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工资
孔子那个时代,中原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不是大米,也不是小麦,而是谷子。官方发薪水,以及计算人们的口粮,一般都用谷子也就是小米做标准。对于口粮,《周礼·地官·廪人》统计如下:“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意思就是说,一个成年人每月消耗掉四鬴小米,这叫大饭量;每月消耗掉三鬴小米,是中等饭量;每月只吃两鬴小米,属于很小的饭量。鬴,通“釜”。周朝一釜,是六十四升。周朝一升,是一百八十七点六毫升[1]。所以一釜相当于现在十二升,能装小米九公斤。周朝中等饭量的成年人每人每月平均吃掉三釜小米,共二十七公斤,平均每人每天需要零点九公斤的口粮。这个饭量,跟我们现代人是差不多的。
孔子在卫国官学教书,年薪九十吨小米,足够二百八十个人吃一年,够一个人吃二百八十年。这时孔子的寡母颜氏已经过世,孔子的孙子孔伋还没有出生,他的家属除了老婆亓官氏、儿子孔鲤以及孔鲤的媳妇之外,就没有其他人了。全家四口人,光算口粮的话,一年不过一千多公斤,孔子一年的工资,够全家吃上几十年。由此可见,卫灵公待孔子不薄,孔子在卫国官学教书拿的薪水不低。
还可以横向比较。比孔子稍晚的魏成子,在魏国为相,魏文侯每年给他一千钟[2]。一钟是十釜,装小米九十公斤,一千钟即九十吨。魏成子这位魏国国相的年薪,刚好跟孔子在卫国官学教书时的年薪打了个平手。这说明,教师在春秋战国是很受重视的:一个高级教师的收入竟然不低于一个高级官员的收入。
[1]这个数据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是推算出来的,参见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录《中国历代度量衡变迁表》,中华书局2008年第1版。
[2]《史记·魏世家》:“魏成子为相,食禄千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