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积善成德

一代水圣李仪祉 作者:高鸿 著


3、积善成德

一个关键的人对家族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人也许没有文化,没有地位,但只要有远见和胆识,以及宽厚,以及仁爱,便可以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李仪祉的祖母无疑便是这样重要的人。

仪祉听祖母说,他们原先同对门本家没有分家的时候,祖父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祖父名智盛,伯祖父名智成,叔祖父名智信。伯、叔祖父,他都没有见过。兄弟三人本来处得很好,家业在村中也算最盛,大家都很羡慕。然而自从伯祖母去世,伯祖父续娶了渭南郭氏,家中从此便进入了多事之秋。

仪祉的祖母系出尧堡王氏,她虽未进过学堂,却才艺兼备,通情达理,宽厚仁慈,做事公允,处事果断。在仪祉的心目中,祖母集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于一身,是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杰出典范,也是他所见到的中国女性中最好的了。祖父性情敦厚,为人善良,富有孝心,得仪祉祖母内助,家业乃得兴旺,实为三生有幸!

那时候,仪祉的伯祖父有一个前房儿子,即大伯父。伯祖父续娶的渭南郭氏生一子,即四叔父。大伯父生了两个儿子,一家人都到他家来了。

自从郭氏来到李家,仪祉的伯祖父性情大变,待两个兄弟,再不念以前的手足之情,而是一味的刁钻刻薄。仪祉祖父每天只知道在地里做苦,祖母胸襟坦荡,与人和善,更是能够容忍。那时候,仪祉的大伯父、伯父及父亲都跟着一个先生读书。大伯父生性木讷,比较笨,人又懒惰,不求上进。伯父及父亲勤奋好学,刻苦用功,与大伯父形成鲜明的对比。先生常说大伯父没出息,不如两个兄弟好。伯祖父知道之后,一怒之下立即便停了儿子的学,不让他读书了。

伯祖父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学罢了,他还大吵大闹,赶走了先生,令仪祉的伯父和父亲也无法上学了。祖母什么样的冤屈都可以忍受,唯独孩子读书一事,决不屈服。无论如何,她也要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上学的。然而先生被伯祖父赶走了,祖母没有办法,只好送仪祉的伯父和父亲到尧堡王吉庵先生那里去上学。王先生博学多才,为人和蔼,见仪祉祖母非常热诚,两个孩子又勤奋好学,特别高兴。伯祖父知道后,勃然大怒,认为祖母违抗了他的意旨,声言谁也上不成学。王先生知道后,念在仪祉祖母及两个勤学好问的孩子份上,情愿不收伯祖父家孩子的学费。即便这样,他还是骂骂咧咧,摔盘子摔碗,令一家人不得安宁。后来,三个孩子的学费祖父不但都出了,并且每日推车子卖瓮,供给他们伙食。

仪祉祖母原以为这样可以相安几日了,谁料伯祖父在后妻的挑拨下,无风兴浪,不断寻找事端。家里的鸡被后妻偷偷吃了,伯祖父前来找仪祉祖母兴师问罪,祖母就赔他一只鸡;后妻和面不小心把瓦盆掉在地上摔了,说是祖母在院子咳嗽了一声,让她受惊了——前来闹事,祖母于是就赔他一个盆子;后妻感冒卧床,说是祖母诅咒的结果,于是恶言秽语,整整骂了好几天!祖母常说:吃亏是福,爱占便宜的人,往往吃的都是大亏——人在做,天在看呢!所以她不愿与那样的人一般见识,任凭伯祖父无理取闹,泰然处之。仪祉知道,这样的气量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何况她还是个女流之辈啊!后来他还发现,吃亏的人活得轻松,活得洒脱,心态平和。他们实际上用乐观和诚信赢得了众人的敬佩和信任,极端自私的人则只会使人避而远之,不屑一顾。后来,李仪祉悟出了一个道理:经常吃亏的人既非软弱可欺,也非胆小怕事,因为他们具有宽厚的人品,礼让的美德。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

——祖母便是这样豁达大度,胸怀宽广的女人。

然而,大荒年来了!

那是一个要命的荒年。关中地带三年没下一场透雨,田地干旱皲裂,庄稼成片枯死,颗粒无收。各村饿死的人有一大半,许多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悲剧!到了光绪三年,地里索性连草也不长了,树都没皮了,全被人扒光了……走在大路上,到处是饿死的尸体,屡见不鲜,一村一村完全死绝的,也不知有多少……

由于祖父祖母勤俭持家,胼手胝足,栉风沐雨,辛勤耕耘,李家一大户在正常的年月还是可以丰衣足食的。荒年来临之际,仪祉家里还有存粮七八十石!这些粮食可以救活多少人的性命啊!然而大伯祖父不但不允许周济别人,连自己兄弟也不管了。他们一家自己吃饱,每天分给祖母一茶碗麸面,做些面汤,一家六口人分着吃。由于连日饥饿,仪祉的祖父身体极度虚弱,以致躺在床上不能起来。仪祉的父亲饿得走路跌倒,爬不起来。伯父眼看一家人将要饿死,央求伯祖父均给他们一点粮食,谁知大伯祖父非但不给,掂起铁箸劈头盖脸便是一顿打,伯父一时头破血流,差点回不到家……

祖母知道大伯祖父是不可能给他们粮食的,即是一家人都饿死了,他也不会管。祖父躺在炕上有气无力地说:“早知这样,我们应该给自己藏点粮食啊!现在咋办,难道一家人就这样眼睁睁都饿死吗?”祖母说暂时还不要紧,窑里还有一些枣子,能够救命的。

接下来的日子,祖母每天分给两个儿子几颗枣充饥,自己和祖父每人只吃一颗,再喝一些清得能照见人的面汤维持生命。谁料有一天,仪祉伯父或父亲吐的枣核让大伯祖父看见了,他立即打发大伯父拿着口袋来抢。仪祉祖父那些天已饿得人事不省,祖母一边侍病一边流泪,见大伯父气势汹汹而来,什么话也不敢说。情急之下,她用力将仪祉祖父摇醒,说:“窑里就这点枣子,都给他们拿去,两个儿子都要饿死了。”祖父有气无力地说:“你……把我扶……起来,给我手里一条棍!”祖父手握着棍,对侄子说:“丁亥,你敢进来……我就与你拼命……不然,你就把我打死吧!”大伯父见仪祉祖父怒目圆睁,奋不顾身要与他拼命,悻悻地离开了。

一家人的性命,就这样被那些枣子救了下来。

仪祉祖父祖母觉得兄弟们在一起实在过不成了,祖母提议不如另过为好,结果被扫地出门,每人仅带了一双筷子一只碗,从本户逃出,搬在对门的马房住。后来,荒年终于熬到头了,天下了雨,亲戚们主持公道,给他家分了些薄地,都是离家五六里远的山坡沟沿。没有牲口耕种,祖母于是在村里借了些粮种,带领一家老小齐上阵,拿着镢头去刨种,历尽艰辛,万般不易。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祖母也没有忘记督促两个儿子读书,一伺情况好转,便令两个儿子重拾学业,走进学堂。后来仪祉的伯父李仲特及父亲李桐轩同时中了秀才,大伯祖父因妒成仇,决定伺机报复。

忽一日,仪祉的叔祖父因病而亡。他没有子嗣,大伯祖父硬说是仪祉的伯父及父亲将他叔父害死的,并告到了官府,督促官府将两个侄子抓了起来,刑事拘留。后来,官府将仪祉的父亲放回,伯父坐了多天监狱后,也被释放了。县官说这么两个文弱的书生,哪会杀人啊!何况又没有证据,原告口说无凭,于是将案子批驳不准,将人放了回来。

大伯祖父见栽赃不成,心中仇恨的火焰愈烧愈烈,他把一腔愤怒都倾注在仪祉祖母的身上,几次前来寻衅闹事,甚至对仪祉祖母大打出手。

伯祖父多次无理取闹,犹觉不解恨。特别是一想到仪祉的伯父和父亲双双考上秀才,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成器,他认为这些都是仪祉的祖母造成的,因此对她耿耿于怀,铭心镂骨。

一天上午,伯祖父发现仪祉家里人都出去了,于是便藏在他们家门外,看见仪祉祖母出来喂猪,突然窜出来,从后面双手扼住仪祉祖母的脖项,想把她掐死。仪祉祖母拼命挣扎,大声喊叫,正好邻家有人经过,大伯祖父一溜烟便跑了。

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大伯祖父没想到,自己的苦日子很快便到来了!

那是几年后的一个冬日,大伯祖父出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于是便瘫在了炕上,生活无法自理。那个续妻郭氏伺候了几天便失去耐心,索性将他抬到牲口圈旁的破房里,每天令大伯父给端一碗饭,够不够也不管。大伯祖父吃喝拉撒都在炕上,屋里污秽不堪,不能靠近。郭氏被薰得吃不下饭,于是令大伯父将自己的父亲扔在了村边的一间破房里,记得了给吃上一口饭,记不得了几天也没人管。大伯祖父生不如死,夜里发出瘆人的叫声,令村人不安。这样挨到春天,人已瘦得失了形,样子十分可怕。

那个郭氏自从把大伯祖父转移到外面以后,更是不闻不问,每天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快活得不得了。后来仪祉的祖母实在看不惯,于是带去了吃的,并把屋子收拾了一遍。谁知这件事让郭氏知道了,指着仪祉祖母的鼻子骂她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纯属丧扬她的名声!仪祉祖母听了虽有些冤枉,但仔细想她就那样的人了,何必认真计较?那时候仪祉的伯父和父亲已经结婚了,祖母于是就乘着夜色偷偷地带上两个儿媳妇去收拾屋子,并带去吃的东西。屋里臭气冲天,人很难进去,但见大伯祖父赤身裸体,浑身都是蛆儿……两个年轻的媳妇捂着嘴跑了出来,不愿再进去。祖母强忍着恶臭给大伯祖父清洗了身体,换上祖父的干净衣服,然后安顿他吃饭……大伯祖父终于良心发现,热泪盈眶。他大骂郭氏及自己的儿子不是东西,后悔自己听了女人的谗言,恩将仇报,错怪了仪祉的祖母……

几天后,他便死了,死的恓恓惶惶,惨状不堪。

仪祉的祖父和祖母买了一口棺材,安葬了大伯祖父。郭氏带着自己的儿子远走高飞,改嫁他乡了。

此后,仪祉的家里终于回归太平,生活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在李仪祉的记忆里,还有一位曾祖母,是祖父的继母。因为大伯祖父不愿意养活她,随着祖父祖母生活。虽然是继母,祖父和祖母对待老人孝顺极了,每天家里有好吃的先孝敬老人,即使在最苦难的日子,宁愿自己饿肚子,也不让老人受罪,把她当做自己的亲娘一样对待。每天晚上,祖父都会亲自来问安,看老人渴不渴,身上舒服不舒服。如果炕不热,添些柴禾才去睡觉。祖母更是经常给老人洗衣服,梳头,洗澡。老人在炕上不能动,祖母把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点异味也没有。记忆中曾祖母喜欢一只灰色的猫,仪祉没事的时候便同那只猫坐在曾祖母的左右,她抚抚猫,又抚抚他,样子很慈祥。

曾祖母去世的时候仪祉刚三岁,哭得悲悲切切,涕泪横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