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圣人必可学而至

中国圣人王阳明 作者:沧海月明 著


圣人必可学而至

在南昌老丈人家的那一年里,百无聊赖的王阳明找到了一件既能打发时间又不会被别人说是玩物丧志不务正业的事情——练字。

据说那年他岳父家除了厕纸没被征用,其他的纸都化作了王阳明练字的材料。而当他把那些纸,写完正面写背面,写完背面再写正面之后,书法终于有所成就。这时候刚好时间也到了,他就带着老婆开开心心回了老家。

王阳明的书法成就不可小觑,但因为他这个人有太多闪光点与光辉事迹可供后人念叨,所以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王阳明的书法路数是行草,笔法清秀俊逸,在陈规的基础上往往有自己的新意,就如他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流传下来的王阳明书法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环境、心境下,王阳明的笔迹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他在书写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生命,这样写出来的书法作品就会特别的灵动,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有人说,即使王阳明没有在思想上取得什么成就,光是靠他的书法,他也能够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言归正传,1489年的冬天,18岁的王阳明携妻子回老家。途中经过广信的时候,王阳明去拜访了当时颇有名气的理学大师娄谅。

不得不说,娄谅也是一个奇人。怎么个奇怪法呢?据说他能未卜先知。这可是一项了不得的技术,因为他并不是混迹在街头巷尾冒充盲人的算命先生,而是一个理学家,一个理学家能够未卜先知,总是比盲人算对要让人惊讶得多。

娄谅小时候人就很聪明,也很好学,特别喜欢钻研理学,但当时很多有名的理学家他都看不上,只有一个叫做吴与弼的人让他佩服。可这吴与弼也有一个怪毛病,就是不收徒弟。不过娄谅还是跋山涉水地去寻他了。这两人见面之后,出人意料地契合,怪人总喜欢怪人。吴与弼不知道从哪里看出来的,一见娄谅的面便说他跟自己一样聪明,要收他做徒弟。高人就是这样,自夸总是不露痕迹。

娄谅本来以为拜师很难,没想到这么容易,当然一口答应下来。谁知道,接下来吴与弼把他带到了田地里,递给他一把锄头,说:“来,跟为师一起耕地吧!”

于是乎娄谅就跟吴与弼耕了几年地。那年秋天,地里的收成极好,而娄谅也毕业了。理学需要悟,更何况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娄谅觉得自己已悟,便拜别了师父回了老家。

可即使你再悟,这玩意也不能当饭吃,人活在尘世,只要一日未曾超脱,一日就要被尘世的柴米油盐所累。几年之后,在父亲与兄长的逼迫下,娄谅只好去参加科举考试。

那日他乘坐小舟去临安考场,但半途江风大作,小舟逆风而行,不进反退,无奈之下,他只好返回了老家。这件事让兄长们很生气,纷纷指责他连一点小困难都克服不了,还妄图成圣贤。但娄谅却说:“这次是塞翁失马,虽然错过了科举考试,但也免去了灾祸。”几日后消息传来,临安考场突发火灾,烧死考生无数。

我们无法知晓他到底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还是真的已经参透了世间的玄妙,但我更倾向于第一种可能。因为倘若他真能未卜先知,那他就不会把自己的理学知识传授给王阳明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娄谅的女儿因为美丽聪慧,被朝廷的宁王娶了过去做王妃,而娄谅的儿子也跟着过去做了宁王的秘书。但是不久之后,这对姐弟却被他们老爸的徒弟,也就是王阳明给弄死了,这不得不说是命运导演的一出好戏。我们可以想到的是,娄谅若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肯定在王阳明前来拜访的这个冬天就想方设法将他弄死了,更别提还会笑嘻嘻地给他讲“圣人必可学而至”了……

如此看来,娄谅身上的悲剧色彩还是很浓郁的。但无论如何,世事难料,在时局的逼迫下,人总是要做一些不得已的事情。正所谓人在江湖飘,总得挨几刀。

抛却后话不谈,当时娄谅确实算是王阳明理学的老师,给他灌输了很多关于程朱理学的知识。但王阳明学得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他后来创造出来的阳明心学,实则是对程朱理学的一次修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