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生态文学前沿理论研究 作者:陈多友,杨晓辉,张秀强 等 编


我国农业社会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是自然书写史。“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先秦无名氏《弹歌》),这是先民们的原生态的社会生活写照;“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游山西村》对乡土诗意家园的刻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充满禅心的山水诗;陶渊明隐逸山水的诗句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曹植《洛神赋》更是高格独标,把女性美与自然美冶为一体:“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中国人的传统诗学也充分体现了自然美学的特质,如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在探讨文学本体之际,亦将人文同神文、地文并举:“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髙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可见,自然写作在华夏源远流长。在世界其他地方亦不例外。例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古埃及的拉神创世神话、波斯王朝的帕拉维文学经典《阿维斯塔》和《本达赫什》、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印度的《纳洛传》和《沙恭达罗》、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希伯来文学的《圣经》、日本的隐逸文学以及东南亚的民间文学等,都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互为关系。然而,以自然书写为特征的生态文学或曰环境文学却是在近代西方社会肇始。自不待言,作为学术研究的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理论等则是更晚近才步入学术殿堂。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和国民国家两个产物,为了实现资本增值、利益集团或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对自然的掠夺不可避免且日益猖狂。尤其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盐碱地增多、全球变暖、海水污染、地下水枯竭、废弃物泛滥、臭氧空洞等,环境不断恶化。人类非科学性、无限度的经济开发活动成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因,人类的生活环境陷入了危险境地。因此,人类被迫重新面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哪里去?”的本体论问题。许多人尝试着从人文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角度回应这些现实问题。其中生态批评、环境诗学便是迫近问题实质并能够给出建设性答案的新型学术之一。

据笔者考察,生态批评研究是文艺与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种新兴研究,起源于美国,在西方世界颇受推崇。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西方生态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浪潮”。第一次生态批评呼吁加强与科学知识的联合;第二次重视生态批评的文化价值;第三次强调生态批评的全球化语境。

日本在经历高度经济成长和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换言之,在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之后,许多知识精英开始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发展的悖论,其中有些人提出了环境社会主义学说,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反环境帝国主义。不过,如此新思潮究其源头,其实亦来自西方,尤以美国为甚。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数1993年美国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内华达大学(里诺)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访日。他在日本巡回讲学长达一年,系统地传授了生态批评、环境诗学的理论与方法、价值和意义。源于斯科特·斯洛维克的启蒙,日本文学界对生态批评和环境诗学有了最初的认识与了解。日本的一些欧美文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生态文学研究,通过介绍生态文学这一新型文学形式、译介美国为主的生态文学作品等方式,将生态文学研究逐步在日本推广开来。

日本本土当代生态文学的产生及美国生态批评的传入与影响,催生并加快了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步伐。在草创期,以对美国生态文学研究成果的整理、介绍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转向对欧美及日本生态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的评论阶段,换言之,日本的生态批评、环境诗学开始了本土化建构阶段。它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十年。主要以对生态文学形式与体裁、美国生态文学诸学说的介绍和对生态文学基本术语的译文界定为主。日本文学·环境学会等研究机构的成立,是生态文学研究在日本扎根的里程碑。

第二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生态文学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内容从对欧美生态文学的译介转向对本土生态文学的挖掘,同时在吸收、消化了欧美生态文学理论之后,立足本土文化特征,建构了日本“处所意识”下的生态文学批评范畴。

中国的生态批评生成于20世纪90年代,与欧美生态密不可分。随着大气候转向关注生态环境,生态文学及其批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作家、研究者加入了生态文学的队伍。代表性人物有王诺、鲁枢元、王虹等。他们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见解,在生态批评话语生产、理论建构以及生态批评史勾勒等领域做出了努力,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本书的编写团队长期追踪学术前沿理论研究动态,对文艺批评、文学理论研究颇为关注,而且大多都从事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工作,有着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力,在学术研究、翻译写作等方面能力突出。我们与日本生态批评界关系密切,其中,杨晓辉是中国日本生态批评、环境诗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在专门译介、理论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我们与日本生态批评界建立了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了研究资源共享,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中日生态批评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科学研究国际化,创立汉字圈生态批评的话语体系和诗学体系,为书写东亚生态文学史尽一份力。

在征得作者本人同意之后,本书主要汇聚了以下著作及文献中的精华:

[1]野田研一.自然を感じるこころネイチャーライティング入門[M].筑摩書房,2007.

[2]野田研一.交感と表象ネイチャーライティングとは何か[M].松柏社,2003.

[3]ハルオ·シラネ,小峯和明,渡辺憲司,野田研一.環境という視座日本文学とエコクリティシズム[M].勉誠出版,2011.

[4]結城正美.エコクリティシズムをマップする[J].水声通信エコクリティシズム特集,2010,6(1):86-98.

[5]川村湊.原発と原爆——『核』の戦後精神史[M].河出書房新社,2012.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独具慧眼,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谨表谢忱!

陈多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