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纸上谈兵

中国圣人王阳明 作者:沧海月明 著


纸上谈兵

王阳明回到北京后,发现京城风声不对,已经太平了好几年的大明朝居然又传来了战报,说是蒙古人又在边疆闹事了;蒙古人杀入大同城了;谁家的粮食被蒙古人背走了;谁家的老婆也被蒙古人背走了;我大明朝也反击了,打得蒙古人屁滚尿流,足足杀了——三个蒙古兵。

当时朝廷的情况非常糟糕,文臣不懂用兵打仗,而武臣大多都没打过仗,或者很久之前打过仗,可如今过惯了安逸日子,一听要打仗脚都站不稳了。皇帝很生气,马上动员各大官员开会,并在会议上明确指出,大明朝需要一位文韬武略、骁勇善战的将军来充当民族英雄。但在场官员要么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要么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没有一点英雄相。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良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整个大明朝都找不出一个英雄。

危难当头,凸显出了书生的百无一用。王阳明也在哀叹,文臣平时扯淡吹牛挺厉害,真有事了压根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而武将除了打猎厉害一点,就只会秀肌肉做健美操了。

哀国家之不幸,怒百官之无用,王阳明也因此有过弃文从武的想法。一直以来,王阳明对军事都很感兴趣。我们应该都记得,他十几岁的时候便出过居庸关,吓退了两名异族人,并且一直怀有带兵出征为国平乱的伟大抱负。后来,他在家乡余姚拜善于骑射的许璋为师。这许璋是个深藏不露的高人,他教了王阳明很多本领,又给他灌输了很多军事理念。

这也是为什么王阳明身为一个文人却自信能从武的关键原因。不止如此,王阳明深知军事博大精深,自己学会的只是些皮毛而已,于是他阅读了很多兵法书籍,如《司马法》《孙子》《六韬》《尉缭子》《三略》《吴子》等。

兵法让王阳明如痴如醉,发展到后来,他居然有了一种爱好,即去参加宴会时,他会用水果核在桌子上排兵布阵,跟几个好友像下棋一般博弈。如此几回,终于有人忍不住了,便问王阳明对于战国时期的赵括怎么看。王阳明说:“那家伙因为纸上谈兵把自己的国家推向了灭亡,但是你们放心,我不会是赵括。”这人立即笑道:“是啊,你当然不是赵括,因为你连赵括都不如。纸上谈兵的赵括好歹还有一个可供自己施展愚蠢的舞台,但是你连个舞台都没有!”

一语惊醒梦中人,王阳明愣住了。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自己还不算巧妇。

相比之前的科举落第,这次打击给王阳明造成的心灵震撼要大很多。从最开始的理学,直至道家,再到兵家,王阳明辗转之后,依旧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为此,他怅然若失了很多天,直到无意间看到朱熹给宋光宗的上书里面的一句话:“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王阳明终于明白了自己受困的根源——虽然样样都通,但样样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研究,所以才找不到自己的道和理。鉴于此,他决定再绕回当时的主流——理学,并深入研究。

但绕回理学之后,他又遇到了当初的问题——朱熹虽然给他指明了道路,即格物致知,但他却格不出名堂,当年还差点死在格竹之上。是自己格物的方式错了,还是——朱熹说错了?

朱熹说万事万物都有“理”,只要用心去格,就能体悟。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感觉不到?朱熹也不是神,说错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吧?“理”这个东西或许根本就不在万事万物之中,而是在……

而是在哪儿呢?当然,无论“理”在哪儿,当下他还有一件要紧的大事要去面对,即准备参加第三次会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