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兆麟

革命英雄的故事 作者:李晋华 编


李兆麟

1946年3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震惊中外的消息:“反动派暗了杀北满人民领袖,李兆麟同志遇害”。噩耗传开,东北人民以及一切有正义感的爱国人士都对反动派这种卑鄙无耻的暗杀行为感到异常的愤慨。人们对杰出的共产党人、民族英雄李兆麟的不幸遇难深表哀悼。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1910年11月2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一个农民家庭。1922年毕业于辽阳县吕方寺高小,又在大荣官屯上了两年私塾。他勤奋好学,而且能写一手好毛笔字,十五六岁就成为乡里公认的“小秀才”。1925年,由于父亲去世,家境日渐窘困,他只好辍学务农,但在劳动之余,他仍孜孜不倦地坚持苦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年轻的李兆麟目睹了神圣的国土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践踏,3000万骨肉同胞被任意蹂躏的悲惨情景,不禁使他怒火中烧。当时,李兆麟的姨父张一吼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并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张一吼知道李兆麟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便写信邀他到北平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李兆麟在接信后的当天夜里便向母亲讲述了自己的心事,并讲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抗日救国的道理。李兆麟的母亲不仅同意了儿子的要求,还帮他一起说服了李兆麟的祖父。于是,李兆麟卖了家里的一车大豆作为路费,于1931年11月8日离家奔赴北平。到北平后,经张一吼介绍,李兆麟向担任救国会常委的地下党员冯基平报告了辽阳一带人民抗日救国活动的情况,并请求派人去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冯基平吸收李兆麟加入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1932年初,李兆麟随冯基平等来到辽阳县铧子乡小堡一带组织抗日武装。李兆麟是当地人,熟悉情况,他利用同乡、同学关系,做了许多抗日武装的工作。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将辽阳、奉天、本溪一带的“长江队”、“燕子队”、“平日队”、“天地荣”等组织的1000多人联合起来,在这年的农历2月,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这支军队在辽阳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给敌人以很大打击。那年的春天,义勇军攻打铧子沟矿井,活捉了日本矿长久留岛;又在辽西地区以优势兵力围歼了日本关东军所属的一支300多人的土匪队。

李兆麟等在组织抗日义勇军的同时,还在辽阳小堡一带建立了“反帝大同盟”、“穷人会”、“少年先锋队”、“妇女会”等反日组织。李兆麟不仅自己废寝忘食地从事革命活动,还动员母亲、妹妹、堂兄等亲属参加了抗日救国活动,他的家成为进行革命活动的一个联络点。经过斗争的锻炼,李兆麟于1932年5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底,李兆麟受奉天特委派遣到本溪煤矿做工运工作。他以矿工的身份在工人中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不久,他又在矿区建立起秘密的抗日救国会,迅速发展会员300多人。沉重的劳动、紧张的工作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使李兆麟染上了严重的肺病。1933年2月,特委调他回奉天休养治病,在养病期间,他仍然坚持工作。病愈后,他担任了军事委员会干事兼青年士兵委员会负责人。6月,特委遭到破坏。8月,李兆麟调至哈尔滨,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先后到海伦、巴彦、珠河等地巡视抗日工作,并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帮助建立抗日救国会和反日游击队。

1934年初,李兆麟被派到珠河游击队任副队长,队长是赵尚志。这支队伍是李兆麟于1933年10月初,按照满洲省委的指示建立起来的,如今,这支队伍的规模已由刚建时的7人发展到了130余人。为鼓舞士气和扩大影响,李兆麟提议于5月中旬联合义勇军部队攻打宾州城,这一提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那一天,一支近500人的联合军包围了宾州城,城内守敌惊恐万状,一小时内给哈尔滨的日军连打了7次电话求援,敌人派来5架飞机和近千人的增援部队。经过激烈战斗,联合军虽未攻进城内,但却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并打落敌机一架。经过多次战斗,珠河游击队发展成为哈东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队伍,并于1934年6月29日正式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为司令,李兆麟为政委,下设3个总队、9个大队、27个中队,共450多人。哈东支队建立后,立即分为3路,由赵尚志、李兆麟和韩光分别率领,开展反日游击活动。他们作战灵活,时分时合,沉重地打击了敌人。1935年4月,以哈东支队为基础,吸收了青年义勇军等队伍,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为军长,李兆麟先后在二团和一团任政治部主任。他协助赵尚志建设部队,开展哈东游击战争,为创建珠河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加强对北满地区抗日武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1936年1月,在松花江下游汤原县境召开了北满抗日部队军政领导人联席扩大会议,李兆麟被推选为会议执行主席。会上,根据《八一宣言》的精神,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实际是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为总司令,李兆麟为总政治部主任。会后,李兆麟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和第三、六军汤旺河留守处主任的身份留守汤旺河,负责建立和领导汤旺河后方根据地的工作。在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大会上,李兆麟被选为省委委员。

在省委领导下,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日斗争发展很快,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除少数城镇外,这一地区的广大农村都已控制在抗日联军手中。日伪当局惊呼:“三江省已变为共产乐土!”惊慌不安的敌人很快调集5万余人的兵力来包围抗日联军。为打破敌人的围歼计划,省委迅速组织第三、六、九、十一军向西北远征,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北满抗联各军从6月开始分批西征,相继进入海伦县境。李兆麟率领的部队是最后一批启程的,他完成下江地区工作部署后,率队到达汤东老白山下江留守部队的密营。接着,李兆麟继续率第六军教导队和第十一军的队伍,离开下江,翻越小兴安岭,向黑嫩平原进发。当时东北已经是狂风怒吼、大雪飞扬的严冬季节,但战士们还没有穿上棉衣。于是他们袭击了鹤岗市郊区的日本仓库,缴获了一批布匹和棉花,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棉衣。

大雪覆盖着小兴安岭,部队行进在百里不见人烟的林海雪原。他们白天分成小部队活动,夜间在篝火旁露营。饥饿、严寒和长途跋涉,使战士们疲惫不堪,大家迈着艰难的步子前进着。在这次抗日救国的斗争中,有不少战士就长眠在白雪皑皑的小兴安岭山林里。李兆麟在沼泽地带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时所写的《露营之歌》,就是东北抗联战士浴血奋战和艰苦斗争的真实写照。这支歌也是鼓舞抗联战士英勇杀敌、坚持斗争的有力武器。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李兆麟率领的部队终于冲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战胜了饥饿和严寒,于1938年12月底胜利到达小兴安岭西麓的海伦县境,同原先在这里活动的第三军新编三师和先行到达的西征部队胜利会师。北满抗联各军西征的胜利,打破了敌人的围歼计划,保存了一部分主力部队和骨干力量,为在广阔的黑嫩平原上依托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

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决定改北满临时省委为北满省委,金策为书记,李兆麟为组织部长。这次会议还决定撤销北满抗联总司令部,以第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许亨植任参谋长。5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在德都朝阳山后方军事根据地正式编成,全军共有500多人。

第三路军建成后,在北满省委和总指挥李兆麟的领导下,在龙北和龙南一带开展了平原游击战争。到1940年冬,第三路军在龙江北部和南部地区攻克了包括油河、克山、肇源县城在内的约30个城镇,并且开辟了北部地区以德都朝阳山后方军事根据地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区和南部地区以铁力安邦河上游后方军事根据地为中心、包括三肇地区在内的抗日游击区和后方基地。第三军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还扭转了1938年因敌人围剿而出现的反日斗争低沉局面,掀起了北满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高潮。李兆麟在朝阳山根据地还领导组织了干部训练班并亲自讲课,从而提高了部队干部的素质。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增调重兵进驻东北,抗联的处境更加困难。李兆麟根据上级的决定,在这年的11月底,除留下一小部分部队继续坚持游击活动外,带领队伍转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与此同时,李兆麟还担任新成立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政治副旅长。1942年7月,南满、吉东和北满3个省委合并,组成中共东北地区委员会,李兆麟任常委。在东北地区委员会领导下,抗联部队在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的同时,先后派出15个小分队开展小规模的游击活动。

1945年8月,为响应党的号召,配合苏军对日作战,党的东北地区委员会决定,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率领300余名抗联干部,在党中央派往东北的干部和大军来到之前,随苏军先进入东北。8月23日,李兆麟率100余名抗联干部到达哈尔滨,立即成立了由他主持的东北抗日联军哈尔滨办事处,并亲自抓人民武装的建设工作。10月1日滨江省政府成立,李兆麟任副省长、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进城后,李兆麟仍保持和发扬共产党员与群众同甘苦的优良作风。后勤工作人员要为他做一套新制服,他一再表示经费困难,先不要做。警卫员要为他找张床,也被他拒绝。他用装文件和书籍的两个木箱铺上草垫子当床,并且说,“这不是挺好嘛!打游击时我们哪里睡过这么好的床啊!”

当时,国民党当局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向东北大批运兵。哈尔滨地方敌伪残余势力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地下工作者”和“先遣军”。在这种复杂动荡的形势下,李兆麟协助苏军肃清了日伪的残余武装;建立党的组织、人民军队和政权;维持地方治安,恢复社会秩序;振兴贸易,安定民生;并且为党中央派赴北满各地的干部和部队做好接待和武器装备供应等工作。他呕心沥血,昼夜操劳,在短短几个月里,做出了卓著的政绩,受到哈尔滨各界群众的拥护和赞扬。

1946年1月,国民党“接收”大员到哈尔滨,中央决定让李兆麟担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和抗日联军办事处代表。李兆麟作为党和群众的代表,在同国民党“接收”大员打交道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及时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阴谋。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一伙穷凶极恶的国民党特务和敌伪残余,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策划了多种刺杀李兆麟的方案,但均未得逞。李兆麟深知国民党特务的卑鄙和凶残,但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醒,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1946年3月9日,暗藏在中苏友协内伪装的特务,诡称国民党要员要同李兆麟商议重要事情,骗他到已布下罪恶罗网的水道街9号。他们先在给李兆麟喝的茶水中投放毒药,然后一伙潜伏的特务向他袭击。李兆麟只身同特务搏斗,但因毒性发作,惨遭杀害。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英勇的抗日将领,没有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却在抗战胜利后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魔掌中!他牺牲时年仅36岁。

1936年3月24日,哈尔滨人民将李兆麟将军的遗体安葬在松花江畔的一座公园内,并将这座公园命名为“兆麟公园”。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人民在李兆麟墓前建立起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11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