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牡丹
有人说:《诗经》中已经记有牡丹。老朽把《诗经》翻过来翻过去,可就没见着“牡丹”二字,只记有芍药。牡丹和芍药都属于毛茛科芍药属,古时候没有分得那么细,没有牡丹这个名字,或许古文中“芍药”就包括了“牡丹”;也有人说《诗经》里的“芍药”只是一种香草,和牡丹毫无关系。谁是谁非,任专家们争去,老朽就不管它了。
《诗经·溱洧》(选段)
[原文] [译文]
溱与洧, 溱水呀,洧水呀,
方涣涣兮。 春来绿波正荡漾。
士与女, 小伙子、大姑娘,
方秉蕑兮。 手拿兰草心中多欢畅。
女曰:“观乎?” 姑娘问:“去看看?”
士曰:“既且。” 小伙儿说:“看过了。”
“且往观乎!” “看看嘛!”
洧之外, 洧水之滨,
洵訏且乐。 又宽敞又快乐。
维士与女, 小伙子、大姑娘,
伊其相谑, 互相调笑戏谑。
赠之以勺药。 要定情,就送上一枝芍药(牡丹)
全诗表现了郑国的风情,表现了“三月上巳之日,溱水、洧水之滨,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的场景。这三月三是大自然的春天,也是大姑娘、小伙子心中的春天。诗中赠送的是不是牡丹其实关系不大,赠一枝玫瑰花也好,赠一枝狗尾巴花也行,都一样是少男、少女的定情之物,都一样是充满爱意的。
好在到了秦汉时期,《神农本草》已经有了牡丹的记载。《卷二·中经·牡丹》:“味苦辛,寒。主寒热、中风、螈、痉、惊痫邪气。除疗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之后便有了人T种植在药圃的牡丹。这说起来距今也有两千年左右了。到了隋代,牡丹进了皇家,隋场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异卉。易州(今河北易县)进牡丹二十箱,于是牡丹成了皇家花卉。唐代宫廷广植牡丹,君臣共赏,赞颂牡丹之诗不可胜数。最出名的是诗仙李白即兴作的三首《清平调》词。
《清平调词三首》
唐·李白
[原文] [译文]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轻飘的浮云羡慕您的羽衣,美丽的牡丹嫉妒您的美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春风轻拂花圃,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水更显鲜艳香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若不是在西王母住的群玉山上看见过您,
会向瑶台月下逢。 当在仙山瑶台上月下相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 您如一枝红牡丹,沾上露水格外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在如此美人面前)楚王枉然为巫山神女而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试问大汉宫庭中谁能与您相比?
可怜飞燕倚新妆。 最可爱的赵飞燕还要急忙换上新衣、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名花牡丹、倾国美人两相映照,
长得君王带笑看。 君王日日痴痴地笑、脉脉地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谁能消解君王天下内外的愁烦?
沉香亭北倚闌干。 只有沉香亭北面倚着阑干的那位美人。
后人对这兰首词的背景杂说颇多。大多是说:天宝三年(744年),某天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在兴庆湖边沉香亭观赏牡丹,一时兴致来了,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为?”于是命“皇家歌舞团团长”李龟年持金花笺宣翰林供奉李白立刻进宫献新词。当时李自大醉不醒,经过数次凉水泼面,在醉眼朦胧中援笔立就。皇上见此美文,立命皇宫乐队伴奏,龟年高歌。杨贵妃高兴得亲持琉璃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敬给李白。之后,皇上亲持玉笛吹奏,贵妃亦吟唱不已。如此君臣合奏合唱的热闹场面,前所未有。李白乘兴说:杨国忠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你快给我脱靴。皇上有兴致,杨、高只得照办。于是李白又即兴献上《宫中行乐词》十首(今存八首)。
李白这三首《清平调》受到皇上赏识,流传世上,于是赞颂牡丹之诗更络绎不绝。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于是牡丹成了“国色”。皮日休《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于是,牡丹又成了“百花之王”“天香”。
此外,赞颂牡丹的名句众多。王维:“绿袍闲上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韩愈:“赏筜竟长纤纤草,踯躅闲开艳艳花。”元稹:“簇簇风频怀,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罗隐:“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邵雍:“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唐初以往盛行月夜游桃李园,后来满城盛行日日夜夜赏牡丹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