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 作者:亭后西栗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苹洲。西风听彻采菱讴

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船何处一竿收。归来无语晚妆楼

浅显注释:

①白苹洲:江苏省吴兴附近有白苹洲,但在诗词中只是泛指长满白色苹花的沙洲。温庭筠《梦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苹洲。”

②采菱讴:采菱人唱的歌曲,在这里泛指江南民歌。

③妆楼:旧时将女子居住的楼阁称为妆楼,是为“梳妆之楼阁”。

对章小赏

《浣溪沙》,唐教坊曲目,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有些微不同。

这首词应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其时,纳兰随康熙游江南。

这是一派热闹的江南美景。江南多水,水上小舟绕洲行,江南多女子,岸上舟中皆可见,一片清歌,随风而发,甚是美妙。

首句“十里湖光载酒游”,可谓是宴游名句。湖光因为映照风景而美,“十里”之大更是在说水面宽阔,这句话最妙之处在于没有提到“船”,而是将人直接置入景色之中。

按照古人常用的表达方法分析,这句话应该译作“(用船)载着酒,去游览那方圆十里的湖光美景”,但是,从原句上看,我们很难分辨清楚,到底是船载着人和酒同游,还是湖光载着人和酒同游。因为没有“船”的意象,人与湖光融为一体,投身自然之美,是为绝妙。

船上有舱,舱门口的帘一般都是青色的,“低映”一词,是在描绘水中小洲从低垂的帘下映入眼中的情景。水中小洲多平整,即使是帘子低垂,也能从下面的缝隙中看到开满白苹花的沙洲。

“西风”句中,“听彻”说明歌曲四下传唱,并非一船一人。“西风”可能是实写,也可能只是代表湖面上的轻风。之所以用“西”,是因为“东风主春多躁动”,而“西风多起于傍晚,以秋为静”。所以“西风”的重点并非其方向,而是它所代表的静谧之感,因风静,歌声才能传得更远、更久。

上片用虚笔写实景,再加入人与歌声,营造了悠然欢乐的气氛,转入下片后,开始将女子作为景致着力描写。

下片中的“沙岸”与“画船”两句又是双关用法,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两句是在写女子,但若以风景的角度来解,竟也是说得通的,不得不承认,这才是纳兰词工的精妙之处。

船行水上,沿沙岸向前。蜿蜒的沙岸仿佛女子的双袖一般,时而多情地合抱在一起,致使船上之人不得不掉转船头绕出沙湾,而画船上垂钓的人又在哪里收着自己的鱼竿,结束他一天的闲适?

这是最为普通的字面解法,其中的“一竿”,世人猜测是出自南唐后主李煜《渔父》中“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句。不过,“一竿”这个词还有另一种说法。

宋代朱彧《萍洲可谈》中有“京师买妾,每五千钱名一竿”的记载,是说在京城买回一妾要出五千钱,这五千钱称为“一竿”。

那么,如果这首词中的“一竿”,是指购入小妾的“五千钱”呢?

这样一来,“沙岸”两句便成了渴望美丽女子的意思。

沙岸上,时不时就能看到美丽女子翩然的衣袖,“拥”字道出了女子的数量之多,一人双袖是无法造成“拥”入眼帘之感的。

除了沙岸上看不尽的女子,游玩的众人还想找到一条画船,寻到愿意以一竿钱而易身的女子。画船多为游客宴饮娱乐之船,船上多载歌妓,能歌善舞又貌美。

“沙岸”二句是对偶句,所以,如果“一竿”解作渔人,那么“双袖”便是沙岸的形态;如果“一竿”是购妾之资,那么“双袖”便要相应地解作美人,这组对句才能在意境上和谐统一。

不过,无论是何种解法,到最后,夕阳西下,尽兴而归时,众人无语,随波流荡,水边女子的楼阁,也在斜阳的照耀下,静默无声。

跟随着前两句的不同解法,这里的“无语”也有两种解法:一是酒尽人醉,众人微醺,共享晚霞静好;二是未得佳人,望尘兴叹,一日游毕,倍觉疲累,归来后,妆楼内空无一人,是为无语。

日间的热闹欢聚,与夕阳西下时的宁静楼阁,动静相偕,将江南水乡的美好尽数展现。真可谓有纳兰之笔唱诵,则“情动于风,词生于水”,不枉一游。

步韵词祭

浣溪沙·步韵纳兰《十里湖光载酒游》

一日江南入画游。横桥卧水对苹洲。小莺无赖竞歌讴。

笔下文章轻易现,船头风物自然收。幽情百载最高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