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受人敬重的学术长者——忆彭明教授二三事

彭明教授纪念文集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组 编


受人敬重的学术长者——忆彭明教授二三事

庄永淑(注: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经历十年“文革”的磨难之后,随着拨乱反正和高校恢复高考招生,我又重新走上讲台,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史。虽然早在1955年至1957年我就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进修班专攻过党史,毕业后又教过多年党史(中国革命史),但经过“文革”十年的荒疏,再次重新走上讲台时,心里总感到有些不安,始终盼望有一个进修的机会,补补课,补救一点“文革”造成的业务上的损失,以便为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奠定较好的基础。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中国人民大学适应高校文科教师进修的需要,开始接受高校的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领导根据我的愿望,决定派我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访问进修半年。“文革”后有这样一次难得的进修机会,心里格外高兴,尤其是去我20多年前上进修班的母校,又是我久已仰慕的彭明教授担任我访问进修的指导老师,因而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完成报到等手续之后,我就在想,什么时候能与彭明教授见面呢?令我想不到的是,当我刚用过晚餐回到宿舍安顿好,彭明教授便带着两名研究生来看我了。彭明教授的亲自到来,使我颇感窘迫,但看到彭明教授和蔼可亲的面容,窘迫感一下子便消失了。他笑着说:“办完手续了吧,我和两位研究生来欢迎你!”我连忙挪过一把椅子,不好意思地说:“彭老师,快请坐!我还没来得及去拜望您,您倒是先来看我了,实在过意不去。”彭明教授接着我的话说:“我来看你一样呀,这里我熟悉嘛!”接着彭明教授便向我介绍两位研究生的姓名、学习的专业,并夸奖她们两位乐于助人。我说:“虽然20多年前我在这里念过两年书,这次来环境全变了,原来上课、住宿、用餐的地方全都旧貌换新颜,不认识了。”彭明老师一面点头一面应道:“这些年人大发展很快,校园环境变化也很大,有的地方常年不去,我也觉得陌生了。”他接着转向两位研究生说:“庄老师是我们人大的老校友,你们生活上要多多关心庄老师。常来看看,做做向导,有什么困难及时告诉我。”两位研究生很客气,连连说:“我们要向庄老师好好学习,有什么事请庄老师尽管吩咐。”这天晚上我们四个人就像聊家常一样畅叙人大生活、学习和研究的新环境,两位研究生时时流露出对彭老师悉心指导的感激。当送他们离开的时候,我站在宿舍楼门前,久久地望着彭明教授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油然显现出一位老师可敬可亲的高大形象。

彭明教授对于我这位访问学者的学术和研究工作的指导十分尽心和细心。为了指导工作在浓郁的学术环境中进行,他总是热情地邀请我到他的书房“访问”。他的书房不算大,但进到书房就会让你感到这是一位大学者“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地方。书橱里的图书杂志让我目不暇接,桌椅上也摆放着各种正在研读的书籍和正在撰写的书稿。读书人进到这样的环境,不由得会发出赞叹,并自然产生一种对学术的渴求感。我欣喜地赞叹说:“彭老师,您的书真多!”彭明教授一面向我介绍藏书的分类布局,一面笑呵呵地说:“我的藏书全部向访问学者开放,为访问学者服务。我的研究生也常到这里看书、借书,这让我的藏书能够发挥更大的学术效用。你需要什么书和资料,在这里选中的,就带到你的宿舍慢慢看。”当看到一套费正清的著作时,我说:“这套著作在我们学校放在内部阅览室,去看很不方便。”彭明教授将这套珍藏的图书从书橱中取出,对我说:“这套著作比较多,需要用较多的时间研读,你带回宿舍去看吧。有什么问题我们再研讨。”我拎着这批沉甸甸的书回到宿舍时,心里一直在默默感谢这位学术长者的良苦用心。一位大学问家把自己几十年精心收藏的珍贵图书资料,向访问学者无保留地全部开放,这让我深深懂得了一位大学者的豁达精神和提携后学的真挚情怀。

一次,彭明教授问我:“你在访问期间有什么研究计划?”我说:“只是想来充充电,也没有什么系统的计划。不过,我曾经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书《新中国的诞生》,近期出版社希望我修改再版。我想利用在您这里进修的机会,在这方面做点工作。”彭明教授听了很高兴地说:“好呀,人大研究这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资料还是比较多的,你可以参考。”接着便如数家珍一般地给我介绍可以阅览或借阅图书资料的去处。他说:“校图书馆的图书、杂志比较多,党史系的图书资料室分类特别细,各有特点。还有一个内部图书资料阅览室,持访问学者或进修证,也可以进入阅览。”我根据彭明教授的介绍,到这几处一面看书,一面摘抄一些难得见到的资料。后来,彭明教授知道我在费劲地手工抄录资料,还亲自到阅览室来找我,给我送来约500张复印券,笑着对我说:“哪能全都用手抄,重要的材料复印一下。我复印券多,你还需要的话跟我说一声就行了。”我从彭明教授手里接过复印券,感受到的是一位导师对后学的关爱。

又一次到彭明教授的书房“访问”,是向彭明教授请教治学的问题。彭明教授的谦虚精神也让我感到深深敬重。虽然他著述等身,学贯中西,在诸多学术领域受到海内外学者共同赞誉,可他却一句也没有谈到自己。他说:“说到治学,我倒可以给你介绍一本书和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书名是《孙中山史事详录(1911—1913)》,作者是王耿雄。”彭明教授从书橱中取出这本书,称赞王耿雄说:“他并不是一位专业学者,而是一位在上海从事印染设计的工程师。因在少年时期读了一本讲述孙中山革命故事的书,对孙中山油然敬慕,便萌生写一本孙中山画传的志向。以后,矢志不移,坚持收集孙中山的图片和各种文字资料,数十年来为各类图书馆、纪念馆等提供了大量孙中山的极其珍贵的文物和考订、解说,撰写了大量专文。这本史事详录,考据严谨,史料翔实,思路清晰,是做学问的一个范例。”彭明教授说到这里,把书递给我,让我研究王耿雄做学问的风格和方法。我回到宿舍仔细阅读,发现整本书眉批旁注,密密麻麻,都是彭明教授的亲笔。我读着这本书,也仔细琢磨彭明教授的亲笔,更领悟到彭明教授“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精髓。

彭明教授是研究五四运动的权威专家,成果累累,享誉海内外。我到中国人民大学不久,他便将新近出版的重要代表作《五四运动史》(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另外几本专著送给我,微笑着对我说:“这是我研究五四运动的一些不成熟的著作,作为你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参考,还希望你多提宝贵意见。”虽然我早已知道彭明教授是我国研究五四运动的权威,但在学校整天忙忙碌碌应付教学,读他的五四运动的著作还真不多。这次做访问学者,特别得到彭明教授亲自赠予的这些著作,我内心感到十分激动,也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研读彭明教授宏著的机会。尤其是他的《五四运动史》,是积30多年心血潜心研究所成,不仅是我教授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学习文献,也是我严谨治学的一面镜子。结束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生活回到华东师范大学,10年后,我又收到彭明教授从北京寄来的他的新作《“五四”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说实在的,当我翻开彭明教授这本新著时,激动的心情长时间难以平复。我在彭明教授的指导下访问进修不过半年,而彭明教授却把我视作终生的学生,始终在教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关心着我,寄给我《彭明文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等多种著作。在《“五四”研究》书前的作者简介中,我第一次读到彭明教授赠予河南家乡子弟的诗言:

六十未忘桑梓情,中原子弟喜相迎。

惶受高誉才学浅,愧负重托人言轻。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临行依依千万语,苦学方能见真功。

诗言志。这些寓意深刻的人生箴言,既出自彭明教授的肺腑,是他一生做人、做学问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位受人敬重的学术长者,对后学、后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2010年5月31日于上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