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纸上风景与钱家

钱君匋画传 作者:钟桂松 著


一、纸上风景与钱家

如果今天走进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的桐乡市屠甸镇,无论如何想象不出,这么一个貌不惊人的小镇,竟然会在20世纪出一个集篆刻、绘画、书法、文学、音乐以及出版为一体的艺术大师?而且他一生与屠甸镇这个生他养他的故乡没有割断过,童少年时代自不必说,青年学艺在这里得到启蒙,革命年代也曾有过激情,抗日战争时期曾回老家避风,新中国建立后,在故里送终父母,晚年更是与故里息息相关。叶落归根的古训,让一代艺术大师从故里起步,在上海辉煌,回归故里的荣耀与晚霞,这就是一代艺术大师钱君匋一生的真实写照。

屠甸旧街景

钱君匋带客人回老宅,指指点点,往事历历在目;对老家情深意浓

屠甸镇市河旧貌

钱君匋1907年2月12日生于浙江桐乡县的屠甸镇上一个亦医亦商的家庭里,这是一个普通小镇上的一个平常的家庭。

寂照寺遗存

先说这个普通的小镇。笔者曾收集到以前,即1960年往前推几十年的那个历史时段里屠甸镇风貌的照片,这是一个破旧,不卫生,小河当垃圾箱的年代里的小镇形象,水阁岌岌可危,临水的开窗有些零落,有些似乎用绳子绑着,不让风吹去。其实,这些现象都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现象,因为穷,才显得脏。像钱君匋故里屠甸镇这样的小镇,在嘉湖一隅水乡也真是再平常不过了,比它大的或者与它一般规模的,在屠甸镇所在的县里,还有不少,比如梧桐镇、乌镇镇、崇福镇,都比屠甸镇的规模大,而洲泉镇、濮院镇都与它相仿,而大麻镇、炉头镇、高桥镇、骑塘镇等等这些小镇,与屠甸镇都可以平起平坐。而且,镇的历史也都十分悠久,均有上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屠甸镇也不例外,但是,屠甸的历史文献保存下来不多,也证明屠甸历史上千百年来还没有出现过一个称为“大师”、“大家”一级的人物,因为这种小镇是以姓氏繁荣的村落衍变发展起来,古时城郭外面称郊,郊外称甸,当时这个地方屠姓居民为多,离城较远,所以称屠甸。但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肥沃,水丰草茂,千百年来积淀下的遗存,唯一可观的是所谓的十景,今天我们倒不妨走进历史的岁月里,去看一看这风清月白的纸上风景。

钱君匋在工作

一是寂照晚钟。寂照寺是屠甸镇上的一座古刹,寺内有钟楼,悬挂巨大铁钟,重逾千斤,每天早晚寺里僧人鸣钟,钟声悠远,传达数里。钱君匋小时候这口大钟大概还在,常常每天听到寂照寺钟声。在他四十多岁人到中年时,钱君匋带着许些怀旧也带着许些奋进的惆怅,刻了一方巨印《钟声送尽流光》,边款上刻着当时自己的心情:“余幼居屠甸寂照寺西,昕夕必闻寺钟,……”可见钟声对这位传奇式的艺术大师印象之深。

钱君匋夫妇坐在水乡的挂机船回故乡

钱君匋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少年时代

二是龙潭跃鲤。在寂照寺东北角上,有龙潭漾,漾内有潭深数丈,据说有暗泉,所以1934年嘉湖大旱,此龙潭漾不涸。据说漾里有鲤鱼常聚水面,雨后初晴,群鲤跳跃,夕阳返照,鳞闪金光,所以定此景为龙潭跃鲤。

三是拱枢沐月。拱枢是桥名,在市河南岸,桥两侧有石栏,望柱四立,柱顶雕石狮,月夜倒影,宛如月沐水中。

四是泾桥夜泊。泾桥即寂照寺桥,古时来寂照寺烧香船只大都在此夜泊。所以,月夜伫立桥头,市河里灯火点点,钟声传来,几疑置身于寒山,故仿称“泾桥夜泊”。

五是旱桥残雪。这个景点在洪沐桥西南,桥不大却别有情致。

六是顾送折柳。位于屠甸西南,有桥名顾送桥,桥边垂柳依依。旧时乡人送客至此,临别依依,折柳相送,别有情调。

七是斜港帆影。其景点在古镇西边,斜港是东南西北向,与长水塘相连,港阔桥疏,帆影点点,极有情趣。

八是竺林松涛。竺林庙在镇西多福桥西,庙内有通往石泾河边的石径,两旁松树高耸,浓荫蔽日,风过处涛声不绝。

九是松林望塔。松岭十字漾西有松岭桥,登桥远眺,可见海宁硖石山上的宝塔。

钱君匋与百岁画家岳石尘在君匋艺术院

十是院基怀古。院基是宋末元初“白社书院”的旧址,位于屠甸镇东南,为南宋末年江南学者卫富益所创,宋亡后他在此创立书院过隐居生活。

新罗山人作

屠甸镇上这些充满历史沧桑的纸上风景,也反映这个平常小镇的历史文化,据当地方志说:这个小镇到清初才成市镇。加上历代战乱,小镇发展始终缓慢,一条称为石泾塘的市河,由西向东流去,河边有水阁,有小街但十分狭小,店舍也十分零乱简陋。在钱君匋出生时,镇上只有一些卖手工制品的日杂商店和茶室,而当时最新开的时尚的邮政所,却与钱家有点关系。新版《桐乡县志》谈到屠甸时这样描述:“屠甸于清初始成市镇。……民国时期,镇上有多家竹、木、铁器店铺,多为前店后作坊,多为自产自销。至抗战前有铁器店20余家,工人约百余人。”所以,这么一个历史并不悠久,有点文化,商业并不发达,作坊里即使如县志里挂一漏万的说法,事实上也是锻打点农业生产用具而已,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在钱君匋童少年时代,这个小镇的商业似乎也在缓慢进步,开始有了邮政所,有了酿酒业,记得钱君匋生前曾说过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说当年他与几个小伙伴去玩,在酿酒作坊里喝尚未成酒的酒,结果大家都醉倒了酒缸边上,直到大人们寻找到这里才发现。钱君匋当时说到这件趣事时,似乎有点自豪,后来自己有点酒量与小时候在老家这次酩酊大醉有点关系。钱君匋的酒量后来在开明书店时有了新的高度,当时开明同仁叶圣陶他们一帮朋友每周有聚餐,但参加这个聚餐有一个条件,就是每人必须一顿能喝五斤绍兴黄酒。钱君匋一餐只能喝三斤,是破格吸收进来的!自然,这是后话。

钱君匋父亲(钱希林)

钱君匋母亲(程雪珍)

小镇屠甸虽然历史并不久远,但小镇上的钱家,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钱君匋的祖上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后裔,如果认祖归宗,钱君匋祖上当过皇帝。所以,钱君匋祖上并不简单。不过,这种纸上荣耀在千百年之后,已经当不得真了。

今日屠甸镇

在屠甸与乡亲在一起

钱家迁居屠甸小镇的时间并不长,他们原来世代居住在另外一个小镇——路仲镇,这个路仲镇属海宁县管辖,在明末清初似乎比屠甸镇富裕一些,所以到19世纪,世居路仲的钱君匋祖父钱半耕就迁居屠甸,另辟蹊径,重新开创家业,钱半耕是一位很有威望的中医,晚年在屠甸镇上也算得上德高望重。钱半耕当中医,也算是知识分子,岐黄传世,既是一门吃饭手艺,又是一门文化。因此,可以想见,当年钱君匋祖父在屠甸小镇上应该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了。钱君匋的父亲钱希林读过私塾之后,就随父亲学习中医,但学习中医谈何容易,中医的博大精深,没有三五年的钻研和师傅传授是无法接手诊治病人的。所以,常规来说,学习中医首先要有习中医的秉性,即有耐心、有毅力又能坐得住、学得进。但钱君匋的父亲钱希林在清末维新运动这种风起云涌的时代氛围里,已经没有了其父钱半耕的那种耐心,他觉得饭碗不只是中医一只,有多条路可以走。于是,他看到进镇的人逐年在增加但镇上的服务设施却没有添什么时,他就开个饭店,让进镇来办事的人有个吃饭喝酒的地方,生意竟然不比开中医诊所差。钱希林头脑十分活络,开饭店,自己也能烧得一手好菜,可谓心灵手巧。钱君匋小时候吃过父亲烧的各种各样的菜,直到晚年还记忆犹新,他说:“我父亲烧得一手好菜,我自幼尝尽了各种美味,如‘清蒸河鳗’和‘红烧河鳗’两种,当盛入青花瓷盆中,每一段河鳗都是直立的,排得整整齐齐,端上桌来,香气四溢,其味清腴鲜嫩,入口即化,无与伦比,其形可说是一幅大画家塞尚的静物画。我在别的地方从来没有尝到过这种高烹调技术做成的名菜。”但钱希林没有成为烹饪大师,他的头脑太活络了,发现小镇上缺什么他就去经营什么,有什么时兴的东西,钱希林都去尝试,在这个小镇上他成为一个商业上的活跃分子。据说他开过饭店之后,又开过杂货店、商行,收购过本地的畜产品——湖羊皮、狗皮、黄鼠狼皮,甚至还收购羊毛、鸡毛、鸭毛,似乎相当于后来镇上供销社的全部行当。钱希林对新事物的兴趣养成了他始终敢为人先的行事风格。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3月,海宁县的硖石镇在南小街北首开办了邮政局,隔了两年后,屠甸附近的长安镇也开设邮政代办所。钱希林见屠甸镇上还没有这种新式的通信机构,便与硖石镇上的邮局联系,于1906年在屠甸开设了邮政代办所。钱希林的这种创新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后来给钱君匋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钱君匋母亲程雪珍勤劳而又心灵手巧,持家有方。有时她还凭借自己的特长做些纸花出售,补贴家用。总之,钱君匋的童少年时代,就生活在这样的小镇、这样的人家。但无论怎样去搜索,这样的小镇、这样的人家,在20世纪初,真的看不出半点能出艺术大师的迹象!

黄胄作

但历史就这样,浙江屠甸镇钱家就诞生了一位集篆刻、绘画、书法、文学、音乐、收藏及出版于一身的艺术大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