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让一切随遇而安 作者:叶萱 著


有没有那么一件事,可以丰沛你生命

得有那么一件事,你热爱,你坚持,你的人生有奔头,生活因此而紧凑。当趣味塞满你生活的角落,你也无暇去孤独。所以,如果可以,不妨寻找一件事,丰沛生命,把自己还给自己。

仲夏,我导师请门生们吃饭,我跟师弟师妹们兴高采烈地聚拢到一起,一群人嘻嘻哈哈地落座。结果凉菜还没上齐,导师就笑呵呵地宣布,“我请大家吃饭,就是想跟你们说一声,我要去S省一所大学做博导,以后非寒暑假可能就不在济南了,想聚聚就没那么容易了。”

众人面面相觑,我作为德高望重的大师姐,代表大家提问:“可是现在不是已经在N大做博导了吗?”

“两边一起,反正我也习惯了跑来跑去,”导师给我们列举目前的生活状态,“你看我上周在N大给博士生做毕业答辩,周五去北京参加研讨会,周二回济南,给这边的硕士生做毕业答辩,周六还要去云南,那边有个论坛……”

于是我迅速脑补出一个60岁个子不高但精神极好、行走如风的大爷拖着行李箱满世界赶航班、高铁的样子。

在某高校做教研室主任的师弟很惋惜,“S大……太远了,想见一面都得坐飞机。”

我果然被“飞机”两个字刺激得很忧伤,“是啊,我刚去高校,还没有科研经费呢,高铁都坐不起,别说飞机了……”

导师就解释,“是北大的某教授,他被那所高校挖去建设一个新专业,几年之内要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点都建设好,想让我一起。”

我们张口结舌——得,就这两个老爷子,已经搭建起这个研究领域在国内最顶尖的学术团队。

师妹很担忧,“那里跟我们这里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还要跑来跑去,身体吃得消吗?”

导师很有底气,“我身体很好,每年体检什么问题都没有。他们还给我租了房子,生活上很方便。南方那边机制也很灵活,78岁的老教授都还没退休呢,照样带学生。你看某教授,他就说,用四年时间,把这个专业建设好,他刚好70岁,就卸去行政职务,带几个博士,专心致志地开始做学问了!”

导师很开心,“70岁,好时候才刚开始呢!我才60,多年轻!”

我们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弟子们齐齐跪了。

导师感慨道:“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状态好,有想做的事情,就有满身的力量。我们现在对要建设的专业很有信心,所以觉得自己的学术生命是可以一直延长下去的。”

没错,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到,有些人,一旦退休,政治生命或职业生涯迅速终结,60岁,突然经历人走茶凉的哀伤,倘若没有一两样可以用来丰沛自己生命的事为伴,那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女、孙辈身上,在“空巢”的寂寞中望眼欲穿、形单影只。还有一些人,即便退休,学术生命或艺术生命也还在继续——有想做的事情,有太多尚未来得及做的事情,60岁,不再应酬俗务,果然好日子是刚开始!

如杨绛先生,一生淡泊,唯学术相伴。她87岁开始整理钱钟书先生的手稿,对比各类密密麻麻的小注甚至是残缺书页,终于在92岁那年付梓完成;同年出版长篇散文《我们仨》;96岁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103岁出版《洗澡》续集……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看见当日报纸说杨绛先生度过了自己的105岁(虚岁)生日,仍旧思路清晰、精神矍铄、不辍研读。

当看尽岁月的风霜与人世百态,始终以宁静的心对待浮华世事,在扰攘世界中思考、写作,因学术追求而鼓舞物理生命,又以物理生命继续自己的学术生命——这样的生命,对社会而言,每一天都迸发着巨大的价值;对个人而言,这种因“有所寄托”而变得更加丰满的人生,比所有的保健品、长寿丹药,都有效太多。

所以,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和告诫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没有人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以及大智慧。

然后想起一些散乱的片段。

25岁,尝试写人生第一本随笔集的时候,我曾忍不住对朋友感慨:写作这件事可真好,因为写作的缘故,不得不用更冷静理智的态度看待问题,不得不多阅读、多思考,时间久了,心理年龄就比生理年龄成熟起码5岁。

——那时候我想,我喜欢做的这件事,在获得一定物质回报的同时,还给了我惯性思考与不断成长的巨大回馈。而这,恰是我征战这个世界的利器。

30岁,我回头看自己写过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婚恋职场,还是青涩校园,突然有些惊讶:哎哟,这个段落好眼熟,居然当初还有这么一段花絮;哇噻,不看书都想不起来,曾经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哪,有那么多的细节历历在目,它们被岁月尘封在我的脑海深处,从来未曾湮灭,但如果没有文字这种方式,我或许永远也想不起来!

——我在那一刻突然意识到,写作最大的好处,或许不是功利地与这个世界搏斗,而是静静地记录生活,留待以后头发花白时,坐着摇椅慢慢聊。

及至35岁,也算见了一些潮起潮落,再不忍也必须面对一些生老病死。我是个很怕死的人,因为热爱生活到不愿割舍的地步。但也不得不承认,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世界,我们不知道的,只是那一天将在何时到来而已。所以,在还可以掌握生命的时候,做点让自己觉得可以鼓舞斗志的事,它会调动你全身的细胞,让你无法慵懒,让你的肉体或精神,至少有一个奔波在路上。而这样的奔波,在遵循个人生活规律和生理机能的基础上,会推动生命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停歇。

——所以,我恍然大悟,原来对我而言,写作最大的意义,不只是启发思考或记录生活,而是丰沛生命,甚至延长生命。

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姑娘,我在24岁的时候曾经为她写过一篇文章,叫作《365天生命余额》,发表在某本杂志上——因为一场无法躲避的疾病,她在自己人生的倒计时阶段,为自己还没来得及做的事情列了一张愿望清单,她要写论文、去旅游、学英语……一年过去,她没有死,还好端端地活着,而愿望清单上的事情一件件被完成。她因此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愉悦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挡了癌细胞的攻击。她减少了自己的遗憾,也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文章发表后,有电视台联系我,希望能采访这个坚强的姑娘。但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活给自己的,不想公开自己的病情让更多人惊讶,哪怕其中有尊敬。

四年后,她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到这时,她已经用乐观的微笑、不断推陈出新的目标,将医生预言过的寿命,延长了一大截。那是第一次,有人让我知道,精神之于身体,巨大的反作用。

所以,得有那么一件事,你热爱,你坚持,你的人生有奔头,生活因此而紧凑。当趣味塞满你生活的角落,你也无暇去孤独。你不会把自己的愉快寄托于别人身上,你知道精神上的菟丝花跟物质依赖一样可悲。

当然,我说的紧凑,跟很多人提倡的“慢生活”并没有相违背的地方——慢,是对心态而言,不疲于奔命、不囿于得失;而紧凑,可以是快节奏里的紧锣密鼓,也可以是慢节奏里的循序渐进,归根到底,只要有那么一种依托或追求,都可以演化为按部就班。

那么,如果可以,不妨寻找一件事,丰沛生命,把自己还给自己。

得有那么一件事,你热爱,你坚持,你的人生有奔头,生活因此而紧凑。当趣味塞满你生活的角落,你也无暇去孤独。

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是的,我很清楚我想要什么,我不是多么天赋异禀的作者,也不是堪称学富五车的老师,甚至不是最为耐心细致的妈妈,但为了我爱的人与事,我可以舍弃那些浮华处诱人的光环,一点点学习,慢慢进步——哪怕从头开始,也在所不惜。

2014年秋天,终于,还是迈出了这一步——这个秋天,我放弃了省直机关公务员的职位,选择去省属高校做一名普通的专业教师。

时间过得多快啊,从研究生毕业到转一圈回到高校,一眨眼就是八年。

八年前,我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一所一本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任教;要么穿警服,当警察。

我是学艺术的,跟警察这个行业八竿子打不着。可是我很向往,不仅是制服的诱惑,还因为我这辈子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作为一个想写好故事的人,我很想看看象牙塔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偏偏做大学教师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这个梦想强悍到被我日日念叨、日日强调,一直念叨得身边的闺密们一个个都去当了大学教师,而我却必须有勇气承担这样一种可能性——此番离开象牙塔,可能再也回不来。

关键时刻,有这样几个人,说了这样几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深刻犀利。

我的文友,一个走传统文学路线的年轻作家对我说:“我劝你出来看看外面的人和事。象牙塔里还是相对封闭,而且和老一代作家相比,我们本来就缺少时代给我们的阅历。”

我的闺密周阿宝对我说:“你不就是怕自己的专业白学了吗?可是你得明白自己的专业是什么——是毕业证上那个专业名称,还是写作这件事。”

我的男闺密对我说:“我觉得你不管选择哪条路,以后都会后悔,因为没机会尝试另一条路了。既然迟早都要后悔,那就选择一条你现在最想走的就好了,别想以后的事。”

然后是我妈,一以贯之的原理与方法论并行:“我觉得,你还是选择一条一旦错过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走的路好了。以我的经验来看,公务员35岁前都能考,大学教师考上博士可以再争取,但警察……对你来说只有应届这一次机会了吧?”

于是,在那个七月,在省公安厅和省属高校两份同时抵达的Offer里,我选择了前者。

因为我知道,我这辈子最爱的专业、唯一的路,是写字。

所以,我想要走的,就是能写出更多、更好文字的那条路。

今天,再回头看,我深深感激象牙塔外的这八年。

因为最扎实的课堂,果然是社会:两年警察生涯,由于下放基层的缘故,我看见了最普通人群的苦难,看见了苦难背后一些人的劣根性,也看见了小人物的大智慧。我压抑过,但也真心实意感激过。我感激那里把我从心高气傲的毕业生塑造成严谨踏实的模样,因为学会委屈自己,才能少委屈别人。虽然我第一次参加省委组织部遴选就考取了省直岗位,比《玻璃城》里穆昕经历的磨炼要少得多,但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脱警服的那天,我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那个曾经只属于我的警号,眼泪打个转,又被咽回去。

然后就从基层公安到了省委大院。在这里,因为工作需要,我认识了一群和我家阿呆哥一样出身农家但勤奋专注的年轻人。我亲眼目睹他们的诚恳谦虚、任劳任怨与年轻有为,于是才有了《纸婚》中管桐这个人物形象。时至今日,尽管我觉得这个故事的书写仍存有种种遗憾及不足,但不能否认,在目前阶段,它算得上是我的代表作。所以,与写作有关的转折,实际上就是从这个院子开始。

至于我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公务员里最最清苦的文字岗位,日常工作包括管理一个网站、编辑每月一期的系统内刊(每期5万~6万字)、部分工作信息与简报,有时候还有女性理论研究的一些会议筹备、征文评奖、成果选送、课题调研工作,和文字岗位最苦的活计——写领导讲话。枯燥吗?枯燥的。而且很辛苦,每天像陀螺一样忙到经常被人喊去吃午饭才发现一上午都没来得及喝一口水(所以传说中只会喝茶看报纸的公务员……那真心不代表所有人),当然,久而久之也习惯了。

只是好在还有一份学习的心,多年来自得其乐,于是也获益良多。比如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下,不知不觉,我开始有了性别视角,关注女性发展与生存环境,关注现实问题并因持续思考而进步。我还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朋友,在逐渐打开的视野中了解不同行业的规律以及可借鉴的经验……我曾经想过,纵然将来或许会有桃李满天下的那一天,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记忆和最有价值的改变,都在这八年。

当然,在我要转行这个消息传出后,我的周遭一片哗然。

很多朋友真心觉得高兴——因为了解,便觉适合。也有人觉得我脑袋进水了——孔孟之乡官本位思想本就严重,记得当初我放弃在他们看来“油水”颇多的政府口公安机关,选择去党委口清水衙门工作的时候,他们也曾觉得我的脑子进了一次水。而这次干脆放弃多么难考的省直机关公务员岗位,尤其放弃的还是一个目前看来前途很不错的机关与职位……却选择做一名普通教师?!两次相加,我猜,不止一个人会觉得,我已经被大脑里的水淹死掉。

其实,真相是,我只想多一点自由时间,看点自己想看的书,写点自己想写的文章,思考一点想思考的问题,陪一陪我想陪的人——我无数次对呆哥说过,这些年,我很努力地挤时间写作,却再也挤不出更多时间看更多好书,等有时间了,我要把囤积的那些好书一本本读完,专注笔记;不能再拖稿了,要把出版合同尽可能地按时履行,不仅是给这些年积攒的提纲一个成文的机会,也算给翘首以盼这么多年的读者一个交代;工作多年,积攒的问题也有一些,要梳理一下思路,给这些问题一个自圆其说的答案,并与感兴趣的人分享这些粗浅心得;坚持锻炼,再学习一些自己真正想学的课程,同我的女儿和儿子一起寻找生活的乐趣;多陪陪孩子们,他们的成长如此迅速,我再不舍得都拦不住,如果能用白天的时间写作、授课,晚上和周末就可以全无挂念地陪他们;还有年底就有通往家乡的动车了,我终于可以常常回到蔚蓝的海岸线上,带着孩子们,回去看他们的外公外婆,承欢膝下。

以及,在艺术学院兼职授课的这几年,我和我所带专业小组里的孩子们再次成为很铁的朋友。我带他们看外面的世界,听他们兴奋的感喟,甚至人手一瓶喜力,星空下谈谈对未来的期许。2014年夏,我为新版《纸婚》修订书稿,看到顾小影老师坐在课桌上给学生上课的那一节,突然忍不住微笑——九年过去,我读研时教过的学生们还有人坚持在教师节发祝福短信,而我已不再坐在课桌上侃侃而谈,嗯,我只是改成在课堂上发零食开茶话会而已。

是的,那一刻,我是快乐的——传道授业得到认同的时候,为人解惑得到信任的时候,感染一群年轻人同我一起殚精竭虑想策划的时候……我希望,带给你们勇气、力量和不服输的精神。我想告诉你象牙塔外的模样,想分享那些关于文字的经验,想和你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无论是学业、写作、思考还是其他。

我想站在你前面,带你看世界,然后走到你身后,送你去远方。

是的,以上,就是我所有关于“放弃”的原因。我经历了一场很多人难以理解的转变,那是因为我很清楚我想要什么。我目标坚定、脚步踏实,我不是多么天赋异禀的作者,也不是堪称学富五车的老师,甚至不是最为耐心细致的妈妈,但为了我爱的人与事,我愿意舍弃那些浮华处诱人的光环,一点点学习,慢慢进步——哪怕从头开始,也在所不惜。

至于未来,路还长,咱们好好走,慢慢来。

我想站在你前面,带你看世界,

然后走到你身后,送你去远方。

谈恋爱,就是谈一场志同道合的“趣味”

谈一场志同道合的趣味,包括初相识时的彼此好印象,以及后来漫长的时日中,渐行渐珍惜的相互迁就、慢慢理解、试图融入、发现意趣,还有在这样互相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渐渐趋同的“三观”、共同前进的步伐以及相互支撑的底气……倘若如此,那么,这便是当时代走到今天,更靠谱一些的“门当户对”了。

“世界读书日”之后的那个周六,应团市委之邀去给一场叫作“书为媒”的青年众筹交友图书馆项目——俗称“相亲大会”——做嘉宾。

若放在以往,我多会婉拒。但偏偏这一年,是我自己结婚十周年。

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济南经十路边的一间咖啡馆里,读研二的我跟还是个职场新鲜人的阿呆哥面对面坐一起,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突然想起我的西方美学专题老师是对面这人的师兄,就随口问:“你是学美学的?”

“是。”他老老实实地回答。

我在内心默念了一下“学哲学美学的都不是地球人都不是地球人”这样的祝福短语,又多问了一句:“那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他继续老老实实,“康德、王国维。”

我闻言老老实实地坐了五秒钟,沉默。

但这短短的五秒钟里,我思绪万千。

我奔腾的思绪咆哮着质问我:西方美学课上你最看不懂谁的书?康德!中国美学课上你最看不懂谁的书?王国维!这么BT的研究都做,这是多么BT的人生啊!不要沉默了,青年!拿出你的恶趣味来吧!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老师拖下水,“我的老师,某某某,是你师兄吧?他上课讲康德,我没听懂,你再给我讲讲?”

多年后回忆起来,我是多么后悔当时自己的恶趣味啊……因为,从那以后,对面这个人巴拉巴拉不停地讲,从康德、王国维讲到卡西尔苏珊·朗格,然后是《文心雕龙》王阳明……我说谁能给我块砖拍死我啊!

所以,首次相亲的后半截,就变成了我给他讲我们学生生涯中那些不靠谱的段子,他不停地哈哈大笑,我想到的竟然是:总算不用再听“康德”这两个字了……

多年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团市委书记听,她乐得一天能跟我提好几次“这就是典型的书为媒啊”“叶老师就是要嫁个懂康德的男人”……然后叶老师好心纠正:《纸婚》里说过了嘛,虽然康德我欣赏不来,不过第一次去该同志的宿舍,发现满架子书整整齐齐,质量还挺高,就想,为书卖身,也算是桩雅事了吧?

这一卖,就是十年。

十年过去,当年看康德的那个小伙子已经不怎么看康德了,而当年那个不喜欢康德的姑娘依然不喜欢康德。他们结婚十年,阅读书目逐渐发生变化,现在回溯,竟然还分割成了几个时间段,并自然与生活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

第一个阶段,刚结婚那两年,当呆哥已经是一名公务员的时候,我还是一名研究生。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增进文字材料水平,看的是我一眼都不想多看的《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我一边翻着各种文化产业类研究书籍写毕业论文,一边抓紧最后的逍遥时光看小说。那段时间我可真不待见他啊——看那么无聊的东西,挣那么一点点薪水,眉飞色舞地说起自己写的材料怎么怎么突破了……我心想除了领导还有谁看那些材料?至于生活,那些窘境基本都记录在小说《纸婚》里,除了冰箱里没盖盖子的米饭碗,其实还有放进冷藏室的冰棒和贴着制冷管放置的黄瓜……我们的“纸婚”基本就是一个没有生活常识的人天天被他媳妇数落,数落完了他媳妇自己还冤得要命,转身看看书桌上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政治书,真是发自内心地想打开窗全都给他扔出去!

直到不久后,当我自己成为一名公务员,当我也走上文字岗位,当我发现文字材料这种东西虽然无聊可想写好也很难的时候,你能想象我对呆哥产生了由衷的崇拜吗?同是调研报告或政论文章,我看看他写的,再看看我自己的……然后默默地把我那份塞进了废纸篓……

到这时,我渐渐开始明白,都说政治类文章是八股文,但依然有人能写好、有人写不好的缘故,其实除了对行业语境的熟悉,还有对行业知识的积累,甚至是对政治、社会问题的认知——简言之,你只有站在足够的思维高度上,才能用足够深入的方式思考问题。

对于在基层和省直机关都工作过的我来说,暂时不太缺乏对“百姓话语”的了解,而是缺乏社会层面的宏观认知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深度。以及,这不仅是公文写作的支撑,也是我写作话题类小说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所以,渐渐,在文学作品之外,经由呆哥推荐,我开始看很多以前不怎么涉猎的书籍,关于社会阶层分析、民主政治论述、专题调研报告、金融经济动态……渐渐,卧谈会的主题从数落对方的不顾家,转变为对某个问题的感想、对某本好书的推荐。

也是渐渐,我在工作中的想法越来越多,这些想法促使我对相关问题加以关注、不断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工作领域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也对这个世界有了越来越客观的认知,对自己的写作方向有了越来越清晰的定位。

直到几年后,当孩子们渐渐长大,我不再颠扑于尿布和奶瓶间的时候,我终于从“被推荐读书”的角色,转变为我们家的图书采购员——在每年N张的图书订单上,有叮咚的绘本,有我一直在读的纯文学作品,有做分析要用的各类畅销书,也有很多可能不够畅销但的确是好书的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书籍……当呆哥案头90%的书是由我采购并经常因为书目选得好而获得表扬后,最直接的变化是:我们的“三观”变得越来越一致。

到这时,琐碎生活中的小口角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重要,因为转眼就会被忘记。能记得的,反倒是彼此对同一问题相同的看法、类似的解决办法以及在困境中互相开导的支撑,与坚持一起走过的勇气。

这不是“秀恩爱”,而是婚姻或生活过程中,漫漫成长路上,一点渐渐生成的领悟,包括感激。所以,在“书为媒”的活动现场,我才说:与其说两个人在一起谈恋爱,不如说,是在谈一场志同道合的趣味。

有趣的是,我身边的朋友,大抵都是一群幸福感较强的人——我们一起喝下午茶,有时候会聊到彼此的婚姻或者家庭。

我闺密周阿宝的先生是位在大型国企做中层的青年才俊。才俊穿上工装就是白领骨干精英范儿,晚上回家脱了工装就趴在桌前玩变形金刚、遥控机器人或者小兵人。周阿宝对他这种永葆童心的状态哀叹了几年后终究还是见怪不怪了,反倒是每逢《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上映的时候,只要有空,便会陪她先生一起去看零点首映。而她先生晚上应酬结束后回到家,会换上运动装备陪她去暴走,有时候也提前订好场地,两口子一起去打羽毛球……运动什么的其实常常只是载体,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起走走、一起聊聊,谈谈运动的心得,说说职场的困惑,扯扯突然想起的八卦,也给偶尔发生却是谁家都无法避免的各类误会一个相互理解的机会。

还有个朋友小蔡老师,科班出身的中学美术教师,业余喜欢拍照、画画或手工。自从认识她,每到换了新发型或者买了漂亮裙子,我就恨不得长在她身上,不停念叨“蔡蔡老师你什么时候有空给我拍好看的照片放书里放海报上,还有我要换头像”……直到有一天,小蔡老师在海边游泳的时候,价值数万元的摄影设备和手机被偷了个精光。作为她的忠实粉丝,我们几个好友都惊呆了。然而最令我们吃惊的是她先生在短暂纠结后说的一句话:“咱家的存款也不多……还是先买相机吧,这个每天都要用,至于手机,随便买个能打电话的就行了……”比互相埋怨和“事后诸葛亮”更可爱的,是你知道对方最在意什么,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理解——而往往,建立在认同志趣基础上的宽容,才是生活中最美的督促。

至于其他人,我的编辑和她先生的工作都跟出版有关,一个策划图书、一个营销图书,忙起来的时候轮番带孩子,因为彼此懂得而少了很多的抱怨;另外两口子一个喜欢做蛋糕一个喜欢吃蛋糕,业余开了个私房点心铺,她家先生化身送货小哥每天下班后骑着电动车穿越城市去送货还自得其乐;还有两口子喜欢养小猫小狗,目前家里有五条狗、七只猫,据说打算一起拍部跟宠物有关的微电影……

就好像永远分不清“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其实究竟是“因为走近而相近”,还是“因为相近而走近”,这也是个挺复杂的命题——大千世界,有形形色色的爱恋就有形形色色的发生原因与相处模式,相同趣味并不是百年好合的保证,但它的确是为恋爱也为生活加分的重要因素。

没有人能承诺你一场天长地久,甚至初相识时也未必有充足时间了解彼此真正的志趣所在。但,人生是条挺长的路,就算以后结了婚有了孩子,谁说恋爱就不能谈一辈子?

因为,谈一场志同道合的趣味,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包括初相识时的彼此好印象以及后来漫长时日中、普通生活里,渐行渐珍惜的相互迁就、慢慢理解、试图融入、发现意趣;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还有在这样互相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渐渐趋同的“三观”、共同前进的步伐以及相互支撑的底气……

倘若如此,那么,这便是当时代走到今天,更靠谱一些的“门当户对”了。

大千世界,有形形色色的爱恋就有形形色色的发生原因与相处模式,相同趣味并不是百年好合的保证,但它的确是为恋爱也为生活加分的重要因素。

你相信“爱情”吗

倘若那个人,他也感念所有你予他的时光——他知道你的辛劳,肯定你的奋斗,愿意在你迷茫的时候出谋划策、在你痛苦的时候竭力开解、在你欢乐的时候倾听分享……哪怕他永远学不来浪漫,也无暇分担太多家庭劳务,但,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

2015年9月9日,我和呆哥结婚十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是我曾经规划过很久的日子——从六年前开始,我就对定居澳大利亚的闺密说,等我十周年结婚纪念的时候,我想办法凑足两周假期,和呆哥一起去看你。到时我们一起去大堡礁潜水吧?我们去歌剧院听歌剧吧?还有你婆家的游艇,开出来给姐办个Party吧?

闺密欢天喜地地等了六年。

这六年里,我们隔着一条赤道,各自有了一双儿女。

从理想到现实,她给我留言:我贷款买了间大点的房子,你来的时候带上孩子们,有地方住。原定的一些项目不适合小朋友,来了再说。

我前阵子给她回复:呆哥的护照办不下来,你看等呆哥退休再去找你玩的话,你的House会不会变得更加奢华一点给我住?

她郁闷地回了我几个字母:GUN!

还有家乡的好友,从三年前就听我念叨:我们葡萄酒城长大的姑娘,一定要去酒庄里做个纪念日活动,带上孩子,一起摘葡萄、踩葡萄、酿葡萄酒,傍晚时分在观景平台上来个BBQ,晚上看酒庄广场上点燃焰火……好友兴致勃勃地提议是否可以做成“二婚”典礼,被我喷了一脸水。

但不妨碍好友坚持不懈地惦念了三年。

三年里,我换了工作,从大机关里的小公务员变成“有寒暑假”的人民教师。我以为在时间安排上会更加自由,但现实告诉我:不讲课的时候,还要备课;不备课的时候,还要研究课题;不研究课题的时候,还要读书;不读书的时候,还要写作;不写作的时候,还要做一系列策划项目……而做所有这些事情的时候,还别忘了对内陪伴孩子、做饭打扫,对外相约朋友以及参加一些无法推辞的社会活动。

充实,是忙碌的充实;快乐,是充实的快乐。

于是,关于纪念日的规划,活生生从跨国奢华海岸度假或海滨城市葡萄酒庄焰火晚会,缩水为“现代化新济南夜景观光”一次。

真的——2015年春,就在我努力想要挪出时间至少也得捯饬个周边国家“全家邮轮行”时,呆哥告诉我,作为一个连周末都没有的人,他是不会有五天四夜假期去坐邮轮的。他特别诚恳地建议我还是在市区内折腾一下就可以了,他会争取把晚上十点的下班时间提前到七点,所以我最好是把折腾范围控制在市区二环以内。

我连叹气都省了,翻翻白眼开始琢磨济南市区内还有什么活动可以执行。最后还是看见某影视大鳄结婚二十年纪念照获得了灵感——照片里的男人女人都不再年轻,但因为身后站着的漂亮女儿和膝上坐着的可爱儿子,反倒让整张照片显得和煦温暖。

我对呆哥说:“我们去拍一套婚纱照吧,还穿十年前那样简单样式的婚纱或礼服,但多了儿子和女儿,想必会很有趣。”

呆哥同意了。

于是,2015年夏,我在微信上给开摄影工作室的朋友们广撒“英雄帖”,大意就是“姐和姐夫结婚十年了,竟然还没有离婚嘿嘿,必须拍个全家参与的婚纱照与十年前进行对比,有意者请留言”云云。随后朋友们从市区二环以内各方位发来贺电,表示“结婚纪念日前任何时间都可预约拍摄,加紧给你修图,纪念日当天不耽误你微博、微信晒图秀恩爱”。

我心满意足地想:看,总还有那么一项计划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也就在这时,曾经合作过的某电视台栏目组找来了。

最要命的是,这次,他们的项目又让我心动了——档期很紧张,但从策划团队的组成能看出来,这次合作过程中一定能够学到许多有趣的新技能。所以,在与编辑重新调整了新书出版节奏后,我趁孩子们去外婆家度假,迅速收拾行装进驻摄制组。从前期的选择拍摄地开始,到开机后跟组拍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和一群很可爱的合作伙伴一起,上山下乡,披星戴月。头脑风暴的时候忍不住还是想起了我求而不得的海岸游或葡萄酒庄之旅,于是最终定稿的综艺剧本里,嘉宾们在葡萄酒庄里摘葡萄、踩葡萄、酿葡萄酒;在海边放声歌唱、坐船出海……

第一次看后期粗剪出来的片花时,我似乎看见自己关于纪念日的梦想,用另一种方式,变成现实。

再后来,九月初,节目杀青,我回到济南开始参与后期制作——忙忙碌碌地直到结婚十周年纪念日前一天,我才想起那套“折腾在市区二环以内”的婚纱照,竟还遥遥无期!

最彪悍的是,我看看课程表,纪念日当天我有六节课。按照下午四点多下课计算,从位于郊区的大学城赶回市区,途经幼儿园接上孩子们,应该已经到了五点半。说好的婚纱照一时半会儿是没空拍了,大餐什么的,提前订好位置应当还能实现吧……

我们的十周年,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缩水中,演变成一顿晚饭。

为了这顿仅剩的晚饭,我选择去一间很不错的西餐厅订座位——再简单,生活也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比如在精致的、专注的小环境里,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来吃这顿饭,谢谢大家可以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我想,一些感念是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相互获知、彼此影响。

结果上楼时电梯中途停一下,大家就临时修改了就餐计划——西餐厅楼下是一间地道的淮扬菜馆,呆哥想去吃家乡菜。我一想,也行啊,就是把法国范儿文艺片生生扭转成央视一套励志片呗!煮干丝、蟹黄包,搭上花雕酒,别有风情。

待到菜齐了,我敬呆哥一杯酒,告诉孩子们,要感谢爸爸十几年前一边吃着炒咸菜拌米饭一边艰辛求学,才得以跨越省际考到济南。又一直坚持学习,才被妈妈崇拜,然后爸爸妈妈结婚,才有了你们。

五岁半的女儿置若罔闻:“妈妈,我要吃米饭!”

三岁半的儿子熟视无睹:“妈妈,我也要吃米饭!”

其实,生活只是一部肥皂剧好嘛……

那么,你相信“爱情”吗?

这么多年来,讲座中、课堂上、私信里,多少读者问过这个问题,我已经记不清了。

其实,哪怕我写了那么多年小说,我也一直搞不清楚。十年前,认识这个人的时候觉得很聊得来,渐渐发现一些生活细节很投契,再后来很想生活在一起,索性领了结婚证两人搭伴玩得挺开心,四年后很想有个孩子揉搓一下,于是就有了女儿,过一年意外降临一个儿子也欣然笑纳,此后生活里除了孩子的笑声哭声,其余也不过就是墙纸翘了你记得粘、水龙头漏水你别忘了修,我四点半去接孩子你甭管了,晚上回家吃饭吧我做虎皮尖椒……这些,算不算“爱情”?

十年,原本就不太适应“我爱你”,现在更只喜欢那句“你辛苦了”。

而倘若,那个人,他也感念所有你予他的时光——他知道你的辛劳,肯定你的奋斗,愿意在你迷茫的时候出谋划策、在你痛苦的时候竭力开解、在你欢乐的时候倾听分享……哪怕他永远做不到随叫随到,学不来浪漫也无暇分担太多家庭劳务,但,世间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

我自知不漂亮、不温柔,没有D罩杯的诱惑,只有青春期的痘印,即便这世间真有深情多金的霸道总裁,打死他也不会爱上我。

所以,眼前这个动不动就跟人显摆说“我对象刚写了本书”“请关注我对象的电视剧”的呆子,多好啊,十年过去他竟然还在喜欢我。

十年了,谢谢你。

十年,原本就不太适合“我爱你”,

现在更只喜欢那句“你辛苦了”。

读书的用处与更好的自己

关于“好书”的定义,我想,未必一定是大部头——哪怕是那些浅显小文,只要能给予阅读者以前行的力量或温暖的慰藉,我们的篮子里,便会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

最近,越来越多地被问到这样几个类似的问题——

读者问:你平时都读什么书?

一个朋友:白天上班累死,晚上带孩子累死,好不容易孩子睡了,哪还有力气看书?你都是什么时候看书,你不困?

还有个老同学,说:年轻的时候咱也是看过书的,不过现在这把年纪了,读书还有什么用?再说,好书也越来越少了。

我说巧了,我刚好从书上看来这么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在20世纪初,山东平原县一户农家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作《净化心灵的文字》。

多么精妙的比喻。

所以我想,坚持读书应该会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养成学习的惯性。那是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好像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一样,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读一本可以引领你去思考的好书,便会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生了锈,心里也空落落的。这时候倘若能有机会坐下来,用读书、思考的方式来塞满这种空荡,整个人便会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所以这种惯性带来的或许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角度。

二是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书读得越多,越容易觉得自己无知。而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整个人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会咄咄逼人,不会恃才傲物,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老话说“一瓶不响,半瓶晃荡”就是这个意思:瓶子满了自然晃不起来,反之晃得越高、越轻浮的,必是因为还有太大上升的空间。不信,看看那些被我们称为“大师”的前辈,看看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约略可见一斑。

三是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豁达从容。坚持读书,用心读书,心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越发想得开”。因为书里的世界太大,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自然也就有酒肉臭和冻死骨;有仁人志士的忠肝义胆,也自然有奸佞小人的狂妄当道……读书的过程中,好大一个世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最终,因为知道,进而思考,日益自省,才致淡然。要知道,是得真看开了,才能不拘泥于对某些小事或既得利益的追求,才能对一些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反对意见予以包容和尊重,这是大智慧。

以及,一个坚持学习的父母形象,对子女而言,本身就是最好的影响。毕竟,我们总不能指望孩子在父母玩游戏、打麻将的声音里,还能凝神静气端坐读书。

至于什么时候、在哪儿、怎么读、读什么书……我想,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吧?

当叮叮、咚咚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下班后的时间都是我自己的,就像《纸婚》里写的那样,我和呆哥各据一张书桌,晚饭后有三小时共同阅读或写作的时间。后来有了孩子,呆哥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忙,我们只好根据各自的时间调整阅读计划——晚上九点多,眼看着孩子们睡着了,我打开床头灯,拿出一本书,勾勾画画;晚上十一点,呆哥可能刚下班回家,所以他的阅读时间,是在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后到七点半出门去上班的这段时间里。

以及,因为有了那个叫作Kindle的神奇小物,旅途中、班车上的时光以及医院里、银行里等叫号的时候……都可以掏出来翻几页。越来越多的优质图书有了电子版,查英语或中文释义都变得无限快捷,真让人爱到心坎里。正在读博的朋友结婚,提前言明不收礼金不收礼品,于是我给他快递了一个最新款的Kindle过去,随后发一条微信:让碎片般的时间里,仍然充满阅读的乐趣;愿琐碎的婚姻生活,因共同的趣味而隽永延伸,百年好合。

所以,我越来越相信,只要想读书,见缝插针,总有读书的机会——我一点都不歧视电子书这种存在,它也并不影响我看纸书的节奏,毕竟,总有一些书是要坐在书桌前,一页页泛着墨香,静静读的;而另一些书,或许是“无缝阅读”时的填缝存在,但有的因醍醐灌顶事后买了纸书来收藏,有的捡几句顶精华的摘抄以保存,还有的永远存在于电子文本的格式但仅就阅读过程而言未必没收获……书,只要被读,便实现了它最本质的意义。

而读什么书呢——我的答案是“随便”。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对书籍意义的需求不同,选择的书目自然不同。越来越快节奏的社会里,出版的确变得越来越浮躁,于是越来越多的休闲文学、快餐读物占据了畅销书市场。可是,对劳碌了一天、神经紧绷的人们来说,或浅显温暖,或神幻奇诡的文字最大的意义就是满足了人们对于“放松”的需求。至于那些心灵鸡汤、情感小说,以细腻的文字去抚慰人心,未尝不是功劳。更何况,随着全社会对阅读投以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本来销量一般的经典好书、海外引进的优秀读本、深度分析的社科读物……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好书,开始成为畅销书。

所以,我这样想:无论是大部头的深度凝练,还是浅显小文的点滴感触,只要能给予阅读者以前行的力量或温暖的慰藉,我们的篮子里,便会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

而所有那些在阅读中走过的日子,或许真的就是一个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肆意轻狂,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谦虚谨慎的过程——正如只要你踏实迈步,这世间便没有白走的路;同样,只要读的是好书,我们心里,便有了一只越来越干净的篮子。

愿你我都能有这样一只篮子,时常涤荡,直到成为我们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读书的过程中,好大一个世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最终,因为知道,进而思考,日益自省,才致淡然。

没有谁的生活可以被直接复制

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对方经受过哪些特殊的事件,对哪些问题有敏感而伤痛的回避,这些我们都不清楚,那么缘何指手画脚?毕竟,有些事,尤其是投注以感情才能经营好的那些事,并不是你用人生经验和理论逻辑就能征服的。

某日,我还在旅行途中,突然收到师妹的微信,问:师姐,如果当初没有你婆婆帮你看孩子,你还会要二胎吗?

我不禁抚额——自从国家放开单独二孩政策,甚至又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我这个“双独二孩”政策的先享者就变成了“心理咨询师”,几乎每过几天就有朋友或读者通过各种渠道来咨询:你真的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吗?你觉得两个孩子累不累?你是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的?我家没人帮我看孩子怎么办?周围很多人劝我生二胎我快要被烦死了……

现在,师妹也是如此。

她跟我抱怨:“截至今年夏天,我们家族中同辈人里,除了我都生了第二个孩子,于是七大姑八大姨还有老同事老邻居都给我妈说‘让你闺女快点生,两个孩子做伴特别好’。我妈本来还跟我说‘不再给你看孩子了’,但现在她被说服了,每天都要跟我念叨‘要生赶紧生,再晚就生不出来了’。可是我爸妈身体不好,带我儿子已经累到快吐血,没有能力再带第二个。我公公婆婆有自己的企业没空帮我带孩子。师姐,要是没人帮忙,也挣不了外快请不起育儿嫂,你敢不敢生二胎?”

我无奈,这个问题被很多人问过,开始时我还一个个回答某些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建议,但现在,我只想说一句:姑娘,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他们未曾经历,便不知道你的苦恼,所以针对你的生活而言,所有指手画脚,基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难道不是吗?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没有公婆帮我照看孩子,我幸而还有一个很靠谱的育儿嫂。若最初磨合期与育儿嫂之间互相不够知根知底怎么办?那我爸妈可以请公休假来帮我过渡一段时间。如果爸妈来不了怎么办?那我自己会请公休假,或在我产假结束前提前开始双方的磨合期,或短暂送孩子去我爸妈那里待几天,甚至我和我先生轮流抽时间,反正总会有办法。如果没有钱请人帮忙怎么办?对我而言这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我总归是有稿费的。

如果就是没有钱,更没有稿费怎么办?亲,这个可能性不存在,因为你说的这个,并不是我的生活。

每个人的困境是不同的。我的困境可能不是请育儿嫂的那每月几千元钱,而是“时间”——永远都不够用的时间。

作为一个职业女性,我白天要上班。作为一个家庭主妇,我不可能回避包括做饭、洗衣、清洁、收纳等在内的各种家务,可如果事事亲为,我哪还有时间陪伴孩子、阅读、写作,甚至进修?

所以,我把我的生活做了梳理和规划——我的确有点稿费,但也不是多么富裕的有钱人。我至今住着市区里二十年历史的二手房,因为房贷压力不算太大,所以可以请人来帮我照顾家政。又因为老房子多在市中心,所以上下班路上、接送孩子途中耗时都不多,让我能省出时间写作、尽量多地陪孩子们玩耍、给他们做几道他们认为只有妈妈做才最好吃的菜……总之,我想以一个“妈妈”和勉强算是个“作家”的身份,去做那些对需要我的人而言无可替代的事。

当然,如上所说,似乎生活有些太过轻描淡写了。事实上如果上文是脉络,那生活中还有很多细枝末节——比如因为儿子的突然降临而不得不推掉几个写作发展上的好机会,于是心疼、遗憾、发牢骚的时候;因为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太近容易交叉感染、争执吵架,还眼见他们联手把家里翻得像遭贼的时候;因为与公婆住一起,所以必然在生活习惯上有差异,却又因为方言沟通不畅而造成困扰和误会的时候……谁的生活是容易的呢?

我能做的,只是开动脑筋,协调、改善那些我能够协调和改善的问题,尽量规避更大的矛盾和风险,在属于我们自家的特定环境里,尽力用只适合此处的经验和智慧,过好属于我自己的生活。

所以同理,师妹,对你来说,那些劝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他们不晓得你公婆的忙碌和你父母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不理解你今年要评职称所必须承担的工作压力,他们没有在你的困境里生活,甚至他们从自我认知出发,也根本不认为你的困境是“困境”!

他们太笃定了,而偏偏孩子这种小生物又的确有他(她)有趣的一面,所以这种带着幸福感的笃定很容易感染你的母亲,让你母亲渐渐忘记了自己身体不好和你工作压力过大的事实,在没有想出解决办法之前只沉浸于对幸福单方面的美好想象中,却忘记了,生活的琐碎从来都是叠加式的——压倒骆驼的,并不是最后那根稻草。

故而,我的建议是,师妹,你应当做好和你母亲之间的沟通,明确她的认知、她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程度、她对多一个孩子之后你们彼此生活改变上的承受力。她要知道自己的困境、你的困境,如果有相应的解决办法,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没有,还请慎重!

同样,所有那些问过我相似问题的亲,如果还没有具备“一碗水端平”的心态,或因为自己的某些童年记忆而不相信“一碗水端平”的可能性,请慎重,毕竟很多时候,行为来源于确信;如果觉得自己经济负担不了,可能因此大幅度降低生活质量,请慎重,因为很多时候真的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调整生活中的不甘与归咎;如果担忧于自己没有足够精力陪伴孩子,给他(她)更好的照顾,请慎重,因为在你规划好自己的生活与思路之前,一个匆忙而至的孩子可能会令你更加手忙脚乱,更没有规划自己的时间与想法……

我只是庆幸,所有这些问题我都曾面对,却终归一一化解。于是,在走过一段很辛苦的路之后,在我家咚咚姐姐与叮叮弟弟如今完全就是彼此需要、彼此关照的生活中,感受到200%的责任,也感念200%的爱。

但,不管怎么说,这只是我的生活,不是所有人的。

所以,我告诫自己,感到多么幸福也不要竭力劝说别人生二宝——因为所有那些由两个孩子带给我的无限欢悦,是在属于我的这种情境里,通过我自己的方式,走过各种压力后才拥有的幸福。我可以分享一些快乐的片段,甚至写过一本书谈及自己要二宝的原因与心得还销量很不错,但这并不等于所有家庭、所有女性现阶段都具备生二宝的基础条件。

正如多年前呆哥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他很难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课堂上,一位教授说:“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实际上,己所欲,亦要慎施于人。”

呆哥说,在人生观的形成阶段,这句话影响了他很久。他开始知道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未必是适合别人的。所以他会庆幸自己所拥有的,也会给真正感兴趣的人以经验分享或建议观点,但他不强加。

他告诉我: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对方走过什么样的路,经受过哪些特殊的事件,对哪些问题有敏感而伤痛的回避,这些我们都不清楚,那么缘何指手画脚?

当然,愿意指手画脚的人,除了刻意炫耀的,还有一部分是真的用心良苦的,他们说:我是为了你好。

比如生二宝这件事,所有的理由看上去都很有道理:年龄大了以后想生都生不出来了、两个孩子年龄差再加大就更没法一起玩了、年轻时候经济上都困窘以后总会越来越好的……

这就好比父母为了孩子好所以极力劝说孩子要考公务员啊足够稳定、丈夫为了妻子好说亲爱的你就在家做全职太太多幸福呢别人求都求不来、老师为了学生好说你自己选的课题别做了还是跟我做一个系列吧这样的话写完就能一起出本专著……

我相信所有这些诚意,也相信所有据此选择人生道路的人是怀揣着认同与期待的,但你确定眼前这个人,他(她)喜欢并能承受你的这份诚意吗?

毕竟,有些事,尤其是投注以感情才能经营好的那些事,并不是你用人生经验和理论逻辑就能征服的。

因为“感情”,它是私人化的。

就让我们活得“自私”一点吧。这有什么不好?毕竟,我们总要先弄明白自己的生活,才有可能在提升幸福感的过程中,带着微笑与确信,去迎接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麻烦,甚而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

我很庆幸,在“别人的老师”“别人的女儿”“别人的妻子”“别人的妈妈”等身份之外,首先,我是我自己。

愿你如是。

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对方走过什么样的路,经受过哪些特殊的事件,对哪些问题有敏感而伤痛的回避,这些我们都不清楚,那么缘何指手画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