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回忆浦江清先生
白化文
“后进何人知大老!”现在的喜爱文学的青年,知道浦先生的人恐怕不多了。可在三四十年代以至解放初,清华园“双清”的名字是很响亮的。这就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朱佩弦(自清)先生和浦江清先生。两位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清”字。浦先生的名字很雅,当时还有人出了一条上联:“浦江清游清江浦”,求对下联,条件极苛:①回文;②偏旁要一致;③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听说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成为绝对了。
浦先生(1904-1957)是江苏松江县人,青少年时代家境清寒,但勤奋好学,靠本县的“清寒子弟助学金”,1922-1926年间在南京的东南大学外语系学习并毕业。在校时得到学贯中西的吴宓先生的赏识,毕业后推荐到清华研究院的“国学门”,做陈寅恪大师的助教。从此转学中国学问。因工作需要,还在陈先生指导下,自学了梵文、天文学等学术,可说是学贯天人与中西的博学之士。1929年“国学门”撤消,浦先生转入中文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入北大中文系任教,直到逝世。遗著集成《浦江清文录》,1958、1989年各由人民文学出版一次,第二次出版的本子中附有先生所著“诗词”。
先母常对我说起一件往事,即,1931年夏季,朱佩弦(自清)先生刚和陈竹隐先生订婚,在中南海租了几间房,过精神恋爱生活。陈先生是我外祖母和我母亲的朋友,她是成都人,负笈于当时的北平艺术学院,是齐白石、溥西园等先生的弟子,在北平的文艺界相当活跃,有时在真光电影院或清华大学礼堂参加请到歌吟唱演出,那是可古雅的玩意儿,但却很受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欢迎。可是她在北平没有娘家,有时住我姥姥家。订婚时,我们这边还算大媒和女家的人呢。
二排左三为浦江清、左四朱自清
朱先生订婚了,就想起自己的好朋友浦先生还没有女友。于是求我外祖母做媒,将我外祖母的堂妹介绍给浦先生。这位小姐和陈竹隐先生年岁相仿,二十六七岁光景,当时也算是大女了。相亲地点在北海漪澜堂。浦、朱、陈三先生均出席,女方是那位小姐、我外祖母、我母亲还带着我。根据迷信的妈妈论儿,相亲时有一个父母双全的婴儿——最好是长子——参加,能促成喜事。我当时一岁多,作为吉祥物的条件齐备,得以与会。可是小姐相面的结果是,认为浦先生“无寿者相”,此事告吹。浦先生果然享年不永,可是那位小姐40年代中就因子宫癌去世,比浦先生走得还早呢。
那次会见,却出人意料地决定了我的一生。原来,我正玩家母的钢笔,浦、朱两位先生出于礼貌,夸奖了我几句,说将来可以往文学方面培养。家母认真起来,后来果真这么办了,造成我在中学偏科偏得厉害,数理化一窍不通,外语一锅粥,非念中文系不可了。
待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再见到浦先生,已是1952年。1954年秋季,浦先生给我们开中国文学史第三段,即宋元明清部分,助手是吴小如先生。第一学期由程毅中大学长——就是原任北京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的那位了——和我担任课代表。浦先生那时身体已经很不好,早上起不来。课安排在上午最后两节。有时上课铃响了,老师未到,我们两个人就到燕东园浦先生府上去,侍候老师穿衣戴帽,常用浦宅的一辆女车前推后拥,把老师载到课堂上来。浦先生是会唱昆曲的,他教元明戏曲,常采用吟唱法,意在熏陶。他老人家很认真,迟到的时间一定要补上。这可苦了大伙儿啦。毕竟我们那时是国家供给制,供饭,十二块八毛一个月包伙,每天大米白面,四菜一汤,中午经常吃小炖肉。八人一桌,若与别的系合桌,去晚了就剩下粉条子啦。再说,大师傅还等着清扫食堂呢。浦先生拖课半小时是常事,有时能达到一小时。众人大有罢课之势,课代表夹在其中受苦。第二学期起,我就急流勇退,把这差使交给将要成为我爱人的李鼎暇啦。在下曾有打油一首:“教师楼(按:今为第一教室楼)前日影西,霖铃一曲尚低迷;唱到明皇声咽处,回肠荡气腹中啼!”现在想来,让先生讲基础课未必是上策,要因人制宜。
可是浦先生是十分爱学生的,很想把自己的绝学传授下去。一个深秋的晚上,程大学长和我去见他,他执意要送我们出来,说遛遛。途中手指星空,大讲起天文来。可怜我们哪里听得懂!看到了我们茫茫然的样子,老师大约失望了,以后不再提起。
徐枢大学长——就是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的那位了——是我班学习语言学的尖子,从二年级开始就发表相关的小文章。毕业前吕叔湘、张志公两位先生分别召见过他,均有罗致于门下之意。可是那一年中等专业学校大发展,我们班毕业分配,有一部分分到那里去了。徐大学长分到电力学校,那里的语文课不是主科,他有点郁郁不得志的样子。一天,他遇见浦先生,把情况一说,浦先生却道:“你可以研究电么!”过后徐大学长向我一说,两人哈哈大笑。细一想,老师有深意存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要抓住“研究”不放就行。因而我此后每到新岗位,一定服从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废研究,多少干出些名堂来,都是受“研究电”的启发啊!
程毅中学长分配到西安石油学校教语文。1956年,北大又招研究生。他想考,就近托徐枢学长去问问浦先生。想不到浦先生说,不用考了,由浦先生向系里说,从西安要回来就是了。不久,程兄便“生入玉关”。在那时这样办,是要冒风险的。而程大学长和浦先生并无特殊关系。浦先生晚年指导的几位研究生和助教,如程毅中、傅璇琮和赵齐平,后来各有建树。老师的独生女浦汉明那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默察老师对于她的培养和期待,绝不如对几位研究生那样殷切。汉明毕业后分配去青海,师母也没有留难。可见先生以学术为公器的襟怀。我常诵陆放翁的名句:“天下英雄唯使君!”
浦先生逝世,时为教研究主任的游泽承(国恩)先生代室内的研究生和助教们作了几副挽联。程毅中读给我听。我对其中一副的最后两句印象深刻。但我的感觉是,此联风神绵邈,恐非老成人游先生笔墨,而是出于惨绿少年之手,八成还是程兄的手笔。那就是:
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