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总序

王船山“情几”诗学发微 作者:杨宁宁 著


总序

文脉是息息相通的文化血脉,是以人的生命和灵性打造的文化命脉。在文脉流变中,只有认真总结文脉流变的规律,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才能引导我们全面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通过文脉流变和文化创新研究,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需要结合时代条件地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通过文脉流变与文化创新研究,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为学科发展述学立论和建言献策,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正是立足于这一历史和现实语境,扬州大学于2017年启动“十三五”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设立“文脉流变与文化创新”(交叉学科)建设项目,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发现,将其有价值和现实针对性的精神资源予以传承和创新。

“十二五”以来,扬州大学文科学科建设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年中国史学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展示出新的姿态。2014年,整合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法学三个一级学科的优势,其“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学科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标志着扬州大学学科建设进入新阶段、驶上快车道。其间,先后承担了参照“211”工程二期项目“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及三期项目“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建设,分别以“扬泰文库”“半塘文库”“淮扬文化研究文库”等丛书形式出版了150多种图书。大型丛书的出版,有力推动了扬州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优化了扬州大学的学科结构和学科生态,彰显了扬州大学的学科底蕴和学科特色。

新世纪以来,学科建设在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国际关系多元变化的新形态下更加迫切,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更加融合,学科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密切,学科渗透、学科交叉的价值和意义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国计民生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新一轮全球竞争、人才竞争不可能不与学科发生关联。为此,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发展战略。扬州大学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决定设立“文脉流变与文化传承”交叉学科,进一步强化人文科学的渗透融合,促进人文学者的交流协作,打造人文研究的特色亮点。

作为“文脉流变与文化创新”交叉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我们精心推出这样一套丛书。丛书确立了这样几个维度:

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建立文化自信,需要对文化传统、文明历史深化理解。只有深入研究中国历史,认真梳理文脉渊源与流变,才能更好地参透经典,认识自己,以宽广的视野真实地与历代经典对话。通过文脉流变与文化创新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从容自信地在风潮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

二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维度。在研究中,不仅运用传统的文史方法来考察这些经典,同时也结合政治学、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背景,并引入前沿的学术视野展开跨学科研究,做到典史互证、艺文相析,开拓新的研究范式。

三是文化比较的维度。文化总是在比较中相互借鉴、在发展中兼容互补的。通过对相互影响的文化系统进行比较,从“文化共同体”视角深入思考文本接受与文化认同的路径、特点和规律。

丛书的出版,凝聚了扬州大学文科人的历史责任,蕴含了作者的学术追求,汇聚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社会使命及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陈亚平

2019年11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