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而(节选)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哲理卷 作者:傅璇琮 主编,邓安生,李玉奇 注译


学而〔1〕(节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4〕?”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学而:《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本没有篇名,后人摘取各篇第一章中的二字或三字作篇名,以便记忆,与各篇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这里和以下各篇都是节选其中部分章节。

〔2〕习:杨伯峻说是实习、实践的意思,见其所撰《论语译注》。说:通“悦”。

〔3〕愠(yùn音运):恼怒,怨恨。

〔4〕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及下一则的“君子”都指有德者。

【今译】

(1)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怨恨,不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孔子说:“君子在吃上不要求饱足,在居住上不要求安适,在办事上敏捷,在说话上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以匡正自己,这样的人可说是好学了。”

为政(节选)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

(3)子曰:“由〔2〕,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殆:危险,困窘。这里指知识贫乏。

〔2〕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今译】

(1)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而又获知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2)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光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知识贫乏。”

(3)孔子说:“由,教给你的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述而(节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学习,对他的缺点就加以修正。”

子罕(节选)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2〕,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注释】

〔1〕篑(kuì音愧):竹制的盛土器。

〔2〕三军:周制,诸侯中的大国有三军,一军12500人。因此通常又用“三军”泛指军队。

【今译】

(1)孔子在河边上叹道:“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吧,日夜不停地流去。”

(2)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应该停止,我就停止。好比在平地上堆土,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应该继续堆下去,我便继续堆下去。”

(3)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被迫丧失志向。”

(4)孔子说:“季节冷了,人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先进(节选)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1〕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1〕师:颛(zhuān音专)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字子夏。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今译】

子贡问:“颛孙师与卜商哪个更好些?”孔子说:“颛孙师呢,有些过分;卜商呢,又没有达到。”子贡说:“这样说来,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没有达到同样不好。”

子路(节选)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1〕莒父(jǔfǔ音举甫):鲁国邑名。宰:主管一邑政事的长官,相当于县长。

【今译】

(1)孔子说:“领导者自身品行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也没人听从。”

(2)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说:“办事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季氏〔1〕(节选)

季氏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3〕,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4〕。”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8〕?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9〕,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alt’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3〕。”

【注释】

〔1〕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

〔2〕颛臾(zhuān yú音专鱼):鲁国的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八十里颛臾村。

〔3〕冉有:孔子的学生,名冉求,字子有。季路:即子路。冉有、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见(xiàn音现):谒见。

〔4〕有事:这里指用兵。《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5〕尔是过:责备你。“是过尔”的倒装。是,代词,复指“尔”。过,动词。

〔6〕先王:指周朝的先王。东蒙主:主祭东蒙山的人。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与费县接界。

〔7〕周任:古代的史官。

〔8〕相:扶着瞎子走路的人。

〔9〕兕(sì音四):独角犀。柙(xiá音匣):关猛兽的笼子。

〔10〕费(bì音必):鲁国季孙氏的采邑,在今山东费(fèi音废)县西南。

〔11〕有国有家:古代帝王的统治区域称天下,诸侯的统治区域称国,卿大夫的统治区域称家。

〔12〕清俞樾《群经平议》说,这两句应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贫”和“均”都是从财物上来说的;“寡”和“安”都是从人民着眼。《春秋繁露·制度篇》、《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译文从俞樾说。

〔13〕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小墙,又叫屏。“萧墙之内”指鲁君。当时季孙把持鲁国国政,见疑于鲁哀公,总怕鲁君收拾他而收回主权,因此想消灭颛臾以树威。

【今译】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用武了。”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颛臾,从前先王命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在鲁国疆域以内,是国家的藩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想干。”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力量的就任职,不能贡献力量的就免职。’瞎子遇到了危险却不去扶持他,要跌倒了却不去搀扶他,那还用助手做什么呢?你的话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失呢?”

冉有说:“颛臾城邑坚固而又靠近费地。现在不夺取它,后世一定成为子孙的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不说‘我想获得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民不多而担心人民不能安居。因为如果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人们和睦便不觉得稀少,人民安定便没有倾危。能做到这样,如果远方的人民还不归附,就修治礼乐政教使他们来归附。他们来了以后,就使他们安居乐业。如今仲由和冉求呢,你们辅助季孙,远方的人民不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国内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谋划在国境以内动武。我怕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却在宫门之内哩。”

子张〔1〕(节选)

(1)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2〕,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3〕。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释】

〔1〕子张:孔子的学生,即颛孙师,子张是他的字。

〔2〕与:交友。后文两个“与”是语气词。

〔3〕能:及,到。不能,即“过犹不及”的“不及”,指不足,缺点。矜:怜悯,同情。

【今译】

(1)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交的就同他交往,不可以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同。君子尊重贤人而又容纳普通人,赞美好人而又同情有缺点的人。我是个大贤吗,对于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要是不好,别人就会拒绝我,我又怎能拒绝别人呢?”

(2)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啊:有了过失,别人都看得见;改掉了过失,别人都会景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