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 三十岁

王鏊年谱 作者:刘俊伟 著


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 三十岁

居忧山中,二月,吴宽来访。

吴宽《家藏集》卷三十四“记”《得月亭记》:“湖中多山,其最大者亦以洞庭号之。……吴,固吾乡也。往尝过友人王翰林济之。水行出胥口。”

吴宽此记约作于成化十六年,《家藏集》卷三十三“记”《兴福寺记》言“成化十五年二月既望,予与李兵部应祯为东洞庭之游”;卷六“诗” 又有《与李贞伯游洞庭六首》组诗,包括《舟行出胥口》、《兴福寺小憩》等,盖指此。时吴宽丁父忧在家。吴宽,据本集卷二十二“碑”《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吴公神道碑》,吴宽,字原博,世为苏之长洲人。屡试应天不利,以岁贡入太学。后陈选以御史提学南畿,以礼敦遣吴宽入试,吴宽不得已入试,名列乡试第三,成化壬辰(八年,1472),会试第一,入试大廷,又第一。时为右春坊右谕德。

秋,同年吴县令文贵来访。作《登莫釐峰记》。

本集卷十五“记”《登莫釐峰记》:“成化戊戌,予归自翰林。文吴县天爵过予于山中,相与穷溪山之胜,行至法海,仰见异峰。寺僧进曰:‘是所谓莫釐者也。’文振衣以升,众皆继之,或后或先,或喘或颠,至乎绝顶。……予以是知学之无穷,故记之。”

沈周《石田稿》之《莫釐登高卷》小序云:“己亥秋,吴邑文明府天爵访王翰林济之于洞庭,同登莫釐之峰,二公各有记。”

莫釐峰,《(崇祯)吴县志》卷四“山下”:“东洞庭周五十余里……一名莫里山(今呼为莫釐),相传隋莫釐将军居之,因名。……东洞庭之峰,莫釐最高。”法海,《(正德)姑苏志》卷二十九“寺观上”:“法海寺,在洞庭东山,隋莫釐将军舍宅建。”文天爵,即文贵,《(崇祯)吴县志》卷三十一“职员三•知县”:“文贵,字天爵,辽东广宁左屯卫人。进士。成化十一年任,十七年(1481)选御史。”据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五“乙未成化十一年会试”,第三甲二百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中有文贵,辽东广宁卫。盖王鏊同年进士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震泽集》误作“文应爵”。沈周,据本集卷二十九“志铭”《石田先生墓志铭》,沈周,字启南,世称石田先生,世家苏州长洲相城里。其书法、绘画时称二绝。

与弟王铨在洞庭山下,太湖之上作静观楼。楼成,作记《静观楼记》,作诗《静观楼成众山忽见》、《登楼诸山忽不见盖为云雾所隐》。

《静观楼记》见本集卷十五“记”,又见《太原家谱》卷二十七“杂文类上编”,名《静观楼后记》。其记云:“太湖之山七十二,其最大者两洞庭,分峙湖心,……楼在山之下,湖之上,又尽得湖山之胜焉。……适值予故土,予得专而有之,岂天设地造,特以为拙者之适静之观乎?故名其楼曰‘静观’而为之记。”

王琬《静观楼记》:“岁丁酉之三月,予解政归自光化。明年戊戌,子鏊自翰林来归省,侍之暇,与其弟铨谋为讲诵之所。予曰:‘于此有异处焉。’洞庭之麓,太湖之滨,爰辟其地,爰表其位。楼之未作,草木崇翳;楼之既作,山水咸异。”

《静观楼成众山忽见》、《登楼诸山忽不见盖为云雾所隐》均见本集卷一“诗”,盖静观楼初建成时所作也。

作诗《风琴》、《青山》、《登西马坞》、《云山图二首》。

均见本集卷一“诗”。此四首诗盖游览湖山时所作也。

西马坞,即嘶马坞,吴人音讹也。据蔡昇、王鏊《震泽编》卷四“杂纪”,东洞庭者有坞七,嘶马坞其一也。

作诗《弃妇怨》、《相城谣》、《听人弹琴》、《望海行》。

均见本集卷一“诗”。

《相城谣》小序曰:“通判邵侯福莅吴之三年,相城民有以曲防告者,侯为锄去之,民甚快焉。”相城,《(正德)姑苏志》卷三十三“古迹“:“相城在长洲县东北五十里,相传子胥初筑城时先于此相地……其地因名。”曲防,即遍设堤防。《孟子•告子下》:“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朱熹集注:“无曲防,不得曲为堤防,壅泉激水,以专小利,病邻国也。”此诗盖为苏州通判邵福所作也,其人未详。

作记《五湖记》、《七十二峰记》。

《五湖记》见本集卷十五“记”。

五湖,据本记,乃太湖之泛称,以湖中又有菱湖、莫湖、游湖、贡湖、胥湖五湖也。参见《(正德)姑苏志》卷十“水”与《(崇祯)吴县志》卷五“水”。

《七十二峰记》见本集卷十五“记”。

七十二峰,据本记,“湖之西北为山十有四,马迹最大;又东为山四十有一,西洞庭最大;又东为山十有七,东洞庭最大。”参见《(正德)姑苏志》卷八“山上”、卷九“山下”与《(崇祯)吴县志》卷三“山上”、卷四“山下”。

作书《与人论摄生书》。

见本集卷三十六“书”。

书中未提对方为谁,从书中言“有自城来者言足下遇异人得长生久视之术”、“足下出宰百里”推断,对方或即吴县知县文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