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o.6 吹响技术革新的号角

瞬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辽宁逐梦历程 作者:许晓敏,王全有,郭作为 著


No.6

吹响技术革新的号角

你知道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的故事吗?故事缘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那一年,他只有26岁。

1951年,恢复国民经济到了关键时刻,抗美援朝战争也进入了第二个年头。这年5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为增产节约500万吨粮食的财富而奋斗”的口号,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从而拉开了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序幕。辽宁地区从各大中城市到各个工厂、矿山,都积极响应东北局的号召,迅速形成增产节约的热潮。

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的工人们在观看增产节约竞赛的指示图表。

1952年,本溪召开爱国增产节约竞赛广播大会,工作人员集体合影。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方针。同月,毛泽东主席在全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向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提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这个号召更加促进了辽宁地区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并且进一步发展为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由过去的依靠提高劳动强度、增加产量为主,发展到技术革新、改造旧的生产设备和改进企业管理。站在这场竞赛前头的是一批具有高度爱国主义觉悟的身怀绝技的老工人。本钢第二电厂有一台1.4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是20世纪30年代安装投产的。恢复运行之后,只能发电1万千瓦,而且机组震动很厉害,当年日本专家都束手无策。而在这时,老工人、钳工王荣礼急国家之所急,反复琢磨,终于找到了要害部件的毛病。他修复了零部件,把机器重新装好,不但减轻了震动,发电量也达到了设计标准。

当时影响最大的要属鞍钢小型轧钢厂张明山创造的“反围盘”了。小型厂是1935年建设的老厂,设备陈旧落后。这个厂生产的钢材,从钢坯投入,经毛轧机轧制5到7次,再经光轧机轧制3到7次,才能成材。光轧机这几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时刻都有烫伤,甚至生命危险。张明山苦心钻研,经过两年零8个月的反复试验,历经多次失败和挫折,1952年9月,终于研制成功了“反围盘”。在光轧机上安装“反围盘”后,机械操作代替了手工劳动,效率提高了40%,劳动力可节省70%,还防止了长期损害工人健康的烫伤和职业病。张明山的革新吹响了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的号角,首先在小型厂迅速形成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创造出手轧机自动翻钢机、小型立围盘、自动卷线机、自动磨床、自动飞剪等15种自动件设备,并对当时的23部旧设备进行了改造,迅速改变了小型厂的面貌,提高了生产效率。小型厂的技术革新活动,在鞍钢全体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据鞍钢不完全统计,从1952年9月创造成功“反围盘”开始到1953年4月,群众共提出利于技术革新的建议1144项,批准执行的853项,试验成功的有167项。这对推动全国的技术革新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明山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发明的“反围盘”

到了1952年年底,我国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抗美援朝战局也已稳定,于是中共中央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1953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在工业和运输企业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竞赛,全面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指示》。8月28日,党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新一轮的增产节约运动开始了。辽宁各地积极开展增产节约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涌现了王崇伦、尉凤英等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

王崇伦,1927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49年8月,王崇伦经亲属介绍进入鞍钢轧辊厂,重操旧业当刨工,成为解放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3个月后,王崇伦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解放后鞍钢第一批入团的青年职工。1951年6月,王崇伦调至鞍钢机修总厂四机修厂工具车间,走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青年工人,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全部倾注在工作中。1952年,车间承担了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十万火急的特殊任务,他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开始用铣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达到一级品。同年,王崇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后短短一年中,他相继革新成功了7种工、卡具,成为全厂有名的技术革新闯将。1953年,王崇伦所在车间又承担了矿山建设第一线急需的大批凿岩机卡动器的试制任务,当时国内没有能够生产这种备件的厂家。他大胆攻关,研制出著名的“万能工具胎”,不仅成功生产出卡动器,还使生产效率比最初提高了6…~…7倍。仅1953年一年,王崇伦就完成了4年多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王崇伦

1954年年初,全国工业战线相继涌现出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这些技术革新能手聚会首都北京,座谈讨论如何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更多贡献,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提出了在全国工人中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在全国工人中引起强烈反响。不久,由王崇伦执笔的7人联名建议信送到了全国总工会主席的手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对这封具有特殊价值的建议信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同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此后,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蓬勃兴起。王崇伦的事迹被编入了小学生语文课本,“万能工具胎”的图片被印成邮票。

1959年年初,王崇伦找到同在鞍钢的老英雄孟泰,向他和盘托出组织全鞍钢能工巧匠开展大规模技术协作活动的设想。两位忘年交的劳动模范一拍即合。经过两人的精心筹划,年底,鞍钢拥有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队伍,人数达1500多人,王崇伦的家也成了能工巧匠交流聚会的“据点”,而这个据点一直热闹了近20年,直至王崇伦调离鞍山。

巾帼不让须眉,在辽宁,还有许多女性技术革新的能手,尉凤英就是其中的一位。尉凤英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县。1953年1月,尉凤英考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在学徒期间,她刻苦钻研,每天早来晚走,在师傅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做成了自动分料器,还把六角车床手工搬柄改为半自动搬柄。这两项革新提高工效80%,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从这以后,她就以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革新的运动中。从1953年至1959年,她实现技术革新70项,改革的多刃刀具提高工效14倍,改革的冲具提高工效100倍,用434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4个月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被人们誉为“从来不走,总是在跑的铁姑娘”。她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4年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尉凤英

增产节约运动发起在辽宁大地,并持久地兴起热潮,为国民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积累了资金和物资。增产节约运动带动开展的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活动,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和工人技师,极大加速了辽宁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步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