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什么也阻止不了我的跳跃

《福布斯》全球富豪财富故事·维珍狂人:理查德·布兰森 作者:许志 著


第3章 什么也阻止不了我的跳跃

第1节 《管钟》吹奏出来的百万富翁

理查德·布兰森的成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这是他一开始就明白的道理。学校中痛苦的经历,让他明白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他所不擅长的,因此,布兰森一直懂得谦逊的重要和接受别人帮助的必要。知人善用并给予他们合理的回报,是布兰森认为的一个企业家成功的基础。在维珍发展的早期可以看到,几个天才的合作和努力成就了彼此。

理查德·布兰森一直努力保持对于自己的事业的掌控,从《学子》到维珍,他一直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尼克趁他纠缠于“学生咨询中心”招惹上的“有伤社会风化罪”的诉讼,想联合其他员工削弱他的控制,使《学子》按照其他杂志的模式运转。这使得布兰森非常愤怒和恐惧,他不得不让尼克暂时离开了杂志。

当他的事业逐步发展起来,他同意出让部分公司的股权给尼克和其他的伙伴,但是,他仍然是最大的股东。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他是维珍集团最大的股东,同时控制着维珍旗下开展不同业务的各分公司的主要股份。

不过,我们也很难说理查德·布兰森是一个专横跋扈的独裁者,他相信自己的直觉,但从不拒绝别人的建议。在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少合格的助手。学校那段糟糕的岁月没有让他成为那种过度自信、目空一切的人,他很清楚自己有很多不擅长的东西,而有些人身上正好拥有可以补充他的缺点的优点。他非常乐意同可以帮助他的人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尊重,听取他们的建议,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自由来发挥自己的才能。现在,维珍旗下有300家左右的公司,他不可能插手所有事情。

他曾经说过:“我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物色人选,并且让他们发挥作用。维珍的员工不仅是雇来帮忙的人手而已,他们不是某个大型棋局中供使唤的卒子,他们都是本身可以做主的企业家。”他喜欢在长期的合作中观察周围的人,然后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我们都听说过一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任命:一名清洁女工成了维珍录音部门的总经理,而一名女按摩师则成了维珍在摩洛哥的酒店经理。

这种信任给他的事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待他的成功的话,正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成就了布兰森和维珍。比如他的表弟西蒙,就在维珍唱片店和唱片公司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西蒙是一个音乐奇才,对于流行音乐具有卓越的鉴赏力。他非常清楚风格对于音乐和相关产业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歌手能够展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音乐,他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只有那些具有开拓性的歌手才有希望成为音乐界的巨星,比如50年代的猫王、60年代的披头士,还有接下来登场的性手枪乐队,他们都是音乐潮流的领导者。而对于一个唱片公司来说,需要对歌迷的口味变化和流行音乐本身的发展潮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把二者结合得最好的歌手才有包装的价值。

虽然西蒙最初只是在维珍唱片店内做些采购唱片的工作,但是很快就用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公司的风格。他说服布兰森放弃了一些哗众取宠、毫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流行唱片的销售,专心为顾客提供那些优质的、有深度的摇滚音乐。这提高了唱片店的档次,使它不再是一个依靠低价策略存活的唱片店,而是以风格取胜,避免了被同化的命运。用布兰森的话说,西蒙把维珍变成了“最嬉皮的地方”,它不仅提供嬉皮士喜欢的购物环境,而且只提供符合嬉皮士口味的唱片。

有了西蒙的帮助,布兰森对于开办一家唱片公司增添了不少信心。当他从官司和债务中摆脱出来,就开始和西蒙规划“维珍唱片公司”了。

唱片公司不像办杂志和邮购唱片,没办法做无本买卖,而一个唱片公司最大的资本就是歌手。歌迷们不会为了一张根本不存在的唱片掏钱。他们必须和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歌手或乐队签约。不过,作为一家新晋的公司,即使能够支付足够丰厚的酬劳,也很难和那些大型的唱片公司抢夺艺人,更何况布兰森现在根本拿不出上百万乃至上千万英镑来投资。而艺人当然也更愿意和大唱片公司合作,以便得到最好的平台。

维珍唱片只能依靠西蒙的眼光从一些尚不知名的歌手和乐队中去发掘,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明日之星。西蒙挑选的条件非常苛刻,正像他塑造唱片店的风格一样,他也希望维珍唱片公司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推出与众不同的唱片,在这些事情上他绝不会妥协。

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维珍签下了几支乐队。他们看起来会受到歌迷的欢迎,但发展空间有限。布兰森和西蒙急切地盼望能找到一个能够一炮而红的人,帮助维珍唱片站稳脚跟,但这多少是一种奢望。

这时,西蒙想起了一个叫迈克·欧菲尔德的年轻人,他曾经在维珍的录音棚帮助其他歌手演奏过吉他。西蒙听过他自己制作的音乐,非常的独特和迷人。

迈克·欧菲尔德是一个孤独的天才,他的音乐风格实在太独特,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流行音乐,这让唱片公司纷纷望而却步。西蒙虽然认识到了他的音乐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但是能不能得到商业上的认可,他也毫无把握。

在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迈克·欧菲尔德都待在维珍的录音棚里录制他的唱片。他是一个演奏乐器的天才,对于每一种乐器的特性都了如指掌。他自己演奏了所有的乐器,在分别演奏之后再将它们合成起来。他不厌其烦地将各种音色调整到自己满意的程度,维珍给了他充分的自由,事实上,根本没有人能够为他提供什么意见。

最终,他拿出了一张非常与众不同的唱片——《管钟》。这张唱片只有一首歌,长度有45分钟,而且没有一句歌词。迈克·欧菲尔德创造了一种跨越摇滚乐和古典音乐界限的全新的音乐风格。所有听到这首歌的人都为它美妙的旋律和营造出来的神秘的氛围所倾倒。西蒙和布兰森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只要听过的人,都会爱上这张唱片。当《管钟》在电台被播出之后,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饶有兴趣地谈论它,迫切地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购买到它。

消费者的反应给了理查德·布兰森极大的信心,他意识到,这张唱片会有非常漂亮的销售成绩。只要操作恰当,就可以给维珍带来滚滚的财源。

按照唱片行业的传统,小唱片公司迫于实力,一般会在销售上求助于大的唱片公司,由大唱片公司购买唱片的版权,付给小公司一笔预付款,如果唱片销售额超过预付款,小公司可以再得到一部分版税。

选择这样的做法很保险,毕竟他们缺乏推广唱片的经验,但是,维珍会失去大部分的利润。布兰森从来不屑于所谓的行业常规,这次他也没打算循规蹈矩。虽然独自承担销售的风险非常大,但是,和所能得到的巨大收益相比,这种冒险是值得的。况且,他相信西蒙的判断和迈克·欧菲尔德的音乐才华。

维珍之前的努力耕耘为这次冒险提供了保险:他们有自己的连锁唱片店和邮购业务,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销售《管钟》,而不需要过分依赖其他销售渠道。

事实证明这个冒险是值得的,《管钟》发行后引发了井喷式的购买冲动。最终,它的销量超过了一千万张,至今这个数字仍在增长。

《管钟》的巨大成功为维珍唱片赚进了滚滚财源,同时也提高了它的知名度。布兰森也在进了监狱之后,成功实现了斯托学校校长的第二个预言,成为了百万富翁。

第2节 选择性手枪,选择朋克

时光进入70年代,世界已经不再属于嬉皮士。而维珍唱片的嬉皮士们,也不得不面临过时的尴尬。理查德·布兰森敏锐的直觉帮助维珍抓到了一个跟上时代潮流的机会——性手枪乐队。只不过,这支手枪刚刚扣动扳机就已经熄火了。虽然他们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但是,却没有成为拯救维珍唱片的天使。面对经济衰退,布兰森和维珍都不得不为他们的不成熟付出沉重的代价。

虽然成功一直是维珍和那几个年轻人所渴望的,不过,当他们一夜成名之后,都承受了不少的压力。

迈克·欧菲尔德是个内向而害羞的人,他只喜欢待在录音棚里一个人默默地创作,但是《管钟》的成功让他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每个人都想看到他,想看他是如何演奏那些让人心醉神迷的音乐的。在巨大的压力下,他变得更加孤僻和忧郁,躲到了山里,再没有人能说服他出来抛头露面。

而对于布兰森和西蒙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如何推动维珍继续成长。《管钟》的成功同样在他们的计划之外,它来得太早太突然。维珍的规模很小,仍然只是个新手,根基不稳,虽然成功将它带到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但是,如果它不能适应接下来的竞争,恐怕一切都会毁于一旦。

布兰森和西蒙成了百万富翁,不过,他们和维珍的资产和那些强大的唱片公司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即使掏出所有的家当,他们大概也签不到像滚石一样的超级巨星。虽然他们拥有迈克·欧菲尔德,他在以后推出的唱片还在继续为维珍赚钱,不过,维珍不可能永远只依靠他一个人。和那些拥有大量明星的唱片公司比起来,维珍还是这个领域的孩子。

布兰森和西蒙几乎将所有的钱都用来签约新的乐队,他们希望能再找到一个迈克·欧菲尔德。这个世界上的天才看起来没那么多,他们签下的乐队要么赔钱,要么只能赚很少的钱。公司的经营很快就进入了瓶颈,刚积聚起来的财富也消耗殆尽。

与他们一起陷入危机的,还有整个英国经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牵引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承受长期的滞胀。英国经济也早早地进入了衰退期,它早已经在新一轮竞争中败下阵来,整个社会满怀不甘却又不得不接受这堕落的现实。同那些在“黄金年代”长大的平和的嬉皮士们相比,70年代长大的孩子显得激烈而愤怒,在经济不景气的刺激下,年轻人对于社会充满了不满和憎恨。他们开始追求更加张扬和刺眼的时尚,彩色的莫西干头、耳钉和鼻环、缀满装饰的紧身牛仔裤,朋克们取代嬉皮士占据了街头。

唱片业的形势也同样不容乐观,摇滚乐已经被过度的商业化和虚无主义拉进了泥潭,人们感觉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刺激了。

维珍受到的影响尤其大,他们的资产有限,而推广唱片需要非常多的资金投入,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们旗下的艺人大部分都是嬉皮风格,除了迈克·欧菲尔德,再没有人能推出可以赚钱的唱片了。看起来,他们陷入了大麻烦。

但是,布兰森和西蒙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的机会。社会的变化正在音乐的潮流中体现出来,一种新鲜有趣的朋克音乐正在渐渐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朋克乐队们拥有更加暴烈的旋律、更加直接和批判性的夸张的表演风格,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维珍必须改变自己的风格,推出一支出色的朋克乐队,在其他唱片公司回味过来之前,领导一场潮流,迅速占领市场。这样,维珍就能以新时代开拓者的身份在唱片界站稳脚跟,从而摆脱现在的尴尬地位。

最终,他们把目光对准了一支被众多唱片公司放弃的乐队——性手枪乐队(The Sex Pistols),他们的无政府主义、胆大妄为、无所顾忌以及不受控制的行为让许多公司望而却步。但布兰森和西蒙却认为值得再冒险一次,因为,性手枪的言行虽然出位,会引起不少批评,但是也一样会吸引不少人的支持,而且,很多人忽视了他们的音乐才华,以为这支乐队除了会发疯之外一无是处。

布兰森本人对于性手枪乐队也抱有厚望,希望他们能成为披头士和滚石乐队一样的经典。这中间或许存在一种感情上的认同,因为他本人就是个喜欢搞恶作剧的家伙。除了日后那些镜头前的表演,在平时他也热衷于和朋友们开些玩笑。布兰森会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他推下游泳池,然后看着这个人狼狈的挣扎哈哈大笑,而他的员工们会扒光他的衣服,把他绑在屋子外面……布兰森显然在风格上和性手枪乐队取得了共鸣。那些传统人士招架不住性手枪的攻击和嘲笑变得慌乱不堪,这正是他喜欢看到的,他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看到的。

别的唱片公司过于传统的企业文化阻止他们接纳性手枪乐队,而维珍和布兰森非传统的风格对性手枪乐队来说正好合适。他们很快就一拍即合。

布兰森给予了乐队最大的自由,任由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朋克精神。性手枪乐队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他们在维珍的第一支单曲《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立刻掀起了滔天巨浪,矛头直接指向了英国女王:

上帝保佑女王,

这个法西斯政权,

让你变成白痴,

一个潜在的氢弹。

上帝保佑女王,

她简直不是人,

英国梦没有未来,

没有未来!没有未来!

单曲刚刚发行就遭到了禁令,所有的电视台电台都对它进行了封杀。性手枪丝毫不在乎,他们进行了更疯狂的表演——在英国女王登基25周年的时候,他们在警察的围追堵截下,乘坐游艇来到英国下议院,唱起了这首歌。

性手枪和维珍在争议声中成为了令人瞩目的中心。布兰森和西蒙对此非常满意,性手枪不但使自己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而且使维珍知名度大增,成了朋克音乐的代表。在性手枪的感召下,会有更多的人投奔到维珍唱片的旗下。

事情看起来进入了正轨。不过,性手枪只存在了两年,在维珍推出了两张专辑就分崩离析了,其中一张还是电影原声带。短暂的职业生涯为他们赢得了70年代的代言人的声誉,但他们没有像迈克·欧菲尔德那样给维珍带来金钱上的回报。

时尚总是转瞬即逝,很快,朋克也成为了历史。维珍仍然没有迈入一流唱片公司的行列,这实在是个让人沮丧的局面,然而,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

到了70年代末期,资本主义仍然没有从经济衰退中摆脱出来,经济危机随着第二次石油危机进一步加深了。高失业率、高通胀、负增长,英国战后过度的国有化的负面效应全面显现出来,毫无生气的经济体在危机面前似乎不堪一击。而唱片行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人们购买力的下降,唱片销售也遭遇了20年来的首次下降。

维珍也陷入了麻烦之中,它的唱片公司开始入不敷出,一直在为布兰森提供资金的唱片店的利润越来越少,而其他一些投资的回报甚微。这让维珍的资金出现了危机,他们可能会在这一年亏损数百万英镑。

性手枪分崩离析后,维珍内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歧。尼克提议要压缩唱片公司的规模,和一些没有市场的乐队解除合同,布兰森和西蒙却不舍得放弃,他们希望能再坚持一下,看看事情会不会有转机。在争吵过后,他们做出了分手的决定。布兰森买回了尼克手里的股份,尼克带走了他喜欢的几项关于电影的业务。

尼克从小就是布兰森的朋友,从《学子》时期开始他们一直互相扶持。他协助布兰森处理他不擅长的财务,管理着维珍唱片店的业务。不过,尼克谨慎节制的风格注定和布兰森的大胆狂放很难和平共处,他希望能谨慎节制地经营,而布兰森只会铺起更大的摊子。在危机面前,尼克感觉到自己无能为力。维珍是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他不可能改变布兰森坚持的东西,但他可以选择不让自己那一部分努力化为虚有。这一次,他们真正地分道扬镳了。

而事实上,布兰森自己对于能不能熬过这场危机也毫无信心。他的坚持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的固执,而并非理智的选择。面对未知的经济形势,即使按照尼克的方式,维珍也未必能够支撑到底,那他宁愿选择坚持下去,他相信西蒙的品位,哪怕多坚持一秒都有可能出现奇迹。他们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下去。

幸运的是,他们终于坚持到了危机结束的那一天。他们的坚持也得到了惊人的回报,1981年,维珍唱片开始盈利了。他们失去了性手枪,现在拥有了更多明星,菲尔·柯林斯、人类联盟、文化俱乐部和这支乐队中的乔治男孩,这些维珍自己培养出来的明星纷纷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终于使维珍唱片成为了一流的唱片公司,能够与任何对手相抗衡了。

第3节 一切都是为了乐趣

当理查德·布兰森因为维珍唱片的巨大成功而在商业上站稳脚跟时,我们回顾他的商业旅程会惊奇地发现,虽然他迈出的每一步都自有一种逻辑,似乎是不经意间完成的跳跃,但是促使他不断地转变方向的更根本的原因,是他遵从本能的对于乐趣的追逐,这似乎是一种儿戏,但这正是布兰森的态度,他也会将这种态度贯穿于自己的商业生涯,愉悦别人,愉悦自己。

至此,理查德·布兰森的商业历险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小打小闹之后,他拥有了一家世界顶级的唱片公司,年利润有上千万英镑之巨,而且这个数字随着它所拥有的歌手的受欢迎程度还在不断扩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个白手起家的人都可以说是成功了。

回顾布兰森的商业之路,颇具跳跃性,从杂志到唱片邮购,然后到唱片店、录音棚、唱片公司、录影带剪辑工作室、电影院,以及布兰森一时兴起投资的夜总会、快餐店之类的业务。

从一个方面来看,这种跳跃带有不由自主的色彩,完全是被生存的压力逼出来的。因为《学子》得不到足够的广告赞助来维持正常的出版,所以布兰森需要开辟一项唱片邮购业务来增加收入;当唱片邮购业务因为邮政工人大罢工而陷入危机,他不得不去开一家唱片店,以便能把手里积压的唱片处理出去;他为了平衡开支决定铤而走险走私唱片,结果走私事件非但没能带来足够的收入,反而带给他沉重的经济压力,迫使他更加认真地在这个领域里赚钱,因此他需要开一家录音棚,还要有一家唱片公司。

布兰森善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捕捉人们对于某种服务的不满,然后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种新鲜有趣的服务,除此之外,他还非常擅长从已有的条件中发现开辟新的投资领域的机会。

比如,他意识到了学生们对于摇滚乐的狂热以及唱片价格的昂贵,他希望可以提供廉价的唱片,而杂志刚好可以刊登广告,帮助他和那些消费者建立联系;他被迫开设唱片店时,不但已经了解了年轻人的口味,而且了解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真正渴望,比如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的购物环境,因此,他建立了嬉皮风格的唱片店;西蒙帮助他把握了音乐潮流和听众口味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出了一大批受到歌迷欢迎的明星,将维珍迅速发展成了一流的唱片公司。

布兰森对于机会的把握令人惊叹,这使得他总是能够在困境之中找到摆脱危机的机会,化险为夷。

布兰森绝不仅仅是一个被动者,只在求生本能的压迫下才会有所反应,或许他走上商业之路有些阴差阳错的味道,不过,布兰森从不拒绝意外,更不会害怕开始新的经历。不要忘记,他是多么的热爱冒险。

布兰森的家庭教育要他为兴趣而活。他的外祖母多萝西在89岁的时候,还通过了高级拉丁舞考试。他说,兴趣是他投资的唯一理由,这是他绝不妥协的原则,如果某种商业活动对他无法形成吸引力,那他绝不会涉足半步。对于别人来说,生活和生意永远是两码事,而对于布兰森来说,这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区别,他用自己的生活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生意。

对于人生来说,不管是追求什么,都可能要面对不少的困难。如果缺乏坚持下去的动力,身处险境之时,独善其身恐怕永远都是首要的选择。而布兰森显然不缺乏坚持的动力。

他抱着新闻记者的理想开启了自己的事业,作为记者不能不谈论政治,不过,同其他同龄人相比,布兰森对于自己的家庭带有更多的敬意,虽然世界上有很多值得愤怒的事情,但他从不愿意用激烈的方式来对待一切,这使得他最终和那些热衷政治和社会运动的群体分道扬镳。当布兰森离杂志编辑的工作越来越远时,他在经营者的工作中找到了新的乐趣。

他喜欢带领《学子》死里逃生的感觉,他也喜欢看到自己能够在其他领域中有所收获。他制定了各种商业计划,希望《学子》能涉足不同的领域。他既然可以白手起家创办一份杂志,当然也可以尝试着去开拓其他业务。除了为资金烦恼,布兰森没有忘记用他的想象力为《学子》勾画一个未来——它会无所不包,涉及一切布兰森感兴趣的领域,杂志、唱片、电影、银行、商店、飞机、火车、旅馆等等。

这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一个理智的商业计划,而更像是孩子在梦里寻找彼得·潘的梦幻岛的冒险。事实正是如此,对于理查德·布兰森来说,他就是在冒险。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成为一名商人,也不愿成为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冷血的商人。他只是觉得在商海打拼是件有趣的事,他努力追求成功,但成功不是一切,只有符合兴趣的成功才有价值。正如他的朋友所形容的:“他永远像个在海边冲浪的顽童,财富只是无聊时堆起的沙堡,真正吸引他的,惟有在大浪中穿行的乐趣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布兰森跳跃的投资逻辑,他毫不在乎所谓的商业传统,那都是为那些只是在乎成败的人准备的,所以即使公司濒临崩溃,他仍然不惜背负上百万英镑的债务购买两家夜总会;我们也可以理解他面临危机时的勇敢和坚韧,因为他享受战胜挑战的过程,这些使得他以一种违反传统的方式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

不过,这种乐观开放的心态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布兰森对资金的管理一直不太严格,常常将刚赚来的钱花得干干净净进行新的投资,而当兴趣成为投资的第一标准时,有些投资就会略显冲动,缺乏对前景的正确判断。即使是现在,维珍集团下属的近300家公司中,并非每家都是盈利的,而有人推算,布兰森投资失败的公司也不下两百家。

但布兰森的投资冲动是难以遏制的,特别是在经历这次经济衰退的打击后,他发现仅仅拥有唱片公司是不够的,如果唱片公司没能承受住冲击,那么维珍也就不复存在了。他意识到,维珍必须拥有更多的业务,它们可以在面临危机时相互支撑,而且不一定要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这样,再次面对经济危机,就不会遭受全面的溃败了。

如果说布兰森之前的投资有些带有不理智的色彩,那么之后,他却是在有意识地扩大维珍的经营范围,构建一个商业帝国了。

第4节 布兰森的保守

经历过青春期的躁动,沉淀下来的东西才可能是一个人性格中最根本的东西。理查德·布兰森的人格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并不是一种癫狂的气质,虽然他时常给人们一种热烈而疯狂的印象,但是从他最终的感情归宿来看,显然这是一种错觉。虽然日后他会有诸多疯狂之举,这或许只是冷静控制下的计划而已。每个人都会有疯狂的本能,但这绝不是布兰森的常态。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谈论过理查德·布兰森的私人生活。和维珍一起经历动荡的,还有他的婚姻生活。1976年,布兰森刚刚26岁,许多同年龄的人还无意使自己的人生安定下来,但他已经开始面对一场失败的婚姻了。

当然,这场婚姻多多少少是由于冲动,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个时候,他和他的前妻克里斯滕·托马西——一个他花了不少心思从别人手里抢来的女友,都还太年轻,对于他们来说,结婚并不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顶多只能算是一个仪式,确立一下彼此的所属关系而已。

就像布兰森在其他事情上的执着和敢于冒险一样,布兰森的感情生活和他的事业一样五光十色。在《学子》的起步阶段,他和那些友好的嬉皮士们对性都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他就在那个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童贞,虽然那并不是一次愉快的经历——那个女孩中途哮喘发作,不得不被送进了医院,也把布兰森吓了个半死。但这到底宣告他开始变得成熟了。

布兰森一直是个喜欢恋爱的人,从那个校长的千金夏洛特开始,当没有可以产生爱情的目标时,他就把自己对于爱情的一切幻想投射到小说中去。但是,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年轻的布兰森显然并不太清楚爱情和性爱之间存在多少区别,或者根本不在乎这些区别。

他的父母算得上非常开明,也很少干涉孩子的选择,但是,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却是非常的传统和保守,当然,他们自己就是如此:忠贞、相爱、从一而终。他们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婚姻只能是为爱情而准备的,而一旦做出婚姻的承诺,是绝对不可以轻易背弃的。因此,当听到布兰森和妻子婚姻破裂,准备签署离婚协议时,他的父母表现出了极少表现出的不理解和不满,但他们对此也无可奈何。

父母可以教给孩子很多东西,不过,很多东西并不是去听听就可以发生作用的。婚姻也是如此。当他们还年轻时,整天被伸手可得的速食快餐一样的愉悦包围,缺乏耐心去守护一种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能放弃的可贵感情,通常情况下,他们会拒绝为此做任何努力,转而寻找下一个乐趣。当然,寻找新的感情比修补受创的感情要容易得多。

很显然,布兰森和克里斯滕并不准备因为婚姻而改变什么,他们的生活态度照旧、生活照旧,只是现在不用像以前一样费尽心思寻找见面的机会了。而当这样的机会变得不那么稀有时,它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常常也是要大打折扣的。现在,布兰森不需要再去琢磨如何才能让克里斯滕躲开她的前男友的视线,创造两个人幽会的机会了。于是,他就把这部分精力转移到了工作之中。

而克里斯滕显然认为自己开始受到了冷落,结婚之后,她和布兰森相处的时间并不比以前多,他似乎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有的只是无休止的工作,即便是在家里,他也被工作缠身,永远有打不完的电话、接待不完的朋友。更糟糕的是,布兰森完全就是乐在其中,根本没有一点厌倦。看起来,他热爱自己的工作远远多过自己。每个女人对于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憧憬,然而,布兰森能够给予的家庭生活似乎超出了任何女人的期待。

她不得不努力地争取一些东西,她要求布兰森搬离了他的船屋,要求布兰森给予他们更多的私人空间。布兰森没有办法做出更多的妥协,这场建立在激情基础上的婚姻很快就因为平淡出现了危机。

当然,问题不止这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他们做爱时,布兰森身上都会起奇怪的皮疹,让他疼痛难忍。这样看来,他们的生活似乎完全没有任何乐趣了。

克里斯滕终于对于这场婚姻开始失去了耐心,决心脱离这个束缚,去寻找新的生活。

说不清是因为真心地对待婚姻还是为自己受到抛弃感到羞耻,布兰森竭尽全力,希望能够让克里斯滕回心转意,但是,他的努力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克里斯滕对于两个人的家庭生活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他们是不可能同时获得幸福的。很快,这场婚姻就演变到名存实亡的地步了。

当然,布兰森也不是没有什么收获,起码他明白,婚姻不是儿戏,它要求他必须做出一些改变,承担很多责任,做出很多牺牲,但现在,他已经对于婚姻没有任何信心了,似乎婚姻只会毁灭一些原本很美好的感情。

不过,他也没有沉浸在婚姻的失败中太久,很快,就有另一个女人吸引了他的注意。

和克里斯滕的热情奔放相比,琼显得冷静又敏锐,有着强大的忍耐力。她很少因为什么事情而激动,也很少因为什么事情而丧气,只是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布兰森被这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他努力地像过去一样希望通过一些夸张的方式来吸引琼的注意,别的女孩子十有八九都很喜欢他的恶作剧。对于他像个英雄一样拿自己的生命冒险,琼似乎并不领情,布兰森只能试图让自己安静下来,像个正常人一样去接近她,这反倒让她乐于接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