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 指称研究的认知转向

认知叙事视域下小说指称研究 作者:赵宇霞 著


2.2 指称研究的认知转向

早期的哲学家们坚持将“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明确加以区分,“心理观念”也就顺其自然地被指称研究者们拒之于门外。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学者布伦塔诺(Brentano)提出了“意向性是精神标志”的观点。这一观点打破了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间绝对的泾渭分明关系。如果说克里普克的“指称历史-因果论”将指称和其指称对象的确定看作一种历史的、因果的命名过程是扩大了指称对象选择范围的话,那么布伦塔诺的“意向性”观点在强化这一指称论的同时,又突出了指称使用者的主体意向性。20世纪50到60年代,心理和认知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塞尔(Searle)便是这一时期对指称做出认知阐释的重要人物之一。塞尔将指称与认知主体的意向性紧密联系起来,指出:“语言上的指称总是依赖于心灵的指称,并且由于心灵的指称总要依靠包括背景和网络在内的意向内容,所以,名词必定以某种方式依赖于意向内容。”塞尔的这一认识毫无疑问地将认知主体的意向性视为选择特定指称形式的主要因素。随着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的提出,指称便被阐释为一种话语交际双方依据各自所处的认知语境知识对指称事物做出推理的一种认知过程。这之后,法国语言学家福柯尼尔(Fauconnier)将语言产生和理解的过程描述为话语双方依据话语形式及自身已有经验建构相应心理空间的过程,即“心理空间理论”。随着该理论的深入发展,话语的意义便成为话语交际双方依据话语内容建构不同类别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结果,而指称形式的变化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即用来帮助构建特定心理空间的空间构建语(space builder)。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