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三首)
【其一】那能寂寞芳菲节
那能寂寞芳菲节①,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②。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③。
【其二】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④。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其三】桃花羞作无情死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⑤。
谁怜辛苦东阳瘦⑥,也为春慵。不及芙蓉⑦。一片幽情冷处浓。
浅显注释:
①芳菲节:草木芳菲茂盛的时节。
②点鬓星星:鬓发斑白如点点繁星。晋代左思《白发赋》中有“星星白发,生于鬓垂”之句。
③千秋万岁名:用唐代杜甫《梦李白·其二》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句。
④六曲屏山:指屏风。称之为“山”,可能是因为古代屏风曲折,像山峦一样层峦叠嶂,或因屏风上常绘有山水图画等。
⑤懊侬:烦闷之意,在此指烦闷之人,是为纳兰自己。
⑥东阳瘦:南朝沈约的典故。“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因操劳过度日渐消瘦,腰带不断地换孔,后来以“东阳销瘦”“东阳瘦”或“沈郎腰”“沈腰”来形容消瘦。沈约素有美男子之称,纳兰在此自比。
⑦芙蓉:此芙蓉不是指花,而是“芙蓉镜”的典故。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中记载,李固落第后到蜀地游玩,遇一老妇,说他第二年会在芙蓉镜下及第,再过二十年还会拜相。第二年,李固果然及第,榜上有诗赋题为《人镜芙蓉》,二十年后果然拜相,是为应验。
对章小赏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为双调小令,分前后两片,可做叠韵,甚美。
叠字总令人回味不已,而在一首只有四十四字的小词中用叠字,便是将整首词都投入了声律节拍的婉转之美中。
“为赋新词强说愁”,仿佛这世间是先有“愁”,才有了最优美的篇章。三首词,三种心事,感时、思乡、病瘦,都是一个愁字领篇,却有着不同的伤与美。
其一:“生也无常”。
在春意盎然的时节,连空气中都飘散着花草的气息,景色如此美好,人又怎可以寂寞?总想要寻一个人,诉一诉平生过往,聊一聊红尘变迁。
可是说着说着,花就睡了,夜半三更的报时声,伴着满是悲愁的心事。说到动情处,却只剩下暗泪盈眶,和着歌声,悄悄地擦一下眼睛,手上沾满半生的寂寥。
明明是春色满园,又何来悲伤寂寥?把酒言欢之时,须记得花红易落叶自飘零,时光飞逝季节流转,天地四时变幻,就像曾经墨黑的两鬓,如今也点染了星光的斑白。
花叶并不知愁,人却会为时光不再而伤感。还剩下些什么?“名利如浮云,惟影随我身”,无非只有倾尽杯酒,一醉方休,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暂欢愉。
这首词是寂寞的,这种寂寞不是无人相伴,而是纳兰在看尽世事无常后,无路可退的渺茫之感,是对人生“沧海一粟”“昙花一现”的叹息。
在明媚的春日中体会寂寞,在家家入梦的夜半时悲歌一曲,怀着惆怅的心思行走在世间,这便是纳兰的孤寂。
词中最妙为“点鬓星星”一句,这里的“点”既可以理解为白发的零星,也可以解作“点染”之意,静动一字,余韵满行。
这首词中虽然化用、引用了他人词句,但在纳兰的妙笔之下,浑然一体,既不失优美,又满是惆怅。纳兰在写下这首词时,不会想到自己竟英年早逝,他更不会想到,他在世间的匆匆一现,真的留下了“千秋万岁名”。
其二:“异乡佳节”。
人在异乡,每逢节日,更添乡愁。这首词名为《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每到这天,人们与亲人团聚,举行活动,比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但此时的纳兰却身在距家乡异常遥远的塞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纳兰出使觇梭龙(今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的情况,这首词可能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
词的前半部分笔墨浓重,“深秋”“绝塞”“迢迢”,纳兰仿佛已经带着我们走到了天涯的尽头,在深秋的肃杀中,看秋叶伴着枯枝纷纷吹落,而故乡遥不可及,房中那曾经日日望见的屏风,就像梦境一样邈远,也只能在梦中窥见。
到了后半部分,便是乡愁缭绕,“倍惜”“魂销”“寂寥”,立在世界的尽头,又适逢佳节,只教人更加思念故乡的风物人情,“不为登高”一句,是对“倍惜”的补充与强调,纳兰思念的并不是登高游览之乐,而是那些与他同乐共饮的亲人。
纵然塞上登高,亲人也不得望见,留给纳兰的,只有黯然销魂之苦,偏偏还有不解风情的大雁,结伴相携,向着南方的天空,头也不回地飞去。
塞上的秋色向来凄清冷寂,再加上边境人烟稀少,这幅天地寂寥的景象,一直是历代文人倾心描述的对象。此时的纳兰身处其间,隔空想颜色,数雁添悲怀,恨不能如南飞的雁群,早归故里,在屏风间寻一场好梦,在山水间饮一杯菊花酒,欢声笑语,艳若秋阳。
这首词情感真切,并无繁典雕琢,只一句“佳时倍惜风光别”略显婉转。
“别”字虽在句尾,但整句直接翻译过来是“佳节时,总是加倍思念挥别的风光”,“别”是“风光”的限定,而不是“区别”之意。
其三:“病榻自怜”。
自古以来,万千篇章,夭夭桃花,总关闺情。桃花仿佛就是为了多情之人而生,又如何能容忍自己未染伤情,便空自凋落?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正值朝中科举,纳兰因病未能参加,于是只能坐于房中,看着庭中桃花被东风吹落,飘然从窗口飞入,落在他身前,聊以为伴。即便是桃花,也渴望能死得其所,争得其存在的价值,更何况是生而为人的纳兰。
词的下半部分便是纳兰的心情,病痛折磨,身形消瘦,此番潦倒,除去落花又有谁怜?只当是春色撩人,闲闲慵懒,贪卧不起。继而,纳兰又开始叹息自己时运不济错过殿试,不能像传说中的李固那般,在“芙蓉镜”下登榜及第。
众人欢腾庆贺之时,他只能守一窗落花,收拾起满心清冷的哀伤幽情,暗自伤神。
这首词意味深长,用典灵活贴切,更化用王彦泓《寒词》中“一日幽香冷处浓”之句。
首句中,“羞”一字之功,桃花便有了思想,更有了理想和追求,正应照了纳兰渴望入仕的心情。东风不负桃花,将其吹入房中,勾起了纳兰的感叹伤怀。
“东阳瘦”是既成典故,用法简明,不过,“不及芙蓉”中的“及”字却一语双关,颇可回味。
简单地说,不及芙蓉可以解作“不像‘芙蓉镜’典故中的李固”,这里以“芙蓉”代“李固”。但还有另一种解法,“芙蓉”为典故中的标题“人镜芙蓉”,指的是皇榜。古时,金榜高中称为“及第”,而“李固芙蓉”的典故中,榜上题目为“人镜芙蓉”,不“及”,便是名字未登皇榜之意。所以,“及”字既可以理解为“追上、比肩”之意,也可以看成是“及第”,对整句含义无碍,但却从另一个方面,显出了纳兰词作的工巧之妙。
最后,“幽情”凝于“冷处”,这里的冷,不单是错过殿试的心灰意冷,也有病体虚弱之下感受到的春风料峭,可以说是“身体”与“内心”的同步感受,感随心动,相得益彰。
步韵词祭
采桑子·步韵纳兰《那能寂寞芳菲节》
词中总见伤心泪,蹙眉难平。
月入三更。杯酒何愁鬓发零。
牛郎织女谁当醉,河上繁星。
细语微倾。只道前生今世名。
- 王彦泓(1593—1642),字次回,明末诗人,有《疑雨集》传世,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之时盛行。纳兰词作受其影响颇深,纳兰亦与其外孙秦松龄结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