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离骚经章句

楚辞 作者:[汉] 刘向,[汉] 王逸,[宋] 洪兴祖 著


卷一 [1]离骚经章句

[1]《隋》、《唐书·志》有皇甫遵训《参解楚辞》七卷、郭璞注十卷、宋处士诸葛《楚辞音》一卷、刘杳《草木虫鱼疏》二卷、孟奥《音》一卷、徐邈《音》一卷。始,汉武帝命淮南王安为《离骚传》,其书今亡。按《屈原传》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又曰:“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孟坚、刘勰皆以为淮南王语,岂太史公取其语以作传乎?汉宣帝时,九江被公能为楚辞。隋有僧道骞者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唐,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1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1]。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妬害其能,共谮毁之[2]。王乃疏屈原[3]。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衺[4],忧心烦乱,不知所愬,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5],以风谏君也[6]。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7]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8]。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9]。屈原放在草野[10],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11]。《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12];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13],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14]。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15]

[1]《战国策》:楚有昭奚恤。《元和姓纂》云:“屈,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荡、屈建、屈平并其后。”又云:“景,芈姓。楚有景差。汉徙大族昭、屈、景三姓于关中。”

[2]《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曰:“用事臣靳尚。”

[3]疏,一作“逐”。

[4]一作“邪”。

[5]一云“陈直径”,一云“陈道径”。

[6]太史公曰:“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孟坚曰:“离,犹遭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颜师古云:“忧动曰骚。”余按:古人引《离骚》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非屈原意也。逸说非是。

[7]一作“胁”。

[8]《史记》曰:“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详”与“佯”同。又曰:“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然则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者,乃惠王,非昭王也。

[9]《史记》曰:“怀王长子顷襄王立,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之。”

[10]草,一作“山”。

[11]《前汉·地理志》:长沙有罗县。《荆州记》曰:“县北带汨水,水源出豫章艾县界,西流注湘。沿湘西北,去县三十里,名为屈潭,屈原自沉处。”汨音觅。

[12]媲,配也,匹诣切。

[13]飘,一作“飙”。

[14]一作“明”。

[15]愍,一作“闵”。魏文帝《典论》云:“优游按衍,屈原尚之,穷侈极妙,相如之长也。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馀度,长卿、子云不能及。”宋子京云:“《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矣。”1

帝高阳之苗裔兮[1],朕皇考曰伯庸[2]。摄提贞于孟陬兮[3],惟庚寅吾以降[4]。皇览揆余初度兮[5],肇锡余以嘉名[6]。名余曰正则兮[7],字余曰灵均[8]。纷吾既有此内美兮[9],又重之以修能[10]。扈江离与辟芷兮[11],纫秋兰以为佩[12]。汩余若将不及兮[13],恐年岁之不吾与[14]。朝搴阰之木兰兮[15],夕揽洲之宿莽[16]。日月忽其不淹兮[17],春与秋其代序[18]。惟草木之零落兮[19],恐美人之迟暮[20]。不抚壮而弃秽兮[21],何不改此度[22]?乘骐骥以驰骋兮[23],来吾道夫先路[24]

[1]德合天地称帝。苗,胤也。裔,末也。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帝系》曰:“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补曰】皇甫谧曰:“高阳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张晏曰:“高阳,所兴之地名也。”刘子玄《史通》云:“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离骚经》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至马迁、扬雄、班固,自叙之篇,实烦于代。”

[2]朕,我也。皇,美也。父死称考。《诗》曰:“既右烈考。”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补曰】蔡邕云:“朕,我也。古者上下共之,咎繇与帝舜言称‘朕’,屈原曰‘朕皇考’。至秦独以为尊称,汉遂因之。”唐五臣注《文选》云:“古人质,与君同称朕。”又以伯庸为屈原父名,皆非也。原为人子,忍斥其父名乎?

[3]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孟,始也。贞,正也。于,於也。正月为陬。【补曰】并出《尔雅》。陬,侧鸠切。

[4]庚寅,日也。降,下也。《孝经》曰:“故亲生之膝下。”寅为阳正,故男始生而立于寅。庚为阴正,故女始生而立于庚。言己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补曰】《天问》云:“皆归鞠,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九叹》云:“赴江湘之湍流兮,顺波凑而下降。徐徘徊于山阿兮,飘风来之匈匈。”降,乎攻切,下也。见《集韵》。《说文》曰:“元气起于子。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于巳,为夫妇。褢姙于巳,巳为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淮南子》注同。

[5]皇,皇考也。览,观也。揆,度也。初,始也。览,一作“鉴”。一本“余”下有“于”字。五臣云:“我父鉴度我初生之法度。”

[6]肇,始也。锡,赐也。嘉,善也。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赐我以美善之名也。

[7]正,平也。则,法也。

[8]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礼》曰:“子生三月,父亲名之,既冠而字之。名所以正形体、定心意也;字者,所以崇仁义、序长幼也。夫人非名不荣,非字不彰,故子生,父思善应而名字之,以表其德、观其志也。”五臣云:“灵,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则,善平理。”【补曰】《史记》:“屈原,名平。”《文选》以“平”为字,误矣。“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名有五,屈原,以德命也。《礼记》曰:“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又曰:“既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士冠礼》云:“宾字之,曰:昭告尔字,爰字孔嘉。”字虽朋友之职,亦父命也。

[9]纷,盛貌。五臣曰:“内美,谓忠贞。”

[10]修,远也。言己之生,内含天地之美气,又重有绝远之能,与众异也。言谋足以安社稷,智足以解国患,威能制强御,仁能怀远人也。【补曰】重,储用切,再也。非轻重之重。能,本兽名,熊属,故有绝人之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叶韵。

[11]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江离、芷,皆香草名。辟,幽也。芷幽而香。《文选》“离”作“蓠”。五臣云:“扈,披也。”【补曰】扈音户。《左传》云:“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扈,止也。江离,说者不同。《说文》曰:“江蓠,靡芜。”然司马相如赋云“被以江离,糅以蘼芜”,乃二物也。《本草》:“蘼芜,一名江离。”江离非蘼芜也,犹杜若一名杜蘅,杜蘅非杜若也。蘼芜,见《九歌》。郭璞云:“江离似水荠。”张勃云:“江离出海水中,正青,似乱发。”郭恭义云:“赤叶。”未知孰是。辟,匹亦切。白芷,一名白茝,生下泽,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楚人谓之药。

[12]纫,索也。兰,香草也,秋而芳。佩,饰也,所以象德。故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结者佩觿,能决疑者佩玦,故孔子无所不佩也。言己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芷,以为衣被;纫索秋兰,以为佩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补曰】纫,女邻切。《方言》曰:“续,楚谓之纫。”《说文》云:“繟绳也。”《记》曰:古者男女皆佩容臭。臭,香物也。又曰“佩帨茝兰”,则兰芷之类,古人皆以为佩也。相如赋云:“蕙圃衡兰。”颜师古云:“兰,即今泽兰也。”《本草注》云: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李云“都梁”是也。《水经》云:“零陵郡都梁县西小山上,有渟水,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泽兰,如薄荷,微香,荆、湘、岭南人家多种之。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傍,叶光润尖长,有歧,阴小紫,花红白色而香,五六月盛。而泽兰生水泽中及下湿地,苗高二三尺,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月、八月开花,带紫白色。此为异耳。《诗》云:“士与女,方秉蕑兮。”陆机云:“蕑,即兰也,其茎叶似药草。泽兰广而长节,节中(亦)〔赤〕,高四五尺,汉诸池苑及许昌宫中皆种之。”《文选》云:“秋兰被涯。”注云:“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荀子》云:“兰生深林。”《本草》亦云:一种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楚词》有秋兰、春兰、石兰,王逸皆曰香草,不分别也。近时刘次庄《乐府集》云:“《离骚》曰:‘纫秋兰以为佩。’又曰:‘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今沅、澧所生,花在春则黄,在秋则紫,然而春黄不若秋紫之芬馥也。”由是知屈原真所谓多识草木鸟兽,而能尽究其所以情状者欤?黄鲁直《兰说》云:“兰生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同生而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兰似君子,蕙似士夫。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子)〔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招魂》:‘光风转蕙泛崇兰。’以是知楚人贱蕙而贵兰矣。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馀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也。蕙虽不若兰,其视椒、榝则远矣。”其言兰蕙如此,当俟博物者。

[13]汩,去貌,疾若水流也。不,一作“弗”。五臣云:“岁月行疾,若将追之不及。”【补曰】汩,越笔切。《方言》云:“疾行也,南楚之外曰汩。”

[14]言我念年命汩然流去,诚欲辅君,心中汲汲,常若不及。又恐年岁忽过,不与我相待,而身老耄也。【补曰】恐,区用切,疑也。下并同。《论语》曰:“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5]搴,取也。阰,山名。【补曰】搴音蹇。《说文》:“,拔取也”,南楚语,引“朝阰之木兰”。阰,频脂切,山在楚南。《本草》云:“木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高数仞。任昉《述异记》云:木兰州在寻阳江,(也)〔中〕多木兰。”

[16]揽,采也。水中可居者曰洲。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言己旦起升山采木兰,上事太阳,承天度也;夕入洲泽采取宿莽,下奉太阴,顺地数也。动以神祇自敕诲也。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以喻谗人虽欲困己,己受天性,终不可变易也。揽,一作“”,一作“擥”。洲,一作“中洲”。【补曰】揽,卢敢切,取也。莽,莫补切。《尔雅》云“卷施草拔心不死”,即宿莽也。

[17]淹,久也。忽,《释文》作“曶”。

[18]代,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19]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零,一作“苓”。

[20]迟,晚也。美人,谓怀王也。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也。言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岁复尽矣。而君不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补曰】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有喻善人者,“满堂兮美人”是也;有自喻者,“送美人兮南浦”是也。

[21]年德盛曰壮。弃,去也。秽,行之恶也,以喻谗邪。百草为稼穑之秽,谗佞亦为忠直之害也。《文选》无“不”字。五臣云:“抚,持也。言持盛壮之年,废弃道德,用谗邪之言,为秽恶之行。”【补曰】抚,芳武切。“不抚壮而弃秽”者,谓其君不肯当年德盛壮之时,弃远谗佞也。五臣注误。

[22]改,更也。言愿令君甫及年德盛壮之时,修明政教,弃去谗佞,无令害贤,改此惑误之度,修先王之法也。甫及,一作“抚及”,一作“务及”。《文选》云“何不改其此度”,一云“何不改乎此度也”。五臣云:“何不早改此法度,以从忠正之言。”

[23]骐骥,骏马也,以喻贤智。言乘骏马,一日可致千里。以言任贤智,则可成于治也。乘,一作“椉”,《文选》作“策”。驰,一作“驼”。【补曰】驼,即“驰”字。下同。

[24]路,道也。言己如得任用,将驱先行,愿来随我,遂为君导入圣王之道也。《文选》作“导夫先路”。一本句末有“也”字。五臣云:“言君能任贤人,我得申展,则导引入先王之道路。”1

昔三后之纯粹兮[1],固众芳之所在[2]。杂申椒与菌桂兮[3],岂维纫夫蕙茝[4]?彼尧舜之耿介兮[5],既遵道而得路[6]。何桀纣之猖披兮[7],夫唯捷径以窘步[8]。惟夫党人之偷乐兮[9],路幽昧以险隘[10]。岂余身之惮殃兮[11],恐皇舆之败绩[12]。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13]。荃不察余之中情兮[14],反信谗而齌怒[15]。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16],忍而不能舍也[17]。指九天以为正兮[18],夫唯灵修之故也[19]。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20]。初既与余成言兮[21],后悔遁而有他[22]。余既不难夫离别兮[23],伤灵修之数化[24]

[1]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至美曰纯,齐同曰粹。

[2]众芳,谕群贤。言往古夏禹、殷汤、周之文王,所以能纯美其德,而有圣明之称者,皆举用众贤,使居显职,故道化兴而万国宁也。五臣云:“三王所以有纯美之德,以众贤所在故也。”

[3]申,重也。椒,香木也。其芳小,重之乃香。菌,薰也。叶曰蕙,根曰熏。五臣云:“杂,非一也。申,用也。椒、菌桂皆香木。”【补曰】菌音窘。《博雅》云:“菌,薰也,其叶谓之蕙。”则菌与蕙一种也。下文别言“蕙茝”,又云“矫菌桂以纫蕙”,则菌桂自是一物。《本草》有菌桂,花白蕊黄,正圆如竹。菌,一作“箘”,其字从竹。五臣以为香木,是矣;其以“申”为用,则非也。《淮南子》曰:“申茮、杜茝,美人之所怀服。”

[4]纫,索也。蕙、茝,皆香草,以谕贤者。言禹、汤、文王虽有圣德,犹杂用众贤,以致于治,非独索蕙茝,任一人也。故尧有禹、咎繇、伯夷、朱虎、益、夔,殷有伊尹、傅说,周有吕、旦、散宜、召、毕,是杂用众芳之效也。【补曰】《本草》云:“薫草一名蕙草,生下湿地。陶隐居云:俗人呼草,状如茅而香,为薰草,人家颇种之。”引《山海经》云:“薫草麻叶而方茎,赤花而黑实,气如蘼芜,可以已厉。”又《广志》云:“蕙草绿叶紫花。”陈藏器云:“此即是零陵香,生零陵山谷。《南越志》名燕草。”黄鲁直说与此异,已见上。椒与菌桂,木类也;蕙、茝,草类也。以言贤无小大,皆在所用。茝,白芷也,昌改切。

[5]尧、舜,圣德之王也。耿,光也。介,大也。【补曰】耿,古迥、古幸二切。

[6]遵,循也。路,正也。尧、舜所以有光大圣明之称者,以循用天地之道,举贤任能,使得万事之正也。夫先三后者,据近以及远,明道德同也。五臣云:“循用大道。”【补曰】上言三后,下言尧、舜,谓三后遵尧、舜之道以得路也。路,大道也。

[7]桀纣,夏殷失位之君。猖披,衣不带之貌。猖,一作“昌”,《释文》作“倡”。披,一作“被”。五臣云:“昌披,谓乱也。”【补曰】《博雅》云:“裮被,不带也。”被音披。

[8]捷,疾也。径,邪道也。窘,急也。言桀、纣愚惑,违背天道,施行惶遽,衣不及带,欲涉邪径,急疾为治,故身触陷阱,至于灭亡,以法戒君也。唯,一作“维”。五臣云:“言桀、纣苦人使乱,用捷疾邪径急步而理之。”【补曰】桀、纣之乱,若衣披不带者,以不由正道,而所行蹙迫耳。《左传》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捷,邪出也。”《论语》曰:“行不由径。”径,步道也。

[9]党,朋也。《论语》曰:“朋而不党。”偷,苟且也。一无“夫”字。

[10]路,道也。幽昧,不明也。险隘,谕倾危。言己念彼谗人相与朋党,嫉妬忠直,苟且偷乐,不知君道不明,国将倾危,以及其身也。【补曰】小人朋党,偷为逸乐,则中正之路塞矣。隘,狭也。《远游》云:“悲世俗之迫阨。”相如《大人赋》作“迫隘”,“阨”、“隘”一也。

[11]惮,难也。殃,咎也。一无“身”字。【补曰】小人用事,则贤人被殃。惮,徒案切,忌难也。

[12]皇,君也。舆,君之所乘,以喻国也。绩,功也。言我欲谏争者,非难身之被殃咎也,但恐君国倾危,以败先王之功。五臣云:“言我所以不难殃咎谏争者,恐君行事之失。”【补曰】皇舆宜安行于大中至正之道,而当幽昧险隘之地,则败绩矣。《左传》曰:“大崩曰败绩。”

[13]踵,继也。武,迹也。《诗》曰:“履帝武敏歆。”言己急欲奔走先后,以辅翼君者,冀及先王之德,继续其迹而广其基也。奔走先后,四辅之职也。《诗》曰:“予聿有奔走,予聿有先后。”是之谓也。忽,一作“急”。【补曰】忽,疾貌。奔,旧音布顿切。相导前后曰先后。先,先见切。踵,亦迹也。

[14]荃,香草,以谕君也。人君被服芬香,故以香草为谕。恶数指斥尊者,故变言荃也。察,一作“揆”。中,一作“忠”。【补曰】“荃”与“荪”同。《庄子》云:“得鱼而忘荃。”《音义》云:“七全切,崔音孙。香草,可以饵鱼。”疏云:“荪,荃也。陶隐居云:东(间)〔涧〕溪侧有名溪荪者,根形气色极似石上菖蒲,而叶正如蒲,无脊,诗咏多云兰荪,正谓此也。”

[15]齌,疾也。言怀王不徐徐察我忠信之情,反信谗言而疾怒己也。齌,一作“齐”。【补曰】齌音赍,又音妻。《说文》云:“齌,炊餔疾也。”《释文》:“齐,或作赍,并柤西切。”五臣云:“齐,同也。反信谗人,与之同怒于我。”

[16]謇謇,忠贞貌也。《易》曰:“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补曰】今《易》作“蹇蹇”,先儒引经多如此,盖古今本或不同耳。

[17]舍,止也。言己知忠言謇謇谏君之过,必为身患,然中心不能自止而不言也。《文苑》无“而”字。一本“忍”上有“余”字,一无“也”字。五臣云:“恐君之败,故忍此祸患而不能止。”【补曰】颜师古云:舍,尸夜切,训止息,人之屋舍,及星辰次舍,其义皆同。《论语》曰:“不舍昼夜。”谓晓夕不息耳。今人音捨,非也。

[18]指,语也。九天,谓中央八方也。正,平也。五臣云:“九,阳数,谓天也。”【补曰】《九章》云:“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淮南子》九天: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变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昊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又《广雅》九天:东方皥天,南方赤天,西方成天,馀同。

[19]灵,神也。修,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言己将陈忠策,内虑之心,上指九天,告语神明,使平正之,唯用怀王之故,欲自尽也。唯,一作“惟”。一无“也”字。五臣云:“灵修,言有神明长久之道者,君德也。言我指九天,欲为君行正平之道,而君不用我,故将欲自尽。”【补曰】王逸言“自尽”者,谓自竭尽耳。五臣说误。

[20]【补曰】一本有此二句,王逸无注;至下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始释“羌”义,疑此二句后人所增耳。《九章》曰:“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与此语同。

[21]初,始也。成,平也。言,犹议也。【补曰】成言,谓诚信之言,一成而不易也。《九章》作“诚言”。

[22]遁,隐也。言怀王始信任己,与我平议国政,后用谗言,中道悔恨,隐匿其情,而有他志也。遁,一作“遯”。他,一作“佗”。五臣云:“悔,改。遯,移也。”改移本情,而有他志。

[23]近曰离,远曰别。一无“夫”字。

[24]化,变也。言我竭忠见过,非难与君离别也,伤念君信用谗言,志数变易,无常操也。五臣云:“伤,惜也。”【补曰】数,所角切。化音花。下同。1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1],又树蕙之百亩[2]。畦留夷与揭车兮[3],杂杜衡与芳芷[4]。冀枝叶之峻茂兮[5],愿竢时乎吾将刈[6]。虽萎绝其亦何伤兮[7],哀众芳之芜秽[8]。众皆竞进以贪婪兮[9],凭不猒乎求索[10]。羌内恕己以量人兮[11],各兴心而嫉妬[12]。忽驰骛以追逐兮[13],非余心之所急[14]。老冉冉其将至兮[15],恐脩名之不立[16]。朝饮木兰之坠露兮[17],夕餐秋菊之落英[18]。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19],长顑颔亦何伤[20]?擥木根以结茝兮[21],贯薜荔之落蕊[22]。矫菌桂以纫蕙兮[23],索胡绳之纚纚[24]。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25]。虽不周于今之人兮[26],愿依彭咸之遗则[2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8]。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29],謇朝谇而夕替[30]。既替余以蕙纕兮[31],又申之以揽茝[3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3]。怨灵修之浩荡兮[34],终不察夫民心[35]。众女嫉余之蛾眉兮[36],谣诼谓余以善淫[37]。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38]。背绳墨以追曲兮[39],竞周容以为度[40]。忳郁邑余侘傺兮[41],吾独穷困乎此时也[42]。宁溘死以流亡兮[43],余不忍为此态也[44]。鸷鸟之不群兮[45],自前世而固然[46]。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47]?屈心而抑志兮[48],忍尤而攘诟[49]。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50]

[1]滋,莳也。十二亩曰畹,或曰田之长为畹也。五臣云:“滋,益也。”《释文》作“”,音栽。【补曰】《说文》:“田三十亩曰畹。於阮切。”

[2]树,种也。二百四十步为亩。言己虽见放流,犹种莳众香,修行仁义,勤身自勉,朝暮不倦也。五臣云:“兰蕙喻行,言我虽被斥逐,修行弥多。”《释文》“亩”作“畮”。【补曰】亩,莫后切。《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孝公之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畹或曰十二亩,或曰三十亩,九畹盖多于百亩矣。然则种兰多于蕙也。此古人贵兰之意。

[3]畦,共呼种之名。留夷,香草也。揭车,亦芳草,一名芞舆。五十亩为畦也。揭,一作“藒”。《文选》作“蒥荑”、“车”。【补曰】畦音携。揭、藒、,并丘谒切。相如赋云:“杂以留夷。”张揖曰:“留夷,新夷。”颜师古曰:“留夷,香草,非新夷,新夷乃树耳。”一云留夷,药名。《尔雅》:“藒车,芞舆。”《本草拾遗》云:“藒车味辛,生彭城,高数尺,白花。”芞音迄。

[4]杜衡、芳芷,皆香草也。言己积累众善,以自洁饰,复植留夷、杜衡,杂以芳芷,芬香益畅,德行弥盛也。衡,一作“蘅”。【补曰】《尔雅》:“杜,(上)〔土〕卤。”注云:“杜衡也,似葵而香。”《山海经》云:“天帝山有草,状似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本草》云:“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

[5]冀,幸也。峻,长也。《文选》作“葰”。五臣云:“茂盛貌,音俊。”【补曰】相如赋云:“实叶葰楙。”葰音峻。

[6]刈,获也。草曰刈,谷曰获。言己种植众芳,幸其枝叶茂长,实核成熟,愿待天时,吾将获取收藏,而飨其功也。以言君亦宜蓄养众贤,以时进用,而待仰其治也。《文选》“竢”作“俟”。

[7]萎,病也。绝,落也。【补曰】萎,草木枯死也。於危切。

[8]言己所种芳草,当刈未刈,蚤有霜雪,枝叶虽蚤萎病绝落,何能伤于我乎?哀惜众芳摧折,枝叶芜秽而不成也。以言己修行忠信,冀君任用,而遂斥弃,则使众贤志士失其所也。五臣云:“言我积行,为谗邪所害见逐,亦犹植芳草为霜露所伤而落。虽如是,于我亦何能伤,但恐众贤志士见而芜秽不自修也。”【补曰】芜,荒也。秽,恶也。

[9]竞,并也。爱财曰贪,爱食曰婪。以,一作“而”。【补曰】并逐曰竞。婪,卢含切。

[10]凭,满也。楚人名满曰凭。言在位之人,无有清洁之志,皆并进取,贪婪于财利,中心虽满,犹复求索,不知猒饱也。凭,一作“憑”。【补曰】凭,皮冰切。索,求也。《书序》曰:“八卦之说,谓之八索。”徐邈读作苏故切,则“索”亦有素音。

[11]羌,楚人语辞也,犹言“卿”,何为也。以心揆心为恕。量,度也。【补曰】羌,去羊切,楚人发语端也。《文选》注云:“羌,乃也。”一云叹声也。量,力香切。

[12]兴,生也。害贤为嫉,害色为妬。言在位之臣,心皆贪婪,内以其志恕度他人,谓与己不同,则各生嫉妬之心,推弃清洁,使不得用也。故《外传》曰“太山之鸱,鸣吓鸳雏”,此之谓也。兴心,《文选》误作“与心”。五臣云:“贪婪之人,乃内恕于己,以量度他人,谓与己同贪。若否,则各生嫉妬之心,谗谮之,使不得进用。”【补曰】贪婪之人,不知其非,自恕以度人。谓君子亦有竞进求索之心,故各兴心而嫉妬也。

[13]五臣云:“忽,急也。”驰,一作“驼”。【补曰】骛,乱驰也。

[14]言众人所以驰骛惶遽者,争追逐权贵,求财利也,故非我心之所急。众人急于财利,我独急于仁义也。

[15]七十曰老。冉冉,行貌。五臣云:“冉冉,渐渐也。”

[16]立,成也。言人年命冉冉而行,我之衰老,将以来至,恐修身建德,而功不成、名不立也。《论语》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屈原建志清白,贪流名于后世也。【补曰】脩名,脩洁之名也。屈原非贪名者,然无善名以传世,君子所耻,故孔子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脩”与“修”同,古书通用。

[17]坠,堕也。

[18]英,华也。言己旦饮香木之坠露,吸正阳之津液;暮食芳菊之落华,吞正阴之精蕊。动以香净,自润泽也。餐,一作“飡”。五臣云:“取其香洁,以合己之德。”【补曰】饮,啜也,音荫。餐,吞也,七安切。秋花无自落者,当读如“我落其实而取其(华)〔材〕”之“落”。魏文帝云:芳菊“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故屈原悲冉冉之将老,思飡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

[19]苟,诚也。练,简也。五臣云:“苟,且;姱,大;练,择也。且信大择道要而行。”【补曰】信姱,言实好也,与信芳、信美同意。姱,苦瓜切。要,於笑切。

[20]顑颔,不饱貌。言己饮食清洁,诚欲使我形貌信而美好,中心简练,而合于道要,虽长顑颔,饥而不饱,亦何所伤病也。何者?众人苟欲饱于财利,己独欲饱于仁义也。【补曰】言我中情实美,又择要道而行,虽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亦何伤乎?彼先口体而后仁义,岂知要者?或曰:有道者虽贫贱,而容貌不枯,屈原何为其顑颔也?曰:当是时,国削而君辱,原独得不忧乎?顑,虎感切。颔,户感切。又上古湛切,下鱼检切。顑颔,食不饱,面黄貌。颔,一作“颌”,音同。

[21]擥,持也。根以喻本。《文选》“擥”作“掔”。【补曰】掔,启妍切,亦持也。《荀子》云:“兰槐之根是为芷。”注云:“苗名兰槐,根名芷。”然则木根与茝皆喻本也。

[22]贯,累也。薜荔,香草也,缘木而生。蕊,实也。累香草之实,执持忠信貌也。言己施行,常擥木引坚,据持根本,又贯累香草之实,执持忠信,不为华饰之行也。五臣云:“贯,拾也。蕊,花心也。言我持木之本,佩结香草,拾其花心,以表己之忠信。”【补曰】薜,蒲计切。荔,郎计切。《山海经》:“小华之山,其草多薜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注云:“亦缘木生。”《管子》云:“薜荔白芷,蘼芜椒连,五臭所校。”校,谓馨烈之锐。《前汉》乐章云:“都荔遂芳。”谓都良、薜荔俱有芬芳也。花外曰萼,内曰蕊。蕊,花须头点也。

[23]矫,直也。五臣云:“矫,举也。举此香木以自比。”【补曰】《九章》云:“捣木兰以矫蕙。”

[24]胡绳,香草也。纚纚,索好貌。言己行虽据履根本,犹复矫直菌桂芬香之性,纫索胡绳,令之泽好,以善自约束,终无懈倦也。【补曰】《说文》:“索,(昔)〔稣〕各切。草有茎叶,可作绳索。”“纚,所绮切。”

[25]言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世远贤,固非今时俗人之所服行也。一云:謇,难也。言己服饰虽为难法,我仿前贤以自修洁,非本今世俗人之所服佩。《文选》“謇”作“蹇”,“世”作“时”。五臣云:“蹇,难也。前修,谓前代修习道德之人。服,用也。言我所以遭难者,吾法前修道德之人,故不为代俗所用。”【补曰】謇,又训难易之难,非蹇难之字也。世所传《楚辞》,惟王逸本最古,凡诸本异同皆当以此为正。又,李善注本有以“世”为“时”、为“代”,以“民”为“人”之类,皆避唐讳,当从旧本。

[26]周,合也。

[27]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遗,馀也。则,法也。言己所行忠信,虽不合于今之世,愿依古之贤者彭咸馀法,以自率厉也。【补曰】颜师古云:“彭咸,殷之介士,不得其志,投江而死。”按屈原死于顷襄之世,当怀王时作《离骚》,已云“愿依彭咸之遗则”,又曰“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盖其志先定,非一时忿怼而自沉也。《反离骚》曰:“弃由、聃之所珍兮,摭彭咸之所遗。”岂知屈子之心哉!

[28]艰,难也。言己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沉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申生雉经,子胥沉江,是谓多难也。五臣云:“太息掩涕,哀此万姓,遭轻薄之俗,而多屯难。”【补曰】掩涕,犹抆泪也。《远游》曰“哀民生之长勤”,与此意同。

[29]鞿羁,以马自喻。缰在口曰鞿,革络头曰羁,言为人所系累也。五臣云:“言我虽习前人之大道,而为谗人所衔勒。”【补曰】鞿,居依切。羁,居宜切。下文云:“余独好修以为常。”修姱,谓修洁而姱美也。

[30]谇,谏也。《诗》曰:“谇予不顾。”替,废也。言己虽有绝远之智,姱好之姿,然以为谗人所鞿羁而系累矣。故朝谏謇謇于君,夕暮而身废弃也。【补曰】谇音邃,又音信,今《诗》作“讯”。讯,告也。

[31]纕,佩带也。【补曰】纕,息羊切。下云:“解佩纕以结言。”

[32]又,复也。言君所以废弃己者,以余带佩众香,行以忠正之故也。然犹复重引芳茝,以自结束,执志弥笃也。一云“又申之茝”。五臣云:“申,重也。揽,持也。”

[33]悔,恨也。言己履行忠信,执守清白,亦我中心之所美善也。虽以见过,支解九死,终不悔恨。五臣云:“九,数之极也。以此遇害,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34]上政迷乱则下怨,父行悖惑则子恨。灵修,谓怀王也。浩,犹浩浩,荡,犹荡荡,无思虑貌也。《诗》曰:“子之荡兮。”【补曰】今《诗》作“汤”。汤,荡也。孔子曰:“《诗》可以怨。”《孟子》曰:“《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屈原于怀王,其犹《小弁》之怨乎?

[35]言己所以怨恨于怀王者,以其用心浩荡,骄敖放恣,无有思虑,终不省察万民善恶之心,故朱紫相乱,国将倾危也。夫君不思虑,则忠臣被诛;忠臣被诛,则风俗怨而生逆暴,故民心不可不熟察之也。民,一作“人”。五臣云:“浩荡,法度坏貌。言我怨君法度废坏,终不察众人悲苦。”

[36]众女,谓众臣。女,阴也,无专擅之义,犹君动而臣随也,故以喻臣。蛾眉,好貌。蛾,一作“娥”。【补曰】《反离骚》云:“知众嫮之疾妬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此亦班孟坚、颜之推以为“露才扬己”之意。夫冶容诲淫,目挑心与,《孟子》所谓“不由其道”者,而以污原,何哉?诗人称庄姜之贤曰“螓首蛾眉”,盖言其质之美耳。师古云:“蛾眉,形若蚕蛾眉也。”

[37]谣,谓毁也。诼,犹谮也。淫,邪也。言众女嫉妬蛾眉美好之人,谮而毁之,谓之美而淫,不可信也,犹众臣嫉妬忠正,言己淫邪不可任也。以,一作“之”。五臣云:“谗邪之人,谓我善为淫乱。”【补曰】谣音遥。《尔雅》“徒歌谓之谣”,谓谣言也。诼,竹角切。《方言》云:“诼,愬也,楚以南谓之诼。”言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所谓“恕己以量人”。

[38]偭,背也。圆曰规,方曰矩。改,更也。错,置也。言今世之工,才知强巧,背去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也。以言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以意妄造,必乱政治、危君国也。五臣云:“规矩,法则也。”【补曰】偭音面。贾谊云:“偭枭獭以隐处。”错音措。

[39]追,犹随也。绳墨,所以正曲直。【补曰】背,违也。墨,度名也,五尺曰墨。追,古“随”字。

[40]周,合也。度,法也。言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随从曲木,屋必倾危而不可居也。以言人臣不修仁义之道,背弃忠直,随从枉佞,苟合于世,以求容媚,以为常法,身必倾危而被刑戮也。【补曰】“偭规矩而改错”者,反常而妄作;“背绳墨以追曲”者,枉道以从时。

[41]忳,忧貌。侘傺,失志貌。侘,犹堂堂,立貌也。傺,住也,楚人名住曰傺。邑,一作“悒”。一本注云:“忳,自念貌。”五臣云:“忳郁,忧思貌。悒,不安也。”【补曰】忳,徒浑切,闷也。郁邑,忧貌。下文曰:“曾歔欷余郁邑兮。”五臣以“忳郁”为句绝,误矣。侘,敕加切。傺,丑利切。又上勅驾切,下勅界切。《方言》云:“傺,逗也,南楚谓之傺。”郭璞云:“逗,即今‘住’字。”

[42]言我所以忳忳而忧,中心郁邑,怅然住立而失志者,以不能随从世俗,屈求容媚,故独为时人所穷困。忧,一作“自念”。一无“也”字。

[43]溘,犹奄也。以,一作“而”。奄,一作“晻”。下注同。【补曰】溘,奄忽也,渴合切。

[44]言我宁奄然而死,形体流亡,不忍以中正之性,为邪淫之态。一无“也”字。

[45]鸷,执也。谓能执伏众鸟,鹰鹯之类也,以喻中正。【补曰】鸷,脂利切,击鸟也。《月令》曰:“鹰隼蚤鸷。”

[46]言鸷鸟执志刚厉,特处不群,以言忠正之士亦执分守节,不随俗人,自前世固然,非独于今,比干、伯夷是也。李善《文选》“世”作“代”。

[47]言何所有圜凿受方枘而能合者?谁有异道而相安耶?言忠佞不相为谋也。圜,一作“圆”。周,一作“同”。一云“方凿受圆枘”。

[48]抑,案也。【补曰】案,读若按。

[49]尤,过也。攘,除也。诟,耻也。言己所以能屈案心志,含忍罪过而不去者,欲以除去耻辱,诛谗佞之人,如孔子诛少正卯也。《释文》“诟”作“訽”。【补曰】诟、訽,并呼漏切,又古豆切。《礼记》曰:“以儒相诟病。”诟病,耻辱也。

[50]言士有伏清白之志,以死忠直之节者,固乃前世圣王之所厚哀也。故武王伐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也。【补曰】比干谏而死,孔子称仁焉,厚之也。1

悔相道之不察兮[1],延伫乎吾将反[2]。回朕车以复路兮[3],及行迷之未远[4]。步余马于兰皋兮[5],驰椒丘且焉止息[6]。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7]。制芰荷以为衣兮[8],雧芙蓉以为裳[9]。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10]。高余冠之岌岌兮[11],长余佩之陆离[12]。芳与泽其杂糅兮[13],唯昭质其犹未虧[14]。忽反顾以遊目兮[15],将往观乎四荒[16]。佩缤纷其繁饰兮[17],芳菲菲其弥章[18]。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1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20]

[1]悔,恨也。相,视也。察,审也。【补曰】相,息亮切。

[2]延,长也。伫,立貌。《诗》曰:“伫立以泣。”言己自悔恨,相视事君之道不明审察,若比干伏节死义,故长立而望,将欲还反,终己之志也。【补曰】伫,直吕切,久立也。异姓事君,不合则去;同姓事君,有死而已。屈原去之,则是不察于同姓事君之道,故悔而欲反也。

[3]回,旋也。路,道也。回,一作“迴”。

[4]迷,误也。言乃旋我之车,以反故道,及己迷误欲去之路,尚未甚远也。同姓无相去之义,故屈原遵道行义,欲还归也。

[5]步,徐行也。泽曲曰皋,《诗》云:“鹤鸣于九皋。”【补曰】皋,九折泽也。一云:泽中水溢出所为坎。《招魂》曰:“皋兰被径。”

[6]土高四堕曰椒丘。言己欲还,则徐步我之马于芳泽之中,以观听怀王。遂驰高丘而止息,以须君命也。驰,一作“驼”。五臣云:“椒丘,丘上有椒也。行息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补曰】司马相如赋云:“椒丘之阙。”服虔云:“丘名。”如淳云:“丘多椒也。”按椒,山颠也。此以“椒丘”对“兰皋”,则宜从如淳、五臣之说。焉,语助,尤虔切。

[7]退,去也。言己诚欲遂进,竭其忠诚,君不肯纳,恐重遇祸,故将复去,修吾初始清洁之服也。一无“复”字。五臣云:“尤,过也。”【补曰】《九章》云:“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离,遭也。曹植《七启》曰:“愿反初服,从子而归。”

[8]制,裁也。芰,也,秦人曰薢茩。荷,芙蕖也。【补曰】芰,奇寄切,生水中,叶浮水上,花黄白色。

[9]芙蓉,莲华也。上曰衣,下曰裳。言己进不见纳,犹复裁制芰荷,集合芙蓉,以为衣裳,被服愈洁,修善益明。雧,一作“集”。【补曰】《尔雅》曰:“荷,芙蕖。”注云:“别名芙蓉。”《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芰荷,叶也,故以为衣;芙蓉,华也,故以为裳。《反离骚》云“衿芰茄之绿衣,被芙蓉之朱裳”是也。《北山移文》曰“焚芰制而裂荷衣”,盖用此语。薢茩音皆苟。又上胡买切,下胡口切。

[10]五臣云:“言君不知我,我亦将止。然我情实美。”【补曰】芳,敷方切,香草也。

[11]岌岌,高貌。【补曰】岌,鱼及切。

[12]陆离,犹嵯,众貌也。言己怀德不用,复高我之冠,长我之佩,尊其威仪,整其服饰,以异于众也。【补曰】许慎云:“陆离,美好貌。”颜师古云:“陆离,分散也。”《九章》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13]芳,德之臭也。《易》曰:“其臭如兰。”泽,质之润也。玉坚而有润泽。糅,杂也。【补曰】糅,女救切。

[14]唯,独也。昭,明也。虧,歇也。言我外有芬芳之德,内有玉泽之质,二美杂会,兼在于己,而不得施用,故独保明其身,无有亏歇而已。所谓道行则兼善天下,不用则独善其身。虧,一作“”,其字从兮。五臣云:“唯独守其明洁之质,犹未为自亏损也。”

[15]忽,疾貌。遊,一作“游”。

[16]荒,远也。言己欲进忠信,以辅事君,而不见省,故忽然反顾而去,将遂游目往观四荒之外,以求贤君也。五臣云:“观四荒之外,以求知己者。”【补曰】《尔雅》:“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皆四方昏荒之国。礼失而求诸野,当是时,国无人,莫我知者,故欲观乎四荒,以求同志,此孔子浮海居夷之意。然原初未尝去楚者,同姓无可去之义故也。贾谊《吊屈原》云:“瞝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失之矣。

[17]缤纷,盛貌。繁,众也。【补曰】缤,匹宾切。

[18]菲菲,犹勃勃。芬,香貌也。章,明也。言己虽欲之四方荒远,犹整饰仪容,佩玉缤纷而众盛,忠信勃勃而愈明,终不以远故改其行。五臣云:“佩忠信芳香之行,弥加明洁。”

[19]言万民禀天命而生,各有所乐,或乐谄佞,或乐贪淫,我独好修正直以为常行也。《文选》“民”作“人”。修,一作“循”。【补曰】乐,鱼教切,欲也。下文云:“汝何博謇而好修。”又曰:“苟中情其好修。”皆言好自修洁也。

[20]惩,艾也。言己好修忠信以为常行,虽获罪支解,志犹不艾也。岂,一作“非”。《文选》“可”作“何”。五臣云:“言我执忠贞之心,虽遭支解,亦不能变,于我心更何所惧。惩,惧也。”【补曰】解,古蟹切。《说文》:“惩,也。”与艾并音乂,谓惩创也。以“可”为“何”,以“惩”训“惧”,皆非是。1

女嬃之婵媛兮[1],申申其詈予[2]。曰鮌婞直以亡身兮[3],终然殀乎羽之野[4]。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5]。薋菉葹以盈室兮[6],判独离而不服[7]。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8]。世并举而好朋兮[9],夫何独而不予听[10]。依前圣以节中兮[11],喟憑心而历兹[12]。济沅湘以南征兮[13],就重华而敶词:[14]启《九辩》与《九歌》兮[15],夏康娱以自纵[16]。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17]。羿淫游以佚畋兮[18],又好射夫封狐[19]。固乱流其鲜终兮[20],浞又贪夫厥家[21]。浇身被服强圉兮[22],纵欲而不忍[23]。日康娱而自忘兮[24],厥首用夫颠陨[25]。夏桀之常违兮[26],乃遂焉而逢殃[27]。后辛之菹醢兮[28],殷宗用而不长[29]。汤禹俨而祗敬兮[30],周论道而莫差[31]。举贤而授能兮[32],循绳墨而不颇[33]。皇天无私阿兮[34],览民德焉错辅[35]。夫维圣哲以茂行兮[36],苟得用此下土[37]。瞻前而顾后兮[38],相观民之计极[39]。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40]。阽余身而危死兮[41],览余初其犹未悔[42]。不量凿而正枘兮[43],固前修以菹醢[44]。曾歔欷余郁邑兮[45],哀朕时之不当[46]。揽茹蕙以掩涕兮[47],霑余襟之浪浪[48]

[1]女嬃,屈原姊也。婵媛,犹牵引也,一作“掸援”。【补曰】《说文》云:“嬃,女字也。音须。贾侍中说:楚人谓(女)〔姊〕曰嬃。”前汉有吕须,取此为名。婵媛音蝉爰。《水经》引袁崧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县北有原故宅,宅之东北,有女须庙,捣衣石犹存。”“秭”与“姊”同。观女嬃之意,盖欲原为宁武子之愚,不欲为史鱼之直耳,非责其不能为上官、椒、兰也。而王逸谓女嬃骂原以不与众合、不承君意,误矣。

[2]申申,重也。言女嬃见己施行不与众合,以见放流,故来牵引,数怒重詈我也。詈,一作“骂”。予,一作“余”。五臣云:“牵引古事,而骂詈我。”【补曰】《论语》曰:“申申如也。”申申,和舒之貌。女嬃詈原,有亲亲之意焉。《九歌》云“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是也。予音与,叶韵。

[3]曰,女嬃辞也。鮌,尧臣也。《帝系》曰:“颛顼后五世而生鮌。”婞,很也。鮌,亦作“鮌”,一作“鯀”。《文选》“亡”作“方”。【补曰】婞,下顶切。东坡曰:“《史记》‘殛鮌于羽山,以变东夷’,《楚辞》‘鮌婞直以亡身’,则鮌盖刚而犯上者耳。若小人也,安能以变四夷之俗哉?如左氏之言,皆后世流传之过。”《九章》亦云:“行婞直而不豫兮,鮌功用而不就。”

[4]蚤死曰殀。言尧使鮌治洪水,婞很自用,不顺尧命,乃殛之羽山,死于中野。女嬃比屈原于鮌,不顺君意,亦将遇害也。殀,一作“夭”。一云“羽山之野”。【补曰】羽山,东裔,在海中。妖,殁也,於矫切。鮌迁羽山,三年然后死,事见《天问》。《左传》曰:“其神化为黄能,入于羽渊。”

[5]女嬃数谏屈原言:汝何为独博采往古,好修謇謇,有此姱异之节,不与众同,而见憎恶于世也。《文选》作“蹇”。五臣云:“汝何博采古道,于蹇难之世,好修直节,独为姱大之行。”【补曰】博謇,当如逸说。纷,盛貌。姱,苦瓜切,好也。

[6]薋,蒺藜也。菉,王刍也。葹,枲耳也。《诗》曰:“楚楚者薋。”又曰:“终朝采菉。”三者皆恶草,以喻谗佞盈满于侧者也。【补曰】今《诗》“薋”作“茨”,“菉”作“绿”。薋音甆,《尔雅》亦作“茨”,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易》:“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墙有茨”,以刺梗秽。菉音录,《尔雅》云:“菉,王刍。”菉,蓐也。《本草》云:“荩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生平泽溪涧之侧,俗名菉蓐草。”葹,商支切,形似鼠耳,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广雅》谓之枲耳,皆以实得名。《本草》:“枲耳,一名葹。”

[7]判,别也。女嬃言众人皆佩薋、菉、枲耳,为谗佞之行,满于朝廷,而获富贵,汝独服兰蕙,守忠直,判然离别,不与众同,故斥弃也。

[8]屈原外困群佞,内被姊詈,知世莫识,言己之心志所执,不可户说人告,谁当察我中情之善否也。【补曰】《管子》曰:“圣人之治于世,不人告也,不户说也。”《淮南子》曰:“口辨而户说之。”

[9]朋,党也。【补曰】《说文》:“朋,古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10],孤也。《诗》曰:“哀此独。”言世俗之人,皆行佞伪,相与朋党,并相荐举。忠直之士,孤特独,何肯听用我言,而纳受之也。,一作“茕”。予,一作“余”。【补曰】,渠营切,今《诗》作“惸”。听,平声。

[11]节,度。《文选》“以”作“之”。

[12]喟,叹也。历,数也。言己所言,皆依前世圣人之法,节其中和,喟然舒愤懑之心,历数前世成败之道,而为此辞也。憑,一作“慿”,一作“冯”。五臣云:“中,得也。历,行也。憑,满也。言我依前代圣贤节度,而不得用,故叹息愤懑,而行泽畔矣。”【补曰】喟,丘愧切。《方言》云:“憑,怒也。楚曰憑。”注云:“恚盛貌。”引《楚辞》“康回憑怒”。皮冰切。《列子》曰:“帝憑怒。”《庄子》曰:“侅溺于馮气。”《说文》云:“馮,懑也。”并音愤。“喟凭心而历兹”者,叹逢时之不幸也。历,犹逢也。下文云“委厥美而历兹”,意与此同。

[13]济,渡也。沅、湘,水名。征,行也。【补曰】沅音元。《山海经》云:“湘水出帝舜葬东,入洞庭下。沅水出象郡镡城西,东注江,合洞庭中。”《后汉·志》:武陵郡有临沅县,“南临沅水,水源出牂牁且兰县,至郡界分为五溪”。又:“零陵郡阳朔山,湘水出。”《水经》云:“沅水下注洞庭,方会于江。”《湘中记》云:“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则日月若出入于其中。”

[14]重华,舜名也。《帝系》曰:“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葬于九疑山,在沅、湘之南。”言己依圣王法而行,不容于世,故欲渡沅、湘之水,南行就舜,敶词自说,稽疑圣帝,冀闻秘要,以自开悟也。一作“陈辞”。【补曰】敶,列也。先儒以重华为舜名。按《书》云“有鳏在下曰虞舜”,与帝之咨禹一也,则舜非谥也,名也。又“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与尧为放勋一也,则重华非名也,号也。群臣称帝不称尧,则尧为名;帝称禹不称文命,则文命为号。伊尹称“尹躬暨汤”,则汤,号也。汤自称“予小子履”,则履,名也。《楚辞》屡言尧、舜、禹、汤,今辨于此。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其于君臣之际详矣,故原欲就之而敶词也。

[15]启,禹子也。《九辩》、《九歌》,禹乐也。言禹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启能承先志,缵叙其业,育养品类,故九州之物,皆可辩数,九功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左氏传》曰:“六府三事,谓之九功。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补曰】《山海经》云:“夏后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注云:“皆天帝乐名,启登天而窃以下,用之。”《天问》亦云:“启棘宾商,《九辩》《九歌》。”王逸不见《山海经》,故以为禹乐。五臣又云:“启,开也。言禹开树此乐。”谬矣。《骚经》、《天问》多用《山海经》。而刘勰《辨骚》以“康回倾地”、“夷羿弊日”为谲怪之谈,异乎经典。如高宗梦得说,姜嫄履帝敏之类,皆见于《诗》《书》,岂诬也哉?

[16]夏康,启子太康也。娱,乐也。纵,放也。

[17]图,谋也。言太康不遵禹、启之乐,而更作淫声,放纵情欲,以自娱乐,不顾患难,不谋后世,卒以失国,兄弟五人,家居闾巷,失尊位也。《尚书序》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此佚篇也。巷,一作“居”。【补曰】《书》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逸不见全《书》,故以为佚篇,它皆放此。难,乃旦切。巷,里中道也。此言太康娱乐放纵,以至失邦耳。逸云不遵启乐,更作淫声,未知所据。且太康不反,国人立其弟仲康,仲康死,子相立,则五子岂有家居闾巷之理?盖仲康以来,羿势日盛,王者备位而已。五子之失乎家巷,太康实使之。

[18]羿,诸侯也。畋,猎也,一作“田”。【补曰】羿,五计切。《说文》云:帝喾射官也。夏少康灭之。贾逵云:羿之先祖也,为先王射官。帝喾时有羿,尧时亦有羿,是善射之号。此羿,夏时诸侯,有穷后也。

[19]封狐,大狐也。言羿为诸侯,荒淫游戏,以佚畋猎,又射杀大狐,犯天之孽,以亡其国也。【补曰】射,食亦切,弓弩发也。《天问》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冯珧利决,封狶是射。”

[20]鲜,少也。固,一误作“国”。鲜,一作“尠”。

[21]浞,寒浞,羿相也。妇谓之家。言羿因夏衰乱,代之为政,娱乐畋猎,不恤民事,信任寒浞,使为国相。浞行媚于内,施赂于外,树之诈慝而专其权势。羿畋将归,使家臣逢蒙射而杀之,贪取其家,以为己妻。羿以乱得政,身即灭亡,故言“鲜终”。【补曰】浞,食角切。《传》曰:“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易乱,其流鲜终,浞、浇之事是也。

[22]浇,寒浞子也。强圉,多力也。浇,一作“奡”。一云“被于强圉”。【补曰】浇,五吊切。《论语》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奡,即浇也,五耗切,声转字异。《诗》曰:“曾是强御。”强御,强梁也。

[23]纵,放也。言浞取羿妻而生浇,强梁多力,纵放其情,不忍其欲,以杀夏后相也。一本“欲”下有“杀”字。【补曰】《左传》云:“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杜预曰:“相失国,依于二斟,为浇所灭。”

[24]康,安也。而,一作“以”。

[25]首,头也。自上下曰颠。陨,坠也。言浇既灭杀夏后相,安居无忧,日作淫乐,忘其过恶,卒为相子少康所诛,其头颠陨而坠地。自此以上,羿、浇、寒浞之事,皆见于《左氏传》。夫,一作“以”。一无“夫”字。【补曰】颠,倒也。《释文》作“巅”。陨,从高下也。《左传》云:“昔有夏之方衰,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内外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论语兼义》云:“羿逐后相自立,相依二斟,夏祚犹尚未灭。及寒浞杀羿,因羿室而生浇,浇长大,自能用师,始灭后相。相死之后,始生少康,少康生杼,杼又年长,始堪诱豷,方始灭浞,而立少康。计太康失邦及少康绍国,向有百载乃灭有穷。而《夏本纪》云‘仲康崩,子相立,相崩,子少康立’,都不言羿、浞之事,是马迁之疏也。”

[26]桀,夏之亡王也。五臣云:“言常背天违道。”

[27]殃,咎也。言夏桀上背于天道,下逆于人理,乃遂以逢殃咎,终为殷汤所诛灭。

[28]后,君也。辛,殷之亡王纣名也。藏菜曰菹,肉酱曰醢。菹,一作“葅”。五臣云:“葅醢,肉酱也。”【补曰】菹,臻鱼切。《说文》:“酢菜也。”一曰麋鹿为菹。虀菹之称,菜肉通。醢音海。《尔雅》曰:“肉谓之醢。”

[29]言纣为无道,杀比干,醢梅伯。武王杖黄钺,行天罚,殷宗遂绝,不得长久也。而,一作“之”。【补曰】《礼记》云:“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史记》曰:“纣醢九侯,脯鄂侯。”《淮南子》云:“醢鬼侯之女,葅梅伯之骸。”

[30]俨,畏也。祗,敬也。俨,一作“严”。【补曰】《礼记》曰:“俨若思。”俨,亦作“严”,并鱼检切。

[31]周,周家也。差,过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故能获夫神人之助,子孙蒙其福佑也。五臣云:“汤、禹、周文,皆俨肃祗敬,论议道德,无有差殊,故得永年。”【补曰】道,治道也。言周则包文、武矣。差,旧读作蹉。五臣以为差殊,非是。

[32]一云“举贤才”。

[33]颇,倾也。言三王选士,不遗幽陋,举贤用能,不顾左右,行用先圣法度,无有倾失。故能绥万国,安天下也。《易》曰“无平不颇”也。五臣云:“无有颇僻。”循,一作“脩”。颇,一作“陂”。【补曰】《思玄赋》注引《楚辞》:“遵绳墨而不颇。”遵,亦循也,作“脩”非是。《易·泰卦》云:“无平不陂。”陂,一音颇,滂禾切。

[34]窃爱为私,所私为阿。一云“所佑为阿”。

[35]错,置也。辅,佐也。言皇天神明,无所私阿。观万民之中有道德者,因置以为君,使贤能辅佐,以成其志。故桀为无道,传与汤;纣为淫虐,传与文王。德,一作“悳”。《文选》“民”作“人”。【补曰】焉,语助。错,七故切。上天佑之,为生贤佐,故曰错辅。

[36]哲,智也。茂,盛也。【补曰】行,下孟切。

[37]苟,诚也。下土,谓天下也。言天下之所立者,独有圣明之智,盛德之行,故得用事天下,而为万民之主。【补曰】睿作圣,明作哲。圣哲之人,以有甚盛之行,故能使下土为我用。《诗》曰:“奄有下土。”

[38]瞻,观也。顾,视也。前谓禹、汤,后谓桀、纣。【补曰】《说文》:“瞻,临视也。”“顾,还视也。”

[39]相,视也。计,谋也。极,穷也。言前观汤、武之所以兴,顾视桀、纣之所以亡,足以观察万民忠佞之谋,穷其真伪也。民,一作“人”。【补曰】相,息亮切。言观民之策,此为至矣。计,策也。极,至也。相观,重言之也。下文亦曰“览相观于四极”,与《左传》“尚犹有臭”、《书》“弗遑暇食”语同。

[40]服,服事也。言世之人臣,谁有不行仁义,而可任用;谁有不行信善,而可服事者乎?言人非义则德不立,非善则行不成也。五臣云:“服,用也。”

[41]阽,犹危也。或云:“阽,近也。”言己尽忠,近于危殆。一本“死”下有“节”字。【补曰】阽音檐,临危也。《小尔雅》曰:“疾甚谓之阽。”《前汉》注云:“阽,近边欲堕之意。”

[42]言己正言危行,身将死亡,上观初世伏节之贤士,我志所乐,终不悔恨也。五臣云:“今观我之初志,终竟行,犹未为悔。”

[43]量,度也。正,方也。枘所以充凿。【补曰】量,力香切。凿音漕,穿孔也。枘,而锐切,刻木端所以入凿。《淮南子》云:“良工渐乎矩凿之中。”

[44]言工不量度其凿,而方正其枘,则物不固而木破矣。臣不度君贤愚,竭其忠信,则被罪过而身殆也。自前世修名之人,以获菹醢,龙逄、梅伯是也。菹,一作“葅”。五臣云:“邪佞在前,忠贤何由能进。”【补曰】《九辩》云:“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夫邪佞在前,而己以正直当之,其君不察,得罪必矣。

[45]曾,累也。歔欷,惧貌。或曰:哀泣之声也。郁邑,忧也。曾,一作“增”。邑,一作“悒”。【补曰】歔,许居切。欷,香衣、许毅二切。

[46]言我累息而惧、郁邑而忧者,自哀生不当举贤之时,而值菹醢之世也。【补曰】当,平声。

[47]茹,柔耎也。揽,一作“”,《文选》作“掔”。五臣云:“茹,臭也。蕙,香草。以喻忠正之心。”【补曰】茹,《文选》音汝。《玉篇》云:“茹,柔也”。一曰菜茹。五臣以茹为香,误矣。《吕氏春秋》曰:“以茹鱼驱蝇,蝇愈至而不可禁。”则茹又为臭败之名,非香也。

[48]霑,濡也。衣眦谓之襟。浪浪,流貌也。言己自伤放在草泽,心悲泣下,霑濡我衣,浪浪而流,犹引取柔耎香草,以自掩拭,不以悲放失仁义之则也。【补曰】《尔雅》:“衣眦谓之襟。”襟,交领也。浪音郎。1

跪敷衽以陈辞兮[1],耿吾既得此中正[2]。驷玉虬以椉鹥兮[3],溘埃风余上征[4]。朝发轫于苍梧兮[5],夕余至乎县圃[6]。欲少留此灵琐兮[7],日忽忽其将暮[8]。吾令羲和弭节兮[9],望崦嵫而勿迫[10]。路曼曼其修远兮[11],吾将上下而求索[12]。饮余马于咸池兮[13],总余辔乎扶桑[14]。折若木以拂日兮[15],聊逍遥以相羊[16]。前望舒使先驱兮[17],后飞廉使奔属[18]。鸾皇为余先戒兮[19],雷师告余以未具[20]。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21]。飘风屯其相离兮[22],帅云霓而来御[23]。纷总总其离合兮[24],斑陆离其上下[25]。吾令帝阍开关兮[26],倚阊阖而望予[27]。时暧暧其将罢兮[28],结幽兰而延伫[29]。世溷浊而不分兮[30],好蔽美而嫉妬[31]。朝吾将济于白水兮[32],登阆风而绁马[33]。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34]。溘吾游此春宫兮[35],折琼枝以继佩[36]。及荣华之未落兮[37],相下女之可诒[38]。吾令丰隆椉云兮[39],求宓妃之所在[40]。解佩纕以结言兮[41],吾令蹇修以为理[42]。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43]。夕归次于穷石兮[44],朝濯发乎洧盘[45]。保厥美以骄傲兮[46],日康娱以淫游[47]。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棄而改求[48]。览相观于四极兮[49],周流乎天余乃下[50]。望瑶台之偃蹇兮[51],见有娀之佚女[52]。吾令鸩为媒兮[53],鸩告余以不好[54]。雄鸠之鸣逝兮[55],余犹恶其佻巧[56]。心犹豫而狐疑兮[57],欲自适而不可[58]。凤皇既受诒兮[59],恐高辛之先我[60]。欲远集而无所止兮[61],聊浮游以逍遥[62]。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63]。理弱而媒拙兮[64],恐导言之不固[65]。世溷浊而嫉贤兮[66],好蔽美而称恶[67]。闺中既以邃远兮[68],哲王又不寤[69]。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70]

[1]敷,布也。衽,衣前也。陈辞于重华,道羿、浇以下也。故下句云“发轫于苍梧”也。辞,一作“词”。【补曰】跪,巨委切。《尔雅》疏云:“衽,裳际也。”

[2]耿,明也。言己上睹禹、汤、文王修德以兴,下见羿、浇、桀、纣行恶以亡,中知龙逄、比干执履忠直,身以菹醢。乃长跪布衽,俯首自念,仰诉于天,则中心晓明,得此中正之道,精合真人,神与化游。故设乘云驾龙,周历天下,以慰己情,缓幽思也。五臣云:“明我得此中正之道。”【补曰】言己所以陈词于重华者,以吾得中正之道,耿然甚明故也。《反离骚》云:“吾驰江潭之泛溢兮,将折衷乎重华;舒中情之烦惑兮,恐重华之不累与。”余恐重华与沉江而死,不与投阁而生也。

[3]有角曰龙,无角曰虬。鹥,凤皇别名也。《山海经》云:鹥身有五采,而文如凤。凤类也,以为车饰。虬,一作“虯”。椉,一作“乘”。鹥,一作“翳”。【补曰】言以鹥为车,而驾以玉虬也。驷,一乘四马也。虬,龙类也,渠幽切。《说文》云:“龙子有角者。”相如赋云:“六玉虬。”谓驾六马,以玉饰其镳勒,有似玉虬也。鹥,於计、乌鸡二切。《山海经》云:“九疑山有五彩之鸟,飞蔽一乡。”五彩之鸟,翳鸟也。又云:“蛇山有鸟,五色,飞蔽日,名鹥鸟。”

[4]溘,犹掩也。埃,尘也。言我设往行游,将乘玉虬,驾凤车,掩尘埃而上征,去离世俗,远群小也。【补曰】《远游》云:“掩浮云而上征。”故逸云:“溘,犹掩也。”按溘,奄忽也,渴合切。征,行也。言忽然风起,而余上征,犹所谓“忽乎吾将行”耳。

[5]轫,搘轮木也。苍梧,舜所葬也。搘,一作“支”。【补曰】轫音刃。《战国策》云:“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轫,止车之木,将行则发之。五臣以轫为车轮,误矣。《山海经》云:“苍梧山。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礼记》曰:“舜葬于苍梧之野。”注云:“舜征有苗而死,因葬焉。苍梧于周,南越之地,今为郡。”如淳曰:“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

[6]县圃,神山,在昆仑之上。《淮南子》曰:昆仑县圃,维绝,乃通天。言己朝发帝舜之居,夕至县圃之上,受道圣王,而登神明之山。县,一作“悬”。一无“绝”字。一本“乃”作“绝”。【补曰】县音玄。《山海经》云:“槐江之山,上多琅玕金玉,其阳多丹栗,阴多金银,实惟帝之平圃。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平圃,即悬圃也。《穆天子传》云:“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之所谓县圃。”《水经》云:《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层音增。《淮南子》言“倾宫旋室,悬圃、阆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樊音饭。又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之山,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东方朔《十洲记》曰:“昆仑山有三角:一角正北,上干北辰星之燿,名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玄”与“县”古字通。《天问》曰:“昆仑县圃,其居安在。”

[7]灵以喻君。琐,门镂也,文如连琐,楚王之省閤也。一云:灵,神之所在也。琐,门有青琐也。言未得入门,故欲小住门外。琐,一作“璅”。五臣云:“琐,门阁也。”【补曰】琐,先果切。上文言“夕余至乎县圃”,则灵琐,神之所在也。神之所在,以喻君也。《汉旧仪》云:“黄门令日暮入对青琐、丹墀拜。”《音义》云:“青琐,以青画户边镂也。”

[8]言己诚欲少留于君之省閤,以须政教,日又忽去,时将欲暮,年岁且尽,言己衰老也。

[9]羲和,日御也。弭,按也,按节徐步也。【补曰】《山海经》:“东南海外,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注云:“羲和,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尧因是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虞世南引《淮南子》云:“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弭,止也,弥耳切。

[10]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迫,附也。言我恐日暮年老,道德不施,欲令日御按节徐行,望日所入之山,且勿附近,冀及盛时遇贤君也。勿,一作“未”。【补曰】崦音淹。嵫音兹。《山海经》曰:“鸟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又云:“西曰嵫之山。”《淮南子》云:“日入崦嵫,经细柳,入虞渊之汜。”

[11]修,长也。《释文》“曼”作“漫”。五臣云:“漫漫,远貌。”【补曰】曼、漫,并莫半切。《集韵》:“曼曼,长也,谟官切。”

[12]言天地广大,其路曼曼,远而且长,不可卒至,吾方上下左右,以求索贤人,与己合志者也。【补曰】索,所各切。

[13]咸池,日浴处也。【补曰】饮,於禁切。《九歌》云:“与女沐兮咸池。”逸云:“咸池,星名,盖天池也。”《天文大象赋》云:“咸池浮津而淼漫。”注云:“咸池三星,天潢南,鱼鸟之所托也。”又《七谏》云:“属天命而委之咸池。”注云:“咸池,天神。”按下文言扶桑,则咸池乃日所浴者也。

[14]总,结也。扶桑,日所拂木也。《淮南子》曰:“日出汤谷,浴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言我乃往至东极之野,饮马于咸池,与日俱浴,以洁己身,结我车辔于扶桑,以留日行,幸得不老,延年寿也。【补曰】《山海经》云:“黑齿之北曰汤谷,有扶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皆戴乌。”郭璞云:“扶木,扶桑也。天有十日,迭出运照。”东方朔《十洲记》云:“扶桑在碧海中,叶似桑树,长数千丈,大二千围,两两同根,更相依倚,是名扶桑。”《淮南子》云:“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曊。”曊,犹照也。《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榑音扶。汤,与“旸”同。

[15]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拂,击也,一云蔽也。【补曰】《山海经》:“南海之内,黑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曰:“灰野之山,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入处,生昆仑西,附西极也。”然则若木有二,而此乃灰野之若木欤?《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注云:“若木端有十日,状如连珠。华,光也,光照其下也。”一云“状如莲华”。《天问》云:“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16]聊,且也。逍遥、相羊,皆游也。言己总结日辔,恐不能制,年时卒过,故复转之西极,折取若木,以拂击日,使之还去,且相羊而游,以俟君命也。或谓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过也。逍遥,一作“须臾”。羊,一作“佯”。【补曰】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

[17]望舒,月御也。月体光明,以喻臣清白也。【补曰】《淮南子》曰:“月御曰望舒,亦曰纎阿。”《史记·周本纪》云:“百夫荷罕旗以先驱。”颜师古云:“先驱,导路也。”李善云:“先驱,前驱也。”《周礼》:“王出入,则辟左右而前驱。”

[18]飞廉,风伯也。风为号令,以喻君命。言己使清白之臣如望舒,先驱求贤,使风伯奉君命于后,以告百姓。或曰:驾乘龙云,必假疾风之力,使奔属于后。【补曰】属音注,连也。《吕氏春秋》曰:“风师曰飞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河图》曰:“风者,天地之使,乃告号令。”

[19]鸾,俊鸟也。皇,雌凤也。以喻仁智之士。先,一作“前”。五臣云:“鸾皇,灵鸟。”【补曰】《山海经》:“女床山有鸟,状如翟,而五采毕备,声似雉而尾长,名曰鸾,见则天下安宁。”《瑞应图》曰:“鸾者,赤神之精,凤皇之佐也。”《尔雅》曰:“鶠,凤;其雌皇。”皇,或作“凰”。为,去声。

[20]雷为诸侯,以兴于君。言己使仁智之士,如鸾皇,先戒百官,将往适道,而君怠堕,告我严装未具。余,一作“我”。【补曰】《春秋合诚图》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

[21]言我使凤鸟明智之士,飞行天下,以求同志,续以日夜,冀相逢遇也。《文选》云:“吾令凤皇飞腾兮,又继之以日夜。”【补曰】《山海经》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曰凤鸟。是鸟也,饮食则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大康宁。”上言鸾皇,鸾,凤皇之佐,而皇,雌凤也,以喻贤人之同类者,故为命先戒百官。此云凤鸟,以喻贤人之全德者,故令飞腾,以求同志也。

[22]回风为飘。飘风,无常之风,以兴邪恶之众。屯其相离,言不与己和合也。【补曰】《尔雅》注云:“飘风,旋风。”屯,徒昆切,聚也。

[23]云霓,恶气,以喻佞人。御,迎也。言己使凤鸟往求同志之士,欲与俱共事君,反见邪恶之人,相与屯聚,谋欲离己。又遇佞人相帅来迎,欲使我变节以随之也。帅,一作“率”。【补曰】御,读若迓。霓,五稽、五历、五结三切,通作“蜺”。《文选》云:“云旗拂霓。”又云:“俯而观乎云霓。”沈约《郊居赋》云:“雌霓连蜷。”并读作侧声。司马温公云:“约赋但取声律便美,非‘霓’不可读为平声也。”《尔雅》:“蜺为挈贰。”《说文》:“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郭氏云:“雄曰虹,谓明盛者;雌曰蜺,谓暗微者。”虹者,阴阳交会之气,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也。

[24]纷,盛多貌。总总,犹僔僔,聚貌。五臣云:“纷,乱也。”

[25]斑,乱貌。陆离,分散也。言己游观天下,但见俗人竞为谗佞,僔僔相聚,乍离乍合,上下之义,斑然散乱,而不可知也。斑,一作“班”。【补曰】斑,驳文也。下音户。

[26]帝,谓天帝。阍,主门者也。【补曰】《说文》云:“阍,常以昏闭门隶也。”

[27]阊阖,天门也。言己求贤不得,疾谗恶佞,将上诉天帝,使阍人开关,又倚天门望而距我,使我不得入也。【补曰】《天文大象赋》曰:“俨阊阖以洞开。”注云:“宫墙两藩,正南开如门象者,名阊阖门。”《淮南子》曰:“排阊阖,沦天门。”注云:“阊阖,始升天之门也。天门,上帝所居紫微宫门也。”《说文》云:“阊,天门也。”“阖,门扇也。”“楚人名门曰阊阖。”《文选》注云:“阊阖,天门也。王者因以为门。”屈原亦以阊阖喻君门也。予音与,叶韵。

[28]暧暧,昏昧貌。罢,极也。罢,一作“疲”。【补曰】暧,日不明也,音爱。罢音皮。

[29]言时世昏昧,无有明君,周行罢极,不遇贤士,故结芳草,长立有还意也。而,一作“以”。五臣云:“结芳草自洁,长立而无趣向。”【补曰】刘次庄云:“兰喻君子,言其处于深林幽涧之中,而芬芳郁烈之不可掩,故《楚辞》云云。”

[30]溷,乱也。浊,贪也。【补曰】溷,胡困切。

[31]言时世君乱臣贪,不别善恶,好蔽美德,而嫉妬忠信也。五臣云:“蔽,隐也。”

[32]济,渡也。《淮南子》言:“白水出昆仑之山,饮之不死。”于,一作“乎”。【补曰】《河图》曰:“昆山出五色流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五臣云:“白水,神泉。”

[33]阆风,山名,在昆仑之上。绁,系也。言己见中国溷浊,则欲渡白水,登神山,屯车系马,而留止也。白水洁净,阆风清明,言己修清白之行,不懈怠也。绁,一作“絏”。【补曰】阆音郎,又音浪。道书云:“阆野者,阆风之府是也。昆仑上有九府,是为九宫。”馀说已见“县圃”下。绁音薛。《左传》曰:“臣负羁绁。”绁,马缰也。马,满补切。

[34]楚有高丘之山。女以喻臣。言己虽去,意不能已,犹复顾念楚国无有贤臣,心为之悲而流涕也。或云:高丘,阆风山上也。无女,喻无与己同心也。旧说:高丘,楚地名也。五臣云:“女,神女,喻忠臣。”【补曰】《离骚》多以女喻臣,不必指神女。

[35]溘,奄也。春宫,东方青帝舍也。溘,一作“壒”。【补曰】壒,尘也,无奄忽义。

[36]继,续也。言己行游,奄然至于青帝之舍,观万物始生,皆出于仁义,复折琼枝以续佩,守仁行义,志弥固也。【补曰】琼,玉之美者。传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天为生树,名曰琼枝,高百二(千)〔十〕仞,大三十围,以琳琅为实。”《后汉》注云:“琼枝,玉树,以喻坚贞。”下文云:“折琼枝以为羞。”

[37]荣华,喻颜色。落,堕也。【补曰】游春宫,折琼枝,欲及荣华之未落也。

[38]相,视也。诒,遗也。言己既修行仁义,冀得同志,愿及年德盛时,颜貌未老,视天下贤人,将持玉帛而聘遗之,与俱事君也。诒,一作“贻”。【补曰】相,息亮切。下女,喻贤人之在下者。诒音怡,通作“贻”。

[39]丰隆,云师,一曰雷师。下注同。椉,一作“乘”。【补曰】《九歌·云中君》注云:“云神丰隆。”五臣云:“云神屏翳。”按丰隆或曰云师,或曰雷师。屏翳或曰云师,或曰雨师,或曰风师。《归藏》云“丰隆筮云气而告之”,则云师也。《穆天子传》云:“天子升昆仑,封丰隆之葬。”郭璞云:“丰隆筮师,御云得大壮卦,遂为雷师。”《淮南子》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张衡《思玄赋》云:“丰隆軯其震霆,云师以交集。”则丰隆,雷〔师〕也;云师,屏翳也。《天问》曰:“萍号起雨。”则屏翳,雨师也。《洛神赋》云:“屏翳收风。”则风师也。又,《周官》有飌师、雨师。《淮南子》云:“雨师洒道,风伯扫尘。”说者以为箕、毕二星。《列仙传》云:“赤松子,神农时为雨师。”《风俗通》云:“玄冥为雨师。”其说不同。据《楚辞》,则以丰隆为云师,飞廉为风伯,屏翳为雨师耳。

[40]宓妃,神女,以喻隐士。言我令云师丰隆,乘云周行,求隐士清洁若宓妃者,欲与并心力也。宓,一作“虙”。五臣云:“虙妃以喻贤臣。”【补曰】《汉书·古今人表》有宓羲氏。宓音伏,字本作“虙”。《颜氏家训》云:“虙字从,宓字从宀,下俱为必。孔子弟子宓子贱,即虙羲之后,俗字以为宓,或复加山。《子贱碑》云: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用,误以为密,较可知矣。”《洛神赋》注云:“宓妃,伏牺氏女,溺洛水而死,遂为河神。”

[41]纕,佩带也。【补曰】《洛神赋》云:“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而要之。”亦此意。

[42]蹇修,伏羲氏之臣也。理,分理也,述礼意也。言己既见宓妃,则解我佩带之玉,以结言语,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伏羲时敦朴,故使其臣也。五臣云:“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补曰】宓妃,伏牺氏之女,故使其臣以为理也。

[43]纬繣,乖戾也。迁,徙也。言蹇修既持其佩带通言,而谗人复相聚毁败,令其意一合一离,遂以乖戾而见距绝。言所居深僻,难迁徙也。【补曰】纬音徽。繣,呼麦切,又音畫。《博雅》作“”,《广韵》作“徽繣”。此言隐士忽与我乖剌,其意难移也。

[44]次,舍也。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淮南子》言“弱水出于穷石,入于流沙”也。【补曰】郭璞注《山海经》云:“弱水出自穷石,穷石今之西郡删丹,盖其别流之原。”《淮南子》注云:“穷石,山名,在张掖也。”《左传》曰:“后羿自鉏迁于穷石。”

[45]洧盘,水名。《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言宓妃体好清洁,暮即归舍穷石之室,朝沐洧盘之水,遁世隐居,而不肯仕也。盘,一作“槃”。【补曰】洧,于轨切。

[46]倨简曰骄,侮慢曰傲。傲,一作“敖”。

[47]康,安也。言宓妃用志高远,保守美德,骄傲侮慢,日自娱乐以游戏自恣,无有事君之意也。五臣云:“淫,久也。言隐居之人,日日安乐久游,无意以匡君。”【补曰】《说文》云:“淫,私逸也。”《尔雅》:“久雨谓之淫。”故淫亦训久。

[48]违,去也。改,更也。言宓妃虽信有美德,骄傲无礼,不可与共事君。来复棄去,而更求贤也。棄,一作“弃”。【补曰】此孔子所谓“隐者”,子路所谓“洁身乱伦”。

[49]览相,一作“求览”。【补曰】相,去声。

[50]言我乃复往观视四极,周流求贤,然后乃来下也。一云“周流天乎”。一无“乎”字。【补曰】《尔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邠,《说文》作“汃”。汃,西极之水也。又《淮南子》云:“东方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南方南极之山曰暑门,西方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北方北极之山曰寒门。”下音户。

[51]石次玉曰瑶。《诗》曰:“报之以琼瑶。”偃蹇,高貌。【补曰】《说文》云:“瑶,玉之美者。”

[52]有娀,国名。佚,美也。谓帝喾之妃,契母简狄也。配圣帝,生贤子,以喻贞贤也。《诗》曰:“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吕氏春秋》曰:有娀氏有美女,为之高台而饮食之。言己望见瑶台高峻,睹有娀氏美女,思得与共事君也。佚,《释文》作“妷”。【补曰】娀音嵩。李善引《吕氏春秋》曰:“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九成之台。”《淮南子》曰:“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注云:“姊妹二人在瑶台也。”佚音逸。

[53]鸩,运日也。羽有毒,可杀人,以喻谗佞贼害人也。【补曰】鸩,直禁切。《广志》云:其鸟大如鸮,紫绿色,有毒,食蛇蝮,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毛历饮卮,则杀人。

[54]言我使鸩鸟为媒,以求简狄,其性谗贼,不可信用,还诈告我,言不好也。五臣云:“忠贤,谗佞所疾,故云不好。”【补曰】好,读如“好人提提”之“好”。夫鸩之不可为媒审矣,屈原何为使之乎?《淮南》言“晖日知晏,阴谐知雨”,盖类小人之有智者。君子不逆诈,不亿不信,待其不可用,然后弃之耳。尧之用鲧是也。“晖”与“运”同。

[55]逝,往也。《释文》“雄”作“鸠”。【补曰】《说文》云:“鸠,鹘鸼也。”《尔雅》云:“鶌鸠,鹘鸼。”注云:“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月令》“鸣鸠拂其羽”即此也。

[56]佻,轻也。巧,利也。言又使雄鸠衔命而往,其性轻佻巧利,多语言而无要实,复不可信用也。五臣云:“雄鸠多声。言使辩捷之士,往聘忠贤,我又恶其轻巧而不信。”【补曰】佻,吐凋切,又土了切。《尔雅》云:“佻,偷也。”

[57]【补曰】犹,由、柚二音。《颜氏家训》曰:“《尸子》云:‘五尺犬为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此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谓不决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水经》引郭缘生《述征记》云:“河津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按《风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说,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然《礼记》曰:“决嫌疑,定犹豫。”《疏》云:“犹是玃属,豫是虎属。”《说文》云:“豫,象之大者。”又《老子》曰:“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则犹与豫,皆未定之辞。

[58]适,往也。言己令鸩为媒,其心谗贼,以善为恶;又使雄鸠衔命而往,多言无实,故中心狐疑犹豫。意欲自往,礼又不可,女当须媒,士必待介也。

[59]诒,一作“诏”。五臣云:“诒,遗也。言我得贤人如凤皇者,受遗玉帛,将行就聘。”

[60]高辛,帝喾有天下号也。《帝系》曰:高辛氏为帝喾。帝喾次妃有娀氏女生契。言己既得贤智之士若凤皇,受礼遗将行,恐帝喾已先我得娀简狄也。遗,一作“遣”。五臣云:“帝喾,喻诸国贤君。”【补曰】皇甫谧云:“高辛都亳,今河南偃师是。”张晏云:“高辛,所兴之地名也。”

[61]集,一作“进”。

[62]言己既求简狄,复后高辛,欲远集它方,又无所之,故且游戏观望以忘忧,用以自适也。

[63]少康,夏后相之子也。有虞,国名,姚姓,舜后也。昔寒浞使浇杀夏后相,少康逃奔有虞,虞因妻以二女,而邑于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以收夏众,遂诛灭浇,复禹之旧绩。屈原设至远方之外,博求众贤,索宓妃则不肯见,求简狄又后高辛,幸若少康留止有虞,而得二妃,以成显功,是不欲远去之意也。【补曰】二姚事见《左传》。杜预云:“梁国有虞县。”皇甫谧云:“今河东大阳西山上有虞城。”姚音遥。《说文》云:“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

[64]弱,劣也。拙,钝也。五臣云:“我欲留聘二姚,又恐道理弱于少康,而媒无巧辞。”

[65]言己欲效少康留而不去,又恐媒人弱钝,达言于君,不能坚固,复使回移也。

[66]世,一作“时”。

[67]称,举也。再言“世溷浊”者,怀、襄二世不明,故群下好蔽忠正之士,而举邪恶之人。美,一作“善”。【补曰】再言“世溷浊”者,甚之也。屈原作此,在怀王之世耳。恶,去声。言可美者蔽之,可恶者称之。

[68]小门谓之闺。邃,深也。一无“以”字。【补曰】《尔雅》:“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邃,虽遂切。

[69]哲,智也。寤,觉也。言君处宫殿之中,其闺深远,忠言难通,指语不达,自明智之王尚不能觉悟善恶之情,高宗杀孝己是也。何况不智之君,而多闇蔽,固其宜也。【补曰】《说文》:“寐觉而有信曰寤。”“闺中既以邃远”者,言不通群下之情;“哲王又不寤”者,言不知忠臣之分。怀王不明而曰“哲王”者,以明望之也。太史公所谓“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韩愈《琴操》云:“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亦此意。

[70]言我怀忠信之情,不得发用,安能久与此闇乱之君,终古而居乎?意欲复去也。一本“忍”下有“而”字。《释文》:古音故。【补曰】此言当世之人,蔽美称恶,不能与之久居也。《九歌》曰:“长无绝兮终古。”《九章》曰:“去终古之所居。”终古,犹永古也。《考工记》注曰:“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集韵》古音估者,故也;音故者,始也。1

索藑茅以筳篿兮[1],命灵氛为余占之[2]。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3]?恖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4]?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5],孰求美而释女[6]?何所独无芳草兮[7],尔何怀乎故宇[8]?世幽昧以昡曜兮[9],孰云察余之善恶[10]。民好恶其不同兮[11],惟此党人其独异[12]。户服艾以盈要兮[13],谓幽兰其不可佩[14]。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15],岂珵美之能当[16]?苏粪壤充帏兮[17],谓申椒其不芳[18]。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19]。巫咸将夕降兮[20],怀椒糈而要之[21]。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22]。皇剡剡其扬灵兮[23],告余以吉故[24]。曰勉陞降以上下兮[25],求榘矱之所同[26]。汤禹严而求合兮[27],挚咎繇而能调[28]。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29]。说操筑于傅岩兮[30],武丁用而不疑[31]。吕望之鼓刀兮[32],遭周文而得举[33]。宁戚之讴歌兮[34],齐桓闻以该辅[35]。及年岁之未晏兮[36],时亦犹其未央[37]。恐鹈鴂之先鸣兮[38],使夫百草为之不芳[39]。何琼佩之偃蹇兮[40],众薆然而蔽之[41]。惟此党人之不谅兮[42],恐嫉妬而折之[43]。时缤纷其变易兮[44],又何可以淹留[45]。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46]。何昔日之芳草兮[47],今直为此萧艾也[48]。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49]。余以兰为可恃兮[50],羌无实而容长[51]。委厥美以从俗兮[52],苟得列乎众芳[53]。椒专佞以慢慆兮[54],樧又欲充夫佩帏[55]。既干进而务入兮[56],又何芳之能祗[57]。固时俗之流从兮[58],又孰能无变化[59]。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60]。惟兹佩之可贵兮[61],委厥美而历兹[62]。芳菲菲而难亏兮[63],芬至今犹未沬[64]。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65]。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66]

[1]索,取也。藑茅,灵草也。筳,小折竹也。楚人名结草折竹以卜曰篿。《文选》“藑”作“琼”。五臣云:“筳,竹算也。”【补曰】索,所革切。藑音琼。《尔雅》云:“葍,藑茅。”注云:“藑、葍一种,花有赤者为藑。”筳音廷,篿音专。《后汉·方术传》曰:挺专折竹。注云:“挺,八段竹也。”音同。

[2]灵氛,古明占吉凶者。言己欲去则无所集,欲止又不见用,忧懑不知所从,乃取神草竹筳,结而折之,以卜去留,使明智灵氛占其吉凶也。

[3]灵氛言:以忠臣而就明君,两美必合,楚国谁能信明善恶,修行忠直,欲相慕及者乎?己宜以时去也。

[4]言我思念天下博大,岂独楚国有臣而可止乎?恖,古文“思”,亦作“恖”。唯,一作“惟”。【补曰】女,细吕切。

[5]一无“狐”字。

[6]五臣云:“灵氛曰:但勤力远去,谁有求忠臣而不择取汝者也?”【补曰】再举灵氛之言者,甚言其可去也。

[7]草,一作“艸”,旧作“卉”。【补曰】《尔雅》云:“卉,草。”疏云:“别二名也。”《文选》注云:“卉,百草总名,楚人语也。”

[8]怀,思也。宇,居也。言何所独无贤芳之君,何必思故居而不去也。此皆灵氛之辞。尔,一作“”。宇,一作“宅”。注同。【补曰】若作“宅”,则与下韵叶。

[9]昡曜,惑乱貌。世,一作“时”。昡,一作“眩”。【补曰】昡,日光也,其字从日。眩,目无常主也,其字从目。并荧绢切。《淮南》云:“嫌疑肖象者,众人之所眩耀。”

[10]屈原答灵氛曰:当世之君,皆闇昧惑乱,不分善恶,谁当察我之善情而用己乎?是难去之意也。善恶,一作“中情”。《文选》“善”作“美”。

[11]民,一作“人”。

[12]党,乡党,谓楚国也。言天下万民之所好恶,其性不同,此楚国尤独异也。五臣云:“好,爱。恶,憎也。”【补曰】好、恶,并去声。党,朋党,谓椒、兰之徒也。

[13]艾,白蒿也。盈,满也。或言:艾,非芳草也。一名冰台。【补曰】“要”与“腰”同。《尔雅》:“艾,冰台。”注云:“今艾蒿。”

[14]言楚国户服白蒿,满其要带,以为芬芳,反谓幽兰臭恶,为不可佩也。以言君亲爱谗佞,憎远忠直,而不肯近也。其,一作“兮”,一作“之”。五臣云:“言楚国皆好谗佞,谓忠正不可行于身也。”

[15]察,视也。草,一作“艸”,一作“卉”。犹,一作“独”。

[16]珵,美玉也。《相玉书》言:珵大六寸,其耀自照。言时人无能知臧否,观众草尚不能别其香臭,岂当知玉之美恶乎?以为草木易别于禽兽,禽兽易别于珠玉,珠玉易别于忠佞,知人最为难也。五臣云:“岂能辨玉之臧否而当之乎?玉喻忠直。”【补曰】珵美,犹《九章》言“荪美”也。珵音呈。一曰佩珩也。

[17]苏,取也。充,犹满也。壤,土也。帏谓之幐。幐,香囊也。,一作“以”。【补曰】《史记》:“樵苏后爨。”苏,取草也。又《淮南子》曰:“苏援世事。”苏,犹索也。帏,许归切,下同。《尔雅》云:“妇人之袆谓之(褵)〔缡〕。”注云:“即今之香缨也。袆,邪交落带系于体,因名为袆。”幐音腾。

[18]言苏粪土以满香囊,佩而带之,反谓申椒臭而不香,言近小人远君子也。

[19]言己欲从灵氛劝去之吉占,则心中狐疑,念楚国也。【补曰】灵氛之占,于异姓则吉矣,在屈原则不可,故犹豫而狐疑也。

[20]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降,下也。【补曰】《书序》云:“伊陟赞于巫咸。”《前汉·郊祀志》云:“巫咸之兴自此始。”说者曰:“巫咸,殷贤臣。”一云名咸,殷之巫也。《说文》曰:“巫,祝也。古者巫咸初作巫。”《山海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又曰:“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昐、巫彭、巫姑、巫真、巫孔、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淮南子》曰:“轩辕丘在西方,巫咸在其北。”注云:“巫咸知天道,明吉凶。”据此则巫咸之兴尚矣。商时又有巫咸也。《庄子》曰:“郑有神巫,曰季咸。”又有“巫咸祒”,皆取此名。言“夕降”者,神降多以夜,陈宝之类是也。

[21]椒,香物,所以降神。糈,精米,所以享神。言巫咸将夕从天上来下,愿怀椒糈要之,使占兹吉凶也。糈,俗作“”。【补曰】糈音所,祭神米也。孟康曰:“椒糈,以椒香米馓也。”要,伊消切。

[22]翳,蔽也。缤,盛也。九疑,舜所葬也。言巫咸得己椒糈,则将百神蔽日来下。舜又使九疑之神,纷然来迎,知己之志也。疑,一作“嶷”。【补曰】翳,於计切。“嶷”与“疑”同。迎,鱼庆切,迓也。《汉·纪》曰:“望祀虞舜于九嶷。”(张揖)〔应劭〕曰:“九嶷在零陵营道县。”文(颍)〔颖〕曰:“九嶷半在苍梧,半在零陵。”颜师古云:“疑,似也。山有九峰,其形相似。”《水经》云:“峰秀数郡之间,异岭同势,游者疑焉。”

[23]皇,皇天也。剡剡,光貌。【补曰】剡,以冉切。《九歌》云:“横大江兮扬灵。”

[24]言皇天扬其光灵,使百神告我,当去就吉善也。五臣云:“告我去当吉。”【补曰】灵氛之占,筳篿折竹而已。至百神备降,九嶷并迎,告我使去,则可以去矣。

[25]勉,强也。上谓君,下谓臣。陞,一作“升”。【补曰】升降上下,犹所谓“经营四荒、周流六漠”耳,不必指君臣。

[26]榘,法也。矱,度也。言当自勉强上求明君,下索贤臣,与己合法度者,因与同志共为治也。榘,一作“矩”。矱,一作“彟”。五臣云:“此巫咸之言。”【补曰】榘,俱雨切。矱,纡缚、乌郭二切。《淮南子》曰:“知榘彟之所周。”注云:“榘,方也。彟,度法也。”

[27]严,敬也。合,匹也。严,一作“俨”。【补曰】自此以下,皆屈原语。

[28]挚,伊尹名,汤臣也。咎繇,禹臣也。调,和也。言汤、禹至圣,犹敬承天道,求其匹合,得伊尹、咎繇,乃能调和阴阳,而安天下也。一作“皋陶”。【补曰】《天问》曰:“帝乃降观,下逢伊挚。”即伊尹也。

[29]行媒,喻左右之臣也。言诚能中心常好善,则精感神明,贤君自举用之,不必须左右荐达也。一无“又”字。五臣云:“苟,且也。”

[30]说,傅说也。傅岩,地名。【补曰】说音悦。操,七刀切。筑,捣也。

[31]武丁,殷之高宗也。言傅说抱道怀德,而遭遇刑罚,操筑作于傅岩。武丁思想贤者,梦得圣人,以其形像求之,因得傅说,登以为公,道用大兴,为殷高宗也。《书序》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是佚篇也。【补曰】《孟子》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史记》云:“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险”与“岩”同。徐广曰:“《尸子》云:傅岩在北海之洲。”孔安国曰:“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常使胥靡刑人筑护此道。说贤而隐,代胥靡筑之,以供食也。”

[32]吕,太公之氏姓也。鼓,鸣也。或言吕望太公,姜姓也,未遇之时,鼓刀屠于朝歌也。【补曰】《史记》云:“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战国策》云:“太公望,老妇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文王用之而王。”注云:“吕尚为老妇之所逐,卖肉于朝歌,肉上生臭不售,故曰废屠。”《淮南子》曰:“太公之鼓刀。”注云:“太公,河内汲人,有屠钓之困。”

[33]言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盍往归之。至于朝歌,道穷困,自鼓刀而屠,遂西,钓于渭滨。文王梦得圣人,于是出猎而遇之,遂载以归,用以为师,言吾先公望子久矣,因号为太公望。或言周文王梦天帝立令狐之津,太公立其后。帝曰:“昌,赐汝名师。”文王再拜,太公亦再拜。太公梦亦如此。文王出田,见识所梦,载与俱归,以为太师也。【补曰】《天问》云:“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注云:“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

[34]宁戚,卫人。

[35]该,备也。宁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叩角而商歌,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补曰】《淮南子》云:“宁戚欲干齐桓公,困穷无以自达。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商于齐,暮宿于郭门之外,饭牛车下,望见桓公,乃击牛角而商歌。桓公闻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三齐记》载其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矸”与“岸”同。一作“南山粲”。屈原举吕望、傅说、宁戚之事,伤今之不然也。

[36]晏,晚。

[37]央,尽也。言己所以汲汲欲辅佐君者,冀及年未晏晚,以成德化也。然年时亦尚未尽,冀若三贤之遭遇也。其,一作“而”。【补曰】《说文》:“央,久也。”《诗》曰:“夜未央。”

[38]鹈鴂,一名买,常以春分鸣也。鹈,一作“鷤”。五臣云:“鷤鴂,秋分前鸣,则草木雕落。”【补曰】鹈音提。鴂音决。一音弟桂,一音殄绢。《反离骚》云:“徒恐鷤之将鸣兮,顾先百草为不芳。”颜师古云:“鷤,一名买,一名子规,一名杜鹃,常以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歇。”“”与“鴂”同,音诡。《思玄赋》云:“恃(知己)〔己知〕而华予兮,鶗鴂鸣而不芳。”注云:“以秋分鸣。李善云:《临海异物志》:鶗鴂,一名杜鹃。至三月鸣,昼夜不止。服虔曰:鶗鴂,一名鵙,伯劳也。顺阴阳气而生。”按《禽经》云:“巂周,子规也。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又曰:“鶗鴂鸣而草衰。”注云:“鶗鴂,《尔雅》谓之鵙,《左传》谓之伯赵。”然则子规、鶗鴂,二物也。《月令》:“仲夏鵙始鸣。”说者云:“五月阴气生于下,伯劳夏至,应阴而鸣。”《诗》曰:“七月鸣鵙。”笺云:“伯劳鸣,将寒之候也,五月则鸣,豳地晚寒。”《左传》:“伯赵氏,司至也。”注云:“伯劳以夏至鸣,冬至止。”陆佃《埤雅》云:“阴气至而鵙鸣,故百草为之芳歇。”《广韵》曰:“鶗鴂,关西曰巧妇,关东曰鸋鴂,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未详。

[39]言我恐鹈鴂以先春分鸣,使百草华英摧落,芬芳不得成也。以喻谗言先至,使忠直之士蒙罪过也。草,一作“艸”,一作“卉”。一无“夫”字。一无“为”字。【补曰】《尔雅》疏云:“百卉,犹百草也。”《诗》云:“百卉具腓。”

[40]偃蹇,众盛貌。佩,一作“珮”。

[41]言我佩琼玉,怀美德,偃蹇而盛,众人薆然而蔽之,伤不得施用也。五臣云:“薆,亦盛也。”【补曰】薆音爱。《方言》云:“掩、翳,薆也。”注云:“谓薆蔽也。”

[42]谅,信。一作“亮”。

[43]言楚国之人,不尚忠信之行,共嫉妬我正直,必欲折挫而败毁之也。

[44]其,一作“以”。五臣云:“缤纷,乱也。”

[45]言时世溷浊,善恶变易,不可以久留,宜速去也。

[46]言兰芷之草,变易其体,而不复香。荃蕙化而为菅茅,失其本性也。以言君子更为小人,忠信更为佞伪也。五臣云:“茅,恶草,以喻谗臣。”【补曰】上云“谓幽兰其不可佩”,以幽兰之别于艾也。“谓申椒其不芳”,以申椒之别于粪壤也。今曰兰芷不芳,荃蕙为茅,则更与之俱化矣。当是时,守死而不变者,楚国一人而已,屈子是也。

[47]草,一作“艸”,一作“卉”。

[48]言往昔芬芳之草,今皆直为萧艾而已。以言往日明智之士,今皆佯愚,狂惑不顾。一无“萧”字,一无“也”字。【补曰】颜师古云:“《齐书》太祖云:‘诗人采萧。萧即艾也。’萧自是香蒿,古祭祀所用,合脂爇之,以享神者。艾即今之灸病者。名既不同,本非一物。《诗》云‘彼采萧兮’、‘彼采艾兮’是也。”《淮南》曰:“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萧艾,贱草,以喻不肖。

[49]言士民所以变曲为直者,以上不好用忠正之人,害其善志之故。一无“也”字。五臣云:“明智之士佯愚者,为君不好修洁之士,而自损害。”【补曰】时人莫有好自修洁者,故其害至于荃蕙为茅,芳草为艾也。

[50]兰,怀王少弟,司马子兰也。恃,怙也。【补曰】《史记》:“秦昭王欲与怀王会,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然则子兰乃怀王少子,顷襄之弟也。

[51]实,诚也。言我以司马子兰怀王之弟,应荐贤达能,可怙而进,不意内无诚信之实,但有长大之貌,浮华而已。五臣云:“无实,无实材。”【补曰】长,平声。

[52]委,弃。

[53]言子兰弃其美质正直之性,随从谄佞,苟欲列于众贤之位,无进贤之心也。【补曰】子兰有兰之名,无兰之实,虽与众芳同列,而无芬芳也。

[54]椒,楚大夫子椒也。慆,淫也。慢,一作“谩”。《释文》作“嫚”。慆,一作“謟”。【补曰】《古今人表》有令尹子椒。慆,他刀切。《书》曰:“无即慆淫。”注云:“慆,慢也。”

[55]樧,茱萸也,似椒而非,以喻子椒似贤而非贤也。帏,盛香之囊,以喻亲近。言子椒为楚大夫,处兰芷之位,而行淫慢佞谀之志,又欲援引面从不贤之类,使居亲近,无有忧国之心,责之也。夫,一作“其”。五臣云:“子椒列大夫位,在君左右,如茱萸之在香囊,妄充佩带,而无芬芳。”【补曰】榝音杀。《尔雅》曰:“椒、榝丑,莍。”注云:“榝,似茱萸而小,赤色。”子椒佞而似义,犹榝之似椒也。子兰既已无兰之实而列乎众芳矣,子椒又欲以似椒之质充夫佩帏也。

[56]干,求。而,一作“以”。

[57]祗,敬也。言子椒苟欲自进,求入于君,身得爵禄而已,复何能敬爱贤人,而举用之也?

[58]一作“从流”。一本“从”误作“徙”。

[59]言时世俗人随从上化,若水之流。二子复以谄谀之行,众人谁有不变节而从之者乎?疾之甚也。五臣曰:“固此谄佞之俗,流行相从,谁能不变节随时以容身乎?”

[60]言观子椒、子兰变志若此,况朝廷众臣,而不为佞媚以容其身邪?揭,一作“擖”。离,一作“蓠”。【补曰】子椒、子兰宜有椒兰之芬芳,而犹若是,况众臣若揭车、江离者乎?揭车、江离,皆香草,不若椒、兰之盛也。《列子》曰:“臭过椒兰。”《荀子》曰:“椒兰苾芬。”

[61]之,一作“其”。

[62]历,逢也。言己内行忠直,外佩众香,此诚可贵重,不意明君弃其至美,而逢此咎也。【补曰】上云委厥美以从俗,言子兰之自弃也。此云委厥美而历兹,言怀王之见弃也。

[63]亏,歇。而,一作“其”。亏,一作“”。

[64]沬,已也。言己所行纯美,芬芳勃勃,诚难亏歇,久而弥盛,至今尚未已也。芬,一作“芬芬”。勃,一作“浡”。【补曰】《说文》云:“芬,艸初生,其香分布。”沬音昧,微晦也。《易》曰:“日中见沬。”《招魂》曰:“身服义而未沬。”

[65]言我虽不见用,犹和调己之行度,执守忠贞,以自娱乐,且徐徐浮游,以求同志也。五臣云:“汝,同志人也。度,法度也。”【补曰】和调,重言之也。女,纽吕切。

[66]上谓君,下谓臣也。言我愿及年德方盛壮之时,周流四方,观君臣之贤,欲往就之也。【补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谓余饰之方壮也。周流观乎上下,犹言周流乎天余乃下也。下音户。1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1],历吉日乎吾将行[2]。折琼枝以为羞兮[3],精琼爢以为粻[4]。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5]。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6]。邅吾道夫昆仑兮[7],路修远以周流[8]。扬云霓之晻蔼兮[9],鸣玉鸾之啾啾[10]。朝发轫于天津兮[11],夕余至乎西极[12]。凤皇翼其承旂兮[13],高翱翔之翼翼[14]。忽吾行此流沙兮[15],遵赤水而容与[16]。麾蛟龙使梁津兮[17],诏西皇使涉予[18]。路修远以多艰兮[19],腾众车使径待[20]。路不周以左转兮[21],指西海以为期[22]。屯余车其千乘兮[23],齐玉轪而并驰[24]。驾八龙之婉婉兮[25],载云旗之委蛇[26]。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27]。奏《九歌》而舞《韶》兮[28],聊假日以媮乐[29]。陟升皇之赫戏兮[30],忽临睨夫旧乡[31]。仆夫悲余马怀兮[32],蜷局顾而不行[33]

[1]【补曰】灵氛告以吉占,百神告以吉故,而此独曰灵氛者,初疑灵氛之言,复要巫咸,巫咸与百神无异辞,则灵氛之占诚吉矣。然原固未尝去也,设辞以自宽耳。

[2]言灵氛既告我以吉占,历善日,吾将去君而远行也。五臣云:“历,选也。”【补曰】《上林赋》云:“历吉日以齐戒。”张揖曰:“历,算也。”行,胡朗切,叶韵。

[3]羞,脯。【补曰】张揖云:“琼树生昆仑西,流沙滨,大三百围,高万仞,其华食之长生。”羞、脩,二物也,见《周礼》,羞致滋味,脩则脯也。王逸、五臣以羞为脩,误矣。

[4]精,凿也。爢,屑也。粻,粮也。《诗》云:“乃裹糇粮。”言我将行,乃折取琼枝,以为脯腊,精凿玉屑,以为储粮,饮食香洁,冀以延年也。五臣云:精,捣也。取其清洁而延寿。【补曰】爢音糜。《文选》音靡。《反离骚》云:“精琼靡与秋菊芳,将以延夫天年。”应劭云:“精,细也。琼,玉之华也。”《周礼》有“食玉”,注云:“玉,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粻音张,食米也。凿音作,精细米也。《左传》:“粢食不凿。”

[5]象,象牙也。言我驾飞龙,乘明智之兽,象玉之车,文章杂错,以言己德似龙玉,而世莫之识也。五臣云:“飞龙喻道,瑶象以比君子之德。言我远游,但驾此道德以为车。”【补曰】《易》曰:“飞龙在天。”许慎云:“飞龙有翼。”瑶,美玉也。言以瑶象为车,而驾以飞龙也。上“为”去声。

[6]言贤愚异心,何可合同,知君与己殊志,故将远去自疏,而流遁于世也。五臣云:“忠佞两心不可同,吾将远去。自疏远也。”【补曰】疏,所葅切。

[7]邅,转也。楚人名转曰邅。《河图括地象》言:昆仑在西北,其高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也。【补曰】邅,池战切。《禹本纪》言:“昆仑山高三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华池。”《河图》云:“昆仑,天中柱也,气上通天。”《水经》云:“昆仑虚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又曰:“三成为昆仑丘。”注云:“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昔人引《山海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又曰:“钟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所出五水。”今按:《山海经》:“内昆仑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山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五)〔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曰:“此自别有小昆仑也。”《淮南子》云:“昆仑虚中有增城九重,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琔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东方朔《十洲记》:“昆陵即昆仑,中狭上广,故曰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积金为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神异经》云:“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所治。”又一说云:“大五岳者,中岳昆仑,在九海中,为天地心,神仙所居,五帝所理。”凡此诸说诞,实未闻也。

[8]言己设去楚国远行,乃转至昆仑神明之山,其路遥远,周流天下,以求同志也。

[9]扬,披也。晻蔼,犹蓊郁,荫貌也。一本“扬”下有“志”字。蔼,《释文》作“濭”,一作“霭”。五臣云:“扬,举也。云霓,虹也,画之于旌旗。晻蔼,旌旗蔽日貌。”【补曰】晻蔼,暗也,冥也。晻,乌感切。蔼、霭、濭,并於盖切。

[10]鸾,鸾鸟也,以玉为之,着于衡。和,着于轼。啾啾,鸣声也。言己从昆仑将遂升天,披云霓之蓊郁,排谗佞之党群,鸣玉鸾之啾啾,而有节度也。五臣云:“玉,马佩也。鸾,车铃也。言我去国,亦守节度而行。”【补曰】许慎云:“鸾以象鸟之声。”《诗》云:“和鸾雝雝。”注云:“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礼记》曰:“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音)〔声〕。”注云:“鸾在衡,和在式。”《正义》云:“鸾在衡,和在式,谓常所乘之车。若田猎之车,则鸾在马镳。”《韩诗(外)〔内〕传》曰:“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啾音揫。《埤仓》云:“众声也。”

[11]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补曰】《尔雅》:“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注云:“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疏云:“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间,隔河须津梁以渡,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天文大象赋》云:“天津横汉以摛光。”注云:“天津九星,在虚危北,横河中,津梁所渡。”

[12]言己朝发天之东津,万物所生,夕至地之西极,万物所成,动顺阴阳之道,且亟疾也。【补曰】《上林赋》云:“左苍梧,右西极。”注引《尔雅》:“西至于豳国,为西极。”又《淮南》曰:“西方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

[13]翼,敬也。旂,旗也。画龙虎为旂也。《文选》“翼”作“纷”。【补曰】《周礼》:“交龙为旂,熊虎为旗。”《左传》曰:“三辰旂旗。”《尔雅》:“有铃曰旂。”旂,渠希切。旗,渠之切。

[14]翼翼,和貌。言己动顺天道,则凤皇来随我车,敬承旗旗,高飞翱翔,翼翼而和,嘉忠正、怀有德也。之,一作“而”。五臣云:“凤皇承旂,引路飞翔,翼翼然扶卫于己。”【补曰】古者旌旗皆载于车上,故逸以承旂为来随我车。《远游》注云“俊鸟夹毂而扶轮”是也。五臣以为引路,误矣。《淮南》曰:“凤皇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注云:“鸟之高飞,翼一上一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

[15]流沙,沙流如水也。《尚书》曰:“馀波入于流沙。”五臣云:“流沙,西极也。”【补曰】《山海经》:“流沙出钟山西行。”注云:“今西海居延泽,《尚书》所谓流沙者,形如月生五日。”张揖云:“流沙,沙与水流行也。”颜师古曰:“流沙但有沙流,本无水也。”

[16]遵,循也。赤水,出昆仑山。容与,游戏貌。言吾行忽然过此流沙,遂循赤水而游戏,虽行远方,动以洁清自洒饰也。【补曰】《博雅》云:“昆仑虚,赤水出其东南陬,河水出其东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弱水出其西南陬。河水入东海,三水入南海。”《穆天子传》曰:“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庄子》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

[17]举手曰麾。小曰蛟,大曰龙。或言以手教曰麾。津,西海也。蛟龙,水虫也。以蛟龙为桥,乘之以渡,似周穆王之越海,比鼍鼋以为梁也。使,一作“以”。五臣曰:“麾,招也。”【补曰】麾,许为切。《广雅》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郭璞曰:“蛟似蛇,四足,小头,细颈,卵生,子如三斛瓮,能吞人,龙属也。”《说文》曰:“津,水渡也。”

[18]诏,告也。西皇,帝少皞也。涉,渡也。言我乃麾蛟龙以桥西海,使少皞来渡我,动与神兽圣帝相接,言能渡万民之厄也。予,一作“余”。【补曰】少皥以金德王,白精之君,故曰西皇。《远游》注云:“西皇所居,在西海之津。”予,我也,上声。

[19]艰,难也。

[20]腾,过也。言昆仑之路,险阻艰难,非人所能由,故令众车先过,使从邪径以相待也。以言己所行高远,莫能及也。待,一作“侍”。

[21]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转,行也。五臣云:“左转者,君子尚左。”【补曰】《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注云:“此山形有缺,不周帀,因名之。西北不周风自此出也。”《淮南子》云:“西北方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又曰:“昆仑之山,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大人赋》曰:“回车朅来兮,绝道不周。”张揖曰:“不周山在昆仑东南二千三百里。”以《山海经》、《淮南子》考之,不周当在昆仑西北,逸说是也。《远游》曰:“历太皓以右转。”太皓在东方,自左而之右,故下云“遇蓐收乎西皇”也。此云“路不周以左转”,不周在西北海之外,自右而之左,故曰“指西海以为期”也。五臣说非是。

[22]指,语也。期,会也。言己使语众车,我所行之道,当过不周山而左行,俱会西海之上也。过不周者,言道不合于世也。左转者,言君行左乖,不与己同志也。【补曰】《博物志》云:“七戎、六蛮、九夷、八狄,谓之四海。言皆近海。”汉张骞渡西海,至大秦,大秦之西鸟迟国,鸟迟国之西,复言有海。西海之滨,有小昆仑,高万仞,方八百里。

[23]屯,陈也。五臣云:“屯,聚也。车所以载己。言君子以德自载,亦如车焉。聚千乘者,言道德之多,并运于己,所在可驰走。”【补曰】屯,徒浑切。乘,实证切。

[24]轪,锢也。一云车辖也。言乃屯敶我车,前后千乘,齐以玉为车辖,并驰左右。言从己者众,皆有玉德,宜辅千乘之君也,即道千乘之国也。【补曰】轪音大。《方言》云:“轮,韩、楚之间谓之轪。”齐,同也,言齐驱并进。

[25]婉婉,龙貌。五臣云:“八龙,八节之气也。”婉,於阮切,《释文》作“蜿”,於元切。

[26]言己乘八龙,神智之兽,其状婉婉,又载云旗,委蛇而长也。驾八龙者,言己德如龙,可制御八方也。载云旗者,言己德如云,能润施万物也。蛇,一作“移”。一作“逶迤”。五臣云:“言我所往,皆与神游,故可御气为驾,载云为旗也。”【补曰】《文选》注云:“其高至云,故曰云旗。”委,於为切。蛇,弋支切。

[27]邈邈,远貌。言己虽乘云龙,犹自抑案,弭节徐行,高抗志行,邈邈而远,莫能追及。一云“迈高驰”。五臣云:“抑志,按节徐行,以候世人,其邈远莫能逮及也。”

[28]《九歌》,九德之歌,禹乐也。《韶》,《九韶》,舜乐也,《尚书》“箫韶九成”是也。【补曰】《周礼》有“《九德》之歌,《九》之舞”。启乐有《九辩》、《九歌》。又《山海经》:“夏后开始歌《九招》。”开,即启也。《竹书》云:“夏后启舞《九韶》。”

[29]言己德高智明,宜辅舜、禹,以致太平,奏《九德》之歌、《九韶》之舞,而不遇其时,故假日游戏媮乐而已。假,一作“暇”。【补曰】颜师古云:“此言遭遇幽厄,中心愁闷,假延日月,苟为娱乐耳。今俗犹言借日度时。故王仲宣《登楼赋》云:‘登兹楼以四望兮,聊假日以消忧。’今之读者改‘假’为‘暇’,失其意矣。”李善注仲宣赋,引《荀子》“多暇日”,亦承误也。媮,乐也,音俞。

[30]皇,皇天也。赫戏,光明貌。一无“陟”字。陞,一作“升”。【补曰】《西京赋》云:“叛赫戏以煇煌。”赫戏,炎盛也。“戏”与“曦”同。

[31]睨,视也。旧乡,楚国也。言己虽升昆仑,过不周,渡西海,舞《九韶》,升天庭,据光曜,不足以解忧,犹顾视楚国,愁且思也。【补曰】睨,五计切。

[32]仆,御也。怀,思也。

[33]蜷局,诘屈不行貌。屈原设去世离俗,周天帀地,意不忘旧乡,忽望见楚国,仆御悲感,我马思归,蜷局诘屈而不肯行,此终志不去,以辞自见,以义自明也。五臣云:“蜷局,回顾而不肯行。”【补曰】蜷音拳,虫形诘屈也。行,胡郎切,叶韵。1

乱曰:[1]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2],又何怀乎故都[3]?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4]

[1]乱,理也。所以发理辞指,总撮其要也。屈原舒肆愤懑,极意敶词,或去或留,文采纷华,然后结括一言,以明所趣之意也。【补曰】《国语》云:“其辑之乱。”“辑,成也。凡作篇章既成,撮其大要以为乱辞也。”《离骚》有乱、有重:乱者,总理一赋之终;重者,情志未申,更作赋也。

[2]已矣,绝望之辞。无人,谓无贤人也。《易》曰:“窥其户,阒其无人。”屈原言:已矣,我独怀德不见用者。以楚国无有贤人知我忠信之故,自伤之辞。一无“哉”字。【补曰】《论语》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安国曰:“已矣,发端叹辞。”

[3]言众人无有知己,己复何为思故乡、念楚国也。

[4]言时世之君无道,不足与共行美德、施善政者,故我将自沉汨渊,从彭咸而居处也。1

叙曰:昔者孔子睿圣明喆[1],天生不群[2],定经术,删《诗》《书》[3],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4]。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5],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6]。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7],舒肆妙虑[8],缵述其辞。逮至刘向[9],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馀十五卷[10],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11],义多乖异,事不要括[12]。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13],作十六卷章句。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略可见矣。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14],荣显而名著[15]。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16],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17],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18],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19]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20],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21]。且诗人怨主刺[22]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辞,优游婉顺,宁以其君[23]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夕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驷玉虬而乘鹥”,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就重华而敶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24]。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25]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26],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27]

[1]音哲。

[2]群,一作“王”。

[3]一云“俾定经术,乃删诗书”。

[4]八字一作“咸以名世”。

[5]一云“忧愁思愤”。

[6]或作“传教”。

[7]一作“仰”。

[8]一云“摅舒妙思”。

[9]颜师古读如本字。

[10]一作“篇”。

[11]一作“扶”。

[12]一作“撮”。

[13]八字一云“稽之经传”。

[14]忠,一作“德”。

[15]著,一作“称”。

[16]“详”与“佯”同,诈也。

[17]婉娩,一作“娩娩”,一作“僶俛”。

[18]一作“班贾”。

[19]巨姜切。

[20]一作“志”。

[21]一作“恨怨”。

[22]一作“谏”。

[23]一有“为”字。

[24]多,一作“劭”。

[25]一有“孔丘”字。

[26]世,一作“岁”。

[27]班孟坚序云:“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贰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政”与“正”同。颜之推云:“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刘子玄云:“怀、襄不道,其恶存于楚赋。读者不以为过,盖不隐恶故也。”愚尝折衷其说而论之曰:或问,古人有言: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屈原虽死,何益于怀、襄?曰:忠臣之用心,自尽其爱君之诚耳。死生、毁誉,所不顾也。故比干以谏见戮,屈原以放自沉。比干,纣诸父也;屈原,楚同姓也。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去之。同姓无可去之义,有死而已。《离骚》曰:“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则原之自处审矣。或曰,原用智于无道之邦,亏明哲保身之义,可乎?曰:愚如武子,全身远害可也。有官守言责,斯用智矣。山甫明哲,固保身之道。然不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乎!士见危致命,况同姓,兼恩与义,而可以不死乎!且比干之死,微子之去,皆是也。屈原其不可去乎?有比干以任责,微子去之可也。楚无人焉,原去则国从而亡。故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而不忘,臣子之义尽矣。非死为难,处死为难。屈原虽死,犹不死也。后之读其文,知其人,如贾生者亦鲜矣。然为赋以吊之,不过哀其不遇而已。余观自古忠臣义士,慨然发愤,不顾其死,特立独行,自信而不回者,其英烈之气,岂与身俱亡哉!“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旧乡”,“超无为以至清,与太初而为邻”,此《远游》之所以作,而难为浅见寡闻者道也。仲尼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又曰:“乐天知命,有忧之大者。”屈原之忧,忧国也;其乐,乐天也。《离骚》二十五篇,多忧世之语,独《远游》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淈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此老、庄、孟子所以大过人者,而原独知之。司马相如作《大人赋》,宏放高妙,读者有凌云之意。然其语多出于此。至其妙处,相如莫能识也。太史公作传,以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斯可谓深知己者。扬子云作《反离骚》,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屈子之事,盖圣贤之变者。使遇孔子,当与三仁同称,雄未足以与此。班孟坚、颜之推所云,无异妾妇儿童之见。余故具论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