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叶集

中国现代著名作品 作者:冯平 刘东岳 牛江涛 等著


报告文学、散文

三叶集

散文集《三叶集》,由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人合著而成,收作者1920年1~3月间的书信20封。其中田汉5封、宗自华8封,郭沫若7封。卷首有3位作者序各1篇。由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5月初版,到1941年5月已印15版。

“三叶”,是指一种三叶矗立的植物,作者用来作为三人友情的象征。通信“大体以歌德为中心”,谈人生,谈事业,也论诗歌和戏剧、婚姻和爱情,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见解敏锐,感情炽烈,文笔挥洒自如。

从中可以看到五四时期青年人裸露的灵魂和坦荡的胸襟。田汉称这个集子为“中国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视为研究田汉、宗白华、郭沫若3位作家早期思想和创作的珍贵资料。

俄乡纪程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新史》,杂文集《乱弹及其他》等。散文集《俄乡纪程》又名《新俄国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22年9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品前半部分叙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理想的思考。在那“阴沉沉、黑漆漆”的社会,作者“没见一点半点阳光”,他追求过“菩萨行的人生观”,研究过佛学,但都没有找到出路。十月革命胜利使他看到了一条光明之路,决心奔向“赤都”。作品的后半部分,记叙了作者从赤塔到莫斯科的一路见闻和风光,以及到莫斯科后对新俄国的初步印象。笔调清新优美,富有哲理性。

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弟弟,语丝社主要成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泽泻集》等。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由北京晨报社1923年初版,为晨报丛书第11种,收有《自己的园地》18篇,《绿洲》15篇,杂文20篇,自序l篇,插图7页。1926年由作者重加编订,上海北新书局再版,删去杂文20篇,补进茶话23篇。

其文多以随笔、散记的形式,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旁征博引。其中有关中外文学艺术的见解,颇具独到之处。

寄小读者

冰心,生于1900年,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1923年上半年,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8月份,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大学留学。这期间,她选择了通讯这种体裁来抒写自己去国怀乡之情和传递对儿童亲友的眷恋、思念。

冰心用优美的文笔,以《寄小读者》这样的通讯形式,把纯洁似泉水的情思奉献出来,获得了广大小读者的喜爱。同时,许多的成年人也在阅读她的通讯,唤起了对童心的追求,更赞美她文字的美丽隽秀,温雅婉约。

在美三年中,冰心共写了29封寄给小读者的信。这些信结集为《寄小读者》出版后,在国内一经披露,即被传诵遐迩,轰动20年代的文坛。直到80年代末,著名散文家萧乾仍然把《寄小读者》列为20年代文坛上的散文代表作。

在《寄小读者》这本散文集中,冰心是向大、小读者传播真善美的使者。

冰心做人、做文坚守的重要信条是——真。《通讯录》中说:“我是你们天真队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为着要保守这一点天真直到我转入另一世界为止,我恳切的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我自己也要永远勉励着,做你们的一个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这里,冰心以平等的身份,轻柔的口吻,把自己置于小朋友们之中,绝没有装腔作势地摆大人的架子。

这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真诚地从内心深处涌出来,也并不那么容易。她十分认真地、敏感地捕捉童心的真诚流露,虽令小读者感兴趣,自己却有些不满意,她说:“我平时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然而算起来不但去国以前的文字不‘真’,就是去国以后的文字,也没有尽真的能事。”

善——在《寄小读者》中处处都有流露。一个说真话、真诚的人,其心地也必然善良仁爱。冰心不厌其烦地向小读者宣传善良仁爱:“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冰心善良、仁爱的品质,大到爱友人、父母、故乡、祖国,小到爱一朵花,一片绿,一湖水,一只鼠。她曾写道:“拾起一片湖石,用小刀刻上:‘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两句,远远地抛入湖里,自己便头也不回地走转来。这片小石,自那日起,我信他永在湖中,直到天地的尽头。只要湖水不枯,湖石不烂,我的一片寄托此中的乡心,也永古不能磨灭的!”字里行间对乡土、故乡的热爱之情,从笔端流向纸上。

母爱,也是冰心在文章中颂扬的主题。冰心从她母亲身上学习到的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善良,善良到就是一只出生后不久,第一次出来偷吃东西的小鼠也不忍心伤害。这种善良,是博大而又深厚的。冰心在《通讯录》中,用母亲向她讲述儿时往事的方法,把自己生命之始的那段岁月娓娓道来,她说:“从母亲口中,逐渐的发现了,完成了我自己!她从最初已知道我,认识我,喜爱我,在我不知道不承认世界上有个我的时候,她已爱了我了。我从3岁上,才慢慢的在宇宙中寻到了自己,爱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然而我所知道的自己,不过是母亲意念中的百分之一,千万分之一。”

《寄小读者》的第三个特征是——美。冰心爱自然美、人体美。她说:“谈到我生平宗教的思想,完全从自然之美感中得来。不但山水,看见美人也不是例外,看见了全美的血肉之躯,往往使我肃然的赞叹造物。一样的眼、眉、腰,在万千形质中,偏她生得那般软美!湖山千古依然,而佳人难再得。眼波樱唇,瞬归尘土。”

在留学期间,冰心的血疾曾复发一次。病中,她住在自己喜爱的慰冰湖畔,感到人与自然交融的轻松解脱。她说:“过的是花的生活,生长于光天化日之下,微风细雨之中。过的是鸟的生活,游息于山巅水涯,寄身于上下左右空气环围的巢床里。过的是水的生活,自在的潺潺流走。过的是云的生活,随意的袅袅卷舒。”这简直和大自然合而为一了。

《寄小读者》中表现的真善美主题,使它成为一部传世之作。在今天,只要提到冰心的散文,人们必然会想到《寄小读者》。老作家巴金曾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的母爱。”冰心老人虽然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不管世界如何沧桑变化,《寄小读者》这部书,仍会打动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的心,还有大读者的心。

绿

朱自清(1898~1948),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东海,主要作品有长诗《毁灭》,诗及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现代散文《绿》,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创作于1924年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与《荷塘月色》合称为《散文二篇》。由于作者在当时入革命形势的鼓舞下,思想上勇于进取,所以,表现在《绿》中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与《荷塘月色》正好相反。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它给人进取的力量。作者着力描写了梅雨潭“绿”的醉人,“绿”的可爱,“绿”的奇异,使全文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从作者被“绿”招引、被“绿”陶醉而一步三叹地惊呼,到用“少妇”、“处女”来比喻,最后竟温柔地“拍着”、“抚摩着”、“吻着”、呼唤着这“女儿绿”,可见作者爱得真切,爱得执著。

这篇散文只有4个自然段。首段以对“绿”的惊讶、赞美之情点题,中间两段极力渲染“绿”的奇异、醉人、可爱,末段又与前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而精巧。另外,作者不惜笔墨,从不同角度用比拟、想象、比较、陪衬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既能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又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本文语言清秀隽永,字里行间满贮诗意,充分体现了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这篇散文可借鉴的地方很多:如写景文章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地描写以及如何锤炼富有抒情性的语言等,这些方面都值得学习。

朝花夕拾

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入回忆性散文10篇,是鲁迅先生1926年2月到11月间所写,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最初用《旧事重提》的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前又添写了《小引》和《后记》并改名《朝花夕拾》,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本名新集”之一。

《朝花夕拾》里的散文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往事,深情地叙述了对师长和亲友的怀念,从特定的时代历史和生活侧面,描写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面貌,显露出作者生活道路和心灵发展历程中特定阶段的独特内涵。

《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主观爱憎,闪烁着现实社会批判的锋芒,达到了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有机统一。作品以清新舒展的笔调叙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描绘了作者家乡的风俗人情画,表达了对师友亲朋的诚挚怀念,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绘中是非分明,回忆与感想、抒情与批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常常是一篇文章融叙事、写人、议论和抒情为一炉,读来引人入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段不同生活的回忆和对比,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性格,体现出鲁迅自幼即显示出来的广阔的生活兴趣和聪慧才智,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旧式封建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极大危害。文章笔调轻盈,饶有诗情画意,蕴含丰富而深沉。

《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都是写人怀念的名篇,文章以客观描写一个人物为中心,与抒发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既写出了传记文学的特色,又写出了抒情散文的韵致。此外,《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狗·猫·鼠》等篇,都是思想丰厚、艺术清新的名篇佳作。

《朝花夕拾》以明朗朴素、亲切自然、流畅清新的笔触,表现了散文的通脱与舒展;又以平易浅切而韵味深长的画面,启迪人们更好地认识生活。《朝花夕拾》为现代叙事、抒情散文开拓了方向,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都是深受师生们喜爱的保留篇目。

野草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抒情成分极浓的《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1927年编成。书中所收23篇散文诗是作者1924年~1926年所作,陆续发表在《语丝》上。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当时,担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的鲁迅,迅速召开各科系主任紧急会议,要求大家想办法营救被捕的学生,然而,营救的计划失败了。4月29日上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的职务,以示对国民党的这一反革命罪行的抗议。离开中山大学后,鲁迅蛰居广州东堤白云路寓所。怀想近一段时期由北京到厦门,再到广州的经历,目睹身边的风云变幻,鲁迅深深感到震惊、悲愤。

在百感交集之中,鲁迅觉得“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这么芜杂”,“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朝花夕抬·小引》)。于是,他便开始整理过去的稿子,最初结成的集子便是发表在《语丝》上的散文诗,集子名为《野草》。

1927年的时候,“五四”狂飙已经过去,而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鲁迅经历了同一战阵中伙伴的分化,感受到处于革命低潮时文化战线的荒凉和寂寞。据1932年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阶级斗争的血的教训促使鲁迅从进化论转向阶级论。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但鲁迅坚守阵地,继续对陈旧的邪恶势力进行着坚决的斗争。但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所以还不能清楚地看到斗争的前途。“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正如1934年10月9日鲁迅致萧军的一封信中所说的:“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野草》反映了鲁迅当时的复杂的思想矛盾,它与鲁迅的杂文有很大的差别。收录《野草》中的许多著名篇章,如《题辞》、《影的告别》、《希望》、《风筝》、《好的故事》、《死火》等等,并非照秽水、看针砭时弊的时评,并非致敌于死命的标枪,而是自我心灵最坦诚、最无情的解剖。同时“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些措辞就很含糊了”。作者在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以后,对《野草》部分作品中所包含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

在现代散文中,《野草》可以说是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荷塘月色

散文《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抒情散文中的精品,载于1927年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后收入散文集《背影》。作品描写了“我”在一个“心里颇不宁静”的静谧的夏夜,到清华园古月堂附近散步时所见荷塘月色的景象。

文章通过对荷叶、荷花、微风、灌木、蝉声、蛙声等的细致描绘,从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角度,写出了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声光色味,优美、柔和、明净。

文章语言洗练自然,比喻贴切生动,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并在淡淡的愁思当中反映了作者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折射出国民党反动统治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重压,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腻、漂亮的风格。

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1928年10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1983年北京三联书店重版。该书收集作家早期优秀散文18篇,分甲、乙两辑。

《背影》中有记叙散文、抒情散文、游记以及特写、随笔等。作者在《背影·序》中讲到,他由于“有话要说”,便“自然而然采用了‘散文’这种体制”。他要说的话,有些是对社会现实而发的。写于“五卅”惨案之后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通过在电车上对西洋小孩的一瞥,表现反帝国思想和忧愤情思,“编印着一部中国外交史”;《哀韦杰三君》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韦杰三,控诉封建军阀的暴行;《怀魏握青君》是怀念去世的朋友的作品;《女人》对美丽女性的不幸寄予了哀伤的思绪;《儿女》叙说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中儿女无法团聚的悲苦。

《背影》中的《荷塘月色》、《背影》是现代散文传诵不衰的名篇。

《荷塘月色》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写于1927年7月,时值大革命失败之后。作者的心情彷徨、郁闷,革命或反革命他都不能去参加,暂时逃避现实还又迟疑不决,残酷的人世也不能置之不问。在对时代的愤恨中,他为了获得内心的片刻宁静,便寄情于山水。在对荷花的赞美中,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现自己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背影》借事叙情、寄情于事,它在离愁别绪中描写父子之爱。全文情感跌宕起伏,思念悠悠不绝。作者尽管写的是一己之情,一家之别,却把这种真挚伤感的怀念,放到生活颠沛、家道衰落、奔波劳碌的社会背景下,从而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波。这是记事抒情的代表性作品。

《背影》的艺术成就很高,其清秀简洁、缜密严谨、委婉细腻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读者。著名散文家李广田《文艺书简》称它是“最好的散文范本”。

大荒集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主要作品有杂文和小品文集《翦拂集》、《有不为斋文集》、《无所不谈合集》及用英文写的小说《京华云烟》等。

散文集《大荒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1934年由生活书店出版,收入作者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文章23篇,其中有杂文、随笔、小品、序跋、演讲稿、译文、论文等,还收入独幕剧《子见南子》及资料《关于〈子见南子〉的文件》。

这些文章或针对社会弊端,或批评国民痼疾,或漫议中西文化,或纵谈文学主张,或介绍学习的方法,或品味读书的艺术,涉猎广泛,见解独到,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作者信笔而写,娓娓而谈,顺理成章,轻松幽默,格调闲适,寄托了自我心性意趣。本集充分体现了“性灵为主,不为格套所拘,不为章法所役”的艺术风格。

包身工

夏衍,生于1900年,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狂流》、《脂粉市场》、《上海24小时》等,并出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等文集。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于1936年。它反映的是“—·二八”前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做“包身工”,从此,她们便坠入到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人间地狱里。

作者着重对一个外号“芦柴棒”的青年女工的悲惨遭遇做了真实而细致的描述,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的巨额利润是靠榨取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得来的,从而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残酷欺压中国工人的罪行。在结尾处,作者用激越的声调呼喊道:“黎明的到来还是没法可推拒的”,“我也想警告那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者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从而喻示: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这篇作品发表在日寇向我大举进攻的前夕,激发了人民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反抗情绪。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以补叙、插叙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而恰当的说明、议论和抒情,更使文章增添了具有撼人心魄的强大感染力。

银狐集

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灌木集》等。

散文集《银狐集》是他的代表作品,1936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属文学丛刊第3集。收《银狐》、《平地城》、《浪子递解记》、《桃园杂记》、《看坡人》、《上马石》、《生活》等连同《题记》共18篇散文。较李广田以前的散文,《银狐集》的现实性大为加强。

作者在《题记》里说:“我觉得我的文章渐渐地由主观抒写变向客观的描写。”这个集子中写到的人和事,都是作者周围非常熟悉的。如《银狐》中的画家孟老先生和孟太太、《乡虎》中的无赖棍徒、《看坡人》和《生活》中的两个顽强瞎子、《上马石》中的电话老人、《浪子递解记》中的糊涂少年、《老渡船》中的主人公等,都与作者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有不解之缘。因而,这些散文构成了当时社会或一角落的真实的人生画面。

这些散文朴实平易,如叙家常。写景、叙事、谈人都富有诗意,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很大程度的人生哲理的启悟。

画梦录

散文集《画梦录》是现代诗人、散文家何其芳的代表作品之一,1936年7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次年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全集共收散文17篇,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在黑暗现实中认真思考、苦苦追求的青年的心声。有热情,也有忧郁、苦闷,如《黄昏》、《独语》、《雨前》等。总题为《画梦录》的《丁令威》、《淳于梦》、《白莲教某》3章,借古事传达今人的情绪。有叙述、分析和沉思,有很浓的抒情意味。《画梦录》多表现下层劳动人的疾苦,关注人生、社会,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同时,作品构思精巧,立意含蓄,语言凝练清丽,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是30年代散文小品繁荣阶段较为引人注目的优美精湛之作。

风景谈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烛》(三部曲)、《子夜》、《腐蚀》,短篇《春蚕》、《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等。

现代散文《风景谈》是他的重要作品,写于1941年。1940年5月,作者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回到重庆后,便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作品通过对祖国西北自然风景的生动描写,赞美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这篇散文共撷取了6个画面,即从6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生活情况,在写每个画面时,自然风光只是作为背景来写,而把人物活动放在重要的地位,并插入一些议论和抒情,突出颂扬作为风景主宰的人。虽然写出了景致的荒凉与美好,但其意并不“在乎山水之间”,作者对那掌着一杆猩红大旗的驻队,对那荷锄晚归的种田人,对那在石洞中促膝而坐的一对男女,对那披着霞光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士,对那亲密无间地生活劳动在一起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对那围坐在桃林茶社的生机勃发的一群青年,无不倾注着大海般的深情厚意。而这些,正是作者从声、色、形诸方面加以浓墨,使他们成了各幅“风景”的主宰,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作者充分发挥散文艺术自由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信手写来,展示了多种“风景”片断,同时,又使这“风景”各异的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赞美,因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人类的活动能使自然改观,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写到只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最后强调民族的英雄战士乃是伟大中最伟大者,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至完成主题的升华,使文章既舒展自如,又严谨有序。

在文字表达上,作者善于运用准确、精练、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描绘人物活动,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的风景画,给人以逼真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而文中那些充满感情的议论,更是层层推进,逐步深化了主题。如“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显然比“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深了一层,而“人创造第二自然”这样的议论对“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的含义无疑是一种补充和发挥,较之前面的议论就更为深刻了。

雅舍小品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等。祖籍浙江余杭,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是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

梁实秋一生著译颇丰,其中散文、杂文集有《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看云集》等;文艺理论批评著作有《偏见集》、《文学因缘》、《文学的纪律》、《浪漫的与古典的》等。他还出版有专著《英国文学史》,以及穷倾生之力翻译的37卷《莎士比亚全集》,并主编了《远东英汉大辞典》。

1940年,梁实秋以笔名“子佳”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撰写专栏小品——《雅舍小品》,后于1947年出版成册,共计散文34篇,仍以《雅舍小品》命名。

在《雅舍小品》散文集里,作者从日常生活事件中撷取题材,从人生男女到琴棋书画,从旅行游览到体育运动,从地上走兽到天上飞禽,无论题材如何,都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文章中对散文语言的运用,有梁实秋独创的特色。他能将文言文的简练典雅,融入到白话文的亲切流畅中去,使一般有中等教育水平的读者,都可以读懂。正由于这一点,而使该散文集刚一面世,便轰动当时的文坛。

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和大陆的评论家,都把《雅舍小品》称为“闲适小品”。其实,如果只简单地用“闲适小品”来规范《雅舍小品》则未免失之片面。闲适小品的一般规律是,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宣扬消极避世思想,要么国难当头却仍在书房里茗茶品酒,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这类“闲适”在《雅舍小品》中一字也没有提到。

梁实秋的散文,透视社会情态,抒写人生襟怀。它是人生百科全书式的入世之作,他抒发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直面人生,希望借手中犀利之笔锋,医治人生的鄙陋,激励起人们的奋发精神。

在《雅舍小品》中,冷酷地“审丑”的篇章是十分尖锐、中肯的,像《洋罪》、《男人》、《女人》、《孩子》、《喜筵》等皆属此列。如《孩子》一文中的,“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将那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的习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又如《旁若无人》和《音乐》中的缺乏公共道德的观念放声嚎叫的现象,作者也嬉笑怒骂成文章。《汽车》一文,写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旅行》一文,使人思绪如云,感慨万千。

《雅舍小品》中有许多文章是描写男人、女人题材的。作者笔下的男人,脏、懒、馋,“男人的谈话,最后不谈到女人便不会散场”;而女人呢,“喜欢说谎,善变,善哭,胆小”等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事实,并非恶意攻击。作为一个散文家,梁实秋先生专做些揭疮疤的事,而不肯阿谀逢迎,欺世媚俗,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雅舍小品》中直面人生,抨击人性中的假恶丑,又如何能一个“闲适”了得?

梁实秋曾强调:“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是显示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作者写作时,正是遵循这一风格,而使《雅舍小品》获得成功,并且有巨大的文学魅力。作者学贯中西,知识渊博,行文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情味浓郁,清秀隽雅,自成一家。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极高的散文写作技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