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古代书论笔法讨论

即墨余笺:书法研究新视野 作者:徐同林


第一节 历代书论概况

自有文字,就会有书写和书写的技法教育及传承。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用于临习的甲骨片,说明古人对书写技法是有计划地传承的。《周礼》记载了周代的技艺教学,其中就有文字学习和书写练习,《周礼·保氏》说:“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是六种造字法则,为文字之学,中国书法的特殊性在于书写依附于文字,古人在学习文字时必定附带书写的练习。因为我们看不到更多的关于书写技巧的文字记录,我们便无法知晓先秦时期的先民们对书法书写和线条练习的认识,但从甲骨片的实物资料看,甲骨文字线条饱满,结构匀称,按实物时代排列,我们看到了古人努力从不规整走向规整,发展到秦代的小篆时,达到了从线条到结构的极度规整。汉代对书法比较重视,官吏对书写的要求较高,居延汉简里就有关于吏员“能书”的记载。

我国关于笔法的可靠的记载始于汉代,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不系统,因此书论也都是一篇篇的小文章,虽然是简单地罗列,但篇数不少,质量也很高。汉代书论有蔡邕的《篆势》《隶势》《笔论》《九势》,崔瑗的《草书势》,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赵壹的《非草书》;魏晋书论有卫夫人的《笔阵图》,卫恒的《四体书势》,成公绥的《隶书体》,索靖的《草书状》,钟繇的《用笔法》,王羲之的《书论》《记白云先生书诀》《自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和《笔势论十二章》;南北朝书论有虞龢的《论书表》,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的《笔意赞》《论书》和《又论书》,颜之推的《论书》,萧衍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古今书人优劣评》《答陶隐居论书》和《草书状》,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袁昂的《古今书评》,庾肩吾的《书品》,王愔的《古今文字志目》,江式的《论书表》,鲍照的《飞白书势铭》;隋唐五代书论有释智果的《心成颂》,李世民的《指意》,欧阳询的《八诀》《传授诀》《用笔论》和《三十六法》,虞世南的《笔髓论》和《书旨述》,孙过庭的《书谱》,窦臮的《述书赋》,窦蒙的《述书赋语例字格》,张怀瓘的《书断》《书估》《二王等书录》《书议》《文字论》《六体书论》和《评书药石论》,徐浩的《论书》,颜真卿的《怀素上人草书歌序》《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李阳冰的《论篆》,蔡希综的《法书论》,李华的《二字诀》,李嗣真的《书后品》,韩方明的《授笔要说》,卢携的《临池诀》,释亚栖的《论书》,林蕴的《拨镫序》,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韦续的《墨薮》,李煜的《书述》,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宋代书论有欧阳修的《试笔》《六一论书》和《集古录跋尾》,米芾的《砚史》《书史》《海岳名言》和《宝章待访录》,朱文长的《续书断》,陈槱的《负暄野录》,无名氏的《三十六法》,苏轼的《论书》,蔡襄的《论书》,黄庭坚的《论书》,朱熹的《论书法》,赵构的《翰墨志》,姜夔的《续书谱》;元代书论有盛熙明的《法书考》,郝经的《移诸生论书法书》,郑杓、刘有定的《衍极并注》,陈绎曾的《翰林要诀》,虞集的《论书》,吾丘衍的《学古编》,无名氏的《书法三昧》;明代书论有项穆的《书法雅言》,杨慎的《墨池琐录》《书品》,汤临初的《书指》,祝允明的《奴书订》《评书》,徐渭的《书论》《执笔法》和《七字书诀》,丰坊的《书诀》和《童学书程》,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何良俊的《四友斋书论》,费瀛的《大书长语》,宋啬的《书法纶贯》,赵宦光的《寒山帚谈》,张绅的《法书通释》,潘之淙的《书法离钩》,方孝孺的《评书》,解缙的《春雨杂述》,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钱谦益的《绛云楼题跋》,莫云卿的《论书》;清代书论有钱泳的《书学》,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梁章钜的《学字》,朱履贞的《书学捷要》,笪重光的《书筏》、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宋曹的《书法约言》,梁巘的《评书帖》和《承晋斋积闻录》,傅山的《作字示儿孙》和《散论》,周星莲的《临池管见》,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何绍基的《书论》,王铎的《论艺摘录》,刘熙载的《艺概》,冯班的《钝吟书要》,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桂馥的《国朝隶品》,侯仁朔的《侯氏书品》,王澍的《翰墨指南》《论书剩语》,王宗炎的《论书法》,梁同书的《频罗庵论书》,蒋骥的《续书法论》,杨守敬的《书学迩言》,魏锡曾的《书学绪闻》,万经的《分隶偶存》,姚配中的《书学拾遗》,曾国藩书论语录,清人原著《书法秘诀》,孙光祖的《六书缘起》,文伯子的《书法辑要》等。

其中单论具体笔法或文内讲到具体笔法的有汉代蔡邕的《九势》,《九势》几乎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具体讲解笔法的文章,其后出现的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和《笔势论十二章》,欧阳询的《八诀》和《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张怀瓘的《玉堂禁经》,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蔡希综的《法书论》,卢携的《临池诀》,林蕴的《拨镫序》,陈槱的《负暄野录》,姜夔的《续书谱》,郑杓、刘有定的《衍极并注》,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赵宦光的《寒山帚谈》,汤临初的《书指》,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徐用锡的《字学札记》,王澍的《翰墨指南》,周星莲的《临池管见》,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文章,有的是通篇讲述笔法的,有的是一部分内容讲述笔法的,其他没有列出的书论,也多多少少涉及笔法的内容。及至近现代书法教育和创作大兴,各级各类学校对书法艺术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传承,特别是高等学校开设的书法专业对书法笔法有系统有计划的传承,使我们对笔法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从传统著作看,中国书法自古以来是讲笔画、结构、章法的。西学东渐后,我们学会了使用线条这一概念来表达和说明中国书法,线条的概念比笔画要广泛一些,有利于对笔画进行分解教学。线条,简单地说就是一根线,书法的基础就是由一根根线构建而成的,线的宽窄、粗细、直曲、长短、尖圆、藏露、书写的快慢,构成了线的显性特征,而线的显性特征的复杂变化和作者的美学修养等则成了线的隐性特征。

除单独成文流传的书论外,从唐代开始还出现了书法文献汇编,有唐张彦远编《法书要录》,宋朱长文编《墨池编》,宋陈思编《书苑菁华》,宋释适之编《金壶记》,元吕宗杰编《书经补遗》,明黄瑜编《书学会编》,明李荷编《墨池续编》,明陆深编《书辑》,明徐渭编《玄钞类编》,明王世贞编《古今法书苑》和《王氏书苑》,明詹景凤编《书苑补益》,明潘之淙编《书法离钩》,明汪挺编《书法粹言》,明朱常淓编《潞藩新刻述古法书纂》,明杜浚编《杜氏书谱》,清倪涛编《六艺之一录》,清顾蔼吉编《分书笔法》,清皇甫鲲,金大钟编《书法集要》,清张牧仁编《书苑拾遗》等。

《法书要录》十卷,唐张彦远编。张彦远(815—907年),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出身宰相世家,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寺卿。家藏法书名画甚丰,精鉴赏,擅书画,然无作品传世。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著作。《法书要录》汇辑了自后汉至唐代的书法理论著作,共三十九种,实录三十四种。对未见原书者,则存其目。对编者以为伪托者,如王羲之的《教子敬笔论》、张怀瓘的《六体书论》等,均在目录下俱注不录。《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谓之“采摭繁复,后之论书者,大抵以此为据”。

《法书要录》(见图1—1)卷一至卷四为诸家论书之语。卷一录后汉赵壹《非草书》,晋王羲之《论书》《教子敬笔论》(不录),晋卫夫人《笔阵图》等;卷二录梁虞鲧《论书表》,梁武帝《书评》,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梁庾元威《论书》,梁庾肩吾《书品》,梁袁昂《古今书评》,陈释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后魏江式《论书》;卷三录唐虞世南《书旨述》,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李嗣真《后书品》,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徐浩《论书》《古迹记》,何延之《兰亭记》,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崔备书《飞白萧字记》,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记》《大父相国高平公萧斋记》,蔡恽书《无定体论》(存目);卷四录颜师古注《急就章》(存目),张怀瓘《书估》《二王等书录》《书议》《文字论》《六体书》(存目)《唐朝叙书录》,韦述《叙书录》,卢元卿《法书录》;卷五、卷六录窦展《书述赋》;卷七、卷八、卷九录张怀瓘《书断》;卷十录《右军书记》等。

此书采集资料极丰,选择校核亦极精细。东汉以来有关书学之论著,多赖此得以保全,其中的不少的遗文佚篇,如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李嗣真的《后书品》,庾肩吾的《书品》,张怀瓘的《书断》等因此得以流传。《法书要录》无论从内容、体例,还是从书学史上的作用来看,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历代书论名篇的收集、鉴别和保存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使之成为后世书法研究者和书法学习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图1—1 《法书要录》

《墨池编》为北宋朱长文编辑的一部书法理论总集。朱长文(1039—1098年),北宋书学理论家。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苏州吴人(今属江苏),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年间(1086—1094年)起为本州教授,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秘阁校理等职。所辑周穆王以来金石遗文、名人笔记,作《墨池》《阅古》二篇,为较早搜罗金石学遗文之名篇。著有《吴郡图经续集》《琴台记》《乐圃余稿》《乐圃集》等。

《墨池编》(见图1—2)共二十卷,厘为八门,收集古代书法理论资料宏富,是继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总集。其中辑有张彦远编《法书要录》所遗的很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如卫恒的《四体书势》,孙过庭的《书谱》等篇。在体例上创分门别类的先河,分为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八类,每类又各析次第。收辑著述比较广泛,凡笔法要旨、名家品评,以及历代古碑、文房四谱,无不收录,是书法史上第一部分类研究的著作。《墨池编》原为二十卷,明以后并作六卷。《四库总目提要》说:“是编论书学源流,分为八门。每门又各析次第,凡字学一,笔法二,杂议二,品藻五,赞述三,宝藏三,碑刻二,器用二,皆引古人成书而编类之。蒐辑甚博,前代遗文,往往藉以考见,间附已说,亦极典核。后《书苑菁华》诸编,虽递有增益,终不能出其范围。”朱长文常在篇首卷末发表自己的评语,对前代遗文,考析得失,简附已见,论述精到。首创分类论述的体例和方法,对书学史贡献巨大。

图1—2 《墨池编》

《书苑菁华》(见图1—3)是南宋陈思编撰的一部书法论著汇编,二十卷,与收录自远古伏羲、神农到五代十国书法家共533人的十卷《书小史》相辅而并行,书前有鹤山翁题序一篇。陈思(生卒年不详),字续芸,南宋临安人,约生活在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后于都城临安棚北大街开设书肆,作编书、刻书、售书和藏书之事业。曾编刊《宝刻丛编》《海棠谱》《书苑英华》《小字录》及《两宋名贤小集》等。

《书苑菁华》所收凡三十二类,共一百六十余篇。书中卷一、卷二“书法”上、下,收《秦汉魏四朝用笔法》、卫夫人《笔阵图》、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等十三篇;卷三“书势”收卫恒《四体书传并书势》、索靖《草书势》,“书状”收王珉《行书状》、梁武帝《草书状》,“书体”收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成公绥《隶书体》,“书旨”收虞世南《书旨述》;卷四“书品”收庾肩吾《书品》、李嗣真《书后品》;卷五“书评”收梁武帝《评书》、梁袁昂《古今书评》《唐人书评》及遗名子《续书评》,“书议”“书估”收张怀瓘《书议》《书估》;卷六“书断”收张怀瓘《十体书断》;卷七“书录”收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古贤能书录》《唐朝叙书录》、韦述《叙书录》、卢元卿《法书录》;卷八“书谱”收孙过庭《书谱》,“书名”收南朝宋羊欣《古人能书人名》《传授笔法人名》;卷九、卷十“书赋”收窦臮《述书赋》、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卷十一“书论”上收赵壹《非草书说》、王右军《自论书》,王僧虔、庾元威、徐浩等《论书》,张怀瓘《文字论》;卷十二“书论”下收张怀瓘《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蔡希综《法书论》;卷十三“书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褚遂良拓本《乐毅论》、武平一《徐氏书法记》、徐浩《古迹记》、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张弘靖《萧斋记》、权德舆《唐太宗文皇帝飞白书记》及韩愈《蝌蚪书后记》;卷十四“书表”收江式《论书表》、宋虞龢《论书表》,“书启”收王僧虔《答太祖论书启》、萧子云《启》、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等四篇;卷十五“书启”收梁武帝《答陶隐居书》等四篇和陶弘景《论书启》、简文帝《答江东王上王羲之书启》、梁元帝《上东宫古迹启》、庾肩吾《谢东宫古迹启》、顾野王《上玉篇答》;“书笺”收李峤《为凤阁侍郎王方庆上书法笺表》《为王相请改六书笺表》,“书判”收《字诂判》《署书题阁判》《学书判》《佣书判》《丹书判》等;卷十六“书书”收许冲《上说文解字书》、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书》,“书序”收许慎《说文解字·序》、颜元孙《干禄字书·序》、张参《五经文字·序》、贾躭《说文字源·序》、玄度《九经字样·序》、林韫《拨镫序》、林罕《字源偏旁小说·序》;卷十七“书歌”“书诗”收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李白《赠怀素草书歌》等四十一首;卷十八“书铭”收刘邵《飞白书势铭》、鲍照《飞白书势铭》、陆龟蒙《书铭》,“书赞”收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赞》、权德舆《秘阁五绝图贺监草书赞》《笔意赞》,“书叙”收怀素《自叙》、韩愈《送高闲上人叙》、沈亚之《草书送山人王传叙》,“书传”收王羲之《笔势传》《羲之别传》、陆羽《唐僧怀素传》;卷十九“书诀”收蔡邕《九势八诀》、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李世民《笔法诀》、唐卢隽《临池妙诀》,“书意”收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杜光庭《字书优劣体意》,“书志”收王愔《古今文字志目》、舒元舆《玉筋篆志》;卷二十“杂著”收杨泉《草书赋》、王僧虔《书赋》等十五篇。辑者选择欠精,编次丛杂,但不少古代珍贵的书学原始资料得以归类保存流传,因此在学术上,仍然有很高的参考、借鉴和资料价值。《四库提要》指出“大辂肇自椎轮,层冰成于积水,其造始之功固亦未可泯灭焉”

图1—3 《书苑菁华》

邓实、黄宾虹编纂的《美术丛书》,是一部我国美术论著的汇编,计收书二百八十一种。1911年3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开始是分册出版,初集十集,每集四册,至1914年底出齐续集(或称二集)十集,亦各四册。计两集八十册。到1920年出版了后集(亦称三集)十集,成为一百二十册。1928年起补辑四集四十册(黄宾虹编纂,分上、下两集),至1936年出齐,共计四集一百六十册。均系线装本。至1947年11月重版,为西式精装二十册本。

1979年10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的《历代书法论文选》,本书和其后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成为书法理论工作者的案头常备参考书。《历代书法论文选》按历代书论作者生卒年代的前后次序编成,从汉代赵壹开始到清代康有为结束。此书从历代汗牛充栋的书学专著中选编专论书法技法、人物与作品品评、书法史的部分。从文体上看,重于论文一体,偶及价值较高的题跋、书启等片断,历代论笔法的重要论文基本上全部选入。有些论文,如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等作品,早被人指出为附名的伪作,但这些书论的影响很大,本身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也被选入论文选中。为了补《历代书法论文选》材料收集的不足,1993年8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崔尔平编选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编者广搜历代典籍,补辑了自东汉至近现代的重要书论、书评纂为此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还注意到书法与传统文字学的关系,选入了许慎《说文解字·序》和近代国学宗师章太炎《小学略说》等小学名篇。1994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崔尔平选编点校的《明清书法论文选》,所选各篇内容以书学理论、品评鉴赏为主,入选各家均有论著提要、作者生平简介、论书要旨和版本源流等。

《历代书法论文选》及其后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主要是编选古人的书论,但自五四运动以来,很多学者和书法家立足书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专心著述,或阐发古人书论奥旨,或阐述自身创作之经验,总结为文,足可资借鉴。因此1980年6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现代书法论文选》,选编了包括沈尹默、胡小石、启功、郭沫若等书法家、学者的二十七篇书法文章。2000年1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丛书分为历史文脉篇、审美语境篇、考识辨异篇、品鉴评论篇、风格技法篇、文化精神篇、当代对话篇七个分册,汇集了20世纪这一变革时代书法理论的主要成果。

书法具体的笔法有藏、露、转、折、提、按、顿、挫、中、侧等。藏、露是指线条进出的状态;转、折是指毛笔的水平运动;提、按、顿、挫是指毛笔的垂直运动;中、侧是指笔锋在线条中的不同运动轨迹。本章主要讲中锋、侧锋、藏锋和露锋、提按、圆和方、平和斜、笔力及用墨等问题,用墨不是笔法问题,但用笔离不开用墨,为了更好地说明书写中笔和墨的关系,将用墨作为尾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