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结缘医学
六十多年后,即便面对共和国院士的头衔,黎介寿和黎磊石仍然坦言,学医不是自己的初衷。黎介寿喜欢理工科,黎磊石热爱文学。学医是黎氏兄弟在痛苦的年代里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一旦有所选择,他们就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今天,人们热议起黎家三院士,总是愿意去揣测黎家人有什么优秀的遗传基因。其实,如果说真的有什么遗传基因,那么黎家的遗传基因就是读书和教书。
黎家是一个教育世家,黎氏三兄弟的曾祖父黎星渠是个教书匠,伯父黎赞唐、父亲黎溥棠是个教书匠;黎鳌、黎介寿、黎磊石最愿意让人称呼的,不是医学大家,而是医学教育家;黎鳌的女儿海蒂、海芪是教书匠,他的外孙、外孙女仍然是教书匠。
他们这一大家子,根本就没有医学的遗传。
少年的黎介寿和黎磊石,都钟情于理工科。这也难怪,理工科这个美丽的维纳斯,似乎是天下男儿青睐的女神。
黎介寿的理想是去学机械,孩提时,他就是拆拆卸卸的高手,小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渴望成为工程师的种子。黎磊石的梦想更夸张,他憧憬着有朝一日,他能去造飞机,在蓝天上放飞梦想。后来,黎磊石又爱上了文学,整日里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
1942年,黎介寿和黎磊石在广西桂林参加了高考,填报考志愿时,哥俩犯了难。按照他俩当时的学习成绩,报考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都绰绰有余。但两所大学四根金条的昂贵学费,让他们望而却步。
既要免收学费,还要能提供免费伙食,这样的大学才是哥俩的首选。选来选去,黎介寿、黎磊石如愿以偿,分别考上了机械化学校和东方语言学校。
黎氏三兄弟注定与长江有缘。黎鳌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在长江之尾;而黎介寿和黎磊石报考的学校又都在重庆,在长江之头。
考上了大学,学费是免掉了,但路费却免不了。从广西桂林到四川重庆,黎介寿和黎磊石实在承受不了昂贵的路费,只好写信向大哥黎鳌求助。
远在南昌国立中正医学院工作的黎鳌看了弟弟的信,沉思良久,回信给黎介寿和黎磊石。
他在信中说,五弟、六弟,考上大学是人生大事,我由衷地为你们高兴。但我们都是没有父亲的孩子,选择职业不能光凭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考虑经济实力和就业出路。学了理工科和文科,将来工作到哪里落实?在如今这个世道,又如何去发展?思量再三,我觉得不如学医实在,一来可直接服务于百姓,二来也可以解决生计问题。
在信中,黎鳌希望两个弟弟能先到自己工作的医院,找一份练习生的工作,管吃管住,边工作边复习,明年再报考中正医学院。另外,他也婉转地告诉两个弟弟,从桂林到重庆路途太远,路费他也实在是爱莫能助,而从桂林到南昌则花费不多,自己还可以想办法筹集。
黎介寿和黎磊石十分理解大哥的想法。是啊,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饱读诗书已属不易,哪还有穷孩子随心所欲报考自己心仪的大学的权利?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兄弟俩这样安慰着自己,愉快地采纳了大哥的建议,告别母亲和二姐,一路“搭黄鱼”(搭人家的顺车)向南昌赶去。
至此,黎介寿、黎磊石兄弟俩,沿着大哥黎鳌的足迹,也走了漫漫医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