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助人 其福必厚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自然界的气候规律是,气候温暖的时候就会催发万物生长,气候寒冷的时候就会使万物萧条沉寂。所以一个人如果心气孤傲冷漠,只会受到同样冷漠的回报。只有那些充满生命热情而又乐于助人的人,他所得到的回报才会深厚,福祉也才会绵长久远。
胡雪岩,名光墉,字雪岩。1823年出生于徽州绩溪。徽州多商,徽商遍布各地。受经商之风的影响,胡雪岩在父死家贫的窘境中,12岁那年,便告别寡母,只身去杭州信和钱庄里当起了学徒。
开始时,胡雪岩和其他伙计一样在店里站柜台,后来东家和“大伙”都觉得这个小伙计顺眼,就派他出去收账,胡雪岩认真操办,从来不曾出过纰漏,深得东家赏识。
有年夏天,胡雪岩在一家名叫“梅花碑”的茶店里跟一个叫王有龄的攀谈,知道他是一名候补盐大吏,打算北上“投供”加捐。
清代捐官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做生意发了财,富而不贵,美中不足,捐个功名好提高身价,像扬州的盐商,个个都是花几千两银子捐来的道台,那么一来便可以与地方官称兄 道弟,平起平坐,否则就不算“缙绅先生”,有事上公堂,要跪着回话。再有一种,本是官员家的子弟,书也读得不错,就是运气不好,3年大比,次次名落孙山,年纪大了,家计也艰窘了,总得想个谋生之道,走的就是“做官”的这条路,改行也无从改起,只好卖田卖地,托亲拜友,凑一笔钱去捐个官做。
王有龄就是属于后者,他的父亲是候补道,没有奉委过什么好差事,分发浙江,在杭州一住数年。老病浸夺,心情抑郁,死在异乡。身后没有留下多少钱,运灵柩回福州,要很大一笔盘缠,而且家乡也没有什么可以投靠的亲友,王有龄就只好奉母寄居在异地了。
境况不好,且又举目无亲,王有龄穷困潦倒,每天在茶馆里穷泡,消磨时光。虽然捐了官却无钱去“投供”。
在清代,捐官只是捐了一个虚衔,凭一张吏部所发的“执照”。取得某一类官员的资格,如果要想补缺,必得到吏部报到,称为“投供”,然后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候补。王有龄尚未“投供”,更谈不上补缺了。
胡雪岩认定眼前这个落泊潦倒的王有龄必定会翻转过来,大富大贵,只是火候未到,还缺一位帮他的贵人罢了。胡雪岩年龄尚轻,20出头,正处于多梦时代,他想象自己正是刚肠侠胆、救人危难的豪爽之士,虽算不上“贵人”,但手里尚握重金——那五百两未交给老板的银子,亦是助人成就大业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