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试马居庸关

中国圣人王阳明 作者:沧海月明 著


试马居庸关

经过了“两眼不读圣贤书,一心只想成圣贤”的轻狂年纪,又经历了丧母之痛的三年悲哀时光,王阳明长到了15岁。这个岁数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初中生,依旧是天真少年。但于古时候,却已经能大有可为。当时王阳明心中也是这样想的:我已经长大了,到了一个大有可为的年纪,但现在却什么都没有为,实在着急。

我们知道,王阳明从小喜爱象棋,象棋被毁之后,便玩起了真人版象棋。以此便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于军事的痴迷程度。当时他与公务员老爹住在北京,离传说中的边关不是很远。于是某个心血来潮的上午,他趁父亲上班,继母在做家务之际,偷偷牵出了后院的马,一路狂奔,出了京城,又耗费数时,终于来到了居庸关。

居庸关山势雄奇,翠峰秀丽,重峦叠嶂,花木繁盛,山风清凉,王阳明驾于马上,心中快意横生。

男儿生于天地间,就该乘奔御风,策马杀敌。正当王阳明觉得眼前没有敌人供自己射,不太圆满之时,山路拐角处突然出现了两匹马,马上是两名面貌奇异的中年男人。天生机敏的他马上明白了,前方迎面而来的正是传说中的鞑靼!

鞑靼是明朝中原人对于退据蒙古高原的北元后裔及其治下的蒙古人的称谓。众所周知,元朝的时候,汉人被蒙古人视为劣等公民,而朱元璋又从蒙古人手里抢回了汉人的江山,创立了明朝。因此,在当时,王阳明视鞑靼人为危险的对手。这一巧遇,让王阳明热血沸腾了。

15岁的少年血气方刚,啥话也不说,先搭弓射箭,而且十分狂傲,边射边驱赶着马儿向前冲。这股不要命的架势把我们那两个什么都没搞懂也许只是吃完饭出门散散步的蒙古兄弟给吓坏了,他们赶紧掉转马头,仓皇逃跑。据说那天王阳明边跑边呐喊,一直追出三里地才罢休。

我们可以把这当成是王阳明人生中的第一场胜仗。虽然在我们现今看来整件事情很搞笑,但是这滑稽背后却有一些技术含量。比如率先射箭是先发制人,比如大声呐喊是虚张声势,等等。这件事展现了王阳明与生俱来的军事才能。

那晚王阳明回家之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以至于入睡之后梦见自己去参拜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庙。做梦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但我们的王阳明总有特别之处——他还在梦里的庙墙上题了一首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这题诗也就罢了,偏偏王阳明醒来之后趁着记忆还未褪去,居然把诗记录了下来,然后一不小心便流传了下来。这让我们同是15岁却在为作文抓耳挠腮的现代青少年情何以堪啊!而据王阳明的后人记载,王阳明临终前还真亲自到了伏波将军马援庙,并且当时的情形与梦境里的一模一样,可谓玄奇。

自那天后,趁着父亲王华忙着工作,继母也不敢再多管教,王阳明时常奔赴居庸关,考察山势地形,调研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甚至还构想了一系列的御边方略。

一天,王阳明来到王华的书房。王华抬头问道:“有事儿?”王阳明郑重地点点头,说:“爹,孩儿最近外出了几回,发现国家边境问题还十分严峻!”

王华听到儿子外出,心中本来不悦,但又听到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不禁欣慰道:“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我才一直让你考科举谋得一官半职,好为国效力。”

王阳明摇摇头,说:“那太麻烦了,爹,我已经草拟好了一封给皇上的边境调研报告。报告中我说了,只要皇上给我三千兵马,我必定踏平境外异族,这样收复我朝失去的大好山河就指日可待了。”

王华腮帮子抖了抖:“噢,指日可待……你是要五指还是十指啊?”

话音未落,一个大嘴巴子又朝王阳明抽了过去。

王阳明捂着半边脸,嘟囔了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华闻言暴怒,不过好在王阳明有先见之明,话音刚落就溜走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