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僧也曾打诳语

梦断灵山:妙语读西游 作者:苗怀明 著


唐僧也曾打诳语

在读者的印象中,唐僧虽然有些固执、迂腐,但大体上还算得上一个至诚君子,这表现在他取经信心坚定,能经受各种色欲、钱财的诱惑和考验,诚实、淳朴,讲信用,经常教育徒弟“出家人不要说谎”,人品上还是说得过去的。就是被妖魔抓到洞穴里,也不会掩饰一下,而是一本正经地把自己的来历一股脑地都告诉人家。

但就是这么一个谦谦君子式的人物,有时也会做点出格的事情。就以打诳语为例,尽管他禁止徒弟这样做,但自己也未能免俗,而且每次都打得不同寻常,对取经事业影响深远。这里随手揭发两件,说道说道。

第一件是哄骗孙悟空戴上紧箍。唐僧刚出长安城不久,麻烦连连,不是身陷妖穴,就是遇到猛虎,往西还没走几天,两个随从就给妖怪当了夜宵,自己成为孤家寡人,惊慌失措,死命拉着人家猎户刘伯钦不撒手。这个时候遇到孙悟空,对唐僧来说,无疑是捞到一根救命稻草,精神状态也一下从先前的“孤孤凄凄”“孤身无策”“万分凄楚”变成“满心欢喜”“放怀无虑”。但好景不长,磨合期内的高兴劲和新鲜感还没有过去,这位徒弟就因打死六名强盗、嫌师父唠叨而私自开了小差,弄得唐僧再次成为孤家寡人,“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心里好不后悔。幸亏取经总指挥观音菩萨及时出面,把伪装好的紧箍送给唐僧,给他鼓劲打气,否则这位师父可真是寸步难行了。

紧箍在手,孙悟空也被东海老龙王的一堂品德修养课给劝了回来。但怎样才能给孙悟空戴上,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按照唐僧平日做事的风格,如果把观音菩萨设圈套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这个紧箍肯定戴不到孙悟空的头上去。但唐僧又实在想留住这个法术高强的徒弟,不仅要留住,而且还要能驾驭,让他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于是,便改变了自己做人的原则,采取骗术,配合观音,一步步将孙悟空引入设计好的圈套。

从作品的描写来看,唐僧的说谎水平还是蛮高的,丝毫没有破绽,显然不像一个新手,难怪聪明的孙悟空也会上当。唐僧不仅把观音送的衣帽说成是自己“小时穿戴的”,而且还诱骗孙悟空,那顶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那件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可见唐僧打诳语是经过充分准备的。

这一招之所以能得手,跟孙悟空对唐僧的信任有关。他肯定没有想到,这么一位貌似忠厚、淳朴的僧人竟然也会说谎,而且说得脸不变色心不跳。其实,貌似忠厚的人才真正危险,轻易不说谎的人才最具欺骗性,因为对方很容易被表面所迷惑,缺乏应有的警惕。可以想象,如果孙悟空存有戒心的话,就是一百个唐僧一起出主意也无法把紧箍戴到他头上。

按说拜师父、收徒弟是双方自愿的事情,勉强不得的。但当时正是卖方市场,西天取经,路途遥远,困难重重,根本找不到自愿加盟的高手,于是只好采取哄骗的办法,拉人上钩,有一个算一个。其实不光是孙悟空,猪八戒也是这样连拉带拽,被裹挟进取经队伍的。放弃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反而以肉体折磨的形式来强迫人家给自己做徒弟,唐僧的师父资格其实是有问题的。

不管怎样,唐僧的这次撒谎可谓大有收获。有了紧箍,这位法术高强的大徒弟只得俯首帖耳,死心塌地地保他去取经了。没有这次的谎话,在孙悟空缺席的状态下,后面的白龙马、沙和尚、猪八戒,唐僧一个也收服不了,说不定还会成为他们的口中之食。可见降伏孙悟空,是唐僧西天取经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就是这样,唐僧还得便宜卖乖,先后两次驱逐这位被自己骗来的徒弟。当初求着人家来,现在却要赶人家走,说起来也是不够厚道、不负责任的。孙悟空两次被逐时,都强烈要求去掉头上的紧箍,由此可见,他之所以不愿离开,并不是因为热爱取经事业,也不是对唐僧有多深的感情,主要是因为这顶紧箍。如果紧箍真的被去掉,唐僧还敢这样牛气十足吗?他要不要孙悟空是一回事,孙悟空愿不愿意跟他取经还另说呢。没有紧箍咒,孙悟空可能请都请不回来。波月洞收服黄袍怪时,猪八戒费了半天劲,又是说好话,又是采用激将法,才把孙悟空请回来。没有紧箍咒,肯定不会再有第二次。可见紧箍咒才是其中关键。

为了自己的利益,以诚实自诩的唐僧打了一个大大的诳语,骗徒弟孙悟空戴上紧箍,拣了个便宜。由此可以看出,唐僧做人的原则有时也是可以打折扣的,关键要看值不值得,有没有赚头。当然,唐僧也可以冠冕堂皇地为自己辩解:我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神圣的取经事业,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牺牲点小立场,这不过是革命的策略问题。

第二件是因打死强盗而驱逐孙悟空。按唐僧的平日表现,即使在妖魔洞穴里也要如实说出自己的来历,不打诳语的。但这次唐僧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有向强盗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还把责任都推给孙悟空:“二位大王,且莫动手,我有个小徒弟,在后面就到。他身上有几两银子,把与你吧。”原因很简单,是难耐皮肉之苦,被强盗给打怕了,正如作品所交代的:“长老一生不会说谎,遇着这急难处,没奈何,只得打个诳语。”可见这位师父的意志也不够坚强。危急时刻就拿别人垫背,这固然不会给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带来多大麻烦,但从道义上来说也是不够光彩的。假如后面来的不是孙悟空,而是刚出长安城时所带的那两个随从,唐僧难道不会这样做吗?我们不能不生出这样的疑问。

打完诳语,这位师父自己得以解脱,却把难题留给了徒弟孙悟空。在得了机会后,唐僧“跳上马,顾不得行者,操着鞭,一跑跑回旧路”。在这个时候他是肯定不会说出“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这样绝情的话来的。

按说既然自己不负责任,也管不了,后面的事情干脆放手交给徒弟处理好了。可气的是,这位师父偏不这样,他管不了人家,却对自己人厉害得不行。明明面对强盗的追赶,自己吓得没了主意:“徒弟啊,贼兵追至,怎生奈何!”而徒弟一旦出面,准备动手,他又恼火得不行,反复念紧箍咒;明明劝告徒弟不要杀生,自己却威胁孙悟空要念紧箍咒,“把你脑浆都勒出来”。恶贯满盈的强盗不准杀,难道自己的徒弟孙悟空就可以杀吗?将徒弟的脑浆勒出来,这算不算杀生?

自己没本事,管不了,又埋怨徒弟管得不好,指手画脚。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师徒俩发生严重冲突,孙悟空再次遭到驱逐,六耳猕猴乘虚而入,搅得大家都不安生。可以说,这场冲突中,没有一个赢家,孙悟空固然受尽委屈和磨难,唐僧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遇到危险时,拿别人垫背;出了问题,却躲得比谁都快。这种缺乏信义、有失道德水准的事情就是一个普通人都未必会做,更别说是一位德行高深的僧人。但唐僧就能当着众徒弟的面做出来。

情急之下,为了保命,也可以违反做人原则,打诳语,这大概是唐僧做人的潜规则。有的读者认为唐僧自私、绝情,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能抵御情色、物欲的诱惑,却不能勘破生死关。唐僧虽然熟读佛经,但修行仍然不够,说起来还是俗人一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