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辑 人生正当时:无论到何处,总有人惦念

不因畏难而搁笔:回忆老舍 作者:罗常培,于志恭


第二辑
人生正当时:无论到何处,总有人惦念

武术老师马永奎

周长风

1992年10月,我们结识了济南无线电六厂退休工人陈庆云,交谈中得知,他的外祖父即是老舍在济南时的武术老师,名叫马永奎。

在陈庆云家里,我们见到了1934年老舍赠送马永奎的一把折扇,上用略带魏碑意味的小隶书写其随马永奎习武的经过。经仔细鉴定,确属老舍亲笔佚文,十分珍贵。现加以标点,照录如下:

去夏患背痛,动转甚艰。勤于为文,竟日伏案,蹇为病根。十年前曾习太极与剑术,以就食四方,遂复弃忘。及病发,谋之至友陶君子谦,谓“健身之术莫若勤于运动,而个人运动莫善于拳术”,遂荐马子元先生,鲁之名家也。初习太极,以活腰脚,继以练步,重义潭腿,查拳、洪拳、六路短拳等,藉广趣味,兼及枪剑与对击,多外间鲜见之技。一岁终,已得廿余套。每日展起自习半时许,体热汗下,食欲渐增,精神亦旺。子元先生教授有方,由浅入深,不求急效,亦弗吝所长,良可感也。端阳又近矣,书扇以赠。书法向非所长,久乏练习,全无是处,藉示激感耳。二十三年

端节前三日书奉。

子元先生正教

舒舍予

折扇另一面为当时山东大名鼎鼎的山水画家关友声所绘泼墨山水,上题“空山新雨后,峭壁挂飞泉。子元先生正之”。老舍与关友声乃好朋友,想来是老舍请关友声画此,以赠马永奎的。

关于文中提到的陶子谦,查不到任何文字资料。据对济南掌故知之甚详的张稚庐先生讲,陶当时似在司法界供职,亦擅拳术,并著有一本拳术方面的书,书前有曾任国民党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的题词。我曾写信给老舍的公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先生,请他询问令堂。他回信说:“关于陶先生也所知甚少。”又说:“母亲知道马师傅,但回忆不起更多的事。”

马永奎,字子元,回族,济南人,生于1893年,自幼习武,后入山东冠县人杨鸿修门下,得杨氏查拳真传,其枪术尤为超群,有“山东一杆枪”之美誉。

马永奎的徒弟、济南市京剧团武生演员马文宽对笔者讲,其师用的枪竖起约两人高,枪杆有茶碗口粗细,使起来称得上神出鬼没,这杆枪至今仍为其后人珍藏。马永奎名重一时,所以外地来济南演出的京剧武生演员大都同他谋面以请教。据说,盖叫天曾与之就《武松打店》里的甩攮子进行过切磋。山东著名京剧武生袁金凯是他的入室弟子。

当时,马永奎集中教授众多徒弟,而对老舍则亲临其在南新街的寓所个别传授。1933年底,老舍在《一九三四年计划》一文中写道:“提到身体,我在四月里忽患背痛,痛得翻不了身,许多日子也不能‘鲤鱼打挺’。缺乏运动啊。篮球足球,我干不了,除非有意结束这一辈子。于是想起了练拳。原先我就会不少刀枪剑戟——自然只是摆样子,并不能去厮杀一阵。从五月十四开始又练拳,虽不免近似义和团,可是真能运动运动。因为打拳,所以起得很早;起得早,就要睡得早;这半年来,精神确是不坏,现在已能一气练下四五趟拳来。”上面一段可以与题扇文互相印证,互为补充。

赠折扇的这一年秋天,老舍离开济南去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将沙发、方凳等家具留给马永奎(方凳今日尚存),并赠送一方端砚和一只大象形香炉。马永奎带徒弟前往火车站送行。

到青岛后,老舍仍坚持习武,书房里也设着兵器架。他每天差不多总是7点起床,漱洗过后便到院中去打拳,遇上雨或雪,就在屋里练练小拳。练上几趟,脸上微红,背上见汗,感到浑身舒坦,于是收起架势,又去浇花。1936年农历除夕,在山东大学辞旧迎新晚会上,他还登台献艺,表演一套枪法,博得师生员工满堂喝彩。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陆战队随时可能攻占青岛,我方亦可能拆毁胶济铁路以阻敌进攻。为了避免陷于死地,8月,老舍重返齐鲁大学,行前将刀枪剑戟全都忍痛扔下。11月,日本侵略军逼近济南,老舍毅然离开妻小,只身奔赴武汉参加抗战。陈庆云讲,他曾见过老舍走后给马永奎的来信,上面说坐火车一路上没有座位,多亏了跟子元先生习武,得以身强体健,才支撑了下来,否则早累趴了。这段记忆与老舍《八方风雨》里的记述是大致相符的。陈庆云还讲,原先家中珍藏多封老舍信札,俱失散了,已无处寻觅。

最近,我查到1937年3月2日济南《中报》上刊登的一篇关于老舍的文章,其中写道:“在济南的时候,他跟着一位练国术的走江湖朋友很认真地学过很久摸鱼式似的太极拳。”马永奎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保镖闯荡江湖,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街头缀鞋,后到铸字机厂当工人,空怀绝技却毫无用武之地,偶尔也义务向青年人传授几套招数。曾有人听到他不无自豪地说:“老舍还是我的徒弟哪!”在社会大变动时期,有人被推上浪峰,有人被抛入波谷,时势造就了英雄,也往往毁灭了英才。从历史的眼光看,这是令人叹息又无可奈何的事。马永奎于80年代初去世。

随马永奎习武后,老舍心得颇多,遂萌生了创作欲望,想写一部十几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他写题扇文的这年春天,将大体构思告诉了上海主编《良友文学丛书》的赵家璧,“内中的主角是两位镖客,行侠仗义,替天行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可是到末了都死于手枪之下”。赵家璧很感兴趣,表示愿意把它放入丛书之中。到青岛后,老舍在寒假开始写作,并拟名为《二拳师》。写成五六千字,因开学而暂时搁笔。1935年春天,老舍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个短篇小说,所写的事儿竟与《二拳师》的构思很相近,便不愿再写了。但是老舍终究难以彻底割舍用小说反映济南习武见闻与感受的愿望,于1936年抽取素材中最好的一段,写成了短篇小说《断魂枪》。其中塑造的“神枪沙子龙”,明显有着马永奎的身影;而从沙子龙这名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演义》里横枪跃马、百战百胜的常山赵子龙。这无疑蕴含着老舍对马永奎的莫大尊敬。老舍自己也很喜爱《断魂枪》,对其中刻画的沙子龙、沙子龙的徒弟王三胜、查拳高手孙老者三个人物,他曾说道:“他们的一切都在我心中想过了许多回,所以他们都能立得住。”

1940年老舍在重庆受回教救国协会的委托,与宋之的合作编写了四幕抗日话剧《国家至上》,主要塑造了一位“名驰冀鲁,识与不识咸师称之”的回族老拳师张老师(自称张二)的形象。这个戏由马彦祥执导,魏鹤龄、张瑞芳等主演,在渝上演多次,甚为成功,后又到香港、西安、兰州、昆明等地演出,均得到回族同胞热烈欢迎。老舍《三年写作自述》中明确地说道:“剧中的张老师是我在济南交往四五年的一位回教拳师的化身。”

顺便说一句,《国家至上》中有个人物金四把,名字似乎很怪。清朝末年,济南有位名声赫赫的武术高手,也是回民,人称金三把式,民间流传许多他的传奇故事。老舍跟马永奎习武时肯定听说过。或许金四把的起名即源于此。

胡絜青说:“老舍生前时常怀念山东,一直想去山东看望老朋友们,因为忙,可又一直未能如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