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木天禁语·诗学禁脔 作者:(元) 范椁(撰) 著 鲁华峰(评注) 注


前言

在中国古代数量丰富的诗学批评著作中,有一类专门探讨诗的法度、规则等问题的书,叫做“诗格”。

诗格往往和诗话混在一起,被人们看成是诗话。实际上,二者还是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的。首先,从产生背景上看,诗话主要是为了记载文人圈中有关诗歌的议论,而诗格则主要是为了适应初学者或应举者的需要而撰写;其次,从产生的时间上看,诗话产生于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第一部诗话,而诗格早在初唐就已经出现了,比诗话早了大约四百年;再次,从内容上看,诗话主要是“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许《彦周诗话》),而诗格则主要讲述作诗的规则、范式,既有“论诗而及事”的,也有“论诗而及辞”的(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诗话》);另外,从形式上看,尽管诗话和诗格都是随笔体,但由于内容的决定,诗话的体裁比诗格要显得更轻松随意一些。(参见张伯伟《诗格论》,载《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在严格意义上的诗话还没有出现之前,诗格是唐迄宋初的诗学批评著作最重要的形式。北宋中期以后,诗话开始大量出现,诗格类著作一方面继续以“诗格”、“诗式”或“诗法”命名而单独存在,另一方面也开始向诗话渗透。因此,有的诗话中就包含了诗格的内容,时间一长,就逐渐将这二者混为一谈了。比如,元代郑樵《通志•艺文略》中将总集、诗论、诗格、秀句、句图、诗话等总称为诗话,就已经开始将二者混淆了。这种情况到明代更为突出,如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二将唐人诗格统称为“唐人诗话”,并以此作为批驳“唐无诗话”的证据。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除了收录诗话,还收录了《诗式》、《诗法家数》、《木天禁语》、《诗学禁脔》等四种诗格,这说明清人已经对二者完全不做区分了(同上)。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

宋元以前的诗格,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盛唐时期。由于律诗在初唐的逐步形成,当时的人非常重视去除诗歌中的“瑕累”(指声律、病犯等问题),加上当时的进士考试要考诗赋,而考诗赋又主要在于检验应试者对声律、对偶、病犯等的掌握程度如何。因此,这个时期的诗格主要探讨的就是声韵、病犯、对偶、体势等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晚唐和宋初时期。由于创作风气的转移以及中唐皎然的诗格著作《诗式》的巨大影响,这个时期的诗格讨论得最多、最深入的是“门”、“体势”、“物象”等三方面的问题(同上)。

宋元明时期是诗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的诗格著作转为以“格”、“法”为主要内容,专门分析和讨论诗歌的规则、范式。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一是唐诗的巨大成就和创作中的丰富遗产,为后人提供了理论概括和总结的原料;二是将前人创作的格式加以总结,可以方便后人学习写诗。宋元时期,民间诗社开始涌现。这些民间诗社的成员,主要来自于社会的中下层,或为屠儿,或货角梳,或业质库,或营酒肆,不可能有多深的诗学修养,只是因为喜好“平仄之学”才结为诗社。所以,学习“诗格”、“诗法”有助于他们尽快掌握诗歌创作规则。民间既然有广泛的学诗要求,那么论诗自然会集中到“诗格”、“诗法”上来,以适应当时这种普及诗法的社会需要。于是,关于“诗法”类著作的翻印、汇编,层出不穷。黄昇《诗人玉屑序》中说:“方今海内诗人林立,是书既行,皆得灵方。”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这类书籍的需求之旺。一些书贾为了牟利,甚至不惜假托名人、杂纂伪造(同上)。包括《木天禁语》和《诗学禁脔》在内的众多元代诗格著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木天禁语》和《诗学禁脔》是元代诗格著作中比较有名的两部,明代很多诗法汇编著作中都曾收过此二书(具体情况分别见于两书前言),使之流传甚广。到了清代,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入二书后,其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木天禁语》和《诗学禁脔》均署名为范德机撰。范德机(1272—1330),名梈,字亨父,一字德机,临江清江(今属江西)人。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作客京师,声名渐著,御史中丞董士选聘之为塾师。后因朝臣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官。任满后,由御史台擢升为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在任颇有政声。旋迁江西湖东道。随后,又由御史台提升为福建闽海道知事。天历二年(1329),朝廷任之为湖南岭北道廉访司经历,因母病重,辞不赴任,归清江故里。同年,母亲病亡,抑郁成疾,次年十月病卒,终年59岁。范梈善诗能文。其文据称有秦汉之风,但多已失传。其诗名尤高,与虞集、揭傒斯、杨载并称为“元诗四大家”,是元代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诗人。今存《范德机诗集》七卷,收诗557首。

《木天禁语》和《诗学禁脔》这样的诗格著作原本就是针对学诗入门者而编撰的,对今天有志于古体诗的创作却苦于找不到门径的初学者来说,其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初学者如能充分的研读这些著作,可以比较快地掌握一些作诗的具体技法,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当然,它们提供的毕竟是诗之“技”,而非诗之“道”,创作的真谛、秘诀并不在此,学诗者可以借鉴参考,但绝不可当成创作的金科玉律,被其束缚了手脚。

鲁华峰

二〇一三年元月于安徽师大文津寓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