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氏先祖的家训

中国三钱 作者:祁淑英 著


钱氏先祖的家训

钱氏家族是显赫的。然而,他们却是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其严格。或许是受到了钱氏先祖《钱氏家训》的影响。

1911年,我国旧历辛亥年的秋季,此时的黄浦江大潮,似乎比往年更加澎湃,更加威武,它象征着汹涌高涨的民主革命力量,向着垂死的清王朝的封建堡垒,发动着最后的冲击。

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在神州大地激起了巨大变化,两个月以后,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从此宣告终结。

就在亿万同胞欢庆大中华新生的时刻,一个小生命伴着锣鼓声来到人间——1911年12月11日晚,教育家、国学家钱均夫的独生子钱学森在大上海呱呱坠地了。这是钱家久久盼望的喜事!

钱均夫祖籍浙江省杭州市。在杭州一带,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钱均夫是钱镠的第三十三代孙。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曾有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出自这个家族。

当代,也有众多的政治家和学者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镠的后人不仅人才辈出,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在临安举办过数次钱王故里文化旅游节,五百多名钱王后裔在武肃王陵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

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镠临终前曾向子孙留有“心存忠孝,爱民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家训与遗嘱,这个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

据《十国春秋》记载,钱氏祖先武肃王钱镠留给后代的训诫,是一份极其严格的《钱氏家训》,这份《钱氏家训》在钱氏家族留传了三十多代。这份《钱氏家训》是钱氏家族的守则,也是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钱氏先祖的遗嘱总共十条:

第一,尔等要心存忠孝,爱民恤民;

第二,凡中国之君,虽易异性,宜善事之;

第三,要度德量力,而识事物,如遇真君王,宜速归附,民为贵,免动干戈;

第四,余理政钱塘五十年如一日,孜孜兀兀,视万姓三军,并一家之体;············

第七,多设养济:,收养无告四民,添设育婴室,稽查乳媪,勿凌杀幼童;第八,吴越境内绸绵,教人广种桑麻,教人开辟荒亩,求得岁岁丰盈;第九,吾家世代居衣锦之城郭,子孙后代莫轻弃我祖先;第十,吾立名之后,在子孙少续家风,以明礼教。

《钱氏家训》共分四个部分,其个人部分这样写道: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三省勿忘,程子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洁;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其家庭部分这样写道: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门闾,须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礼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据说,在钱氏家族,当新生儿诞生时,总要将全家人召集一起,释读先祖留下的这份《钱氏家训》。这个古今传承的《钱氏家训》,永远是钱氏后人连绵不断的行为准则;他们的先祖,永远是钱氏后人传道不止的行为导师。

钱氏先祖武肃王曾统一两浙,保境安民,重视农桑,兴修水利,捍筑海塘,开拓海运,发展贸易。钱氏后裔,遍布世界五大洲,英才辈出。钱镠执掌吴越国以后,在五代十国之中是最为强盛的国家。赵匡胤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北宋时,消灭了八个国家,只有对繁荣发达的吴越国未敢用兵。

当时,钱镠的孙辈钱弘谨遵祖训,为了使生产不被破坏,百姓不遭涂炭,做出了明智的抉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匡胤为帝,由此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后人在杭州修造了“钱王祠”,以示纪念。北宋流传下来的一部《百家姓》,赵氏排第一位,钱氏排为第二位,足见大宋王朝对钱氏家族的推崇。

《钱氏家训》是钱学森少年时代的必修课,他从族训中得到的印象和认识,终其一生而起作用,乃至影响到他的行为和性格的方方面面。

《钱氏家训》,成为钱学森永远的规范和准则。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名家治。钱学森的祖父在杭州经营丝绸,钱均夫的青年时代就读于当时主张“维新”的杭州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当时,杭州富商章氏很赏识钱均夫的才华,将自己多才多艺的爱女章兰娟许配给钱均夫,并资助他东渡日本求学。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日趋没落的清王朝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民主革命的思潮纷纷登场。许多爱国志士四处寻找着救国奇术,寻求济世良方。钱均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与他的好友蒋百里一起东渡日本求学。他二人一文一武——蒋百里学习军事学,钱均夫学习教育学,以施展其“兴武救国”“兴教救国”的抱负。后来,钱均夫和蒋百里在日本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1910年,钱均夫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就在举国欢庆“中华民国”成立的大喜日子里,钱均夫喜得贵子。这在钱均夫的心目中可说是双喜临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