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了美国第一枚“下士”导弹
钱学森与他的同事合作设计了美国第一枚“下士”导弹,建造了美国最早的火箭发射台。为此,钱学森被称为美国火箭、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38年,是世界陷于动荡和混乱的时期。
就在这一年,希特勒出兵占领奥地利,并宣布奥地利为德国的一个“省”。意大利的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则宣布全力支持这个法西斯头子希特勒。
不久,德、意法西斯军队联合西班牙叛军占领了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
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蹂躏中国的华北并将战火引向中国南方。
就在这期间,在美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大萧条。
霎时之间,国际风云突变,大战的阴影,越过大西洋,穿过太平洋,笼罩着美国社会。
就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美国知识分子思想非常活跃。美国共产党在洛杉矶帕萨迪那区有一个支部,被称为“一二二”支部。
“一二二”支部是一个教授团体,成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个支部的外围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由于这些美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紧张局势表示出了强烈的关注,因此,他们更加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他们认为,马克思的方法论对于理解战争大有裨益。一向关心国际形势,关心民族命运的钱学森,便随马林纳等年轻朋友一起,时常参加这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活动。
这期间,钱学森接到父亲的来信,国家的屈辱,民族的仇恨,常使他义愤填膺。然而,使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朋友们,同情中国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在这个学习小组里,没有对中国人民的歧视和偏见,却有着对日本军国主义蹂躏中国的强烈仇恨。这里,可以自由谈论国家和世界大事,可以尽情抨击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这里,有的是温暖的友谊和广阔的胸怀。这便是钱学森参加这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初衷。为此,钱学森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他遭受美国当局的迫害留下了隐患。
他哪里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黑手早已伸向了这个为他所垂青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他哪里知道,这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是美共帕萨迪那区“一二二”支部的外围组织。
这期间,钱学森和马林纳在冯·卡门的支持下在帕萨迪那的阿洛约赛克,建造了一座发射火箭的实验台——这是美国最早的火箭发射台。它是火箭发动机实验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当时钱学森与马林纳提出的一个观点,对现代和当代火箭科学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具有奠基意义的贡献——他们早在1939年就预见到,作为载体推动力的火箭,需要三级,而第三级最后可以离开大气的阻力。如今,太空火箭(包括航天飞机)发射成功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超前学说。
钱学森与马林纳的火箭飞行研究,经过长期缺乏资金的艰苦奋斗之后,好消息终于传来了:由于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美国火箭的研究和制造开了先河,引起了美国当局的注意。当年的美国空军总长亨利·阿诺德来到阿洛约赛克火箭发射台,观看了他们的火箭飞行试验,认为应当支持这项超前事业的发展。
亨利·阿诺德这个西点军校出身的美国军官,被认为是当年美国的有识之士。
这期间,冯·卡门因患肠癌动了大手术,正在纽约休养。一天,阿诺德将军把电话打到了纽约冯·卡门病榻前。于是,冯·卡门和马林纳被邀请到了华盛顿,阿诺德和他们商讨,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之下,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协助美国空军发展火箭事业。
然而,美国空军总长阿诺德与钱学森等人从事火箭飞行事业的着眼点不同。阿诺德之所以重视他们的火箭飞行研究,是当时美国军事上的需要,也就是说,他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改善军用飞机的结构,怎样利用火箭帮助飞机起飞,并获得更高的飞机飞行速度等技术。这里包含了当时一般人对火箭这门科学幼稚的理解——“火箭”一词,在那时只相当于“喷射”的意思。而钱学森与马林纳进行这项试验,其着眼点却是非常广阔的。他们所追求的是使火箭的飞行如何到达太空的射程。他们理想中的火箭引擎,可以推动火箭飞出地球,以每秒11.2千米的速度飞入太空,从而探索宇宙。
遗憾的是,美国当局和科学家的想法产生了矛盾。当局想的是眼前的需要,科学家想的是未来的太空探索。好在有冯·卡门从中协调“火箭俱乐部”
与阿诺德之间的关系。阿诺德信任冯·卡门,而冯·卡门信任“火箭俱乐部”。
他认为二者可以兼顾,从而使“火箭俱乐部”的火箭飞行试验获得了较为雄厚的经费,为实现长远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由于冯·卡门从中斡旋,美国科学院于1939年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同意在加州理工学院建立火箭试验中心。
随后,美国军方又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射技术训练班,钱学森被聘请为这个训练班的教师。从此,钱学森开始与美国的陆海空三军技术人员有了接触。这个训练班的学生,后来多数成为美军从事火箭导弹工作的军官和工程技术人员。
1940年春季,德国在西线发动闪电攻势——
4月,侵占丹麦和挪威;
5月初,侵占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5月中旬,攻入法国本土;
6月,法国当局宣布投降。
此后,德国加紧侵略东欧各国;意大利乘机夺取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爆发了更大规模的苏德战争。
不久,英、法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在这种形势下,“火箭俱乐部”的几位美国青年应征参加了美国军队,走向抗击法西斯战争的前线。于是,“火箭俱乐部”不得不宣告结束。
然而,来自中国的钱学森仍然继续着他的火箭飞行研究。
1942年,盟军初步得到一个情报,说是德军在一个叫佩内明德的渔村附近,在研制一种叫作“V-1”的导弹。
这个情报在盟军领导层引起了不小的震惊,尤其是给盟军中最强大的美国当局的求胜希冀蒙上了一层阴影。要知道,在20世纪40年代初,“V-1”
如果装备了部队,显然是军事进攻武器中的一张王牌。
这个情报于1943年5月被证实。波兰的一位特工密告伦敦方面,希特勒的确正在佩内明德镇试制一种无人驾驶的喷气飞行物,这就是“V-1”飞弹。
同时还在试制一种火箭,后来称之为“V-2”。
根据这位特工提供的确凿情报,美国空军的一架侦察机把佩内明德镇的试验设施全部拍摄下来。8月,英国出动轰炸机轰炸了佩内明德,使德军的这个还处于襁褓中的导弹试验基地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德国法西斯的导弹试制推迟了几个月,为盟军赢得了时间。
德军试制导弹基地的发现,使美国军方人士想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原来那个“火箭俱乐部”的一些成员。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已经担任美国某军事研究机构顾问职务的冯·卡门教授,邀请钱学森外出散步。他们在一片绿草地上坐下来,冯·卡门深情地对钱学森说道:“钱先生,我准备推荐你参加一项军事研究项目,你大概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吧?”
1942年,钱学森(前左)与同学们在导师冯·卡门家的小花园中合影
钱学森凝视着停留在天空的一片白云,沉默了片刻,然后,对他所尊敬的导师说道:“对不起,请允许我考虑成熟以后再回答你好吗?”
冯·卡门理解地点点头。
自从那天同冯·卡门教授谈话之后,钱学森一直处在深深的思考之中。国家、民族的屈辱和仇恨,一股脑儿地涌上他的心头——中日甲午海战的硝烟、焚烧圆明园的火光、“八·一三”上海滩的血战、“七七”卢沟桥畔的枪声、南京大屠杀的血腥······这一幕幕民族悲剧,使他百感交集,忧心如焚。
三天后,钱学森向冯·卡门教授明确表示他同意导师的推荐。他想到,从眼前来说,帮助美国军队也是在参加国际反法西斯的斗争;从长远来说,掌握了这张王牌,回国之后,可以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为保卫神圣的祖国领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钱学森继续与马林纳合作,共同研究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发射这一重大的科研课题。
1943年11月,钱学森与马林纳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评论和分析》的研究报告。他们在报告中提出了美国第一枚导弹的研制方案。
冯·卡门教授在同钱学森、马林纳讨论了这份报告以后,进一步核实了报告的数据,附上自己的一份备忘录,亲自送交美国陆军军械署技术部。
1944年,钱学森担任美国火箭研究理论组副组长。这是他在美军试验基地参与美国最初的“列兵A”的发射试验
这份报告如同一支兴奋剂,给沉闷的美国军事科研注入了生机。五角大楼的首脑们互相传阅着报告的摘要,他们透过报告的字里行间,似乎看到了战争之神手中那银光闪闪的利剑,似乎看到了盟军对法西斯的威慑力量。
1943年2月,苏军歼灭了被围的德军精锐部队,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全线的胜利,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面出现了新的转机。穷凶极恶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为扭转战局,便把赌注押在新式武器上。6月17日,他下令用“V-1”
和“V-2”飞弹隔海狂轰滥炸英国伦敦。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导弹。但是,由于当时制导系统技术不精确,希特勒发射的导弹未能击中伦敦市区,而是落在伦敦市郊甚至更远的地方。有趣的是,其中一枚导弹由于制导系统故障,竟然在飞向伦敦途中掉头回飞,在希特勒避弹所的上空爆炸,把这位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头子吓了一跳。
尽管如此,德国的导弹还是把英国朝“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当然,也在反法西斯同盟领导层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美国当局连夜研究对策,寻求应付办法。最后决定,立即委托冯·卡门用最快的速度研制中远程导弹。
冯·卡门接受任务后,向钱学森、马林纳转达了美国军政当局的要求,并将德军“V-1”“V-2”导弹轰炸伦敦的情况向他们做了通报。经过研究,他们确定由钱学森负责理论组的工作。
对于导弹的理论设计,有个形象的比喻,叫作“龙头”。他们认为不抓龙头,导弹造不出来。也就是说,要制造导弹,首先必须拿出理论设计方案来。
这好比建造一座高楼,首先必须拿出一张图纸来。
这张图纸怎样拿出来?钱学森提名林家翘、钱伟长一道参与理论组的研究,由几个来自中国的学子,共同来设计这张图纸。
由于战时需要,美国当局只好放宽对侨民接触军事机密的某些限制,因此,钱学森的提名很快得到批准。有了林家翘、钱伟长的加盟,导弹理论研究工作进展很快。他们首先做了导弹分析,接着,又进行了燃烧室热传导与燃烧理论的研究,并将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提供给五角大楼。这期间,钱学森不断地来往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华盛顿五角大楼之间。
当美国五角大楼的将军们看到一份份研究成果时,情不自禁地搓着手,兴奋地大声说道:“干吧,现在轮到我们啦!”
由于钱学森等人卓有成效的工作,这项被誉为“美国导弹先驱”的计划,迅速被推上了研制轨道,一批“下士”导弹被制造出来,运往欧洲前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对付法西斯强盗的威慑力量。
可以说,美国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是由中国的钱学森、钱伟长、林家翘和马林纳合作,在冯·卡门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钱学森等一批中国的学子被称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不久,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航空喷气公司的顾问。毫无疑问,钱学森已经置身于美国军事科学的核心部位。
与此同时,钱学森意识到美国旧式的螺旋桨飞机飞行速度太慢,而且往往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不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运用空气动力学,运用数学领域的函数理论,出色地完成了螺旋桨式飞机改制喷气式战斗机的理论任务。从而,钱学森又把火箭飞行的研究扩展到了新的领域。所以说,钱学森又是美国空军实现从螺旋桨式飞机向喷气式飞机过渡的关键人物之一。
由于钱学森在战时的突出科研成就,二战期间,美国空军的火力系统得以大大增强。
毋庸置疑,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怀着对祖国国土沦丧的民族危机感,以一个反法西斯战士的高度热忱,致力于军事科学研究。在战争的高峰期,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午夜,甚至到黎明,第二天又连续工作,夜以继日,分秒必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空军在一次绝密报告中,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钱学森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美国专栏作家维奥斯特撰写文章,这样称赞钱学森:
钱对建造美国第一批导弹起过关键性的作用。他是制订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飞机向喷气式的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的长远目标挺进的关键人物······他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的科学家的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钱的工作被认为不仅对美国军事上的胜利是重要的,甚至对美国的军事未来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