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高扬理想主义的大旗(代序)
云南省昭通学院从2013到2016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野草文学奖”,最初只是面对全省,之后影响越来越大,逐步跨越了省际的边界并扩展到全国。
从来稿数量的递增,可以看出“野草”的影响在扩展。2013年首届收到来稿928篇,2014年第二届收到来稿1432篇,全省高校都有来稿;2015年第三届收到来稿2170篇,覆盖了13个省市区的54所高校。2016年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举办了第四届“野草文学奖”邀请赛。在2015年12月30日正式发出征稿启事后,几个月的时间里稿件像雪片般飞来,据统计,全国共有1055所高校参与,2396人投稿。收到的诗歌作品6972首,散文1471篇,小说832篇。这是一组令人惊叹的数字!
野草文学社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潮起潮生,云起云落,至今已经为校园文学坚守了三十五年,这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当年野草文学社的创办者们基于对文学的激情,不满足于滇东北这片文学荒原上创作的贫弱,想从校园文学出发,推动文学“绿满荒原”,走出昭通,走向云南、走向全国。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今天的野草文学社已经开始另一个梦想:让文学走进昭通,让世界走进昭通!磅礴的乌蒙山敞开她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他们向世界宣告:我们,胸怀天下!
这是充满理想主义的胸怀,在昭通学院,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大旗、理想主义的大旗高高飘扬,哗哗作响!
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大学里还有哪家大学如此重视学生的文学创作。许多大学的文学社团已经沦为社团干部填表表演的工具、自娱自乐的地方,搞个文学活动冷冷清清,多带有表演的性质,并非为了推动创作。学校里很少有人关心学生的文学创作,有几个热心创作的学生,也不敢拿出自己的作品讨论、投稿,怕被别人笑话。老师们呢?谁会去关心学生们的文学创作?老师们在忙什么?他们在“赶校车”!新校区与住宅、本部往往相距数十公里,老师上完课便匆匆赶校车回家。除了上课,老师几乎见不到学生。老师们在忙着“申报课题”,那是符合高校评价机制的重中之重,名利双收。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到处游走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切都以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为考量基准,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无人去做。推动学生的文学创作,这对于一些人来说简直是傻瓜才会干的事。世俗主义、物质主义浪潮已经淹没了理想主义,很少有人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校园文学活动。
昭通学院有一群胸怀文学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持续不断地有教师与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共同推动着校园文学的发展,创作、办报办刊、推荐作品发表,成为他们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评奖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而评奖中以文学标准为首要标准,他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下来。从“野草文学奖”的历次评奖可以看出,他们的评奖程序、评奖标准是以文学价值为唯一标准,历经初评、复评和终评,都隐去了作者所在高校和作者的名字,评委在最后一刻才知道获奖者是谁。我曾经参与了几次评委工作,没有任何人给我打过电话、发短信要求关照。昭通学院也没有因为重要奖项花落他家而不乐意,仍然一如既往地做好组织工作。我认为,在全国许多文学奖项的公正性都饱受诟病的今天,昭通学院所主导的“野草文学奖”能做到这样的结果,弥足珍贵。
在我读过的获奖作品中,当然亦有不少昭通学院学生的作品,我感到其中流淌着一种精神血脉,什么血脉?“昭通作家群”的精神血脉。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开放的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关注民生,关怀底层,直面人生苦难的创作群体。这些年来,这一群体特色越来越鲜明。我认为,一是由这片土地现实生存状态所给予的天然滋养成就了这一特色,只要“直面”现实人生,就会生长出这样的文学形态,二是昭通作家已经形成的风格传承与影响,尤其是几位创作领军人物的影响,比如夏天敏、雷平阳的作品对新一代作家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力。无论诗歌还是散文、小说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血脉的传承。昭通作家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并无“风格”可言。彼时我们只有一个梦想:让文学之林“绿满荒原”。可以说,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这一梦想已经成真。昭通文学现象、昭通作家群,至少在云南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在昭通大地上文学创作生生不息,新人辈出,佳作频出。然而没有风格是不成熟的表现,有风格却又可能不自觉地拒绝创作的多样化,这是文学创作群体必然存在的“二律背反”。评论、评奖的引导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既要推动整体风格的形成与成熟,又要发现多样化的创作新质,及时地给予鼓励与推动,这样,文学创作的丰富性才能真正实现,这是文学繁荣、出现大作家大作品的前提。我认为,昭通学院之所以把“野草文学奖”推向全国,更高远的文学理想是其内在的动力,这将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形态,而丰富多彩的文学与昭通作家群的结合,必然给这一片文学之林的成长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显示了昭通学院博大的心胸,这里有一群胸怀天下的人。他们不仅关心昭通学院学生的文学创作,而且关心全地区大、中学生以及全省大学生的文学创作。连续四届评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活动正在以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全省青年学生的文学创作,为文学创作培养着新生的力量。
文学创作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事业,它不会带来急功近利的现实利益,却以潜在的力量推动着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进步,它有着隐性而强大的力量。推动校园文学创作,需要理想主义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它与世俗主义、物质主义不相融,与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格格不入。三十多年来,昭通学院校园文学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就是因为校园里始终活跃着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
昭通学院的“野草文学社”经过三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已经走出了数十位有影响力的作家、诗人。他们把目光投向全国,承担了扶持文学新人成长,推动文学创作健康发展的历史责任。历史证明,文学社可以走出优秀的作家、诗人;当然,历史也证明,参加文学社活动的大学生将来并非都会成为作家、诗人,但是,校园文学社团的活动充实了他们的精神领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力,让他们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多了一份人性的、情感的角度,也就是文学的角度。当离开校园时,他们思想的行囊里已经装进了这笔宝贵的财富,文学的眼光将伴随他们的一生,而这种价值是难以估价的。文学,是照亮精神领域的火炬,没有文学的高校是不完整的高校,没有诗歌的青春是苍白的青春,文学活动和青年才俊,永远是校园最美丽的风景。
我们希望将来从“野草文学奖”中能走出更多的青年才俊,开出更美的文学之花。
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宋家宏
2015年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