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申报》创办后到维新运动前

宁树藩文集(增订版) 作者:(新加坡)卓南生,程曼丽


《申报》创办后到维新运动前

相对说来,这一阶段报刊的业务变革较为缓慢,但各方面都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深入,为下一阶段的业务大变革打下了基础。这一情况和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在这二十多年中,比之上一阶段,中国社会虽然略见稳定,但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正酝酿着一个巨大社会变动的到来。

中国人自办报纸的出现,是这期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自1873年起,中国人办的《昭文新报》(汉口)、《循环日报》(香港)、《汇报》(上海)等报相继创办,打破了外报全面垄断的局面,中国自己报纸的历史从此开始了。另一方面,在华的外报也在继续发展。

中国人办报是以外报作为范本,这个时期报纸的业务改革,大多是从外报开始的。

改进新闻报道,是本阶段报纸业务改革的主要内容,商业报纸起了带头作用。

报上的新闻容量大为增加。1872年时,一般只有新闻数条,10年以后增至十数条到二三十条(不包括转录京报和辕门抄材料)。90年代初再增为四五十条。报纸的新闻性大为增强,报道面更是显著扩大。从地区看,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国际新闻每日都有登载,从内容看,扩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农事、气象、市政等领域。社会新闻仍然居很大篇幅,但所占比例缩小了。

社会新闻本身也继续发生变化。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于案件的报道取代了一般里巷新闻,成为社会新闻的主要材料。以前,报纸特别要求访员报道“里巷中事”(如1858年《中外新报》),现在在征稿启事中则提出“里巷琐闻弗取焉”(1885年5月20日《字林沪报》)。上海各报都把租界会审公堂审案情况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公堂访员的酬金要较一般访员为高。这一转变虽然说不上有多大意义,但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里巷琐闻往往只是为了满足读者消闲需要,可以经过虚构编写出来,而公堂案件所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实,有关访员须“每日到会审公堂看审案件,誊录供词”(《申报》)。比较起来,这类新闻的性质,使得它易于按照新闻报道的要求加以改进。再者,案件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有广泛的联系,某些报道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申报》对“杨月楼”案件、“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的报道,其所起社会影响,是人们所熟知的。

新闻写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在消息写作方面,军事报道仍居前列,但整个写作水平都有提高。社会新闻本是比较落后的领域,现在也有改变,出现了不少写得很好的消息。新闻通讯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军事通讯的出现。1874年日军侵台时,《申报》特派访员前往台湾战场采访。7月3日刊出一篇颇为生动的通讯,这大概是中国报上有军事通讯之始。后在中法战争中这类通讯续有见报。这些事实,标志着新闻报道的进步。但是,新闻写作中存在着严重不平衡情况,即使在一些短的消息稿中,文艺描写和抒情等手法常被运用。新闻文体和中国一般传统文体的分离,正在经历着一个艰苦的过程。

1881年年底,天津上海间初通电报。次年1月16日,《申报》刊出由天津访员发来的电讯,这是中国报纸上有电讯稿的开端。但是,当时除传递像谕旨之类的要件外,很少使用。

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继续引起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扩大了相互间的联系,增强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这是推动新闻报道发展变化的客观条件。直接起作用的是各报通讯系统的建立与改善。这项工作做得最好的首推《申报》。创办半年后,它在杭州设置了第一个外埠通讯员(由分销处办事员兼),至1881年初,外埠通讯员扩及北京、天津、南京、汉口、福州、宁波、广州、香港、长沙、四川等十七处。在日军侵台和中法战争期间,还特派专人进行战地采访。同时,聘有本埠访员,加强现场报道。其他各报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自己的通讯系统。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条件,才有可能使新闻报道的面貌起了重要变化。

政论开始成为一种引人注意的文体登上报坛。这是一个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清廷的腐朽逐渐暴露的时代。在群众中,特别是知识分子中,兴起了一种变革社会的政治要求,政论于是应运而生。

这一改革首先是由中国人自办报纸《循环日报》创始的。《申报》虽然重视言论,但内容多半是对于洋务的谈论,不少是聊以塞责的应景文章。一个小心翼翼以营利为目的的报纸,不可能担负发展这种文体的任务。《循环日报》报首必登论说一篇,大多由主编王韬自撰,议论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开创了中国报刊政论的传统。但是,这一文体还未能由其他中国人自办报刊继续发展,而王韬后来也离开了《循环日报》来到上海。这个时候,外国传教士忽而对政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毕竟比商人有远见,善于根据新的形势,利用人民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想潮流,确定新的宣传策略。他们的报刊改变了原来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而采取正面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做法,转而以赞助中国改革自居,积极评论起中国的内政了。《万国公报》之改为政论报刊,李提摩太在天津《时报》上大写政论文章,是这一新策略的体现。

这期间,刊登文艺性材料工作不断改进,后来导致副刊的出现。这是报纸业务发展的一个新的成果。自《申报》刊登文艺材料以后,各报纷起仿效。文艺稿内容渐有改进,体裁也突破原来竹枝词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出多样性。在这一工作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字林沪报》。该报于1882年在上海创刊后,所遇到的同行对手,是实力强大的《申报》,在新闻方面难以与之竞争,就尝试以文艺稿来争夺读者。虽然旧体诗词仍然是它经常刊载的稿件,但已注意发表适合广大市民阅读的掌故、小说之类作品了。所载长篇小说《野叟曝言》(一百五十余回),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兴趣。刊登小说,并不自《字林沪报》始,《申报》创刊时曾连载过小说,几天后中断。《汇报》曾以妖异小说见知于世,但不为人重视。首创长篇小说连载并取得成效的是《字林沪报》。此后,连载长篇小说之风盛行于报界,迄今不衰。该报后又注意登载综合性稿件,吸引读者多方面爱好。1897年连载王韬的笔记体著作《老饕赘言》,并把它固定在报纸的最后一版,这和副刊已非常接近。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综合性附章《消闲报》,中国第一个副刊遂告诞生。

这时外商所办报纸继续作为在华外报的主干向前发展。1886年天津《时报》的创办,使它的势力开始向北方伸展。1893年,著名的上海《新闻报》的出版,标志着营业性报纸影响的加强。传教士所办报刊起了变化:原来把宗教性内容和非宗教内容完全混合在一个刊物上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当时政治和宗教宣传任务都已大大增强的新形势,各按需要分工出版专门性报刊已不可免。这就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是专谈宗教刊物愈来愈多,这表明宗教报刊已转入正常发展轨道,不过这种报刊的社会影响已大为缩小,不为一般人所注意了;另一方面是,有些传教士所办报刊基本不谈宗教,转向时事性、政论性发展,《万国公报》是其代表。外国侵略者由传教士报刊担负其政治宣传任务,这是一种特殊现象。这一现象随着1907年《万国公报》停刊而基本结束。外国在华势力已很强大,可以不必披起宗教的外衣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