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拒绝贫穷,天赋权利(1839—1858年)

洛克菲勒家族传 作者:王健平 著


第一章 拒绝贫穷,天赋权利(1839—1858年)


亿万富翁的平民父母

世上有千万对不相配的夫妻,亿万富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父母恰好是其中一对。

洛克菲勒的父亲名叫威廉·艾弗里·洛克菲勒。他的祖先发源于法国南部,后来因为参加宗教改革,被驱逐到莱茵河畔,18世纪20年代,又移居到美国新泽西州,先后和德国人、英国人联姻。

继承了多国血脉的威廉身高体壮、头脑灵活,绰号“大比尔”。他精于骑射,天生善饮,驰骋时可击落飞鸟,一次能喝下将近两斤烈酒。最重要的是,威廉的生意手段十分了得。他贩卖食盐、皮毛、草药和杂货,过着四处周游的浪荡生活。

1835年,他来到离家乡不远的纽约州摩拉维亚城外的奈尔斯镇。他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用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令人心动的花言巧语,吸引了农村姑娘伊莱扎。伊莱扎此时正值豆蔻年华,她红发碧眼、身材苗条,活泼可爱。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她的家庭刻板、传统、虔诚,威廉的出现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1837年2月18日,不顾父亲的反对,伊莱扎和威廉在一位朋友家举行了结婚仪式,随后二人回到了威廉的家乡里奇福德镇。

整个镇子的人都在谈论这场不般配的婚姻,大家觉得,是威廉·洛克菲勒看中了女方家150英亩的土地,这场婚姻,与其说是姻缘巧合,不如说是预谋已久。这场婚姻确实将两个人品迥异的年轻人捆绑一处,开启了两人长年不和的家庭生活,也铸就出子女们的矛盾性格。

1838年,伊莱扎为威廉生下了第一个孩子露西。同时,威廉也没有闲着,他还和前任管家南希有了私生女克罗琳达。

1839年7月8日夜里,一个男孩诞生在家中的卧室,他就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几个月后,家里又有了另一个私生女克妮莉亚。未来美国商业历史的传奇人物,就这样夹在两个私生姐妹之间,出生在道德不佳的家庭环境中。

两年内,家里多了四个婴儿,威廉对金钱的渴望顿时放大。刚结婚时,他在山里开了一家锯木厂,同时还做生意,买卖盐、皮毛、马匹和木材,试图安定下来。寒冬季节里,威廉经常凌晨4点就带着从北欧移民来的工人们,到白雪皑皑的森林中伐木,到天黑时分,才将伐下的木材,用马拉雪橇运到河边堆起来,等待春季时分编成木筏,顺流运到出售地点。

然而不久后,他还是重操旧业,成为游商。他在夜色的掩盖下,像亡命之徒那样偷偷出门,谁也不知道他去做什么、何时回来。当他不在的时候,家人们就只能去小杂货铺赊账,伊莱扎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清欠款,只能节俭度日,并用“浪费令人贫穷”之类的格言来教育孩子们。

幸运的是,威廉总是能回来。他经常参加一系列射击比赛,然后拿回高额奖金;他善于吹嘘忽悠,能用离奇高价卖掉廉价小首饰……每当威廉回来时,他总是鲜衣怒马的模样,手里挥舞着钞票,满脸得意的笑容,消除了镇里关于他被捕的谣言。如此情景,一次次消除了伊莱扎的担忧,却无法维持她内心的浪漫情怀。她忧郁地对表妹叹息说:“你看天上的月亮!威廉此刻会不会也在看着它?”

伊莱扎是个好妻子。丈夫长年不归,家里只能依靠她照看孩子、经营农场和操持家务,她因此而倍感孤独。总体来说,洛克菲勒家的人可谓乡野山民,他们嗜酒如命,爱串门聊天,喜欢寻欢作乐,道德观念现实。威廉的一个弟弟同伊莱扎家的女佣私奔,跑去南达科他州改名换姓地生活;他的另一个弟弟则酗酒度日,甚至与人打赌自己能从镇子里走回家而一路上滴酒不沾……

除了婆婆露西,伊莱扎在家中几乎没有可亲近的人。因此,即便对于越来越暴躁好斗的“小三”南希,伊莱扎也有着出人意料的包容,直到威廉将南希和私生女打发回了娘家。

三年过去了。约翰·洛克菲勒逐渐成长。在邻居眼中,他虽然不算穷孩子,但依然缺乏照管,成天穿着破衣烂衫,看起来又脏又饿。约翰·洛克菲勒日后回忆起来说:“我记得很清楚,在里奇福德的屋前,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流过,我总要小心地避开河流。我还记得母亲在里奇福德时的模样,还有奶奶住在半英里开外的山坡上。”

约翰·洛克菲勒对当地还有另一面印象,他后来说:“想到如果一辈子都待在里奇福德,我就感到不寒而栗。那里的男人们打打猎、钓钓鱼、喝一点威士忌,一辈子无所追求。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缺少宗教信仰的关系。”

母亲伊莱扎也不愿意洛克菲勒在这里长大,更何况他又有了弟弟。伊莱扎希望孩子们能摆脱洛克菲勒家吵闹麻烦的亲戚们,而和传统稳重的娘家人接近。她开始和丈夫商量,是否能搬离里奇福德。

威廉也厌倦了镇上人对他的眼红与谣言,他开始计划购买新居。

威廉从来不相信银行,他在家里挖了个地窖,专门储藏自己“行商”赚来的钞票。有人曾见过这个地窖,里面放着一叠叠不同面额的钞票,全都被麻绳捆扎起来,就像农家的木柴。

1843年,威廉带着家人离开这里,到了纽约州摩拉维亚镇定居。他用地窖里的钱,买下一栋7间房的农舍和周围92英亩土地,足足花费了2400美元。此时他才30多岁,和同龄人相比,可谓家业有成。伊莱扎也很高兴,因为在这里,她终于感到生活有了些许的不同。


人生,从赚钱开始

在摩拉维亚,威廉俨然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富裕公民,他花钱大手大脚,穿着时髦的衣服,骑着高大的骏马疾驰而过。他还对镇上的公共事务十分热心,例如选定了镇上学校的位置,带头为建设校舍捐钱。此外,他还当上了该镇戒酒委员会的主任。这种热心公益的精神,后来也传给了儿子。

然而,当威廉离家远行时,他干的事情就不那么光彩了。他经常驾着满载货物的马车,来到艾奥瓦州和伊利诺伊州的边界销售。由于那里是印第安人聚居地,而印第安人将聋哑当作神奇力量的象征,于是他干脆装聋作哑来骗取他们的同情和信任。不过,杂货生意赚得毕竟不多,于是他又找了一份更有利润的生意:卖“特效药”。

威廉每到一个地方,总是会拜访并贿赂那里的报社总编,第二天,当地报纸上就会出现人物介绍:“威廉·艾弗里·洛克菲勒,医术高明,专治绝症,到此行医济世。”有着这样的头衔,威廉到处推销他用草药自制的各种“万灵药”,他在人们面前侃侃而谈,装模作样地将不同草药配方的功能吹得活灵活现。为了让大家相信,他还特意叮嘱药物的使用禁忌和方法。在那个年代,落后愚昧的放血疗法、催泻疗法还在大行其道,人们为了避免痛苦,自然愿意相信这些药物。而威廉也就顺理成章地将诊疗费提高到25美元,足足是当时人均月工资的两倍。

有了“行医”之道,威廉更加不屑于做农活。他专门雇人在家里照顾农场,伊莱扎则会分配些家务让孩子们做。在母亲的影响下,约翰喜欢干农活,课余时间里,他砍柴、挤奶、打水、侍弄菜园、去镇上买东西、在家中无人时照看弟妹……年少的劳动经历磨炼了他,让他能够经受以后的创业艰辛。

威廉手头的钱越来越多,但他并不满足,又打起了投资股票的主意。

那时,美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了防止道路泥泞不堪影响交通,各州都开始在路面上铺设原木或碎石,尤其是纽约州,河道密布,为了连接水路,木面道路大受欢迎。威廉看好这项事业,于是投资购买了道路公司的股票,并开始重新关注起木材生意来。

威廉的好运未能持续。铁路很快在美国普及,木面道路即将被历史淘汰。道路公司的生意一落千丈。持有大额股票的威廉,几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经济上的失意让威廉“破罐破摔”。1849年,他涉嫌强奸家中的黑人女佣,被当地治安官盯上。窘迫之中,他被迫决定卖掉摩拉维亚的宅子和农场,举家迁到纽约州奥斯威戈的村庄。后来,亲戚们越过了阿巴拉契亚山,集体迁移到宾夕法尼亚州,威廉决定效仿,在1853年带着全家,登上了西行列车,迁居到伊利湖畔的克利夫兰。

威廉知道,宾夕法尼亚州(简称宾州)的佃农比例已经达到了50%,而城市附近的土地,早就被农庄主们分割殆尽,他们这样的新移民,更是不可能有什么机会。为了孩子们的前途着想,同时也为了从西迁的移民手中赚到更多的钱,他将目标放到了新兴的克利夫兰。此时,约翰·洛克菲勒刚满14岁,他的人生图卷就这样跟随父亲,向世界徐徐展开。图卷上的第一笔,就是如何赚钱。

基因的力量是强大的,更何况很早就开始的耳濡目染。早在八九岁时,威廉就让洛克菲勒去给家里选购柴火,他教会儿子怎样选实心和顺直的木头,凡是带杈和朽烂的,一根也不能要。洛克菲勒就是在这些家务中,学会了精打细算。

随后,洛克菲勒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赚钱。

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会按磅买来糖果,然后分成几小份卖给兄弟姐妹,赚取少许零花钱。7岁那年,他尾随一只野火鸡走进森林,等它摇摇摆摆走开后,就从鸡窝里偷出小火鸡,带回家喂养卖钱。母亲为了支持他做这笔生意,还专门提供奶酪喂小火鸡。第二年,鸡群真的得以扩大了。洛克菲勒非常高兴,从不放过观察它们成长的机会。等卖掉长大的火鸡后,他就将自己赚到的硬币,存放到壁炉架上的蓝瓷碗里面。

不久后,他将自己积攒的50美元全部贷给了周围的农民,利息是每年7.5%。第二年,他拿回了本金以及3.75美元的利息。当父母要求他到地里帮工时,洛克菲勒提出要收取每小时0.37美元的工价,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将每天的做工时间都详尽地记录在本子上。

在商业道德上,父亲也是洛克菲勒的第一任师长。在威廉身上,可以看到十分奇特的两面性:有时候,他诚实厚道、遵守诺言;有时候,他又摇身变成了信口开河的骗子。威廉以身示范告诉儿子,商业就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只要能够战胜对手,无论是怎样的手段都能够拿来使用。

有个著名的故事说,威廉为了教孩子们小心陌生人,甚至拿自己举例。当洛克菲勒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坐在高椅子上,威廉经常伸开臂膀,让儿子跳到怀中。一次,他故意中途放下胳膊,让洛克菲勒摔到了地板上。威廉看着哭泣的儿子,近乎冷酷地说:“你要记住,儿子,绝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人,包括我在内。”不久后,他带着洛克菲勒经过克利夫兰的街头,那里人群涌动,赶去验货和游行。威廉告诫孩子:“不要管别人在干什么,离他们远一点,干你自己要干的事情。”

此外,威廉还用自己的生意实践,教会洛克菲勒独立自主、坚韧强大乃至不择手段的人生态度。有一次,他想以低于卖方价格1000美元的价格买农场,为了达到目的,他提出要和对方比赛射击打靶,来决定价格,结果他真的赢了,得到了1000美元的价格优惠。洛克菲勒显然学会了这些讨价还价的手段,此后还将以此获得成功。

作为管理者,威廉也有一套自己的路子。对手下的伐木工、农场工,他付的工钱多,而且从不拖欠,非常得人心。但他只习惯雇一阵子短工,时候一到,就会彬彬有礼地告诉所有人“我不再需要你们了”,当工人们满怀遗憾地离开几天,他又会礼貌地请他们回来。这套招数非常奏效,威廉将之称为“赶走再雇”的策略。这种方法让不少人觉得他实在太过奸猾,但洛克菲勒对这种做法非常称道,觉得这样做能让工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工作,所以干活时就不会没精打采。

不过,洛克菲勒毕竟还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光明磊落的一面。威廉虽然有种种毛病,但他一生中从不拖欠债务,并严格相信契约的神圣性,每次都会仔细斟酌合同并严格执行。后来,洛克菲勒虽然在从商生涯中被指责有种种罪恶,但他一直以不拖欠债务、严格遵守合同而出名。

正是在此时,洛克菲勒形成了自己的金钱观、商业观,他告诉别人:“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让金钱当我的奴隶,而不能让我变成金钱的奴隶。”同时他还和伙伴宣示过这样的野心:“有一天,等我长大了,我要有10万美元。我会有的,一定会有那一天的。”10万美元这个数字,后来出现在不同人的回忆中,洛克菲勒对他们宣示过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人们相信,他对金钱的渴求,在那时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同龄人。


求学难,求商更难

1853年,洛克菲勒跟着父母,搬到了克利夫兰。那年秋天,父亲认为他和弟弟威廉应该重新上学,于是将他们寄宿到伊利大街的伍丁太太家,让他们开始新的求学生涯。

由于总是在不断地搬家,洛克菲勒又一次面临着学校给予的降级待遇。虽然他在纽约州读了好几年初中,但新的学校依然只允许他加入初中。为此,自尊心很强的洛克菲勒忍受了看上去其实并不严重的“羞辱”,被迫重新学习那些他早已熟悉的课程。

1854年,约翰·洛克菲勒15岁,进入了克利夫兰中心高中。那时,这间学校只有一幢不起眼的平房,四周是成荫的大树和洁白的尖头栅栏。这间学校奉行自由化的进步教育,洛克菲勒的升学作文表明他确实符合入校标准。在《自由》这篇作文中,他提出:“人奴役人,既违反我国的法律,也违背上帝的戒律。”他因此断言,奴隶制如果不能马上废除,就会最终毁灭美国。而只有在公民中普及教育,美国才能进步。为此,洛克菲勒写道:“过去,只有僧侣和教士才能受教育,正因如此,世界才会停滞不前;只有当人民受到教育,并且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世界才会有进步。”这样的废奴主义和普及教育思想,来自于他从小受到的北方浸礼会福音教派的影响。作为平民家庭出身的学生,洛克菲勒向来对贵族和僧侣有所谴责,在他笃信上帝的心中,认为正是这些人冒用了神的名义,维护自身特权,并压制那些积极进取的普通人,这些人是社会和国家进步的敌人。

洛克菲勒的作文语言,总是条理清楚、表达全面。在学校里,他平时少言寡语,辩论起来却说得头头是道。因为他总是喜欢用“本人既荣幸又遗憾”这句开场白,同学们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既荣幸又遗憾先生”。他平时严肃刻板,从来不大声说话,也不打打闹闹,便又得了个绰号,叫“执事”。洛克菲勒自己更喜欢后一个绰号。他又高又瘦,体重大概只有140磅,浅棕色的头发总是向后整齐地梳着,衣着一向干净而体面。由于将写字的石板谨慎地抱在胸前,他看起来倒真像学校里的执事而非学生。

这种严肃刻板的态度,让不少成年人喜欢洛克菲勒。但也有人觉得他颇为讨厌,例如一位高中老师就将他说成“最冷酷、最不露声色和老谋深算的家伙”。落得这种评价,与洛克菲勒要求别人对待他的态度有关——虽然他只是十多岁的孩子,但他还是希望别人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对待他。相反,他很厌烦那些用命令语气、粗暴态度对待他的大人,因为他的生活能力远超过周围同学,而在家中也承担重任,甚至在银行也有了自己名下的账户,因此他相信“绅士的待遇”是自己应得的。

除此之外,洛克菲勒在上学时,从未表现出任何叛逆色彩。他将学业看成是功利性的,因此尽管学习勤奋,却并没有表现出乐在其中的兴趣。此时,他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和音乐。对前者他有很高天赋,毕竟上学之前,他就已经能在家计算经济上的收支盈亏。而后者,则源自于他的日常兴趣:那时家中有一台钢琴,它是家庭地位和追求的象征,洛克菲勒为此最多一天能练上6个小时的琴。

洛克菲勒的思考并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在伍丁太太家的寄宿公寓中,他也不忘与人讨论经济问题。伍丁太太家的女儿叫玛萨,比他和弟弟威廉·洛克菲勒要大好几岁,三个孩子之间经常为许多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讨论内容甚至吸引了伍丁太太参加。他们之间经常争论的话题是借钱给别人是否应该收取利息。洛克菲勒显然是支持的,他说,自己给父亲一小笔贷款,也会收取利息,利息只相当于他来回坐车的费用。而伍丁太太每次都会表示反对这种做法。后来,洛克菲勒回忆起这些争论,依然觉得其中牵涉了商业经营方法和伦理道德,他在其中学到的东西,要远超课本中那些深奥的知识。

1855年前后,洛克菲勒突然决定辍学了。这个决定来自他的父亲。

在举家搬迁到克利夫兰后不久,威廉又找到了新的猎物,他邂逅了一位年方17岁的加拿大金发女郎玛格丽特,很快与对方陷入情网、难分难舍。由于威廉的魅力,玛格丽特全家都非常喜欢他,到1855年6月,他直接和玛格丽特在纽约的尼克尔斯结婚,开始了秘密的重婚生活。

当然,威廉不会为了新欢抛弃家庭。一开始,威廉每年只去安大略一次,看望玛格丽特,这样能确保妻子和情人之间不会发现。不过,开支的增加是明显的,威廉捎话给大儿子洛克菲勒,告诉他不要再梦想读书、上大学、成为牧师,而是准备去工作。

即便不是为了节约开支,威廉也从来不看重书本知识。他觉得大学学位是一种奢侈品,是供有钱人装点门面用的,没办法给平民百姓带来实惠。真正有进取心的年轻人,大多要去读商业学校,或者以函授学习的方式来弥补学历的不足。洛克菲勒很快听从了父亲的建议,花40美元,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复试会计、清晰书写法,还包括有关银行、外汇和商法等领域的基础知识。洛克菲勒非常喜欢这些实用的知识,他沉浸其中,努力学习,三个月很快就结束了。1855年夏天,16岁的他正式结束了学习生涯,准备集中精力,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克利夫兰最年轻的记账员

1855年8月,克利夫兰酷热难耐,洛克菲勒冒着烈日,开始求职。他是个农村孩子,但又并非农民,因此满脑子想的都是摆脱过往生活,进入新的事业与生活圈子。

洛克菲勒的求职方式堪称独特。他在家翻开全城工商企业名录,按照字母顺序,筛选出知名度最高的企业作为目标。洛克菲勒只仰慕那些大型企业,例如铁路公司、银行和批发货栈,他根本不考虑其他小企业,觉得那里无法提供自己成长的土壤。

洛克菲勒去求职的企业,几乎都集中在叫弗莱茨的繁华城区中。在这里,凯霍加河河畔布满了锯木厂、铸造厂、仓库和码头,整条河流注入伊利湖中,湖边停靠着种种汽船和帆船。在这里,洛克菲勒的求职态度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每到一处,都会先提出要见级别最高的经理,但这些人大多不在,于是洛克菲勒告诉他们的助手:“我懂会计,我要找个活干。”

这种态度当然不利于求职。洛克菲勒一再被别人拒绝,于是他只好不停地找新的企业。每天早晨8点,他会准时离开住处,身穿黑色衣裤,戴上硬领结或黑领带,开始新一轮的面试。即便坚硬的路面被太阳晒得滚烫,让他走得双脚发痛,但洛克菲勒还是努力地坚持,他知道,如果自己真的找不到活干,就只能回乡下去和父亲务农。一想到这个结果,他就感到莫名紧张,足以让自己无视所有的打击和挫折,以至于有些公司他甚至去了两三趟,询问同样的问题:“你们愿不愿意要人?”

就这样,求职之路接连进行了6个星期,洛克菲勒终于迎来不错的结果。

9月26日,他走进了休伊特-塔特尔公司。这是一家经营谷物和其他产品销售的商行,也兼营货运业。接待他的是合伙人塔特尔,他说商行此时恰好有个记账员的职位空缺,洛克菲勒可以午饭之后再过来。

洛克菲勒喜出望外,但他克制住内心的冲动,礼貌地和塔特尔说了再见,退出办公室。刚走过楼梯的拐弯处,他就喜不自禁地一步一跳地走了回去。

午饭之后,洛克菲勒再次来到商行,这次接待他的是大老板休伊特。他是个相当有财力的资本家,在克利夫兰拥有不少房产,还拥有一家铁矿开采公司。他让洛克菲勒展示了书法,然后同意留下他试试。至于工资,他一句也没提,直到三个月之后,洛克菲勒才拿到每月4美元的薪水。

即便如此,洛克菲勒从此还是将这一天看作是他的第二个生日。老年时,他回忆起这一天,还是颇感激动:“我未来的一切,似乎就取决于那一天了。每当我问自己‘如果没得到那个工作会怎样’的问题时,我经常会浑身颤抖不已。”

的确,作为未来的商业帝国开创者,洛克菲勒真正的事业生涯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在这一天之前,他是来自乡下的普通少年,身心总是被令人难堪的父亲所影响控制,在这一天之后,他走进了浩瀚的商业世界,摆脱了一切荒诞无稽,开始享受真正的自由翱翔。

入职那天,洛克菲勒准备了最好的装束走进公司。他戴着丝质方帽,穿着条纹牛仔裤,马甲上挂着金链。同事们将他带到一张大硬木的旧桌前,桌面上放着一本账簿。他立刻脱下马甲,穿着吊带裤,开始了工作。虽然他只是新手,但因为良好的素质,显得老练而有条不紊。

在外人看来,这里的工作环境是枯燥的。桌子上堆放着散发着霉味的账本,抬头时除了看见繁忙的码头,就是凯霍加河上穿梭的平底帆船。由于光线不足,办公室里时常要点燃昏暗的鲸油灯。但洛克菲勒依然无比享受工作的每一刻。在每天看似枯燥的工作中,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数学天赋,由于年幼时帮母亲记过账,因此在记账员岗位上,他一开始就显示出特别的优势。

对于推崇理性而信仰上帝的洛克菲勒而言,账本是神赋予人们管理金钱和资产的工具。善待账本,是因为账本能战胜每个人内心的冲动,避免金钱受到情感的盲目支配。同时,账本还能把控细节,避免混乱,防止贪腐和放纵的罪过。怀着这样的信念,洛克菲勒对每一笔账目都谨慎仔细、一丝不苟。之前,每当水电工人来清款时,公司总是按照账单直接付钱,洛克菲勒却将所有的项目都核查清楚后再付款。另一次,洛克菲勒发现有个船长总是报告货物受损,于是他决定着手调查。他核查了所有收据、提货单和其他单证,发现船长的说法并没有证据。在他提交了调查结果之后,船长再也没有虚报过损失。

另一件事更让老板感到满意。商行从佛蒙特州购入了一批大理石,但由于三家货运公司方面的过失,导致这批高等级产品出现了瑕疵。洛克菲勒主动请缨,同各公司谈判,顺利获得了他们的赔偿。

除了负责日常记账和办公之外,洛克菲勒还要负责为老板休伊特收房租。这件工作非常棘手,而且只有他一个人做。为了催收,他经常面色焦虑但又无比耐心地守候在租客的马车旁,直到他们交出钱来。显然,这样的经历给洛克菲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数十年后,他还时常梦见自己依然在催债。

事务繁多,洛克菲勒却甘之如饴。他每天都要在公司工作很长时间,经常每天早上6点半上班,中午只是随便买点快餐在办公室吃,吃过晚饭后,他又会回来加班到很晚。在许多人眼中,这个年轻人如同“工作狂”,而他也打算“约束”自我,为此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和自己约定,在以后的30天内,晚上加班不能超过10点……”但显然,他不可能遵守这样的“约定”。

由于表现优异,洛克菲勒的月薪很快升为25美元。到第二年,他的年薪已是500美元。此时,公司合伙人之一塔特尔退休了,休伊特更加重用洛克菲勒,除了让他继续担任记账工作之外,还让他参与到商行的对外联系工作中来,使他能够接触到更加广阔的领域,接触到来来往往的生意人,了解到老板是如何看待每个商业细节的。这里的一切,加快了洛克菲勒的成长,指引着他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


梦见了阶层跨越

洛克菲勒在会计岗位上兢兢业业,并不代表他甘居人下。从工作第一天开始,他就表露出非同常人的人生态度。

开始上班的第一天,洛克菲勒就花了10美分,买下一个红色小本子。他将之命名为账本A,随后每天都在上面详细记录自己的收入和开支。每个月,他用工资的一半支付伍丁太太家的食宿费用,还有付给洗衣妇的钱;由于买不起时髦衣服,他总是从开价便宜的裁缝那里买衣服……这些费用全都被一笔笔记录到账本A上。

当然,账本A也成为他管理自我生活的工具。洛克菲勒曾经花了2.5美元,买了副裘皮手套,以便换掉旧的毛线手套,但当数字被写在账本上,他马上就后悔了,直到90岁时,他还能记得这个“错误”。另一笔开支也曾让洛克菲勒感到疑惑,他曾经购买一种叫精制松脂的灯油,价格高达每加仑88美分,后来,他直接用这个数字去提醒批评者:在他日后开办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努力下,更好的煤油灯油只卖到每加仑5美分。

在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有记账的习惯,洛克菲勒的账本缜密严格,这并不奇怪。但其中有一个细节让他显得与众不同,那就是慈善行为。

账本A显示,洛克菲勒从此时期就热衷于行善。在工作的第一年里,他将6%左右的收入,捐给了慈善机构。账本显示,当他每天只挣1美元的时候,他就坚持向教会捐款,虽然只是5美分、10美分或者25美分的硬币,却饱含着他对上帝意旨的热忱。到1859年他20岁时,随着收入提高,他捐献教会的金钱,超过了收入比例的10%。这一年,他还直接在辛辛那提给一个黑人钱,以便他为在做奴隶的妻子赎身,第二年,他又分别向一家黑人教会、一个卫理会教堂和一所天主教孤儿院捐款。

可以说,在跻身富豪之前,洛克菲勒不但具备了出众的才华,也展现出与其阶层并不相配的慈善天性。这两大特点汇聚在他身上,并同他热爱金钱的习性相融。

洛克菲勒毫不掩饰他对金钱的喜爱。后来,他对人分享了自己在休伊特的公司里,是如何被金钱强烈吸引的。

那时,休伊特公司所有的票据都需要经过洛克菲勒接收并整理。这一天,公司收到纽约州南部一家银行开出的期票,洛克菲勒不经意地瞥了一眼,目光就再也不愿离开了,那张期票上清楚地写着“4000美元”!

4000美元,对于年薪只有数百美元的洛克菲勒而言,不啻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在老板休伊特的眼中,那只是一张平常期票而已。当他接过期票之后,就像平常那样,将它锁进了保险柜,然后离开了办公室。

等老板一走,洛克菲勒立即打开保险柜,重新拿出期票。他抚摸着纸面,张着嘴巴,瞪大眼睛,观看着自己从未见过的大额财富。过了一会儿,他才恋恋不舍地将期票锁回保险柜。那天,洛克菲勒一次次打开保险柜,像凝视情人那样,热切地注视着期票。

此时的洛克菲勒还没到20岁。从这段往事中,人们能看见他的少年心性。他那时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从来没想过吸烟、喝茶,他甚至不喝咖啡,唯一能让他如痴如醉的,就是对金钱的追逐感。

洛克菲勒追逐金钱,更关注那些掌握金钱力量的人们。

1855年,他阅读了一本《阿莫斯·劳伦斯日记书信选摘》,作者是新英格兰的一位纺织厂主,在当地颇有名望。洛克菲勒对他的书信文笔赞叹有加,并了解到劳伦斯喜欢付给别人崭新钞票的习惯。于是,他便开始刻意模仿,不仅磨炼自己的文笔,还尽可能用新的钞票付账,因为这样能够带给对方更多的尊严与快乐,而这些甚至能超越金钱本身的价值。

另外,洛克菲勒还认真观察着港口上来往的人们,从他们身上,他学习到低调务实的商业作风。他当时很敬佩一个名叫莫里斯的船运老板,从他的言行举止上来看,外人很难揣测出其雄厚的财力。而其他商人在做事时,也从不以财欺人。耳濡目染这些优良品质,加上洛克菲勒从母亲那学到的勤朴节俭,使得他终身保持着生活方式上的平常心,而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开创事业上。

推动洛克菲勒追求跨越的,还有他内心的宗教理念。由于从小耳闻目睹父亲的种种荒唐,洛克菲勒始终渴望与人性中的罪恶斗争,凭借浸礼派的宗教信仰,他渴望找到能将自己带往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园。

当他还在上学时,他就经常和弟弟威廉、房东伍丁太太及她的女儿,一起去伊利大街浸礼会布道教堂做礼拜。这间教堂相当简陋,白房子上只能看得见钟塔和狭长的窗子,四周没有一棵树木。尽管如此,洛克菲勒在这里依然被教徒之间温暖平等的气氛所吸引,由于浸礼派强调教堂自治,因此这里的信徒大多是平民,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

在教堂里,洛克菲勒不仅做礼拜,还积极奉献力量。他成了主日学校的老师,受托为人免费写文书、为教堂理事会做会议记录。在这里,他愿意干一切低下的杂活,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能看到他忙着打扫房间、烧火、点灯,为人们领座、读经、祷告和唱诗。等大家做完礼拜,陆续离去时,他又为了节省,细心地将蜡烛全部熄灭,只留下一处。

到了20岁那年,洛克菲勒又为教堂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家小教堂无法自筹资金,只能依靠上一级教堂的支持,洛克菲勒对此很不满,他认为即便是教堂也应该像企业那样管理好财务。很快,他的机会出现了:教堂对外有一笔2000美元的抵押贷款难以偿付。到了周日,牧师在布道台上宣布,如果付不起利息,债主就要将教堂收归己有。教徒们都相当震惊,忐忑不安地离开了教堂,而洛克菲勒就守候在门口。他拦住每个人,要求大家答应认捐的具体数目。为了说服对方,洛克菲勒时而恳求,时而威逼,时而利诱,等对方说出数字之后,他就立即将姓名和钱数记在账本A上面。当然,洛克菲勒自己也捐出了所有的积蓄。

几个月后,洛克菲勒筹到了2000美元,教堂保住了。所有人都钦佩他的毅力与热情,他也因此成为教堂里的第二号人物。

在这些早年生涯的经历中,洛克菲勒表现出了虔诚与世俗、勤恳与奋进、贪婪与慈善的多重性格,而这些都昭示出其梦想所在:在信念的指引下,他将走向更高的地位,攫取更多的成功。


合伙公司开张

1857年,时代的巨轮在迅疾地转动着。此时,美国国内经济进入了萧条期。欧洲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对原本受益于战争的美国农民产生严重打击,农产品海外销量迅速下降。同时,对铁路债券和土地的疯狂投机已经长达十年,“博傻”游戏走到了最后一步,近5000家企业破产,数十万工人失业。原本令人乐观的经济形势,如同悬崖勒马一般戛然而止,令许多人大惑不解。

此时,洛克菲勒忙于照顾家庭。父亲威廉“暂时”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将妻儿们全都接到身边,两个儿子也搬出了伍丁太太家,和父母团聚。为此,父亲还通知洛克菲勒,要求他出钱补贴家用,并且按月缴纳房租,数目和以前付给伍丁太太的一样。

不久后,父亲决定在切尔西大街为全家盖一栋坚固的砖房。似乎是打好主意从此再也不会回归家庭,他把这件事全权交给了洛克菲勒。威廉将所需要的钱给了这位长子,又告诉他应该选择什么式样,并让他自己注意细节:从材料到设计,从雇用建筑师到监督盖成房子。

洛克菲勒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就像个老手那样,先后从8家建筑承包商那里拿到了报价,并选择了其中最低的那一个。他非常自信,慎重地审查图纸、谈判合同并签付账单。由于洛克菲勒讨价还价的能力太强,再加上现场执行让承包商无法偷工减料,当房子建成时,承包商懊恼地发现,在这个项目上他们毫无疑问地赔了钱。

当房子盖成之后,洛克菲勒全家终于在克利夫兰市安顿下来。此后,父亲同情妇一起去了费城,而洛克菲勒就成了一家之长。

虽然家务繁忙、经济不景气,但洛克菲勒并没有忽视商务。在他的努力下,休伊特公司的业务得到了有效维持。1858年,他策划了自己商业生涯中的第一个经典作品。根据新闻报道,他得出“英国即将发生粮食减产”的结论,于是他果断行动,提前收购了大量小麦粉、玉米、火腿等加工食品,还有大量食盐。这个擅自做主的行动,一开始遭到了老板休伊特的质疑和批评,但不久后,休伊特的脸上乐开了花。原来,粮食歉收确实发生了,洛克菲勒顺利地将手中囤积的货物出口到欧洲,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初出茅庐,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让洛克菲勒一时间成为克利夫兰港口区冉冉升起的新星。不少人都在谈论着他是如何为公司大赚了一笔,而他才刚18岁。

由于为公司带来了相当的回报,洛克菲勒决定提出加薪的要求。他直截了当地向休伊特提出,希望能将年薪提高到800美元。休伊特犹豫了几周后提出,自己最多只能加到700美元。在他看来,洛克菲勒的确能力不凡,但毕竟才20岁不到,如果领取高薪,恐怕难以服众。

加薪的努力失败了。与此同时,负责记账的洛克菲勒发现公司正在走向低谷。休伊特正在将自己手中的房产股份和公司股份进行分离,这说明连老板都不看好自己公司的未来。洛克菲勒很快将消息告诉了父亲,因为父亲曾经借给休伊特1000美元贷款。当威廉知道情况后,他立刻闯进了休伊特的办公室,马上要回了贷款。

或许是被父亲的敏锐嗅觉所感染,洛克菲勒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并不愿意在公司里混日子,在事业上,他只喜欢走直线:用最少最坚决的付出,获得最大最持久的收益。

就这样,洛克菲勒在休伊特公司的职业生涯走到尽头。但洛克菲勒并不感到遗憾,而是信心满满。他知道,自己已经了解如何在商海中遨游,而离开公司正当其时。至于去向,洛克菲勒已经想好:创办一家公司。

不久后,洛克菲勒遇到了莫里斯·克拉克。

克拉克年长他11岁,是来自英国的移民。他们俩是在福尔索姆商学院时的同学,又都住在切尔西大街。克拉克很欣赏洛克菲勒,认为他具备非同一般的能力和可靠忠实的名声。此时,克拉克在一家农产品销售公司工作,同样对老板给予的待遇不满,由于有着类似的职场经历,两人一拍即合,对创业的未来产生了共同的期待。克拉克建议说,不如两人各自筹措2000美元的资本,然后合开一家谷物与牧草公司。洛克菲勒觉得这个领域很适合,便一口答应了。

其实,洛克菲勒那时总共只有800多美元的积蓄。剩下的1100多美元,去哪里筹集呢?他想到父亲威廉曾给过的承诺:不论哪个子女,只要年满21周岁,就能得到他1000美元的赠款。此时他20岁不到,是否能提前拿到这笔钱呢?

洛克菲勒马上向父亲提出要求。威廉同意了,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在提前支取的一年半期间,必须缴纳10%的利息。这倒并非他绝情,而是因为在洛克菲勒家中,借款需要利息本来就是常见的事情。而且随着近年来众多专业医生纷纷进入市场,威廉的草药郎中生意每况愈下,威廉、富兰克林两个儿子先后考上大学,也让家庭支出大增,存款日渐减少。更何况,身为父亲,他本来就希望尽可能地让儿子知道,做任何交易,哪怕是面对家人时,也要尊重市场法则,设法获得收益,就像他自己说的,这是为了“让他们更加精明”。

洛克菲勒立刻同意了父亲的条件,拿到了梦寐以求的1000美元。1858年4月1日,克拉克和洛克菲勒谷物牧草公司在克利夫兰临河大街32号正式开张。这也是该家族中第一个使用姓氏命名的公司。

看到“洛克菲勒”的字样挂在公司门前的黄铜铭牌上,洛克菲勒心里很是得意。他说:“给自己当老板的感觉,真是太棒了!我可是一家有4000美元资本公司的合伙人!”在新公司第一天下班之后,他回到位于切尔西大街的家里,马上就跪下来,恳求上帝保佑他的新公司。

上帝可能是有意要考验这位年轻人的勇气与决心,洛克菲勒也没有想到,他浩瀚壮美的商业人生即将迎来的起步点,居然是一次赔本的买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