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动荡的秦朝

铁腕柔情吕太后 作者:姜越


就在秦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刘邦和吕雉还过着平凡的生活。因缘际会之下,吕雉嫁给了刘邦,开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在押送犯人的过程中,由于有很多犯人逃跑,深知秦朝律法严苛的刘邦无奈之下揭竿而起,开始造反。

动荡的秦朝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予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过硬的养马本领,马繁殖得很快,因为养马有功,周孝王就把秦谷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开始建国。当时,各国为谋求强兵兴国,纷纷开始变法图强,魏国率先起用法家李悝,李悝撰写《法经》六篇以为治国之道,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开发地利、奖励农耕的经济政策,魏国开始强大起来,这个时候的秦国还处在被楚国、魏国欺凌的状态当中。

秦孝公是一个胸有壮志的人,他于公元前362年即位,即位时只有二十一岁。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复兴秦国,他不吝重赏,下令四处求贤,向全天下颁布《求贤令》,公孙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革新,秦孝公大为赞赏,并迁都咸阳。一系列变法措施加强了国家的集权统治,通过奖励军功的政策,为秦国的奴隶和平民提供了通过战功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刺激了秦国人为国作战的积极性,如此一来,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作战能力。秦国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其后出现了尉缭子、白起、王翦等一批著名军事家,使秦国很快跃居战国首强,迈出了秦朝崛起的第一步。

秦王嬴政登基之后,陆续灭了韩、燕、魏、楚、齐、赵六国,统一了天下。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秦统一之后的十几年当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加之大规模地修筑宫殿、长城和陵寝,增加了对人民的征敛。当时全国的人口为一千多万,服兵役的人口超过二百万,这些人脱离了农业生产,靠农民养活,极大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大大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

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又推行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把数十万人民变为国家的囚徒,暴虐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大量农民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或逃亡山林,或举行起义。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即位后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水深火热的痛苦情况达到了极点。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一队开赴渔阳的闾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泽乡,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朝法律规定“失期当斩”,戍卒们面临着死刑的威胁,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杀死押送他们的秦尉,率领戍卒,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用已被赐死的秦公子扶苏和已故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农民奋起反秦,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

在起义军的影响下,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守令,响应陈胜;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项梁之侄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杀掉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

在天下纷乱之际,泗水亭长刘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大汉朝的开国皇帝。

吕家有女初长成

吕雉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正妻,同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权力巅峰的女性,历史上称她为汉高皇后。

吕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是她首开母后临朝的先河,如果没有吕后的临朝称制,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武则天和慈禧,所以说,她是女性当政的创始人,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吕后的家乡单父,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单县吕堌村,在村南二里之外有一座小山,当地人称它小兀山,山顶上有一块大青石,半截埋在山顶的土中,相传在吕后出生之前,有一个猎人路过这里,见那块大青石上落着一只美丽的大鸟,很像人们传说中的凤凰。

第二天,猎人带领村里的人,一同去看那只美丽的大鸟,结果那只大鸟早已无踪无影了,但在那块大青石上,却留下了数行爪迹。

当地人请一个风水先生去看了这块青石上的爪痕,也断言小兀山周围百里内定有贵人降临人世。

无独有偶,吕堌村的大户吕公的妻子已经怀孕,她在梦中也梦见了一只金色的大鸟,还听见小兀山上似有凤鸣之声,就从梦里惊醒了。

她的丈夫吕公也做了跟她同样的梦,梦见一只金喙长尾的大鸟飞进内室,醒来时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婴。

这位吕公不仅颇有田产,而且还精通相术,当时吕家已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泽,次子名释之,因为梦见了凤凰,吕公就给刚出生的女儿起名为“雉”。

为什么取名为“雉”呢?当时古时人认为,雉乃是凤的化形。如《山海经》中记载,丹穴山上有一种鸟,“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

吕家这个女儿生得聪明伶俐,从小就显示出她的胆识和干练,一位相面先生无意中见过她一面,大为吃惊,断言此女日后必嫁大贵之人。

吕公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吕泽,次之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吕雉的父亲为避仇人,来到沛县居住,来到沛县的时候,吕雉已经二十多岁了,与她同龄的闺中女子相比,别人家的女儿在这个年龄早已出嫁,出落成楚楚动人的成熟妇人。而吕雉却无奈地深藏闺中,像是一朵尽管艳丽却寂寞无主的鲜花。

当时吕公一家借住在沛县县令家里,尽管收留他们一家人的沛县县令不止一次地向吕雉暗送秋波,希望吕公把女儿嫁给他,可是吕公却不为所动,他坚信,一个小小的沛县县令,还不够资格入围做他的女婿。

吕雉也许早就风闻,县令有要娶她的美意,也许她在漫长的夜晚里,不止一次地幻想过坐上花轿,风风光光地成为县令的夫人。

可惜,父亲坚决不肯同意这门婚事,一个女孩子是拗不过父亲的,所以,吕雉只好在寂寞的闺中继续她的等待,等待着父亲向她许诺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兑现的那个遥远的“贵不可及”的未来。

吕公相面成亲

不仅相面先生看出了吕雉的远大前途,吕雉的父亲吕公也是一个善于相面的人,他早就看出自己的女儿有龙凤之相,贵不可言,于是吕公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女儿吕雉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嫁给阿猫阿狗去生儿育女的便宜货,将来只有嫁给贵人才算是值得。

这时候,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吕公面前,他不过一介布衣,到哪里去找贵不可及的公子王孙来做自己的女婿?吕公为了女儿的婚事,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他在到处寻找着那个应该做他女婿的人中龙。为了实践这一遥远的梦想,吕公坚持“好饭不怕晚”的观点,一边让女儿待嫁闺中,一边勤奋地替女儿寻找金龟婿。

这天,县令过生日,吕公举办了一次酒会,借此机会来结识沛县当地的豪杰。吕公请萧何做宴会的主持人,萧何规定,随礼一千的人可以坐在堂上,礼金不够一千的人,只能委屈坐在堂下。

就在这时候,传来一声洪亮的喊声:“泗水亭长刘季礼金一万!”

吕公寻声望去,一个高大壮硕的男人出现在吕公的面前,这个人高鼻长颈,相貌奇特。吕公惊喜地发现,这个人就是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人中龙,他终于出现了!

其实,刘季连一分钱的礼金也没有出,却大摇大摆地直奔上席而来,萧何对刘季这种无赖行径非常气愤,正准备揭穿刘季的无赖企图,吕公却制止了萧何,他不仅热情地款待了刘季,而且在酒宴之后主动提出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将自己一直深藏闺中的宝贝女儿吕雉,嫁给这个几乎是一无所有的光棍汉为妻。

尽管这门婚事遭到了吕公妻子的极力反对,吕雉的母亲反对的理由是沛县的县令已向吕雉求婚。但是,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在吕公强力支持之下,二十几岁的吕雉还是嫁给了四十三岁的刘季。

刘邦的家庭

这个泗水亭长刘季在刘家兄弟当中排行老四,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序,他就叫刘季了,而“刘邦”这个名字是他当了皇帝才叫起来的,取“定国安邦”之意。

刘邦虽然是无名之辈,却生了一副贵相,《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当时的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而且年龄已经四十三岁了,身边还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这个孩子叫刘肥,是刘邦与他过去的情人曹氏所生。

吕雉一过门就要给人当后娘,这样的日子对于吕雉来说是很不好过的,婚后一年,吕雉生下女儿,也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在刘邦四十六岁的时候,吕雉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

史书记载,吕雉嫁到刘家以后,带着两个孩子去种田,来了个老先生,向吕雉讨水喝。

吕雉不但给他水喝,还给他东西吃,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吃饱喝足了,就开始给吕雉相面,他说:“夫人可是个贵人之相。”

吕雉非常相信看相,赶快把儿子刘盈拉过来,叫这个老人看,老人就又说了句话:“夫人的贵相,是来自你的儿子,你儿子也是贵相。”

然后,再拉着她的女儿来看,老人说:“您的女儿也是贵相,将来也是贵不可及啊!”

那时候,吕雉就像所有的农妇一样,操持家务,田间耕作,用汗水和辛劳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才肯兑付给她那个贵不可及的未来。

吕雉在刘邦不得志的时候委身下嫁,这一对夫妻原本应该恩恩爱爱地过小日子,怎奈刘邦本来不是一个本分的人,又偏偏让他生在乱世,一个倒霉的事件彻底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刘邦的主要工作是押送役徒去骊山服劳役,而服劳役的人几乎都是有去无回。所以,很多役徒都在押送的路上纷纷逃跑,而秦朝的律法又是那么的不通情理,只要有人逃跑,负责押送的责任人难辞其咎。

刘邦的工作是一个苦差,还没等走到骊山,人都跑了一半,刘邦心里很清楚,就算自己把这剩下的一半役徒押送到骊山,自己也是罪责难逃,索性不如顺水推舟,走到丰西山泽之中,他解开了所有人的绳索,放这些人去逃命。

刘邦的举动感动了役徒中的一部分人,这些人坚决地留下来,追随刘邦一起造反。

一天晚上,大家走在山路上,遇见一条大白蛇挡住了去路,那些人吓得不敢走了,刘邦抽出宝剑把白蛇给杀死了,这就是刘邦“斩白蛇起义”的传说。

第二天有人说,在刘邦斩白蛇的地方,有一老妇人哭着说,有人杀了她的儿子,她的儿子原是白帝之子,变成白蛇挡住赤帝儿子的路,被赤帝的儿子杀了。说这个事的正是吕雉的哥哥吕泽,他这样说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为刘邦造势,有了这个传说之后,很多人死心塌地地追随刘邦。

如果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审视这段历史,说刘邦“斩蟒起义”,实在是一种过分的溢美之词,以刘邦当时的处境,最接近真实的一种情况,就是刘邦带领一些人隐藏在深山之中,藏在秦军永远都找不到的地方“躲猫猫”。

在吕雉生下一儿一女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刘邦毅然踏上了反抗秦朝的起义之路,吕雉心甘情愿地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在家照顾孩子,赡养老人。

作为妻子,吕雉在丈夫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给刘邦带来最有力的支持。那时候,吕雉每天都要到山里去给刘邦送饭,据说,不管刘邦藏在什么地方,吕雉都能够准确地找到刘邦藏身之所。

别人都感到很奇怪,而吕雉却说,凡是刘邦藏身的地方,天上都有祥云围绕……这一说法无疑帮了刘邦的大忙,很多人以为刘邦是“真龙天子”,所以死心塌地地追随在刘邦左右。

现在,我们身处科学进步的今天,再来回头审视当年通过吕雉之口传播到坊间的这条消息,自然不难发现其中的蹊跷,如果刘邦的头上真的有祥云围绕,为什么别人没有看到祥云,而看到祥云的只有吕雉一人?

如果刘邦的头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云气”,那么吕雉又是如何准确地找到刘邦的藏身之所?也许,这就是吕雉的过人之处,她不愧是被父亲誉为“贵不可及”的智慧女性,因为她懂得如何巧妙地帮助丈夫渡过难关,夯实他的政治基础。

至于她是如何找到刘邦的藏身之地,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因为在夫妻之间,可以有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约定,只要刘邦在路上留下一些暗号,就可以让妻子轻松地找到自己的藏身之处。虽然这个说法在史料中毫无佐证,但笔者以为,这个大胆的假设,也许是最接近事实的一种解释。

牢狱之灾

尽管吕雉后来贵为皇后,权倾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女性之一,但吕雉通向人生顶点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可以说,吕雉在这条道路上备尝辛酸。

在刘邦没有发迹的时候,吕雉操持家务、田间耕作自不必说,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恐惧,就是噩梦一般的牢狱之灾。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起义后不久,吕雉作为被株连的首选人物,被投入沛县监狱。

刘邦在担任泗水亭长的时候,有一个跟他有深交的兄弟,名叫任敖。任敖也是沛县人,当时在沛县监狱里做小吏,他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勇气。

秦二世元年,刘邦弃职亡命,受到官府的追捕,夫人吕雉也遭到牵连,被逮捕入狱,一个年轻而又有几分姿色的女子,在监狱里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吕雉受到狱卒的凌辱,任敖大怒,出手击伤掌管吕雉狱事的官吏,保护大哥的夫人少吃苦头。后来,任敖也随刘邦起兵,爵封广阿侯,官拜上党郡守,吕后当政后,念及往日旧恩,任命任敖为御史大夫,以副首相主管汉帝国的司法政务。

由此可见,吕雉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对当年任敖的庇护之恩,给予了巨大的回报。

刘邦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

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向项羽低声下气地讨好,项羽总算放了刘邦一马。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交战之初,刘邦始终处于劣势,屡战屡败,父亲和妻子也被项羽掠去做了俘虏。

有一次,项羽被刘邦惹急了,差一点把刘邦的父亲下了汤锅,而刘邦却不为所动,竟然高喊着要“分一杯羹”。

丈夫无赖如此,连父亲的生死都不顾,吕雉又怎么敢奢望丈夫顾念夫妻之情呢?

幸好,在战俘营里,还有刘邦的舍人审食其,审食其是刘邦的同乡,沛县人。

秦二世元年,审食其以舍人身份跟随刘邦起兵。刘邦带兵离开沛县时,留下自己的哥哥刘仲和审食其一起照料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儿女。

楚汉战争期间,彭城之战中,审食其与吕雉、刘太公一起被楚军俘虏,审食其与吕雉在患难岁月中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吕雉多蒙审食其忠诚相伴,度过了人生当中最低谷的那段日子,审食其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给了落难中的吕雉巨大的安慰。

改变战争格局的人

在楚汉相争的最初,用屡败屡战来形容刘邦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是,后来的战争格局随着一个人加入刘邦的团队而改变。这个人就是韩信,韩信是淮阴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指挥家,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出身贫寒,但性格却不拘礼节。当时,他想当官吏苦于没有门路,想要经商也没有本钱,所以常常依靠别人的施舍糊口度日,很多人都瞧不起他。

有一个在河边靠洗衣为生的漂母,见韩信饥饿,就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韩信就这样一连数十日,靠漂母给的食物充饥。

有一天,韩信非常感激地说:“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漂母听了非常生气,训斥他说:“你一个大男人,现在自己都不能养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哪里是指望你的报答!”韩信听了漂母的话之后非常惭愧。

当时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户,这个年轻人喜欢恶作剧,见韩信一副落魄的样子,但总是喜欢带刀剑,就想欺辱他。有一天,这个屠户在街上遇到了韩信,他当着众人的面说:“你如果不怕死,就用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然后,慢慢地低下身来,从这个屠户的胯裆下爬了过去。淮阴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怯懦的人。

这时,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认为自己的时机到了,于是他就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在项梁的部队里,韩信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

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重视。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他说:“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有才能的壮士?”

夏侯婴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再看他的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发现韩信很有才干,于是向汉王推荐韩信。于是,汉王给了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这个位置相当于军需官,但是韩信在这个职务上并没有多大的作为。

后来,韩信因职务的关系,结识了丞相萧何,萧何也十分赏识韩信的能力,但是汉王一直不肯重用他。

这个时候,楚汉相争当中,刘邦处于劣势,很多将领感觉到跟着刘邦混没有前途,就纷纷逃亡。汉军到达南郑的时候,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

韩信估计继续留在汉军营中也没有出头之日,干脆趁着月黑风高,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着一匹快马去追赶韩信。

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跑了!”

刘邦听了,真是气急败坏,萧何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而且是他在沛县时的老班底,连这样的死党都跑了,自己还怎么继续混下去?

过了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一见萧何,既生气又高兴,大骂萧何不够义气,不该逃跑。

萧何说他怎么可能逃跑,只是去追逃亡将领韩信了。刘邦听了,更是生气,又骂萧何道:“跑了那么多人你都不去追赶,为什么偏偏追赶韩信?你说这样的鬼话谁会相信?”

萧何不慌不忙地说:“诸将容易得,而像韩信这样天下无双的人才太难找了,汉王如果希望长期居住在汉中,有没有韩信都无所谓,如果要夺取天下,就需要这样的人才来为您谋划。”

刘邦说自己当然要夺取天下,萧何说:“大王对人素来傲慢无礼,拜大将军如同招呼小孩一样,您如果想要拜韩信为帅,必须您亲自拜他,还要选择良辰吉日,沐浴更衣,设坛场,这样才可以。”刘邦同意了萧何的建议。

诸将听说汉王要设坛拜将,大家都非常高兴,人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被选中。可是,等到刘邦登坛拜将时,大家都傻了眼,谁也没有想到,汉王拜的大将竟然是韩信,全体将领都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打酱油”角色竟然成了大将军。

刘邦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

韩信问:“同您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您同项羽比,谁高谁下?”

刘邦沉默良久,自认为军事实力不如项羽。韩信起身再次向汉王行礼,赞同地说:“不仅大王您自己感觉不如项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的时候,项王会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却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

“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定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愤愤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

“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都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经丧失了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衰落,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那些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垮!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活了下来,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