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胸怀河山抒锦绣

半生戎马半生歌:人民艺术家阎肃 作者:本书编写组 编


胸怀河山抒锦绣

◎王建柱

虽然身着戍装,虽然名叫阎肃,但他并非严肃得一本正经,与记者谈到即将到来的80寿辰时,他半开玩笑地感慨道:“我终于成了‘80’后!”

这些年,电视观众一定会发现,适年过节,但凡有个晚会,那总撰稿或总编剧总是少不了阎肃。为此,同行们称他为“春节晚会专家”,他也笑自己成了“晚会专业户”了。这个为全国电视观众年三十的一道“大菜”而苦心劳作的年已80的老人,原本却是一名文职将军,他的头衔是解放军空政文工团的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

阎肃从戎50余载,作品也可谓“等身”了。如今虽年已八旬,但他的创作激情丝毫未减。“祖辈曾漂泊,未改是乡音,走遍天涯路,都是客家人……”阎肃说,这是他为客家人写的一首歌词“四海知音”。

万卷书与万里路

阎肃1930年生于河北保定,10岁时随父母远走巴山蜀水,中学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后考入重庆大学。解放后参军到了部队文工团。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空政文工团。他先做演员,继当队长,最后干上了创作员。几十年来,他以惊人的毅力,过人的聪明、阅读了大量中外文艺作品的文艺理论,特别是熟读唐诗宋词,这为他以后创作大手笔的佳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半个世纪以来,他下连队、走营房,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像《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等,不仅在部队,而且在社会上被广为传唱。这些歌气魄大、感情浓、叱咤风云、壮怀激烈,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子弟兵的厚爱。除了相当多的军旅作品之外,阎肃创作的京味歌曲同样佳作甚多。比如《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雾里看花》等。这些歌词,写得纤巧准确,流水行云,令人陶醉。作家苏叔阳评价说:“阎肃弄出来的歌词,大白话的居多,但他的大白话里满是学问,俗中见雅,耐人寻味。既不是白开水,又不装腔作势,是一首一首的诗!让人不得不服!”阎肃认为,好歌不是凭空而造的,它源自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同时也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京剧等姊妹艺术。

2010年5月9日,阎肃80岁生日,与夫人李文辉合影。(郭幸福 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在创作上没有别的窍门,只有以上这八个字。

阎肃写歌声名显赫,同时还创作过好几出颇有影响的京剧现代戏。比如京剧《红灯照》《年年有余》和《红色娘子军》,其中的两句唱词如今他还念念不忘:“五指山为什么不把五指握成拳,打死南霸天!”此外,阎肃还创作过现代京剧《红岩》以及《敌后武工队》等。他说:这些戏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是搞不好的。不过,其中也有一句半句的好唱段……说到这儿,他竟把《红岩》中的两句戏词唱了出来。这是许云峰在“赴宴”时对敌特唱的:“这杯中红红的不是酒,是千家血泪万家仇!”虽然这词来自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的念白:“周仓!这不是水,是20年前流不尽的英雄血!”但话用得这么地道,不着痕迹,可见阎肃精研熟记中国古典词、曲之一斑。

这些年,许多人问阎肃为何能创作出这么多好的剧本和歌词,其中有什么诀窍。他的回答是: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在创作上没有别的窍门,只有以上这八个字。

歌剧《江姐》让毛主席知道了他的名字

写阎肃离不开歌剧《江姐》,这是他的成名作。此剧于1964年公演后,立即引起了轰动。那一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的红梅赞,成了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经典歌曲。提到歌剧《江姐》的创作,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1962年,阎肃创作了独幕歌剧《刘四姐》,拿到300元稿费,他和同事们到北京东来顺吃了一顿涮羊肉。酒过三巡,众人把目光转向阎肃:“咱今儿‘吃’完了‘刘四姐’,明儿呢?”阎肃被同伴一语逗乐了:“我刚看过《红岩》,里面有个‘江姐’,排出来一定很有教育意义。”

一个月后,剧本初稿送给了当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刘亚楼当即要求:“精雕细刻,一定要打响!”于是,阎肃怀揣剧本几下四川,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与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位亲属和战友谈得声泪俱下。用他们的话说,一个弱女子,如此铮铮铁骨,立在舞台上岂能不感人?!

经过两年的锤炼,1964年10月l3日晚,毛泽东在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毛泽东看得很专注。第二天便接见了剧组的同志们。年底,剧组准备去南方演出,毛泽东再次鼓励:“我看,你们可以走遍全国,到处演,去教育人民嘛!”阎肃回忆道:“在我的记忆中,一位共和国领袖对一出歌剧如此重视,的确不多见!”

1964年,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江姐》后亲切接见阎肃等剧组演员。第三排左四为阎肃。(资料图片)

两个月后,毛泽东想见见《江姐》的剧作者阎肃。

那是个静谧的周末之夜,阎肃去红旗越剧团看排练回来,穿一件旧棉裤,蹬一双老头鞋,绕过文工团附近正在盖房的工地,踩着一地的浮土,慢悠悠地踱回院子。一进门,他被两名女演员拉进了一辆车内:“哎呀,找你找得我们好苦!”“找我干什么呀?”“去中南海!”阎肃一愣:“那得让我换件衣服!”“不用了,已经来不及了!”

阎肃就这样急匆匆地进了中南海。

毛泽东笑呵呵地走过来,握住阎肃的手。“那手掌真大啊!”阎肃回忆说:“毛主席的大手温暖有力,整个儿包住了我的手……”毛泽东的手使劲地晃动着:“你那《江姐》写得不错啊!”阎肃听不太懂湖南话,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又一连串地谦虚:“写得不好……写不好……请主席多批评!”毛泽东让工作人员取来一套精装的《毛泽东选集》送给阎肃。阎肃向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使他家喻户晓

1983年《西游记》投入拍摄时,导演杨洁并没有想到让阎肃写这个剧的主题歌词。音乐编辑王文华约来了主题歌,让杨洁审查。杨洁看后觉得不大够劲儿,决定另找人写。王文华有些为难了,情急之中,不知是谁给他引见了阎肃的夫人——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医生李文辉。

阎肃当时写作正忙,可人家毕竟是通过老伴走的“后门”,阎肃答应了。他看过样片之后就开始琢磨:他们师徒四人,作为大师兄的孙悟空牵马走在前,师父唐僧在他身后,沙和尚挑着担子,善于倒打一耙的猪八戒跟在后头,于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些好似天然生成的优美字句便从他心底涌出。但刻意求新的阎肃仍觉得缺乏深度。阎肃苦恼地说:“当时逼得我满屋子转。居然将地毯踩出条印来。”他猛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名句,瞬间蹦出“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点睛之笔!”有了这句,全盘皆活。

主题歌写好后拿到杨洁那里,这位电视艺术家一看大加赞赏。作曲家许镜清赋予了优美旋律。于是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就这样传遍了千家万户,成为那时最为流行的歌曲。

从此,阎肃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许许多多被人们传唱的歌词,包括曾经风靡一时的京腔京韵京曲。这些歌唱醉了听众,唱红了歌星,他也成为了词坛上公认的“大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阎肃现住在北京西四环附近。走进阎肃的家,大厅宽敞明亮,南面窗台上一排绿色观赏植物益显生机。整个西面和北面的一部分摆放着书柜,装满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大多为朋友所赠,还有阎肃历年获得的奖杯、奖牌。房中央一圈蓝底白花沙发很素雅,也很舒适。这位戏剧家喜爱在这里读书、看报、阅剧本。旁边的写作间常常闲着,给可爱的龙凤双胞胎孙儿、孙女做作业用。

从1986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撰稿到2006年为春节联欢晚会《今夜属于我们》作词,20年来,没有一个年三十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除了春节晚会,还有公安部晚会、总政全国双拥晚会、“3·15”晚会……他说:“别人叫我‘晚会专家’,实际上我成晚会专业户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