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庄一拂(1907年11月16日—2001年2月14日),原名临,号南溪,晚号箨山,浙江嘉兴人。早年负笈上海圣约翰大学,1929年获东亚研究院法学硕士[1]。工诗词,善度曲,撰有《十年记》《鸳湖冢》《鸣笳记》传奇三种,又有《古典戏曲存目汇考》(1982)、《明清散曲作家汇考》(1992)等著述行世。他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海上曲坛,“酒酣以往,粉墨登场,一座尽倾”[2]。且交游广泛,与赵景深、董每戡等俱有密切往来。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一书,是庄一拂先生耗时三十年编纂的一部完整的戏曲全目。汇集戏文320余种、杂剧1830余种、传奇2590余种,总计达4750余种。这个规模“较之姚、王两氏著录,增出二千六百余种,远在一倍以上”[3]。和20世纪其他同类著作相比,则略多于周贻白《中国戏曲剧目初探》,与傅惜华《中国古典戏曲总录》大致相当。赵景深为之作《序》,给予很高评价。然而由于条件限制和编者个人目力所限,该书也确实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有必要做全面梳理与订补。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亟待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一书的历史贡献不容抹杀,但其缺陷和不足也确实客观存在,毋庸讳言。特别是近年海内外戏曲文献的陆续发现、整理与研究,使学者能够得见的戏曲作品数量和曲家资料大为增加,修订《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已具备一定的学术条件和文献基础。虽然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但学术的进步、发展则有待于后来者之推动,一部较为完备的古典戏曲总目是研究者期待已久的。
第二,从戏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来看,修订《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可以使戏曲文献目录学研究走向深入,有助于戏曲研究和戏曲遗产的整理。
目录学为历代学者所推重,被视为进入学术殿堂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门径,“治学之方法,亦将于此涉径焉”[4]。“戏曲目录的编制与整个戏曲研究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5],而“曲学书簿的著录水平,往往反映出一个特定阶段戏曲研究的开展面貌”[6]。对《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之类重要著作进行必要的补正与完善,既是戏曲目录学发展走向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学术研究循序渐进的内在理路。有利于弘扬传统学术,对整个戏曲研究学科领域的拓展与探索的深入,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第三,从实际应用来看,对《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进行大面积修订,已是学界共同的心愿。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是迄今为止规模较大的一部古典戏曲总目,其编纂体例是,先按戏曲剧本体制分类,再依据时代先后,将曲家小传、曲目著录、剧情梗概、本事来源、版本流变、剧作存佚等逐一注明,条分缕析,书后附有曲家和曲目的索引,便于广大研究者使用。为学者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和资讯,极具参考价值,问世之初即享有很高声誉。几代学人从中获得教益。如吴书荫曾说:“三巨帙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却始终置于我的案头,一直伴随着我,成为一部经常查阅的重要工具书,为我指引学习和研究古典戏曲的门径。”[7]该书1982年出版,早已售罄,却一直没有重印过,海内外需要此书的学者只能去求人复印。从实际应用角度考虑,也亟须修订再版。然“修订的任务相当繁重,不仅要订正错误,拾遗补阙,还必须在剧作家和作品的考订辨析上有较大的突破,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广大研究者的需要。可见这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恐怕一两年内也难以奏效”[8]。
由于影响甚大,该书出版后,也不断有研究者撰文予以订补。如赵景瑜《〈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订正四例》(《曲苑》第2辑)、范志新《〈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订正补疑志疑》(《戏剧》1987年第2期)、邓长风《关于〈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的几个问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陆萼庭《清代戏曲作家作品的著录问题》(《戏剧艺术》1992年第3期)、赵山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试补》(《中国古典戏剧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戴云《读曲偶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中华戏曲》第23辑)、《〈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文献》1999年第3期)以及笔者多年来所撰写的系列论文等等。
从研究现状来看,学界现有成果大致体现出如下两个特点:一是补正者功力较深,“订补”文章具有较为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研究拓展之功;二是相关“订补”多集中于某一两个层面,研究内容略嫌零散,系统性、整体性的关注不够。从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迫切需要“有人能综合大家的研究成果,对此书作一次全面的修订,使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9]。
本课题在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对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一书,进行较为全面的订讹、增补。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庄目”已收曲目、曲家辨正,包括曲目辨正(130种)与曲家辨正(133人);下编为“庄目”未收曲目、曲家增补,包括曲目增补(250种)和曲家增补(35人)。目前,该书共涉及曲目380种,曲家168人。从所述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六大方面,即“本事漏考”“误标作者”“一目多出”“本事误注”“漏收剧目”“生平失考”。
书稿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订“庄目”所收《同棺记》《芙蓉屏记》《稻花劫》《玉符记》《诗会记》《犀珮记》《孝感记》《北亭记》《紫绮裘》《红丝记》《桃笑迹》《画扇记》《轩辕记》《覆鹿记》《丽鸟媒》《女开科》《莲花幕》《双梅记》《看剑记》《一合相》《二阁记》《坠楼记》《乜县丞》《齐人记》《红叶记》《鸳鸯扇》《白乳记》《梅花诗》《潮缘记》《渔樵记》《书中玉》《南楼传》《一枝梅》《碧天霞》《鹦鹉媒》《戴花刘》《诗中圣》《七夕圆》《千金寿》《升天记》《思婚记》《祝寿记》《包待制三勘蝴蝶梦》《锁骨菩萨》等剧目,增补其“本事漏考”。
二是考订“庄目”所收《风流院》《虎媒记》《六如亭》《海岳圆》《护花旙》《秣陵秋》《可怜虫》等剧目,纠正其“误标作者”。
三是考订“庄目”所收《小江东》等剧目“一目多出”。该书“下编传奇二”著录有小斋主人所作传奇二种:《小江东》《补天记》。均据清佚名所编《传奇汇考标目》别本。《小江东》与《补天记》,实则为一剧而异称。《传奇汇考标目》别本,误一剧为二剧,“庄目”未察,亦沿其误。
四是考订“庄目”所收《画图缘》《金凤钗》《白头花烛》《续缘记》等剧目,订正其“本事误注”。
五是为“庄目”增补“漏收剧目”250种,如韩上桂《青莲记》、江楫《芙蓉记》、袁于令《汨罗记》、叶稚斐《渔家哭》、庄《金鱼佩》《琼瑶服》《讨妒檄》《翻玉簪》《雁翎甲》《胭脂云》《双熊梦》,马世俊《齐人记》《古其风留人眼》,蒋学沂《紫兰宫》《麒麟阁》,刘可培《耆英记》《绣图缘》《绣旗记》《餐英记》,朱素仙《玉连环》《绘真记》,胡盍朋《鹤相知》《中庭笑》,钝夫《离骚影》、陆继辂等《海上谣》、吴兰徵《三生石》、张幼学《青楼恨》、退耕老农《楚江晴》、吴恒宣《无双记》、储梦熊《并蒂花》、王纳谏《英雄概》、佚名《海神记》、佚名《洛阳记》、佚名《三国记》、佚名《史阁部勤王》、佚名《存孤记》等,其中不乏各类戏曲书目均未载及的剧作。
六是考订“庄目”所收《天台梦》《铜虎媒》《雨蝶痕》《中郎女》《步飞烟》《云石会》《蟾宫操》《春波影》《玉珍娘》《桃花寨》《认毡笠》《太平园》《生辰纲》《齐人记》《红牙小谱》《倒鸳鸯》《三报恩》《软羊脂》《耆英会》《鸳鸯镜》《才人福》《天宝曲史》《桂花塔》《青灯泪》《汨罗沙》《梅花梦》《迎天榜》《四友堂里言》《万花台》《芝龛记》《介山记》《皇华记》《绛蘅秋》《广寒秋》《紫霞巾》《彩虹记》《孝泉记》《后缇萦》《一帆记》《玉田春水轩杂剧》《梁园雪》《白虹记》《遗扇记》《河梁怨》《沉香亭》《花石纲》《三合掌》《火牛阵》《护花铃》《杜秀才痛哭霸亭秋》《想当然》《桃笑迹》《相如记》《虎媒记》等百余种剧目,补正作者的“生平失考”之处,涉及曲家133人;考订“庄目”未收曲家马世俊、马杏逸、尹恭保、王廷鉴、边三岗、龙继栋、吕公溥、朱景英、江楫、汤寅、许宝善、冷士湄、吴芾、吴道荣、张幼学、张自慎、李廷敬、杨云璈、汪轫、沈著轩、陆澹安、陈子升、陈梦雷、林占春、茅恒、金烺、金鳌、赵绍鼎、顾春、顾麟瑞、高钦亮、储梦熊、蔡荣莲、颜肇维、魏裔介等35人的生平事迹。
因此,本书的特点是,不拘囿于某一个作品或某一作家的增补,而是对所收剧目作全面梳理,并考订、辨析,使该项研究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深刻化,努力拓展覆盖面。可以说,本成果具有系统化、整体化和原创性的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使用的主要是文献研究法。一是阅读大量文献,占有第一手材料,并对涉及曲家或戏曲剧目之史料文献与“庄目”所述,作较为系统的比勘对读,正本清源;二是在考订曲家生平史实的同时,也留意辑录已佚戏曲,以补“庄目”之未逮;三是博览史书、笔记等,详考戏曲本事;四是注意访查方志、家谱、碑传等地方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戏曲研究线索。
本人对“庄目”的研究和补正已有二十余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研究论文中,约2/3由笔者撰写。另外,近年出版的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年版)、徐宏图《南宋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倪莉《中国古代戏曲目录研究综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杜海军《中国古典戏曲目录发展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多部专著,杨义主编的《中国文学年鉴(2005)》(中国文学年鉴社2006年版)等工具书,以及吴书荫《绍续前贤功在曲学——纪念庄一拂先生百年诞辰》(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通讯》第5期)等论文,曾征引笔者发表的系列论文,且多予以好评。由于本项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引起庄一拂家乡嘉兴市有关部门及北京、上海等地一些出版机构重视,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
当然,由于受本人学术水平、研究视野以及地域和经费的限制,本书稿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主要包括:一是虽然尽可能对大量研究文献作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但仍难免挂一漏万,个别考证结论还有待斟酌;二是对于海外新发现的戏曲文本或相关文献的关注面还不够广、了解程度不够高;三是由于论题牵涉面太广,本书成书时间过长,虽经后来屡次补充修订,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因各种原因仍可能没有关注到(或笔者撰写该条目时,学界尚未有相关研究成果问世),此有待读者诸君批评指正;四是古代文献浩如烟海,一时难以穷尽,有关作家或剧目的考证,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与补充。
笔者研治古代戏曲四十余年,得益于文献之处不少,对文献整理和研究均甚感兴趣。由本人主持编纂的大型文献史料集《清代散见戏曲史料汇编》,计划出版“诗词卷”“方志卷”“笔记卷”“小说卷”“诗话卷”“尺牍卷”“日记卷”“文告卷”“图像卷”等多种,总字数应在1000万字以上。目前已出版了70余万字的《清代散见戏曲史料汇编(诗词卷·初编)》(全三册)和50余万字的《清代散见戏曲史料汇编(诗词卷·二编)》(上、下册),“方志卷·初编”“方志卷·二编”“笔记卷·初编”“笔记卷·二编”也已列入出版计划,将于一两年内推出。余下数卷的整理工作,也将有条不紊地开展。相信该书的出版,也将对“庄目”乃至古代戏曲文献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1] 《庄一拂自传》谓:“负笈上海,得东亚研究院法学硕士,院长吴凯生,时民国己巳年也。”庄增明《〈庄一拂诗词曲文遗稿〉后记》言:“1928年(22岁)获上海东亚研究院法学硕士。”庄增明编:《庄一拂诗词曲文遗稿》,嘉兴市图书馆印,2007年。《中国昆剧大辞典》庄增明所撰“庄一拂”条云:“1927年获东亚研究院法学硕士学位。”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76页。此处系年从《自传》。
[2] 朱大可:《〈庄一拂诗词曲文遗稿〉序》,《庄一拂诗词曲文遗稿》,嘉兴市图书馆印,2007年,第4页。
[3] 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例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页。
[4] 汪辟疆:《目录与目录学》,《目录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5] 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中华书局,2005年,第241页。
[6] 陆萼庭:《清代戏曲作家作品的著录问题》,《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7] 吴书荫:《绍续前贤功在曲学》,台湾《戏曲研究通讯》第五期。
[8] 吴书荫:《绍续前贤功在曲学》,台湾《戏曲研究通讯》第五期。
[9] 吴书荫:《绍续前贤功在曲学》,台湾《戏曲研究通讯》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