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普京的出身既不高贵,也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那么,他能成功难道只是因为幸运女神格外眷顾他这个“小个子”吗?非也!就像任何人取得事业的成功都有一番道理一样,普京的成功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沿着他成功的轨迹去寻找,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一、我本平凡
1952年10月7日,普京出生于列宁格勒(1991年改名为圣彼得堡)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虽然普京的父母是工人,但是他们都来自特维尔州图尔根诺斯基农村,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婚后第4年,他们决定移居列宁格勒。当时他们并没有住到繁华的大城市,而是住在了城郊。但是这次迁移,父母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母亲进工厂工作成了工人,父亲则到潜艇舰队服役成为士兵。卫国战争中,父亲上了前线,受伤后父亲退伍回到列宁格勒的工厂,在那里工作了一辈子。
可见,普京的家庭出身是很普通的,没有什么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什么炫目的光环。
普京曾有两个哥哥,都是幼年早夭。母亲直到41岁时才生下他这个“独苗”,父母自然视他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普京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不苟言笑,和邻居们交往也不多,对普京也往往很严厉,可是普京知道,父亲对他的爱深埋在内心里,不会轻易表达出来的。普京的母亲更是舔犊情深,处处围着他这个“小皇帝”转。普京自己曾回忆说:“在父母的心目中,最为珍贵的就是我!”这让他本身有一种优越感,相信自己可以胜任任何事情。这种优越感带来的自信感为他以后从政,处理各种意外和棘手的事件时都能坚强屹立、泰山压顶不弯腰打下了心理基础。
小时候的普京就像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十分贪玩。当时普京家住的地方是两个院子合在一起的,所以,他有很多小伙伴。他也喜欢和他们一起在外面玩,经常玩得昏天黑地。即便上学后小普京也不安分。根据俄罗斯权威报纸《共青团真理报》报道,普京当年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学生手册上曾写过:“今天普京在上课前把黑板擦往同学身上砸去”“回家没有做数学作业”“上课时大声说话”等等此类的内容。另外,该手册还记录了普京居然和学校的体育老师打架的事情。可想而知,普京当时是多么顽皮。
小普京不但贪玩,而且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普京的小学生手册上还记录着他当时算术和自然课只得了三分,而绘画更是只拿了二分。他唯一拿到五分的课程是历史。在当时的苏联推行的是五分制,五分就是满分了。正因为他“好勇斗狠”,又加上成绩不怎么样,直到6年级才加入少先队。
但是,有一点奇怪的是,普京当时最喜欢的课程是德语。4年级时,班上组织外语学习小组分别教英语和德语。学英语在当时比较时髦,可小普京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学德语。这一选择为他日后入选国家安全委员会并赴东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普京有这个爱好,可也没有给他的成绩增色多少。因此,可以说,普京在学生时代是平淡无奇的。许多教过他的老师都想不起他来,即使有想起他的老师,也只是惊讶,“想不到他会当总统!他太普通了!”
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普京喜爱运动和体育。普京因为个子小,不是打篮球、跳高、跳远的料,于是从10岁起,就开始学柔道。普京的教练在训练场上就像是他的父亲一样,言传身教,把他从一个爱打架闹事的顽皮孩子变成了一个热爱搏击运动的体育苗子。1974年秋天,普京获得了列宁格勒的柔道冠军。
二、为圣彼得堡争光
由此看来,不论普京的家庭出身还是上小学时的表现都很普通,但是他的出生地——圣彼得堡,是一个英雄的充满无限荣光的城市。普京在圣彼得堡出生,在这里从小学读到大学。1990年他从克格勃退役后,又是故乡接纳了他。圣彼得堡在普京的人生轨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普京最崇敬的人物就是这座城市的奠基者——彼得大帝。普京在出任代总统之后,办公室里所挂的唯一肖像,就是彼得大帝的画像。因此,要了解普京,应该先了解圣彼得堡和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圣彼得堡的创建者。彼得大帝生于1672年,1725年去世。他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儿子,17岁亲政。他年轻时曾用化名到当时的航海大国荷兰和英国学习造船技术,后创建了俄罗斯的海军舰队,此后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在战争初期,彼得在通往芬兰湾的涅瓦河两岸开始构筑堡垒,命名为彼得堡。尽管当时条件恶劣,彼得还是以他的慧眼看到了这块土地的重要性,这里是通向波罗的海的出口,是俄罗斯通向欧洲的海上通道。因此,他不顾莫斯科贵族和官员的反对,决定迁都此地。终于,圣彼得堡终于在1712年初具规模,发展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到18世纪中叶,圣彼得堡已经有十万人口。圣彼得堡能发展到今天,俄罗斯能有现在辽阔的版图,都和彼得大帝的功劳分不开。
圣彼得堡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改名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去世后,改为列宁格勒,到1991年再改回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市区面积570平方公里(包括水域面积58平方公里)。
这里和莫斯科不同,圣彼得堡是优雅的,也是开放的,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圣彼得堡气候属温和大陆型,冬季严寒,夏季凉爽。从自然环境上来说,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的东岸,跨涅瓦河,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从人文景观上来说,圣彼得堡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是俄国的文化、艺术、科学中心。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普希金、陀斯妥也夫斯基、果戈理、阿赫马托娃、冈察洛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叶赛宁等均活跃于圣彼得堡。另外,圣彼得堡的音乐和芭蕾舞也享誉世界,这里有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大型音乐和芭蕾舞表演团体。俄罗斯芭蕾舞是在圣彼得堡发展起来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还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等一批著名的作曲家。圣彼得堡爱乐交响乐团,是俄国和欧洲最好的交响乐团之一。普京当圣彼得堡副市长的时候,经常观赏精彩的演出。圣彼得堡也是俄罗斯美术的中心,列宾、苏里科夫和谢罗夫等大师均出自圣彼得堡美术学院。
一个城市能够产生如此众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中并不多见。圣彼得堡不仅盛产文学家和艺术家,而且也是科学家的殿堂。18世纪和19世纪几乎俄国所有最重要的科学家都曾经在圣彼得堡工作,包括俄国自然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的门杰列夫,俄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等。能够在这样的城市出生、生活和受教育,对普京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综合素质打天下
尽管普京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而且还是个爱捣蛋的孩子王,可是他品质是善良的、质朴的,性格是坚毅刚强的,也是充满正义感和追求上进的。这一切和他的家庭出身和父母的教育分不开。
爱国情怀
普京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中,父母都是质朴善良的,而且父亲特别追求进步。普京的父亲是一名“模范共产党员”,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心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这对普京以后理想的树立和职业的选择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爱憎分明
普京的善良大多受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母亲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信徒。由于东正教当时被苏联政府打压,普京的母亲不在家中进行宗教活动,但她在普京小时候便向他灌输东正教思想。起初,普京并没有太当回事,可是当他长大结婚后,妻子遭遇了一次车祸,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们的房屋。这件事使得普京成为了一名东正教徒。
普京小学时的教师维拉还记得,有一年夏天,维拉老师和普京的父母一起带着自己的儿女到南方旅游。他们住在一位农民家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当时,主人家的一只猫生下了5只猫仔,女主人二话不说,把这5只小猫全都丢进了泔水桶里。维拉老师的女儿看到这种恐怖的情景后哭着去喊普京救救猫。普京马上从泔水桶中捞出了活着的3只。以后的几天,普京看到女主人都紧绷着脸不理睬她。有一次,普京和维拉老师的女儿在吃香肠,女主人说:“真想尝尝香肠是什么味道啊!”普京毫不犹豫地一口拒绝。维拉老师听到后吃惊地问他为什么这样,普京回答说“我才不会给这种毫无人性的恶棍吃东西!”可见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慈爱的情怀从小就在普京心中生根发芽了。
争强好胜
小时候的普京争强好胜是有名的。他曾和人打赌,敢把身子悬在学校4楼的阳台上。结果他真的冒着摔下去的危险这样做了。在一片惊呼声中,他赢了。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当普京喜欢上摔跤和柔道后,他的理念就是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好。他学习摔跤和柔道两年之后,便开始获奖了。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普京也懂得了公平的竞争意识和道德准则,树立了不服输和尊重竞争对手的良好品格。
坚强刚毅
在普京的性格中,有着坚强刚毅的一面,这和他长期参加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练习柔道和摔跤时老师要求十分严厉,普京也为此付出过很大的代价,可是他从不叫苦叫累,总是咬牙坚持着。从事这些体育活动锻炼了他坚强刚毅的性格。
平等待人
如果说小时候的普京只知道争强好胜出风头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学会了要平等待人。
有一件事给普京的震动很大,他至今记忆犹新。
普京读完8年级转入了281中学继续学习。281中学当时在圣彼得堡算是一所比较注重教育质量的学校。可是,281中学的教师却不像其他学校的老师那样总是板起一张扑克脸来教训学生。很多老师都主张“人性化教学”。
普京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戈里高里耶夫娜·波格达诺娃在上课前忽然发现自己鞋上的绒球不见了,便开始四下寻找。这时,小普京开口说道:“老师,我们已经把它当足球玩了。”没想到这位女老师不但没有严厉斥责普京,反而从另一只鞋上解下绒球递给同学们说:“这是你们的第二个足球,你们拿去玩吧。”
学生们没想到老师如此和蔼可亲,把他们当成朋友一般看待,之前对老师威严的印象一下子改变了。可想而知,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对正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就是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蔼可亲的氛围中,普京度过了他的中学时光,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而不是单纯去用拳头打天下。
不轻易卷入冲突
普京在小时候,曾经被一个“瘦猴”打过。起因是因为普京当时小看了这个男孩。他认为这个男孩子一点也不人高马大,因此对他出言不逊。没想到这个瘦骨伶仃的男孩一下子就把他打倒了,因为他在年龄上比普京大,力气也比他大得多。等普京吃了苦头后才明白,以后不论对谁都应当尊重,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冲突。但是,一旦开战,不管自己是对是错,就不能坐以待毙。不打则已,打则必赢!不论怎样都要咬牙坚持下去,直到最后胜利。小时候从打架中悟出的哲学一直陪伴他成长。此后,在克格勃的工作中,普京还掌握了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应该随意恫吓别人。只有在你决定开枪的时候,才须掏出手枪。在以后的车臣之战中,他的这种观念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他先后两次对车臣发起攻击,不消灭叛乱分子誓不收兵。
关心政治
在281中学,让普京日后最为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他担任了28l中学的政治时事宣传员。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政治时事宣传员是苏联各个中学里必不可少的“大人物”,主要任务就是要定期站在全班乃至全校师生面前通报近期的国内和国际政治事件,并要配上合适的评论。普京平时表现出了对时政高度的关心,再加上他独到的正确的分析能力,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让他担任这个职位非常适合。
普京之所以能从年少时一个学习不佳,甚至顽皮捣蛋不被老师看好的孩子,成长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这种神奇的跨越说明了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综合素质占有很大成分。而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是一种软实力,可以奠定一个人一生的品行。因此,在重视学习成绩、工作成绩的同时,还要注重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觉悟之路——从青涩到成熟
其实,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着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每个人在青涩的岁月中都会做一些令人不可思议或者愚不可及的事情,可是千万不要认为他们一辈子就是这样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己一旦觉悟了,自我开窍了,取得的成就也会令人感到惊奇。
普京的成长过程就是如此。虽然父母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他的学习有太多的帮助,可是,普京自己的觉悟比任何人的开导都更见效。觉悟之后,他就会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主动积极地向着目标奋斗。
确立奋斗的目标——当特工
对普京有大致了解的人都知道,普京22岁进入克格勃成为职业情报军官,直到1990年38岁退出现役,仍然是预备役中校,1998年又成为克格勃的继承者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局长。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是为克格勃工作的,因此被西方媒体称为“克格勃之子”。那么,普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的呢?普京的选择与他少年时的理想分不开。
普京中学毕业前一年,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同学们的理想五花八门,想做什么的都有。但出乎老师的意料,普京的理想竟然是要当一名特工人员。他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尽管全世界的人们对这个名字都不曾有任何好感,但是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发,我觉得间谍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听到这个选择,同学和老师们都感到有些吃惊。普京怎么会选择去从事间谍职业呢?虽然这个职业比较神秘,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心,可是毕竟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比不上其他行业那么风光吧,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
可是,普京之所以这样选择源于他的觉悟。普京的少年时代,也正是苏联文艺发展的鼎盛期。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各类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苏联人。普京也被文学作品中那些智勇双全的特工英雄形象深深地感染了。他产生了这样的印象:一个间谍的作用能顶千军万马。他想,如果能够从事这种侦察、搜集情报的职业,一定很神秘、很刺激,也很骄傲吧。他决定将来要成为这样的人。
普京选择的理由从这篇作文中可以看出。他首先回顾了在战争年代里间谍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接着论述了在苏美对峙的冷战时期间谍的重要作用。最后,普京写道:“父亲从小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的人,做一名出色的间谍,就可以报效祖国和人民。”
看完作文后,老师想,这个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孩子心目中竟然有着这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和远大而清晰的理想。此后他对这名平时不善言辞的孩子有些刮目相看了。
一直奔向目标跑
听到普京的理想居然是当间谍,父母一时无法理解普京的决定。
普京的父亲本来就脾气很倔,他认为普京还是个小孩子,还不清楚自己长大后要干什么,于是想让儿子听自己的选择——当兵。可是,没想到,儿子不仅目标明确,而且还意志坚定,不可动摇。于是,说服不了儿子的父亲请来了普京尊敬而喜爱的德高望重的摔跤老师——莱昂尼德教练来家里说服他。
但是,普京的性格就是这样,一旦决定了的事是不会轻易更改的,他要自己为自己的命运做主。普京后来回忆说:“有生以来,需要我倾尽全部为之一搏的情形有过几次,这次就是其中之一。或者我现在就做决定,一切都自己做,然后就会出现自己所希望的人生中的一个新阶段;或者我彻底完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普京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
这年的暑假,一心向往当间谍的普京说干就干,独自一人跑到“克格勃”列宁格勒接待处,去拜访自己心目中的“圣地”。
克格勃虽然是普京心目中的理想,但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可是谈虎色变的特务组织。1946年3月,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苏联组建国家安全部,加强了对国外的情报活动,重点是对美国的情报活动。1954年,赫鲁晓夫决定将国家安全部门从内务部划出,组建国家安全委员会。1978年,“克格勃”升级为国家级机构,正式的名称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在苏联的重要城市,都有它的分支机构。
当普京去拜访心中的圣地时,一个男人坐在办公桌前。普京告诉他,自己是一名中学生,今后很想到国家安全部门工作,之后他又询问要实现这种理想,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男人看着这个眼神充满羡慕和渴望的中学生,坦白告诉他说,他们通常是不接收那些自告奋勇者的。作为一名想当间谍的中学生来说,最现实的办法就是读完大学或者服满兵役,然后才能进入国家安全部专门的学校——因为那里只接收当过兵或上过大学的人,闲散人员一概不要。
普京像遇见指路明灯一样,他紧接着问道:“最好是什么大学毕业?”
“法律专科学校或者大学的法律系。”对方回答说。
这个回答让普京明白了,应该走怎样一条路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从去了一趟“克格勃”列宁格勒接待处之后,普京就在思考,一定要考上大学,而且是法律大学或者法律系。
怀着这个目的,他来到了无比仰慕的列宁格勒大学,找到了法律系的教学楼,围着他向往的那个教学楼,仔细看了看教学楼的位置、办公室和教室,了解一下他们的课程计划、考试科目等。他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考取这个大学。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他就开始专心学习与法律系相关的科目。此时的普京,早已不是那个爱玩爱闹、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他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年龄段,已经开始思考以后怎样立足社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了。这一切都表明,他成熟了!
五、跨进大学,实现梦想
1970年,18岁的普京中学毕业,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列宁格勒大学(现已改名为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
列宁格勒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以理科和哲学社会科学为主,历史比莫斯科大学还早32年。列宁格勒大学一直都是有志学子积极投考的热门高校之一。一是因为列宁格勒大学是世界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二是因为列宁格勒大学里走出了那么多伟大人物。列宁格勒大学每年的招生考试都极为严格。
当时,在普京报考它的时候,法律专业更是该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法律系报考人数和录取学生的平均比例是20∶1。即使是这样,有了充分准备的普京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筛选,最后还是被录取了。
能考上大学,对于一个工人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普京的老父亲看到儿子有了出息,便把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普京身上。普京日后的表现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普京最爱的就是学习,不用任何人督促,因为实现理想的欲望就是他发奋学习的动力。在这里,他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在校期间,他各科成绩都是5分。
此外,普京最喜爱的就是柔道、摔跤和空手道。1974年秋天,普京参加竞赛,还获得了列宁格勒的柔道冠军。普京练习这些的目的也是有意培养自己的意志和耐力。
单纯快乐而又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要过去了,临近大学毕业的前一年,一个陌生人找到了普京。这个陌生人是克格勃的工作人员。当时因工作需要,克格勃常在各大学特别是著名的大学公开招募毕业生。而且有一条公开的原则,要尽一切努力吸收那些有胆有识、意志坚强的优秀人才。
这位陌生人与普京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陌生人开门见山地说:“弗拉基米尔·普京同学,这些天我一直在通过学校和你们法律系的共青团组织了解你。通过调查了解和我这段时间对你的观察,我发现你头脑灵活、思维敏锐、学习优异、少于言谈,身体强健,是一个难得的好青年。”听到这番话,普京很激动,他觉得看到理想的曙光了。
克格勃选人条件是十分苛刻的,需要分好几步才能完成。
第一步,看长相。克格勃一般会挑选那些相貌普通、没有明显生理特点的人作自己的工作人员,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才会更不容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步,看性格。该人一定要为人机智、易于共事、意志坚强和具有正常的性观念。
第三步,看档案。在经过以上两个程序之后,克格勃还会调阅候选人的档案。主要是查看其家庭出身,有无国外关系,以及是否受到刑事处罚等内容。克格勃一般对出身于清白的平民家庭、没有海外背景的青年人比较欢迎。
第四步,多样形式的考察。克格勃对经过三关而确定的候选人将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对候选人的电话进行监听(一般是半年时间);对其日常行动进行严密跟踪监视;向其邻居详细询问有关候选人的各种情况等等。
第五步,找被考核人谈话。鉴于克格勃工作的危险性,加之“肃反委员会”和其后的克格勃在处理“大清洗”等事件中曾犯有很多错误,苏联许多民众对其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因此克格勃在吸收新成员前都要与其进行谈话,要求其做出自愿加入安全部门工作的表示,以免在以后的工作中陷入被动。
普京就是通过这样严格的层层筛选后终于过五关斩六将,被克格勃挑中了,为此他很激动,终于圆了他的少年梦。普京后来在克里姆林宫回忆说,“我对克格勃向往已久,我就是喜欢情报工作,因为我有远大理想。我认为,我可以利用我的专长成为社会上最有用的人。我愿以我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效力。”
此后的普京开始了他长达15年的谍报生涯。
六、“特务营”练神功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普京开始了新生活。普京受训的学校叫“帕拉霍夫卡”,这是一所位于俄罗斯明斯克市东北约70公里处的地方。
当时普京和同学们根本不知道去“进修”的是一所什么学院。在前苏联,克格勃办了200多所间谍学校,其中大型学校共有7所,都是地图上没有标记的“特务城”。因此,普京只是按照安排和同学们一起直接上了克格勃的专用飞机,从列宁格勒市起飞,到达后才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国外”了——“帕拉霍夫卡”间谍学校的德国分校。
学校生活军事化,纪律十分严格,通信也得使用假地址。学校规定的训练时间为一年半,除了学习一些基础课外,还要学习一些特科课程。第一部分主要是基本技能,比如:如何避免盯梢和摆脱跟踪,如何同间谍网的其他人员会面,如果被跟踪,采取什么手法去摆脱等。第二部分的课程要复杂得多,即如何招募情报供给者。
为了让这种训练尽可能达到目的,教师会扮成外国的官员、科学家、技术人员,通过现身说法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收买”他们做间谍。教师还教导他们如何掌握各种人的不同弱点,对症下药地进行工作。比如:爱钱的,用利诱之;爱色的,用色诱之等。一旦他们上当,就拍下照片或视频,进行恐吓威胁,迫使他们就范等。于是,学员们就要使出各种办法,设法去制造陷阱,甚至付出自己的肉体来作诱饵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经过一年半的间谍培训,1977年,经由特别专家组成考试团的严格考试,普京以优异的成绩从“帕拉霍夫卡”间谍学校毕业。毕业后被授予陆军中尉军衔,之后被分配到克格勃第一总局列宁格勒工作站侦查分队(特工科)工作,每天负责对外国人和外国使馆外交官进行跟踪。
普京在列宁格勒从事谍报工作,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在那里一干就是8年。
当时苏联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苏联电子工业比西方至少落后10至20年。苏联认为自己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赶上西方国家,于是采取了“偷”。从重视科技情报,特别是军事科技情报的获取开始,苏联希望通过这些科技情报的转化,在短时间内让本国的电子工业赶上西方。为此,苏联不惜血本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几个月后,普京被送到列宁格勒的克格勃专业学校培训了6个月,之后,他又回到反间谍处工作了半年。
在列宁格勒的8年时间里,普京自己没有机会参与重大行动,主要就是从事情报参谋业务,包括协调克格勃与卫星国情报机构的行动,交换情报信息,撰写情报报告,上报和分发一些情报等。虽然基本上都是日常事务性工作,但是,他没有闹情绪,也没有找领导调换工作岗位。普京认为,现在的工作是组织对自己的考验,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只有扎扎实实地干好当前的工作,靠工作成绩取信于组织、取信于领导。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普京是一个务实的人。用结果说话,这就是他一贯倡导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曾说不理解“重在参与”这句话,因为他看重的就是结果。
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工作,磨砺出了一个成熟稳健、善于幕后工作、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的普京。这就是他的性格特点和工作作风的综合所形成的独特魅力。
尽管普京当时做的工作都是默默无闻的,可是他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对外情报局在那个时候看中了普京。
对外情报局是克格勃中的精华所在,在那里工作的都是受过良好训练的情报人员,会有出国驻外的机会。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既是一种工作能力的认可,也是一份美差。当然,他们挑选人员也是经过仔细考虑和认真审查的。他们看重普京的工作作风,普京欣然接受了对外情报局的邀请。
当时普京的前任领导彼得罗夫对于普京的离开回忆说:“说句老实话,像普京这样出类拔萃、风华正茂的军官,我确实不愿意轻易放走。但我知道普京在业务上须进一步提高,虽然那时他只是少校,但他日后必成大器、担大任。俗话说,庭院跑不出千里马。我不愿把普京窝在我们这儿,耽误他的锦绣前程。”
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普京随后被派到莫斯科接受为期一年的专业训练。普京被保送的学校是红旗学院(现在的巴拉什哈对外情报学院),这里比间谍学校的气氛更加严肃和军事化。普京的一位同学回忆说:“楼的四周围起一道通有高压电的带刺的铁丝网。便衣警卫荷枪实弹,带着警犬日夜巡逻。”当时,外界和附近村民误以为这是国防部下属的一个保密的科研所。
进入红旗学院,不仅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而且录取时,主要看学员的外语知识水平。普京的外语和俄语一样流利。这里的学制为一年,即便是一年,学员面对的也是一次更加严格的培训。
据普京当年的同学诺维科夫回忆,训练项目首先是“钻坦克”。在一马平川的训练场上,一下子就有好几辆坦克同时对你进行围追堵截。需要快捷、准确地往这些坦克下面钻,而后紧贴地面纹丝不动、敛气屏息地趴着,以免撞到隆隆行驶的坦克的履带上。这种训练,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
除了钻坦克外,高地跳伞也是对人的极限考验。一次,诺维科夫和普京一前一后纵身从高地跳下。快要着陆时,为减缓下降速度,他死死地拽着普京,突然间伞绳断了,而他们将要着陆的地面是一片刚收割完玉米的土地,满地都是随便丢弃的玉米秆。他心中充满了恐惧。可是,他们却有惊无险地安全着陆了,因为普京使出了柔道运动中的一招,趁势帮了他一把。学会空中的功夫是不够的,还需要陆地功夫过硬。学员们不仅要学会熟练驾车,还要眼观六路。因为在紧急的行驶过程中,教官可能会冷不丁地问他们后面行驶的汽车的牌号。如果是下雨天,教官们还会命令他们在林间曲折的小道上快速倒车。
掌握开车的过硬本领之后,学员们还要学会徒手格斗、空手对付手持刀枪的敌人等全套自卫技能。教官们还让他们练习射击,要求他们必须成为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除了这些过硬的武功外,在理论学习上,还要学习世界各国的文化、风土人情、民族特征和历史等相关知识。
年轻的普京是这批新学员中的佼佼者。他会熟练地驾驶任何汽车,能出色地使用任何枪械……经过特殊学校的特训,普京练就了一身本领,为他以后开展安全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七、东德谈判,小荷才露尖尖角
1985年,普京在红旗学院培训结束后,急于建功立业,选择了不需要在机关坐班,立即就可以去第一线工作的方案——去东德。因为当时的克格勃有规定,如果去西德,需要在本国克格勃工作1到3年,但是,去东德就没有这样的规定。
1984年普京离开苏联的时候,勃列日涅夫时代已经结束。勃列日涅夫是一个平庸的总书记,他没有远见,更没有创见,他有一句名言:“改革、改革,谁需要这种改革?谁懂得这种改革?只要更好地工作,一切问题都会解决。”这是苏联的不幸,也是他本人的不幸。虽然勃列日涅夫时代结束了,此时的苏联表面上看国内社会稳定,克格勃也处在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多年积累的体制问题已经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内伤。这种现象不仅苏联存在,苏联阵营的民主德国也表现出这种现象。
在这里,需要叙述一下民主德国的来历。两个德国是二战的产物。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三个盟国(苏联、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元首和外长在德国波茨坦举行最高级会议,签署了《波茨坦协定》,商定了由这三国加上法国分别占领德国。然而,战争结束后,苏联和西方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21日,在西方占领区范围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亦称西德)正式成立。10月7日,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亦称东德)。从此德国正式一分为二。
两个德国在这种特殊的情势下,开始了战后重建,并且也分别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随着苏联自身发展的停滞,民主德国内部机制的僵化也越来越严重。1984年普京到民主德国的时候看到,东德与西德在科技和工业技术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尽管民主德国政府筑起了坚固的“柏林墙”,希望用钢筋水泥的高墙和武装军人阻止民主德国人移居联邦德国,但是仍然有大量公民采取各种手段逃往西德。同时,东德还是苏联在国外最大的驻军国,20世纪80年代还保持着28万人的兵力,德累斯顿则是苏军在东德南部的主要基地。普京作为克格勃在德累斯顿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窃取西方的经济和技术情报,以改善苏联的技术。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演变苏联东欧阵营的主要方向是民主德国、捷克和波兰。此时,民主德国社会生活陷入混乱之中,各地的游行示威不断,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已经受到影响。新纳粹组织也出现了,他们攻击的矛头对准了犹太人和苏军。德累斯顿的大街上出现了“占领军滚出去”的大标语。这种暴风骤雨般的巨大变化是普京从未经历过的,他的感受是迷惘、困惑和痛苦的。毕竟,他为之服务的克格勃是苏联的情报机构,又和民主德国的官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期间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普京在德累斯顿凭借智慧和勇气保护了苏联克格勃德累斯顿分局,尤其是其中异常重要的线人档案。1989年,德国发生了柏林墙倒塌这件震动世界的大事件。在这个重大的事件发生后,人们对苏联的态度也有所改变。1989年12月的一个夜晚,德累斯顿群众聚集在一起,他们捣毁了附近的民主德国安全部门指挥部,有人说苏联的秘密警察就在旁边,于是,愤怒的人群便涌到德累斯顿分局的门口。
当天晚上,普京所在的分局领导们都出去了。看到外边不断涌过来的德国百姓,普京没有惊慌失措,他沉着冷静地把平时负责防卫的边防军小分队战士召集起来,让他们荷枪实弹,在窗口架上机枪,以防群众冲进来。为了防止局势恶化,普京拨通了驻扎在德累斯顿的苏联坦克部队。司令员听了普京的汇报后回答他必须请示莫斯科,之后被告知,莫斯科没有回应。“现在什么忙也帮不上”,司令员回答得很冷漠。
没有后援,怎么办?此时已经是深夜了,如果情绪激动的群众趁黑冲进来,便无法控制了。虽然根据两国签署的协议,保卫力量有权力对进入保密设施的人开枪,可以按照入侵行为处理,但这就必然会造成德国百姓的死伤。可是,这栋楼里不仅仅有数十个苏联人,还有大量的机密档案文件,如果让这些机密文件受到损失,后果不堪想象。此时的普京陷入了两难。
还有另外的解决方案吗?在自己的生命前途和德国百姓的生命都面临危险的关键时刻,普京决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与围墙外边的人开展谈判。不过,那样做普京的风险很大。他也许会被群众扣留,甚至会被愤怒的群众杀死。但是,他顾不得那么多了。如果对话失败,同事就迅速采取第一种措施。
他带着两位士兵出去。德国群众中有人问他:“这栋楼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是合法的苏联军事设施。”
“那你们的汽车上为什么有我们的牌照?”
“有关协议是这么规定的。”
“你是什么人?”
“翻译。”
“翻译怎么可能讲这么流利的德语?”
“在这里工作多年炼成的。”普京无懈可击地回答。
尽管这样,群众还是试图冲进来。面对这种局面,普京强调:“我再对你们重复一次,这栋大楼和国家安全部没有关系,同民主德国军队也没有任何关系。这是苏联军事设施,是享有治外法权的。我们两国是签有国家间条约的,我请你们遵守礼节,不要越过界线。我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说完之后,普京暗示陪同的士兵示威性地把枪重新装了一次子弹。人群开始窃窃私语,但看得出来,他们已经放弃了冲进大楼的打算。僵持到深夜,人群慢慢散去,普京他们才脱离了危机。
“我从来不惋惜在那里度过的岁月。”回忆在东德的工作经历,普京这样说。
仅从这一次谈判中就看出普京不是只会打打杀杀,而且还具备谈判能力。可以说,这一次,普京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表现了自己的能力。总体说来,他在民主德国的工作总体上看来是令人满意的。因为普京到德国两年后就由少校晋升为中校,没过多久,他被任命为处长高级助理,这个职位介乎中校与上校之间。这样的升迁速度是很快的。
普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当然和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分不开。据德国安全机构一名工作人员回忆说:“普京一向非常谨慎,经常使自己处于严格的自我控制状态,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不引人注目,以至于人们几乎没有发现他。他非常聪明,讲话不多,但工作效率极高。”他可能还没有想到,在以后的工作中他的这些能力还有更大发挥的空间。
那时,普京虽然常驻民主德国,但也经常前往联邦德国和奥地利、瑞士,他可以近距离观察那些国家的经济运作。当时,在列宁之后的苏联领导人还没有一个曾经长期在一个发达的西方国家生活过。事实证明,有这样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外派的经历使普京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比较开放,工作比较务实。再加上他的工作作风很像德国人,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他的工作和能力也就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八、抓住机遇,实现命运的转折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后,苏联克格勃对驻外情报机关也进行了大幅度缩减,大批的情报官员都不得不举家回国。普京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普京面临的职业选择是要么转为预备役,放弃在情报部门中心的工作;要么回国继续干老本行。但是,回国后的住房和生活也成为普京必须考虑在内的因素之一。
当时,苏联政府对驻外情报人员采取完全放任自流的态度,克格勃内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大量有潜力、能够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被其他国家或者跨国企业雇佣,离开了克格勃。在德国的经历已经使普京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怀疑,他选择了转为预备役军官。申请很快便被批准了。
当时,不少同事纷纷借机向政府伸手,解决涉及个人的种种利益问题,唯有普京一声不吭,无怨无悔地坚决服从命令,重返列宁格勒大学。但是,他在母校名义上是校长国际事务助理,实际上只是处理校办企业涉外的一些琐事。当时为改善财政状况,学校开办了一些合资企业。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普京来说,学校的工作范围毕竟太小,普京也想寻找一个可以一展身手的机会。
机遇很快来临了,普京在大学校园中遇见了他的老师索布恰克。
1990年的一天,普京在学校的办公楼走廊遇到了从市苏维埃赶到列宁格勒大学办事的索布恰克。普京在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读三年级的时候,主讲经济学的老师就是索布恰克。普京的毕业论文还是这位恩师评点的。只不过普京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效力克格勃,而索布恰克也弃教从政,当选了苏联人民代表,1990年春又上升为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该市苏共机关的一把手。没想到,多年之后,他们在这里又相遇了。
见面后,普京向老师问候后很自然地谈起现状。索布恰克看到这位学生眼前一亮:这不是一个现成的助手人选吗?当时的索布恰克作为市苏共机关的一把手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想有一番作为,也急于延揽各路英才。而普京有国外工作经历,视野开阔,精明干练,而且为人不嚣张跋扈,很沉稳。于是,索布恰克问普京愿不愿意到市苏维埃工作,有意就到办公室面谈。普京简单地想了一下,便爽快地答应了老师的邀请。
普京本人回忆他当时加入索布恰克麾下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在他(索布恰克)的办公室里,他说:‘我需要一个帮手。说实话,我害怕去参加招待会。我不知道那里都是什么人……’我回答说:‘我乐意效劳。但是转行明显存在着一个障碍……我是克格勃的军官。’他考虑再三后说:‘好吧,克格勃就克格勃吧!’”于是普京辞去了在列宁格勒大学的工作,跟随老师来到了市苏维埃,开始了他在市政当局6年的行政官员的生涯。
普京遇到索布恰克无疑是遇到了命运崛起的关键点。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这个大好机会。因为有些人在机遇面前往往把握不住,缺乏分析判断能力,不知道是机遇。还有一种人,在机遇面前犹豫不决,难以决断,因此机遇和他们擦肩而过。而那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是做事果断的人。试想,如果普京当时犹豫不决,也就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就。
也许有人说,从政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普京当然会紧紧抓住了。并非如此,有些人在这样的机会面前会想,“我是不是适合从政?从政风险很大,官场反复无情”等,结果在他们的犹豫中,机会溜走了。
所以说,普京能让自己的命运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是因为他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处事果断的魄力。因此,他在事关前途发展的关键时刻,才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实现了命运的跨越。在贵人索布恰克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跨越,从军界到政界。职业生涯的转折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而普京,也没有让恩师失望。在以后的从政岁月中,普京表现出了他决不动摇的忠诚和果断冷静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九、到关键部门工作,赢得关键人物的信任和好感
在一个人取得成就的过程中,能否到关键部门从事关键性的工作很重要。对列宁格勒市来说,市政府无疑是最关键的部门,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多方面锻炼才能。在市政府工作,普京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工作历练,也为他以后在政坛上的高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春天,苏共中央决定“实验性”地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改革管理体制,成立由人民选举的市政府。6月份,列宁格勒取消了苏维埃,举行市长选举。尽管共产党人和很多“民主派”都反对索布恰克竞选列宁格勒市长,但他还是高票当选。普京又成了他的对外联络部主任。这一平台为普京的政治生涯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以索布恰克为首的“民主改革”派的鼓动下,列宁格勒改名为圣彼得堡,实现地方自治。这样一来,原来由莫斯科的外交部或有关部门安排、交办的一切外事活动,都可以由圣彼得堡市自主展开。普京走马上任后,便开始进入角色,陪索布恰克接待外宾或代为接待一些客人,同时也开始熟悉一个大城市的市政运作。
风暴眼中彰显智勇和忠诚
普京走上政坛时,正是全国的多事之秋。自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政治、经济体制大改革,开始全面推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取消苏共领导。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先后宣布独立。
1991年的苏联已经陷于全面的危机。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具有惊人政治直觉的叶利钦,断定苏联的解体不可避免。他从1990年春就开始全力经营俄罗斯共和国。在这方面,优柔寡断的戈尔巴乔夫不是叶利钦的对手。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农民家庭,21岁加入苏共。24岁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35岁出任莫斯科市委书记。1970~1978年当选苏共中央委员,1978年当选苏共中央书记,1980年当选政治局委员,进入权力核心,是当时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的五人中最年轻的。三年后当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面临的局势是严峻的。虽然苏联号称超级大国,但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一半。苏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却连年歉收,工业产品笨重粗糙,还供不应求。因此,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后提出了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步纲领。戈尔巴乔夫首先调整高级干部,以保证改革的推进。叶利钦正是在这次大调整中,从地方来到中央工作的。
叶利钦,30岁加入苏共,1968年进入政界,开始担任地方的党委领导人。45岁担任家乡斯维尔德罗夫斯克的州委第一书记。1985年4月,叶利钦在接到中央政治局的调令之后来到首都,领导中央委员会建筑处。叶利钦工作雷厉风行,又勇于挑战,不到一年,戈尔巴乔夫看中了他,要他到莫斯科担任市委第一书记,推动改革。戈尔巴乔夫决不会想到这一决定为叶利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政治舞台。因为莫斯科也是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的俄罗斯联邦的首府,叶利钦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就得到了一个今后获得更大权力的基础和空间。叶利钦被任命后激动地引用了列宁一句很有诗意的话:“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呢!”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定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中心。他没想到这次会议实际上奏响了苏联的丧钟。1991年5月,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后,他突然宣布俄罗斯独立。这一招无异于釜底抽薪,使苏联成了一个空架子。苏共领导层内部也发生了分裂,一些人正在酝酿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政变。1991年6月12日举行的俄罗斯第一次总统选举中叶利钦获得了61%的选票,成为俄罗斯第一任民选总统。在7月举行的苏共28大,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改做“议会党”,但是已经无济于事。
1991年8月19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全家在克里米亚别墅被扣留,震惊世界的“8·19事件”发生了。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布了《告苏联人民书》,宣布戈尔巴乔夫鉴于健康状况不能履行总统职责,国家权力由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在苏联部分地区实行6个月的紧急状态。
虽然反戈尔巴乔夫的紧急状态委员会想夺权,可是叶利钦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读《告俄罗斯人民书》,指出紧急状态委员会是非法机构。他到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前的一辆坦克上发表演说,号召人民反抗紧急状态委员会。他还宣布,在苏联总统和俄罗斯总统两人之一不能履行职务时,即由另一人履行。8月24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执政74年的苏共顷刻土崩瓦解。当天晚上7时20分,戈尔巴乔夫将核电钮交给了叶利钦。克里姆林宫上飘扬的苏联国旗随即降下。
随着外部局势的恶化,圣彼得堡的局势也在不断地恶化,这座苏联的第二大城市,此刻也处在风暴的浪尖上,紧急状态委员会当然想要控制它。当时普京力阻军队进驻,确保圣彼得堡不卷入政变。
此时的叶利钦在克格勃特别部队包围他的别墅之前20分钟前往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与紧急状态委员会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经过几天的较量,紧急状态委员会失败了,戈尔巴乔夫也被架空了,叶利钦成了捍卫民主与法制的民族英雄。
而索布恰克却面临着杀身之祸。一是索布恰克不是叶利钦圈子中的人。索布恰克曾公开宣称“我不是叶利钦班子里的人”。再者,索布恰克自从当选市长后表现高调,像一位全俄的政治家一样经常出国访问,不仅访问西方大国,而且也访问东欧国家,影响力很大。外界传媒非常看好他,预言索布恰克会成为俄罗斯未来的总理。叶利钦当然无法容忍有人和他分享胜利果实。
因此,尽管索布恰克在“8·19事件”后马上做出了追随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的决定,并决定立即搭乘最早一班飞机赶回圣彼得堡声援叶利钦,然而他的名字早已被列入克格勃领导人签发的大逮捕名单中,危险正在向他降临。
这一切,索布恰克浑然不知。在索布恰克面临杀身之祸的关键时刻,是普京救了他。他在克格勃内部的老关系向普京通报了即将抓捕索布恰克的消息。普京接到这一消息,马上从外地赶回圣彼得堡,决定冒险实施一次“抢人”营救行动。
在普京的亲自指挥下,经过精心挑选的圣彼得堡的武装警卫人员抢在克格勃人员之前,在索布恰克乘坐的民航飞机还未在地面停稳时,便迅速将汽车直接开到飞机舷梯下,将索布恰克接出机场。就这样,普京以其果敢而有效的行动救了索布恰克。
普京在关键时刻救了索布恰克,这一行动的影响是广泛的。因为索布恰克代表的不是他自己,作为一市之长,他的命运直接影响着圣彼得堡的命运。无法想象,如果当时索布恰克被杀害,圣彼得堡会处于怎样的混乱中,普京和圣彼得堡的人民又会遭遇怎样的变故。因此,普京挽救了索布恰克,也使圣彼得堡这座大城市平稳地度过危机。此后,他帮助索布恰克控制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圣彼得堡市的局势。
由此可见,普京对帮助自己、提拔自己的恩师十分忠诚。这种忠诚不是愚忠,而是敢于和贵人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忠诚和侠肝义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树倒猢狲散,早早溜之乎也,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老板。而普京,却从外地回来营救处于危难中的索布恰克。这就是普京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他令人佩服的地方。
当然,普京对恩师之所以如此忠诚,也是因为索布恰克值得他忠诚。忠诚从来都是双向的。如果有些人总希望别人对他忠诚,而他自己动不动就耍弄他人,可想而知,别人怎么可能对他们忠诚?所以,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也好,朋友之间的交往、生意伙伴之间的合作也好,任何事都不能只强调让一方对自己忠诚,首先要看自己对对方的表现。而且忠诚也需要明智和理智,如果对方不忠于己方,己方还要效忠,那就是愚忠的表现。
赢得关键人物的信赖和好感
人所共知,在每一个人崛起的过程中,都需要有十分得力的人帮助自己。可是,要想让别人出手帮助自己,首先需要赢得对方的信任。只有对方相信了自己,才肯出手帮助。
赢得对方信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对方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耀总是和高风险联系在一起的。越是地位显赫、能够呼风唤雨的人,越是要经历更多的波折,会遭遇比常人更多的风险。许多人看不见这些,总想在他们顺风顺水时借助对方的光芒,在他们遇到风险或者处于命运的低谷时却不肯伸手帮助他们,或者脚踩两船,左右摇摆。那样的话,自然得不到对方真心的帮助。
而普京不是这样的人,不论索布恰克今后的命运如何,他都要保护索布恰克,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正是他的这一难得的品质,赢得了索布恰克——这个可以决定他命运的关键人物的信任。
在经历了上述生与死的考验后,普京的忠诚的确让索布恰克深受感动。他公开表示,普京是绝对可以信赖的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他都非常信任普京。
索布恰克后来回忆说:“我和普京曾共同经历了两次政变,一次在1991年,另一次在1993年。我知道他在这些考验面前的表现。”1993年普京和索布恰克又一同经历了另一次“政变”(即炮打白宫事件)。白宫是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议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这次事变是由叶利钦的亲密战友、副总统鲁茨科伊发起。
鲁茨科伊本来是叶利钦的战友,但是双方在应该建立怎样的政体这个关键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叶利钦主张建立总统制共和国,鲁茨科伊则主张建立议会制共和国。1993年9月21日叶利钦宣布解散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而议会针锋相对,宣布停止叶利钦的总统职务,由鲁茨科伊担任代总统。莫斯科出现了当代世界史上罕见的议会和政府武装对峙的局面。
危机中的叶利钦斗志昂扬,他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并调兵遣将进入莫斯科。10月4日凌晨,军方以特种兵部队打头,强行攻占议会大楼白宫,结果鲁茨科伊沦为俘虏。举世震惊的炮打白宫事件结束了总统和议会的对抗,也结束了苏联时代遗留的政体。
这次事件中,索布恰克是支持叶利钦的,但是他自己也因此遭到追杀。和1991年8月一样,普京带领武装警卫人员在机场迎接市长,而且在机场加强了警卫,以防不测。
索布恰克认为,普京是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有胆有识的人,他决不会做出背信弃义的事。他说:“我曾发现在我身边的人中,有一些人仍与克格勃机构保持着秘密的合作关系。但普京却未让我对他的忠诚和正直产生过任何的怀疑。并且在我们共同工作的6年中,普京从不向我伸手要荣誉、地位和奖金。”
正是因为得到了索布恰克的信任,普京因此很快就被委以重任,进入了事业的辉煌期。
十、迎来事业的辉煌——圣彼得堡的副市长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通过了一项宣言,从法律上宣布终止苏联的存在。宣言称“这不是一个喜剧,而是一个悲剧,实际上是一个伟大国家的结束”。从此,苏联成为历史。
随着时代的更替,在1992年,普京也迎来了事业的辉煌期。这一年他被索布恰克从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提升为副市长。1994年3月,索布恰克又将普京提升为第一副市长兼任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使之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获得如此显赫的地位和荣耀,这对普京来说非常关键。因为索布恰克经常出国,处理市政府工作几乎都是普京唱重头戏。再者,市级政府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担任圣彼得堡副市长,使普京积累了宝贵的行政管理经验,包括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为其今后领导俄罗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普京的表现也没有让索布恰克失望。无论是在任市政府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期间,还是在副市长的工作岗位上,普京都做出了突出的工作成绩。此刻,正是俄罗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阶段。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圣彼得堡迅速建立起了外汇市场;在普京的倡议和支持下,圣彼得堡市开辟了外商投资区;普京也成功地与其他许多国外银行和大企业签署了引进外资、合资、合作建厂的协议书。特别是由于得到了在国外工作期间结识的老朋友帮助,包括德累斯顿银行在内的许多德国知名大公司、大企业到圣彼得堡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这一切,都奠定了圣彼得堡市推行市场经济的基础。
另外,普京还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营造良好的招商和居住环境。在人才培养上,普京还在列宁格勒大学开设了国际关系系,培养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十一、面临低谷也生死不弃
经历了事业的辉煌后,普京的事业跌入低谷,又一次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
1996年的圣彼得堡市长选举,索布恰克踌躇满志,全力以赴,准备连任。可是,索布恰克在圣彼得堡执政六年,树敌甚多,政绩却不明显,竞选圣彼得堡的市长败北。他原来的副手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夫当选为市长。
当时,新市长雅科夫列夫曾提名普京继续留任,但普京没有答应。他认为这样做是对恩师的背叛。他有一句名言:“宁愿因忠诚而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
这些品质的形成固然和普京在克格勃所接受的教育分不开,更主要的是,普京从小就是一个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人。因此在大是大非的选择面前,他不会轻易为利益所打动,选择道德为先。
此时普京的忠诚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当时的索布恰克是怎样狼狈。他不仅落选,而且面临竞争对手的打击和诬陷,有锒铛入狱的危险。而普京呢?此时处于失业状态,家里有两个孩子需要他抚养。一个大男人,一个政坛上的红人,不仅从高峰跌入低谷,而且无所事事,这段时间对于普京来说是最难熬的。“8·19事件”后,他看到了克格勃不过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这和他当初选择克格勃的愿望相违背,他离开了克格勃。没有了事业,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他一时如虎落平阳,仕途失意,全家生活也将难以为继。为另谋生计,年届不惑的普京曾一度想去开出租车。因为普京知道,在那样复杂的局势下,他可能无处工作,列宁格勒大学回不去,其他地方也甭想找到事儿干。普京回忆说:“在那些日子里,没有人能知道对抗会怎样结束。我当时甚至想过:如果政变以政变分子的胜利而结束,并且我也没有被关进牢房的话,那今后该怎样养活全家?我唯一要操心的是——孩子们怎么办,怎么来保证她们的未来……”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
可就是在这样严峻的生活考验中,普京显示出了硬汉形象。他不仅咬紧牙关,挺过艰难时期,而且也没有背叛恩师,在紧要关头救出了恩师,使索布恰克躲避了政敌的迫害。
后来,普京对这一事件回忆说:“我去了圣彼得堡,见了索布恰克,去医院看望了他。11月7日,我的芬兰朋友派来了医疗飞机。这一天全国都在过节,所以,索布恰克离开俄国这件事直到11月10日大家才发觉。”由此可见,越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普京越能表现出自己坚定的立场和令人佩服的品质。
落魄的索布恰克旅居巴黎养病期间,尝尽世态炎凉。昔日的朋友大多疏远了,只有普京还和他保持着联系,在可能的情况下,普京一直为索布恰克提供力所能及地帮助。对此索布恰克是心怀感激的。
正是因为普京如此忠诚,以后,索布恰克渡过难关,起死回生后,在普京当选总统的过程中,为他摇旗呐喊、出谋划策。因此,普京不仅是以能力征服人心,更是以品质和道德赢得人心。他后来之所以能当选总统也是如此。
另外,普京的信仰也发生了改变。
尽管他退出了苏共,昔日的信仰已经失去了支柱,但是,人还是要有精神的家园。此时东正教开始成为他的信仰。
东正教是与天主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也称正教。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国家的正教会又脱离君士坦丁堡的管辖而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俄罗斯正教。
东正教在苏联时期是受排斥的,因此普京的母亲只能悄悄去教堂。虽然普京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苏联体制下受教育,后来又加入了苏共,成为克格勃军官,客观和主观条件都排除了普京作为一个教徒的可能。然而现在,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在国家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变动之后,普京不能没有一种新的信仰和精神的寄托。于是,俄罗斯的宗教传统和气氛给过了不惑之年的普京非常深刻的影响。定期做礼拜,成为普京的一种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