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远堂
冰碧萧萧抚玉窗,
莲池郁郁漾清光。
澄湖桨竖游人落,
碧宇云浮草鹭翔。
惠室三希堪墨妙,
涵园上品乃书香。
来人几解真滋味,
醉是寥寥大智郎。
注释
①冰碧:谓竹。竹经冬不凋,故称。
②桨竖:船桨收起状,此处指船泊码头。
③惠室三希:“三希”指乾隆收集得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因此三帖被乾隆帝称为“三希”,故其所藏之室亦命名为“三希堂”。
“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这是颐和园涵远堂大门两边的对联,这副对联准确描述了涵远堂所处的环境特色和其摄景涵远的地理特点。
说起涵远堂,便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的博学风雅,这其中有它的历史渊源。涵远堂是谐趣园的正殿,而清漪园时的谐趣园叫惠山园,是乾隆仿无锡惠山寄畅园修建的,当时修建的涵远堂是三间敞轩,赐名为“墨妙轩”,专置三希堂续摹石刻。
那么,三希堂续摹石刻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追溯到我们所说的乾隆的博学风雅上了。据史料记载,乾隆博学古今,喜爱作诗,一生写下数万首诗作。除此之外,他还精通书画鉴赏,热衷字画和文物收藏,经多方寻觅,他得到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皇帝对自己获得的这三样宝贝十分珍爱,称作“三希”,珍藏在养心殿暖阁内,并将藏室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也因所藏之物均属珍品而闻名于世。乾隆十二年(1747年),吏部尚书梁诗正等奉命,将内府所藏的魏、晋至明历代书法家名迹编成一部法帖,其中也包括以上三件书法珍品,故名《三希堂法帖》。法帖共32卷,收录134人的作品,各种书体名籍349件。然后,乾隆令人摹勒上石,刻于495块富阳石上。谐趣园的墨妙轩建成后,乾隆便把三希堂的藏品续摹成石刻,专置于墨妙轩中供人欣赏。嘉庆十六年(1811年)大修墨妙轩,改轩成堂,慈禧重建时又改名为涵远堂,从此,涵远堂成了专置三希堂续摹石刻的地方。涵远堂后来专门辟作文物陈列室,直到今天,这里仍是陈列文物的馆舍,而且经常做一些高品质的文化展览,还举办过传世名画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