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音,徽因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杭州城已是烟水迷离。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恍若梦境的烟雨小巷,青翠掩映下的幽深庭院……它们静静地,不知道在等待着什么。
也许是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让这座古城更加风情万种。
微雨西湖,莲花徐徐地舒展绽放。
一座本就韵味天然的城,被秋月春风的情怀滋养,又被诗酒年华的故事填满。这是梦里才有的故园,让人沉迷其中,但愿长醉不复醒。
1904年6月10日,杭州。陆官巷如往日一样古朴安详,空气中飘散着栀子花的清淡香气。林宅的主人——太守林孝恂的长子,28岁的林长民此时并不在家中。他正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奔忙着,和热血沸腾的宪政名士来往,用笔杆子为他们的主张摇旗呐喊。他整日忙碌,极少过问家中事,甚至包括自己待产的太太。
《诗经·大雅·思齐》云:“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遂名为林徽音。
忽然间,一声婴儿清亮的啼哭打破了这座巍巍官宅燥热的宁静。这一声啼哭在太守和妻子游氏听来犹如天籁——林孝恂的长孙女,长民的长女出生了。
这个小婴儿为沉寂许久的林宅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欢喜。尽管当时男尊女卑,尽管这是个女孩子,但也是上苍赐给林家的一份不早不晚的厚礼。弄瓦之喜嘛。
一个女孩子,又是长女,名字一定得精雕细琢了,取什么名字好呢?林老太爷是光绪己丑年(1889年)年进士,自然是饱读诗书,信手拈来。《诗经·大雅·思齐》云:“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长孙女遂名为林徽音。
无数诗词歌赋中有那么多美丽娇媚的名字,为什么给孩子取名为徽音呢?
《诗经·雅大雅·文王之什》的全诗是: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这首诗的大意为歌颂周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首章六句是对三位女性的赞美,即“周室三母”:文王的祖母周姜(太姜),文王的母亲大任(太任)和文王妻子大姒(太姒)。作者认为,周文王如此贤明,与这三位女性息息相关。文王的祖母、母亲和妻子都是贤良端庄的女性,文王耳濡目染,处在一个很好的人际环境中。诗作后半部分赞扬了文王作为圣人的行动和好结果:孝敬祖先,故祖先无怨无痛,庇佑文王;文王以身作则于妻子,使大姒母仪天下;做兄弟们的榜样,使兄弟温文有礼,整个家族和邦国都和平、温馨。
虽然时光倒流千年,儒家的先哲们对女性却并不存在偏见,他们承认女性在相夫教子中的重要地位并颂扬之。林孝恂明显继承了这一优良文化传统。并且,长子林长民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甚至更进一步。他把长女徽音当作儿子一样培养,送她读书,带着她出国游学。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女孩子在未来不仅做到了相夫教子,更在男性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争取到了一席之地,留名中国建筑史。即使是在力求两性平等的今天,这样的成就也足以令人赞叹,更何况她还是一名天赋禀异的诗人。
徽音改为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了。当时她常有诗作发表,另一位经常写诗的男性作者名林徽音,报刊经常把他们的名字混淆。《诗刊》还专门就这件事发过更正声明。于是林徽因自己给自己改了名字。
“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此后,林徽音正式更名为林徽因。
林徽因对改名字的解释,流露出她独有的傲气。她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愿泯然于众人。从字形上看,徽因比徽音更男性化,似乎不太适合面容秀丽的她。但这恰好契合了她的性格。林徽因“人艳如花”的外表下,是不输给七尺男儿的坚韧。她短暂却耀眼的一生,诠释了一位女性是如何把坚强和美丽、风情和理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她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筑在高高的崖壁上、在云间若隐若现的城堡中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