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术兴趣转向航空工程研究
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认为:1934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是他走上航空航天之路的发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钱学森的航空航天之路实则始于大学时代。但令人疑惑的是,交通大学是在1934年钱学森毕业之后的秋学期才在机械工程学院内设置“飞机组”专业,1942年才设置航空工程专业。那么,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时已经拥有哪些航空知识?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了解钱学森如何完成学术兴趣的转向。
钱学森发表的航空文章
钱学森留学美国之前到底发表了多少关于航空方面的文章,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笔者经过多年搜索,大体上统计出钱学森发表的论文共计有六篇:
《美国大飞船失事及美国建筑飞船的原因》,《空军》1933年第24期
《航空用蒸汽发动机》,《空军》1933年第34期
《最近飞机炮之发展》,《空军》1934年第67期
《飞行的印刷所》,《世界知识》1934年第7期
《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航空杂志》1935年第1期
《火箭》,《浙江青年》1935年第9期
其中,前三篇发表于交通大学求学之际,后三篇发表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后在南昌、杭州、南京等地实习之际。同时,有必要对这六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做一番介绍。
1933年钱学森第一篇关于航空知识的文章是《美国大飞船失事及美国建筑飞船的原因》,发表于《空军》(1933年第24期)。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美国Akron飞船(一种充氦气的硬壳飞艇,隶属于美国海军。1933年4月4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海岸附近失事,飞艇上76人中有73人死亡,仅有3人生还)的构造和失事一事进行了详细分析,但是文章的落脚点在英美各国为何会对耗费如此之大的航空工程感兴趣。钱学森在分析完飞船失事原因后,笔锋一转:“说完了这件事,我们不得不问一问,为什么英国和美国都用了数千万元来建筑这么大的飞船?它们在军事上,究竟有什么用处?我们知道用飞船来轰炸敌国的时期已经过了,因为它易为飞机所攻击。现在的飞船,都是用来做侦察任务的。但是海军在洋面上侦察,用巡洋舰或飞机似乎都可以的。他们为什么要用飞船?”接下来,钱学森通过对“飞船和巡洋舰”“飞船和飞机”,在观察能力、耗费、防御能力以及搭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认为飞船都具有优势。最后钱学森还指出,对于中国而言,完全无须建造飞船,其原因有三:
(一)中国海军无殖民地,且非攻击侵略的国家,所以无长距离飞行的必要。何况中国的敌人日本,其全部土地皆在长距离的轰炸机飞行能力之内,所以更无须能一气飞行一万里的飞船。
(二)飞机的制造费较小,一机所费不过十数万元,而飞船则须数千万元,相差一千倍。而且飞机制作较易,无须十分特殊的技术,所用材料也较易采置。飞船则须十分专门的技术,就如美国那样高度技术的国家,也还得请教德国的工程师,所以在现在情况之下,中国实无制造飞船的能力。
(三)中国海军根本薄弱,也当然无制造飞船这特殊武器的必要。因为健全的军力,必须是平衡的,各方皆备的组织。
就在钱学森发表此文不到四个月,当年的第34期的《空军》又刊登了他的《航空用蒸汽发动机》一文。文章首先回顾了蒸汽机用在飞机上的历史事例,然后从航空用蒸汽发动机的特点、现状以及成功的实验案例三个方面,对蒸汽机用在飞机上的可行性做了评估。最后,钱学森认为:“蒸汽发动机在理论上有胜于汽油机处,并且实验的结果又证实了它的特长,所以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见到今日独霸航空界的汽油发动机为蒸汽发动机所代替。”文章还说,正是由于蒸汽发动机的优点,“大型飞机制造上的难关,一大部分可以打破,结果必有空前的大军用机出现”。钱学森在文中还提出颇为“环保”的观点:“我们必须知道的,就是蒸汽机不用汽油,其他燃料如煤、炭等等无不可用。因此对于不产汽油的国家如我国,尤有莫大的价值。这也是今日我国高唱航空救国时,所应注意的。”
钱学森毕业之前三个月,又在当年《空军》第67期上发表《最近飞机炮之发展》。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综述飞机上安装重型炮的历史、特长、发展及使用。文章中所引用的实验案例,是英国空军将三七毫米口径重炮安装在飞机上的案例,认为这种飞机炮在空中、海面及陆地上都有极强的威力。“由此看来,这种新式飞机炮比起实验初期的产物,真不知道,有多少的阻步,也就是英国空军不断努力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