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o.3 “创造新纪录”的记录

瞬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辽宁逐梦历程 作者:许晓敏,王全有,郭作为 著


No.3

“创造新纪录”的记录

这是一张1949年10月28日出版的《工人报》(1948年12月20日创刊,1949年12月20日改名为“沈阳日报”)。在这张报纸的二版刊登有《新纪录简表》,记载的是东北职工总会生产部、东北青年团筹委会青工部搜集到的生产新纪录情况。新纪录简表包括姓名、厂矿企业别、工别、创造新纪录种类、新纪录时间、过去纪录时间、创造日期。比如表中记载:机械局第三机器厂车工赵国有,生产四阶塔轮,新纪录时间是1时16分30秒,过去纪录时间是5小时,创造纪录的时间是9月14日。登载此表的目的是向工人们提出一个奋斗目标,希望工人们为赶上与超过这些纪录而努力。今天,我们翻阅泛黄的《工人报》《沈阳日报》,似乎在与前辈们进行连线、对话。

1949年10月28日出版的《工人报》(今《沈阳日报》)

“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发起人——赵国有

说起赵国有,很多老沈阳人还有记忆。他是沈阳第三机器厂的车工,是“新纪录运动”第一人,他“50分钟车一个塔轮”的纪录在当时被视为“不可逾越的极限”。从他开始,《工人报》持续报道了在全市掀起的比、学、赶、帮、超创造新纪录的热潮。此后,又连续报道了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小组创造生产新纪录的先进事迹。经《沈阳日报》持续报道,1950年,创造生产新纪录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接收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工业区域,东北人民肩负起迅速修复原有的工业并建设成为全国工业化基地的重任。当时面临着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及原材料、设备、资金、技术严重短缺等重重困难。那么,怎样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呢?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就是应运而生的一个创举。沈阳第三机器厂发起的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于1949年6、7月间开始酝酿,8月初掀起高潮。当时,沈阳第三机器厂在党的领导下,全体职工积极努力,迅速修复了工厂的厂房和设备,动员职工向工厂献纳器材,于1949年4月恢复了生产。并在当月生产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台机床,向解放后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献了礼,同时开展了“红五月”竞赛、缩短工时等活动。但是,生产效率不高,每月机床产量只在10台左右徘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除沈阳的工厂外,在已经开工生产的鞍山、本溪、抚顺、丹东、阜新等工矿企业中,也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的现象。当时企业管理通用的生产定额,还是沿用伪满时的定额。这些情况,压制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生产的发展。由赵国有带头开展起来的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改变了这种局面。沈阳第三机床厂车工赵国有于1949年8月初在车皮带车床吊挂塔轮时,把车一个塔轮时间逐步缩短到7小时、6小时、5小时,接着他又改进工具,于8月4日又创造了2小时20分的纪录,最后缩至50分钟。这个经常保持的纪录,比伪满的纪录少2小时30分钟,比1949年后恢复生产初期的操作时间缩短了21小时30分钟。赵国有创造生产新纪录的行动,得到了工农群众的称赞。群众性的创造生产新纪录的不断涌现,给党、政、工会各级领导干部以很大启发。他们认识到,群众性的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能够发挥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企业管理,加速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进程。1949年10月,东北总工会、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分别作出开展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的决定。自此,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众性的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据沈阳市1950年1月的统计:创新纪录的职工达13292人,新纪录5967项。再据鞍山、抚顺、本溪等市的机械、电业、电工、化学、纺织、有色金属、煤矿等系统的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9月到12月间,共创新纪录14727项,其中较大的改进操作方法的有2183项,技术改进的有918项,改进劳动组织的有47项,提高质量的有74项。在诸多的生产新纪录中,尤以沈阳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小组成绩最为显著。

马恒昌小组10名工人,互相帮助、亲密合作,在1949年5月至11月间,全组做了7000个零部件,件件都是合格品,并有7人创造了10项新纪录。这是一个生产管理好、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的先进集体。沈阳市及时推广马恒昌小组的经验,把创造新纪录运动由个人活动,推向集体创造;由注重数量,推向既重数量又保证产品质量的高度。各地也都学习和推广了马恒昌小组的经验。更为可贵的是,在创造生产新纪录、推广先进经验过程中,企业管理得到了加强。各个厂矿企业都有步骤地进行了定额管理,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实行了独立会计制度和实行了八级工资制,并逐步推行了计件工资制与奖励制,从而为建立新的企业管理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沈阳第五机器厂的马恒昌小组。图中站立者为马恒昌。

马恒昌小组自1949年建组至今,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光辉历程。他们曾以第一个试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会倡导班组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而享誉全国工业战线,被誉为“中国班组建设的摇篮”,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现在,在马恒昌小组的诞生地沈阳市,劳动公园里一座马恒昌的青铜塑像浓缩了家乡人对他的怀念。在一条半弧形的长廊墙壁上镌刻着几百位劳模的名字,马恒昌的名字位列第一,劳模的印记已经投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赵国有、马恒昌等人的带动下,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都积极投入到创造新纪录、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的活动中来。沈阳铁路局在开展这项活动中,继郑锡坤操作法、李锡奎调车法之后,又创造了新的装车法、列车检修法、养路法、养桥法等一套完整的先进经验,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物资运输任务的胜利完成。

沈阳市劳动公园内的马恒昌塑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