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带着过去来伦敦吧,布兰森维珍狂人——理查德·布兰森
第1节 奇异的童年
理查德·布兰森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严谨而又充满自由,父母从来不放松对他的管教,他甚至不被允许看电视,但是对那些他遵循内心渴望的激烈行为,父母却无比宽容。在其他孩子还处于懵懂状态时,他们帮助布兰森树立了一个成熟的自我——我们会在日后看到,布兰森身上那种褪不去的孩子气,是和童年的他多么的相似。父母的鼓励和宽容,让他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挑战。
理查德·布兰森出生在一个有趣的家庭,他有一个精力旺盛、喜欢尝试一切的母亲,还有一个温和平静的父亲,这个家庭温馨互爱而且充满浪漫气息。
他的母亲伊芙曾经做过舞蹈演员、滑翔机教练,参加过英国海军,最后一份工作是空中小姐。而他的父亲特德是一名律师,业余爱好是考古。
他们能够结合到一起,多少是基于对生活的一些共同的信念:他们都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热衷于享受生活的乐趣。
伊芙同很多女性相比,显得果决而且坚毅。当其他女孩子还在满足于做梦时,她已经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并且从不惧怕任何阻挠。比如,她想要学习滑翔机,但这是一项男人的运动,传统设置的性别障碍也没有让她退缩,伊芙女扮男装,终于驾驶滑翔机飞上了蓝天。她甚至成为了一名教练,专门教那些准备成为飞行员的男人们学习如何驾驶滑翔机。
而特德虽然性格平和,但同样不缺乏勇气和享受生活的兴趣。他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愿加入过骑兵部队,在巴勒斯坦、埃及、意大利等地与法西斯战斗过,正是他的勇敢吸引了伊芙的注意。在工作之余,他热衷于为他的私人博物馆搜集各种有趣的东西。
他们的结合为即将诞生的理查德·布兰森提供了一个幸福而完美的家庭环境。如果要追究布兰森身上突出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来源,一定是来自于他富有情趣的父母的教化。
伊芙用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来教育布兰森:人生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乐趣才会有意义。虽然人生充满风险和挑战,但是,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你的人生就只剩下白日梦了。很多时候,只要勇敢地尝试一下,就会发现困难并非像它看起来那样不可战胜。
为了不让步兰森变成一个懦夫,伊芙不打算像其他父母那样过分地溺爱孩子,而是早早地开始培育他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布兰森时常向人们提起的母亲的事迹之一,就是他4岁时,伊芙在某个下午开车将他带到了离家几英里远的地方,直到家里的房子消失在地平线上,然后把他带下车,告诉幼小的布兰森,现在他得自己一个人穿过那片原野找到回家的路。天很快黑下来,布兰森在野地里迷了路。母亲把他带回家,告诉他懂得辨别方向的重要性。
当布兰森再大一些时,伊芙会让他自己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几十英里外的亲戚家去,并让他自己问路,找水喝。
对于母亲给自己设置的挑战,布兰森并没有排斥,反而乐在其中。当他费了好大的劲到达目的地,然后精疲力尽地回到家中时,他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颇有成就感。在面对任何未知的挑战时,他总是充满乐观和自信,他渴望战胜冒险到达胜利的彼岸,相比这种成就感来说,一切困难都不足以让他退缩。
正如伊芙所说的一样:“他生来就是迎接挑战的人,即使失败,他也热爱挑战。不过,最后他总是能取得成功。”得益于父母的影响,也或许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布兰森从小就表现出面对挑战时过人的勇气。他渴望能够成功,只要他认定自己可以成功,就会抛开一切顾虑投入进去。
同样是在4岁时,在夏天度假的时候,布兰森和乔伊斯姨妈打赌,看他能不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如果他学会的话,就可以得到10先令的奖励。
布兰森想要得到那10先令,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认输。于是,他整天都在泳池里翻滚。不过,直到假期的最后一天,他仍然只能站在水里进行简单的划水。这让他颇受挫败,闷闷不乐。
大人们没有放在心上,他们都觉得这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他还太小,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完成的。但布兰森可不这么想。
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经过一条小河,水流湍急。布兰森觉得,他最后的机会到来了。无论如何,他都要再试一次,不知从哪里得来的启示,他觉得这次肯定可以成功。他让父亲停下车,脱下衣服,头也不回地冲进了河里。父母都没有阻止他。
或许是他之前的练习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也可能是河水里恶劣的环境激发了他最大的潜能。在挣扎了一番之后,他终于平稳地浮出了水面,学会了游泳。布兰森得意地游回了岸上,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以及10先令的奖金。
可能有人会把这种行为看作是孩子的鲁莽和不知天高地厚,不过,如果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的话,比起他根本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10先令来,肯定有更值得顾虑的东西阻止他跳进河里。湍急而又冰冷的河水可能把他冲走,天晓得水里还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会上来咬他一口,大人们可能来不及将他打捞上来……
然而,布兰森却做到了,鼓励他跳入水中的不是那张10先令的钞票,而是对于战胜挑战的渴望。这种孩子式的鲁莽精神一直保留在他身上,使得他总是毫无顾虑地投入各种冒险之中,不论是乘坐气球跨越海洋,还是进入一窍不通的商业领域挑战那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巨无霸。
这个故事预言了理查德·布兰森之后的人生之路。当他还不会游泳时,就头也不回、不顾一切地冲进漩涡里,但最后他总能以一个胜利者的身份重新上岸。无所畏惧的勇敢是他显著的精神特质,在他日后的成功过程中,类似的经历数不胜数。
父母教导他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从不阻止他去冒险,但也没打算放任他去做任何事情。适当的放纵可以让他变得勇敢和独立,而过度的放纵可能只会让他变得无恶不作无法无天。幸好,特德和伊芙没有忘记在布兰森身上培育一些受人尊敬的品质。
在这个家庭里,也有需要严格遵守的规矩。在父母需要帮助时,孩子们都需要一起帮忙,谁也不能自私地逃避劳动。伊芙要求孩子们必须要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人,绝不允许他们因为自己的好恶对别人失敬。在一次布兰森冷落了来家做客的男孩之后,伊芙强硬地要求特德揍了他一顿。人们奇怪布兰森除了偶尔像个疯子之外,总是显得彬彬有礼、真诚羞涩,维珍也总是擅长洞察消费者的需求,这些优秀的品质,都能在他的童年找到踪迹。
和其他家庭相比,这个家庭显得非常温馨美满,他们并不是非常富有,为了维持生计,伊芙总是想方设法地赚钱,她接待那些国外来的留学生,自己动手做纸盒和纸篓卖给当地的商店和百货公司;布兰森和妹妹们除了在外面玩耍,时常要在母亲的小作坊里打下手;当一家人坐在餐桌上的时候,他们会就任何话题展开讨论,不论是在外面的见闻还是父亲在工作中接手的案件,父母鼓励孩子们说出他们所能想到的一切,而从不武断地纠正他们。
不管过多少年,理查德·布兰森会一直感谢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从不扼杀他思考和行动的自由和活力,相反,他们小心地保护着他身上无所畏惧的勇气,从小培育他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教育他要珍惜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尊重别人,鼓励他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人们会惊讶于布兰森与他的家庭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毫无保留的信任。很多孩子长大之后疏远了和父母的关系,而布兰森非常庆幸,无论何时,他和父母的沟通都畅通无阻。或许他们有时候不能理解,但从不阻挠他的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布兰森遭遇危机时,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能有多大,不管如何估计都不会过分。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家庭最先把他打磨成形。所以,探索一个人成功的源起,一定能从他的家庭和童年找到痕迹,不管现在的他、将来的他与最初的他比较起来,是多么的不同。在很多人眼里,布兰森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可见在他的身上,尤其强烈地体现着童年时他所受到的影响。
第2节 学校不适合我
或许是家庭给予的幸福和自由太多,或许是父母给予他的主见太早,总之,理查德·布兰森和学校的第一次接触就不那么愉快,当然,以后也不会愉快。或许不希望让父母失望,是他留在学校里的唯一理由。不过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最初的学校经历往往都是一样的痛苦,只不过和别的孩子不同的是,布兰森打心底里拒绝和这种教育妥协,虽然他也不得不受其影响。
理查德·布兰森的童年十分幸福,在学校的经历却惨不忍睹。他的学习成绩糟糕,毫无特长,甚至没有完成学业。当人们把这段历史和布兰森如今的成就相对照时,他的成功就显得更加富有戏剧性。
很多名人上学时都不是好学生,他们要么在学习上表现糟糕,要么不能认同学校的约束,不过,他们最终取得了比很多优等生更伟大的成就。这串长长的名单上包括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也有比尔·盖茨和李嘉诚这样的商业精英。人们讲述他们非凡的人生时,喜欢将学校一段隐去,仿佛学校的教育只是拖延了他们成功的脚步,对于他们的人生毫无意义。
不过,一个人只要踏进学校,这个环境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值得珍惜的还是痛恨的。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后成为了世界首富,看起来学校成了他的绊脚石,但如果没有学校传授的知识,他可能永远成不了现在的比尔·盖茨。对于理查德·布兰森来说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在学校学会读书写字,他又怎么能在笔记本上记录他的商业构想呢?
当然,学校影响一个人的方式不只传授知识这一个方面。就算你永远也学不会三角函数,但在一个独特的环境里成长,一定会学到非常多的人生经验,特别是当你在一所传统寄宿学校中度过青少年的大部分岁月。
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寄宿学校一直被英国人认为是完成孩子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长们认为将孩子送进私立的寄宿学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他学习各种知识,而且是培养孩子独立、坚毅、礼貌等各种优秀品质的最好方式。不过,对于孩子来说,小小年纪就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失去朝夕相处的朋友和家人,肯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有些人是注定不适合这种教育方式的,比如理查德·布兰森。
幼年的布兰森对父母的决定感到无法理解,他已经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但现在等着他的,是一大堆不得不无条件遵守的规矩,以及千篇一律的无聊的学习生活,这让他既恐惧又感觉到愤怒和不满。住进学校的第一天,他就被压抑得浑身难受,睡觉时呕吐在了床上。但没有人来关心他,他得到的只有嘲笑和责骂,整个后半夜,布兰森只能待在水槽旁,独自清洗弄脏的床褥。
他和学校还来不及彼此了解,关系已经陷于破裂。他讨厌严厉的校长和老师,他们总能找到理由来把你揍上一顿,而且打完后还要感谢他们;他也讨厌学校的规矩,它总是要求孩子们集体参加活动,比如升旗、开学仪式、观看球赛,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还要坐在固定的位置,谁也不许和别人说话;高年级的大孩子们毫无道理地指使和欺负低年级学生……这些,都让他感觉到恶心。
布兰森对于学校的反感不无道理,他的家庭对他的教育方式和学校截然不同,他的父母给予了他最大的自由和宽容,让他自由自在地成长,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学校的教育,却是要将他打磨成和其他孩子一样只知道守规矩的人,这样的冲突让他无所适从。
大人们认为寄宿学校会使孩子变得更加绅士、有教养,他们接受过相同的教育,他们的父母也接受过相同的教育,这是一种传统。不过,考虑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背景,恐怕古老的教育方式早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了。大人们希望培养出的是和他们一样传统的绅士,而一切传统都在这个时候遭到了挑战。世界大战粉碎了贵族的统治,社会在变得更富足、更文明、更平等、更民主、更多元,而学校仍然在按照传统给孩子们灌输阶级观念、隐忍的精神、种族观念、尊重和服从权威。从前,孩子们的抗拒会被强大的传统力量消磨殆尽,而现在,学生的反抗得到了社会发展潮流的鼓动,终于有了集体爆发的机会。很快,在越南战争的刺激下,学生运动在60年代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
从本质上来说,理查德·布兰森个性温和,他从来不是一个热衷于采取激烈方式反抗的人,不过,他的内心世界里仍然拒绝消磨掉自己的个性。
布兰森讨厌没有乐趣的生活,但学校不允许他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虽然忌惮于皮肉之苦,他在平时不得不有所收敛,不过,当他发现有值得冒险去追逐的乐趣时,他就会把棍棒和规矩抛到脑后。
在转学到一所名叫岩景园的学校之后,正值青春萌动的他与一个名叫夏洛特的女孩子坠入了爱河。夏洛特恰好是校长的女儿,和她交往肯定是件非常危险的事。但布兰森顾不得许多,他每晚从宿舍的窗户里爬出来,然后爬窗到夏洛特的房间同她幽会。事情很快败露,气急败坏的校长要把他开除出去。布兰森并不喜欢学校,但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学校实在是件丢人的事,他不得不耍了一个诡计,假装要畏罪自杀,才取得了大家的原谅。
然而,布兰森夫妇对此完全没有放在心上,他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父亲还总是开玩笑地提起那个夏洛特。这充分显示了布兰森所接受的两种教育方式之间的冲突,他显然更加相信自己的家庭。
布兰森夫妇没有意识到,他们带给儿子的与学校带给布兰森的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只是希望布兰森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因此一次次地帮他转学,布兰森并不想让父母失望,但对他来说,到哪里都一样,学校不是属于他的地方。
当然,布兰森并非没有尝试过融入学校,这样起码能够有一纸漂亮的成绩,满足父母的期望。不过,另外一些无法跨越的障碍将他彻底挤压在了学校的边缘。
第3节 阅读障碍症者的新闻理想
虽然抗拒,但是学校对于理查德·布兰森来说并非毫无帮助。因为,即便他患有阅读障碍症,他还是在老师们的棍棒相逼下学会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他甚至在写作上展现了一点儿才华,让他有了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记者。当然,他那个破碎的体育梦也并没有真的破碎,起码让他明白,内向的自己其实也很享受被人瞩目的感觉。而在学校里他学会的最后的东西,大概就是一个年轻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关注了。
起初,谁也搞不清楚哪里出了问题,布兰森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几乎每一科都是倒数第一名。老师们习惯性地认为这是懒惰和不认真造成的,于是习惯性地用各种惩罚方式来让他长点记性。让他们失望的是,不管打骂、罚站、抄写多少次,在布兰森身上收效甚微,他的成绩完全没有长进。
布兰森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坐在教室里永远像个傻子,而其他孩子却都能听懂老师在讲什么。他并没有比别人多偷懒几分钟,但他就是没有办法理解算术公式,他搞清楚26个英文字母也比别人多花费了很多精力,更别说背写单词、阅读课文了。
大人们帮他配了眼镜,以便他能看清黑板上的字。但是布兰森知道,问题肯定不是出在这里。过了许多年以后,阅读障碍症开始作为一种病症被人们认识,布兰森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自己永远跟不上其他孩子的学习进度。直到现在,他也无法阅读复杂深奥的文章,对于复杂的计算尤其无能为力。
如果我们去搜索患有阅读障碍症的人,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名人都受到过这样的困扰,比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英国首相丘吉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现在,人们不会忘记在这些伟大的名字后面加上理查德·布兰森。
但是当时,布兰森只能承受老师们的白眼和惩罚,如果他说自己存在学习上的障碍,只会被认为是为偷懒找借口。几乎整个学生时代,布兰森都不情愿地占据着最后一名的宝座。在棍棒的压迫和要强的驱使下,他确实付出过努力,但先天的缺陷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冒险。老师们评价说:“他学习刻苦,但是理解不了最简单的数学运算,记不住学过的所有新题目。”
他回忆起那段时间时,认为“我父母为我设置的所有挑战似乎都与我的生活毫不相关”。布兰森夫妇希望他像其他孩子一样通过升学进入大学,但这对于布兰森来说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开始慢慢意识到继续留在学校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这种没有希望的生活曾经出现过转机。在布兰森进入第一所学校时,意外地发掘了自己的运动天赋。长跑、短跑、跳远、跳高、板球、足球、橄榄球……他在运动场上几乎无所不能。
无论是在哪所学校,运动成绩都具有和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运动场上大放光彩,人们会送上他们的尊重和赞赏,一点也不会在乎他是不是总考最后一名。这对布兰森来说无异于救命稻草,他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凭此进入大学。
可惜,这种风光的日子并不长久。在一次足球比赛中,他的右腿膝盖被严重损毁,再也没有可能回到运动场上了。这个意外关闭了布兰森想要在学校中出人头地的最后机会,现在,他只能默默地重新接受成为边缘人物的命运。
伊芙希望他能乐观一点,向他们的朋友道格拉斯·巴德学习。他是一位飞行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双腿,但仍然能够游泳、打高尔夫球、驾驶飞机。
换做其他人,都很容易在这种郁闷的状态下迷失,值得庆幸的是,学校中的种种不如意没有摧毁布兰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恶劣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今天的他。
学习是件痛苦的事,不过,他总算能够应付阅读书写和简单的计算了。否则,很难想象他日后会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阅读上的障碍促使理查德·布兰森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不得不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以便在阅读和同人交谈时能够跟上对方的思路,这样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他会比别人更专注更投入。他也不得不学会放弃去理解一些他永远理解不了的东西,这让他节省了不少思考的时间,他强化了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当有人给我送来书面计划时,我不会注意详细的准确资料,却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能够领会并阐述读到的信息”。
作为在学习上一无是处又毫无特长的人,被人遗忘也不完全是坏事。当老师们都不再抱什么希望时,反倒让布兰森精神上得到了豁免权,他已经不可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完成升学,因此更不需要变成一个满足学校需要的人,他可以自在地成长,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这个世界。
这段压抑而又漫长的日子非常好地磨练了理查德·布兰森的坚韧和承受能力。还好他没有被失败打击得失去信心,他明白有很多自己无能为力的地方,因此更懂得如何欣赏别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点,但又从不怀疑自己继续前进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布兰森的性格逐渐打磨成形。他温和而又幽默,直觉敏锐,家庭赋予他的冒险因子仍然保留在他身上。他现在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打算自己的人生了。对于继续升学,他不抱有任何期待,只盼望着赶紧结束在学校的生活,去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他发现图书馆是个不错的去处。那里很少有人光临,他可以暂时和外面的世界隔绝。或许是为了给青春期过多的幻想找个出口,他开始尝试写情色小说,把自己想象为主人公。
在这里,他找到了一个朋友——乔尼,他日后重要的合作伙伴。乔尼出身于一个文艺家庭,醉心于文艺和社会改革。他向布兰森讲述他所接触到的文化界的种种见闻,以及学校外面正在发生的种种让人激动的变化。在他的引导下,布兰森开始向往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他们两人都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这很容易理解,两人都到了懂得反叛的年纪,而且布兰森一直痛恨学校的乏味和严苛,乔尼显然从60年代的社会改革的呼声中吸取了灵感,想要像那些热衷游行的大学生们一样一试身手。他们开始盘算着做点什么,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
但是学校的刊物被保守势力把持,他们的激进主张得不到宣传的机会,为此,他们决定自己创办一份杂志,以便争取其他同学的支持。在青春无敌的自信心的鼓舞下,布兰森和乔尼很快就投入到杂志的创办中去了。
第4节 这一次,我想要成功
理查德·布兰森并不是那种天才式的商人,他最初的赚取零花钱的计划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当然,他也无意于在这方面发展自己的潜力,他完全被那本还未成形的杂志吸引了注意力。他曾经直言,在学校长期的压抑让他对于这次的成功更加期待,这是一个机会,他决心要付出一切代价来证明自己。这种野心,多少让我们感受到了布兰森在学校中的生活是多么的失落,令人惊异的是,这种失意并没有让他变得消沉,这也提醒我们,布兰森性格中的坚韧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受到母亲开办手工作坊的影响,理查德·布兰森小时候在商业上有过几次尝试,不过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他的第一笔买卖,是和儿时的伙伴尼克一起种植圣诞树,他们用5英镑来购买树种,种在自家的农场上,然后等着松树长到第二年圣诞节时出售。不过,一些野兔搅乱了他们的计划,松子几乎被兔子们吃光了。于是,他们对野兔采取了报复行动,把它们猎杀后卖给了屠夫。
接下来,布兰森从尼克收到的圣诞礼物——一只虎皮鹦鹉身上受到启发,决心要饲养鹦鹉。他用他并不灵光的数学核算了成本,认为有利可图,于是说服了父母一起加入。布兰森夫妇虽然一开始就不看好这桩生意,但也不好打消他的积极性。但是,布兰森高估了人们的购买力,鹦鹉疯狂地繁殖,很快就供过于求。最后,不堪其扰的母亲打开笼子,将鹦鹉全部放生了,然后写信告诉在学校里遥控整件事的布兰森,他的鹦鹉被夜里爬进笼子的老鼠咬死了。
这两笔生意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创造性,而且全部失利了。不过,也体现出了布兰森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的行动力。他能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当他认为自己抓住了一个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从不会因为过多地考虑后果而错失良机。
不过,这些活动对于布兰森来说只是有趣的尝试而已,和其他冒险没什么区别,并不意味着他准备要成为一名商人。而布兰森下定决心创办一份杂志,也是为了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做准备。
说起来,只要找到点资金,足够支付纸张和印刷的成本,然后免费送给学生们阅读,按照这样的模式操作,在学校的范围内发行一册杂志并不是什么难事。不过,布兰森和尼克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不但希望能够影响自己的学校,还希望能够影响更多学校的学生,于是,他们准备创建一份全国性的、面向学生的、连续出版的杂志,他们为它起名《学子》。这看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但对于两个15岁的少年来说,试试也无妨,他们是白手起家,失败了也不需要承受什么损失。
在多年的学校生活中,这可能是布兰森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渴望去完成一件事。在和家人的通信中,布兰森写道:“在生活中,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把它做好,而不是三心二意地做……我做什么事情都很失败,如果我想有所成就,那么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得寻找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
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布兰森就不得不压制着自己对生活的真正渴望,在一条他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现在,他准备和过去决裂,去过自己的人生了,即使他从来没有过什么对人生的规划,但他愿意去尝试新的生活,然后从实实存在的努力中去学习,他甚至起草了平生第一份商业计划。
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从哪里弄到足够的钱。或许有人会乐意提供一丁点的赞助,但一份长期出版的杂志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大额的资金来源。参照其他的报纸和杂志的模式,布兰森决定在杂志上出售广告位,吸引广告商的投资。当然,广告商有自己的疑虑,尤其是他们知道这是一份还在构想中的杂志,创办人和员工只有两个中学生时。这让拉广告的工作变得非常艰难。不过,布兰森依然锲而不舍地向潜在的客户发信件、打电话,希望能够打动一些人。
除了拉广告之外,他们还有更多需要考虑和落实的事。他们需要自己的编辑部,需要寻找愿意出售杂志的报刊亭或商店,需要寻找印刷厂,还需要一些能够吸引学生阅读的内容,比如采访一些名人或明星,或者请一些名人来撰写专栏。
考虑到自己有限的经济能力,他们只能寄希望于能有更多的人提供免费的帮助。幸好,和那些重视物质利益的商人比起来,那些社会人士更有同情心,他们很乐意接受采访或者提供一些免费的文章。这让布兰森和乔尼颇受鼓舞。同时,他们也终于找到了广告商。《学子》的出版终于变得可能起来。
虽然凭空创办一份杂志是件非常折磨人的事,不过,布兰森非常享受忙碌的感觉。即使他不敢保证最后一定能成功,但是,他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当他说服一个广告客户或者采访对象为《学子》提供帮助,那种战胜挑战的喜悦让他非常有成就感。布兰森没有办法从书本上学习到什么,但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他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表达能力,让自己听起来更可靠、更值得信任,还学会了如何揣测对方的心理,他知道,这些是永远不可能从教室里学到的。
杂志占据了布兰森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越是投入,他越是厌恶教室。成绩对他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继续学业只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拖累他在杂志的工作。况且,《学子》是一份全国性的刊物,不可能偏安一隅,永远留在一所中学里。虽然距离毕业只有很短的时间,但他一天也不想浪费在那些他没有希望通过的考试上面,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做出了辍学的决定,和尼克一起奔赴伦敦。
对于布兰森来说,创办《学子》是在最合适的时候做出的最恰当的选择。年轻人的无知和勇敢帮助他战胜了所有顾虑,如果再成熟一点,很难想象他还会做出同样疯狂的决定。不管怎么说,这个决定带他进入了真正属于他的生活轨道。
斯托学校的校长送给他的离别赠言中写道:“恭喜你,布兰森。我预计你将来不是囚犯就是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