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单亲家庭

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经济生活 作者:李开周


单亲家庭

叔梁纥去世早,孔子三岁就没了爸爸[1],跟着母亲颜氏生活,属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江湖故老相传,有两种孩子最能一鸣惊人:一种是小老婆生的孩子,像秦始皇、袁世凯都是;一种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像孟子、欧阳修、让内·笛卡儿、托马斯·莫尔,都是。这两种孩子,地位低卑,没人撑腰,历尽人情冷暖,尝遍世态炎凉,压抑最深,动力最大,改天换地的革命欲望最强。孔子既是小老婆生的,又在单亲家庭长大,一身兼具两种孩子的特质,所以更容易自力更生,更容易成才成名。当然,我并没有傻到坚信庶出和单亲就是创造伟人的必要条件,毕竟孔子只是一个不具备代表意义的小样本而已。

孔子跟着母亲长大,幼年时家境可能不是很好,所以他很早就出去给人打工,既当过会计,又当过管家,可能还亲自饲养过牛羊[2]。孔子如此自力更生,可作为有力旁证,证明叔梁纥没留下大片家业给他。

除了打工养家,孔子还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学习什么呢?学儒。

在孔子之前,“儒”本来是一种职业,类似现在的婚庆司仪,但比司仪多专多能。周朝人,尤其周朝贵族,特讲究,办什么事儿,都要讲一个“礼”,礼不是礼物,是规矩。譬如张三跟李四初次见面,搁现在,打个招呼,自我介绍,扯扯闲篇,不投机,各自走人;聊得来,喝酒吃饭,聊完交换联系方式,留下电子邮箱地址,很轻松,很自如。周朝人不这样,麻烦得很,张三见李四,无意撞见也就罢了,倘若正式去见,必须拿着礼物。拿什么礼物,得看级别:卿相见,牵一只羊;大夫见面,拎一只大雁;士相见,拎一只野鸡;平头百姓相见,拎一只野鸭[3]。礼物怎么送,也有规矩。譬如张三到李四家去,走到家门口,得把礼物横着捧到手里,大声说:“李四先生,我是张三,今儿个特来拜见您!”李四听见了,不开门,在屋里客气:“啊,原来是张三先生啊,您可是大人物,屈尊驾临,不胜惶恐,您还是先回吧,改天我去拜见您。”张三也在门外客气:“先生所言,愧不敢当,还请先生赐见。”然后李四接着客气,请张三回去;张三也接着客气,请李四接见。最后李四终于出来,见了张三手里捧的野鸡野鸭什么的,赶紧说:“您这礼物太贵重了,不敢接受,您还是拿回去。”张三跟着谦虚,说:“拿的礼物太少,太简陋,您别嫌少,还是收下。”客气再三,李四终于收下礼物,请张三进屋,聊完天,送张三出来,送到屋门口,俩人作揖;送到大门口,俩人再作揖。第二天,李四再把张三拿的礼物原封不动地送回去。这还只是见面,碰上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诸侯即位、天子登基,那规矩就更多,更繁杂,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还真搞不清哪个先哪个后。而儒,就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孔子对儒这门职业,打小就感兴趣,跟小朋友做游戏,别人玩捉迷藏,玩石头剪子布,他玩过家家,让其他小朋友扮宾客,他扮司仪,捏黄泥当礼器,丧事用多少盘子多少碗,喜事用多少盘子多少碗,他记得清楚,指挥得利落[4]

孔子讲,他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5]。怎样理解这句话,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家境不好,十五岁才开始上学。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十五岁才尝到学习的乐趣。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是指周朝官学里的大学,他十五岁已经上了大学。以上说法哪个正确,不知道,这里存疑。但不管这“学”是什么,孔子学的东西都是儒。换句话说,都是怎么给人当司仪。

儒有两种,一为君子儒,一为小人儒。小人儒,还是司仪;君子儒,气魄很大,不光当司仪,还要当王者师,不光把司仪当成生存技能,还要把它扩而大之,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武器。孔子多闻阙疑,不耻下问,他要做的,是君子儒。

[1]《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
[2]《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史记·孔子世家》:“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畜息蕃。”《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3]《周礼·大宗伯》:“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
[4]《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5]《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