的武汉东湖,经过建设发展,今天是否追上了西湖呢?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还是那份中国十大名湖资料,我注意到其中对杭州西湖的评价,有一句“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赞颂之作极多”,这也许是以前杭州西湖在声名远播上稍胜一筹的缘由之一。
若论武汉东湖之大、之美、人文历史之宏博,为中国乃至亚洲的城中湖中所罕见。东湖的天生丽质固然为人们所称道,但世代人文之盛为扮靓东湖所作出的贡献也值得敬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地建设发展,使得东湖如锦上添花。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挂牌以来,东湖先后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国字级称号,最近又获得“长江经济带2018年最美河流(湖泊)”称号。东湖绿道于2017年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今日之东湖,正在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东湖国家城市生态示范区,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亮点区块,构建“生态之心、人文之心、融合之心”三心合一的东湖生态绿心。东湖如此耀眼的光环,也逐渐为世人所知。
当然,东湖仍然需要鼓与呼。多年来,东湖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各级媒体作了大量报道,出版了以《文话东湖》《东湖史话》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献,为东湖点亮世界作出重要贡献。相形之下,东湖诗词或许尚在蓄势之中。我以为,以诗词形式来展示东湖,也是不可或缺的题中应有之义。
古往今来,也有吟诵武汉东湖的诗词,其中也不乏锦篇绣帙。譬如南宋文人袁说友的《游武昌东湖》诗:“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诗中描绘的东湖,大有与杭州西湖媲美之势。这首诗传诵至今八百多年,证明好的诗词是有长久的生命力的,也说明经典的诗词相较其他的文学体裁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此,东湖需要有专门的诗词集面世,以与东湖在海内外的地位、影响,以及与日俱增的发展高度相匹配。发展中的东湖,也亟待一张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我认为,这张名片当数最接地气的《东湖竹枝词》。
我住在东湖之滨,熟悉东湖,热爱东湖,多少年来萦怀于心的东湖情结,使我萌生了以竹枝词来记录、展示、讴歌大美东湖的冲动。竹枝词是格律诗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写实和民间气息是它的最大特点,它可广为记事,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在题材上以风土世情为主,山水形胜、风物典迹等都是重要的吟咏对象。清朝竹枝大家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就是武汉城市文化的一束奇葩。一百多年以来,在世间广为流传,在展示旧汉口的风土世情的同时,还能以诗佐史,以诗拾遗,对全方位研究武汉提供了重要史料。
近年来,各地竹枝词创作风起云涌。仅武汉市而言,就有《汉正街竹枝词》《洪山竹枝词》《蔡甸竹枝词》等相继问世,起到“押韵的地方志”和宣传本区域的作用。而优美且深邃的东湖为竹枝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时代呼唤东湖竹枝词,东湖崛起文化高地,正当其时。
有幸的是,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领导对我的创作意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决定将出版竹枝词诗集作为“文话东湖”文献系列之一,而列为专项文化工程,让我挑起创作《东湖竹枝词》专集的这副重担。区管委会领导吴汉泉同志对诗集的宏观布局整体架构进行了精心指导,并提供详尽资料以作参考。区旅游局指定了专人负责联络和协调有关釆访事宜。倘若没有这些支持,这本诗集是很难面世的。
受命之后,我实在不敢懈怠,夙兴夜寐地写作了大半年,终于完成了这部拥有三百四十八首诗、基本囊括东湖全部景观的《东湖竹枝词》。诗集按照东湖的“一链(东湖绿道)八景(听涛、磨山、落雁、吹笛、湖北省博物馆、武汉植物园、欢乐谷、海洋世界)”的景点景观分别作了描摹,也简约介绍了东湖特产,并对东湖周边以武汉大学为主的文化圈作了描述。我力图从东湖的各个方面、各个方位,多角度来展现她的生态之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为东湖的美丽画页提供一张张图解,为东湖的来客叙说一串串导游词,为东湖的建设发展史留取一份份佐证。能否达到这个效果,还需读者检验。应该说明的是,本诗集于二〇一九年九月底已经定稿,以至稍后举行的、举世瞩目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东湖举办的四项赛事未能涉及,这也给今后的创作者留下写作空间。
一句熟语“拋砖引玉”,在我来说不是谦词。我抛出的是砖,但是实在,可以奠基;希望引出缀玉串珠,以筑起东湖文化的秀峰。
刘啟超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