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致张俊彪序
郭久麟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你的传记?你既不是伟大的政治家,又不是著名的企业家,也许今天还算不上全国第一流的大师,为什么要选你作传主呢?
是啊,我为什么要写你的传记?我想,这首先是因为你那苦难的童年,还有你那富于传奇色彩的、曲折坎坷的经历,是那样的令我感动;其次,是你那罕见的正直、热情、坦荡、真诚、善良的性格,你特别顽强的意志和艰苦拼搏的精神,更令我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外,你有我刚刚写过的雁翼的憨厚和朴实;虽然,我是在大城市长大的,我们家十代人都没有一个农村的亲戚;可是,我却特别喜欢你这样的农民作家的诚恳和正直,热情和朴实。再加上,我觉得我们都有着共同的人生信仰和追求,都有着为文学事业奋斗不息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移的追求!正是这最后一点,使我觉得我虽是在写你,但又像是在写我自己,在挖掘着我的回忆,在表现着我的信念、意志和追求!
同时,在你身上,又有着父亲和母亲的双重影响。你身上流淌着母亲的血液,也遗传着她善良、勤劳,克己待人,宽容和蔼的美德;同时,你又承袭了父亲正直、刚毅、坚韧、倔强的品德,承传了他“车子不倒只管推,认准的道儿走到底”的韧劲,以及重知识,重文化,讲究忠孝节义,不向权势弯腰的秉性。我想,我应该在传记中把你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条件及时代影响充分展示出来,以揭示人物成长同家庭和社会的辨证关系,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家族遗传基因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给读者以启迪和教益。
而且,在与你通信和交谈的过程中,在对你进行深入采访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你在边远的、贫困的山区出生,没有任何背景,却从农村走向部队,又从部队走向政府机关,再由内地走向沿海,走向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你从痛苦和不幸的深渊,一步步走出泥泞,走向胜利的坦途,走向成功。这一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善良的品性、豁达的态度、宽阔的襟怀、坚韧的意志,靠的是踏实的工作、顽强的拼搏、艰辛的奋斗、不懈的追求!你的人生,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困苦,也付出了较常人更多的汗水和艰辛,因此,你才取得了较常人更大的成就。你从17岁发表第一首小诗开始步入文坛,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省委第一书记》、《幻化》三部曲(第一部《尘世间》、第二部《日环食》、第三部《生与死》)、《曼陀罗》、《山鬼》、《风流乾隆》,长篇传记文学《刘志丹的故事》、《刘志丹》、《血与火》、《董振堂》、《最后一枪》、《黑河碧血》、《董振堂的故事》、《红河丹心》,长篇自传《没有陨落的太阳》,长篇报告文学《鏖兵西北》、《崛起在特区线外》,文学作品及儿童文学集《我走过的路》、《一篇未讲完的故事》、《牛圈娃》、《孩子和牛》、《牛角墨斗》以及诗集《苦涩集》,散文集《神泉》、《红菩提紫橄榄》、《情感与魂灵》、《张俊彪散文选》,美学随笔《精神与精神性》等多种作品集共29部,约1000多万字;你的创作从长篇传记文学、长篇报告文学到长篇小说,从诗歌到散文,从中短篇小说到影视文学,从儿童小说到文艺理论,创作成果丰硕,在文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先后19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文学奖,并被国内外10多种大型辞书收录,作品介绍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艺理论界已经出版对你的专题研究著作《多棱透镜下的人生——张俊彪论》、《理论视野中的作家张俊彪》、《张俊彪其人其文》、《张俊彪研究文选》、《张俊彪研究文集》(上、下)、《长篇小说〈幻化〉评论集》等专著6部,约200万字。特别难得的是,你的这些创作,都是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完成的,而且你的机关秘书工作和文联工作也做得那样好,受到各方面的好评:你在38岁时就被破格评聘为文学创作一级(正高),同时担任了甘肃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并兼任全国青联委员等多种社会职务;1992年初夏,你又被选调到深圳市文联主持工作,对深圳文艺界的团结和稳定,对深圳文艺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对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中国文联领导、广东省、深圳市领导的很高评价;现在又到深圳市政协,为深圳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这些成就的取得,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多少艰辛和代价呀!
你使我想起冰心写过的一首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同时,你的经历和成功,还深刻地反映了我们时代前进的艰难曲折,反映了我国社会由小农经济过渡到现代社会的特别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你的传记更富于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时代意蕴。而本传的意旨,就是想通过解剖你,通过解剖你走过的大半生经历,揭示出中国人民所走过的共同道路,揭示出共和国光荣而艰难的历程和丰富而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也为广大的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榜样。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你虽然也许暂时还算不上全国第一流的大师,但是,你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拿出了《幻化》这样的杰作;而你还很年轻,你的潜力还很大,我觉得你还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攀上更高的巅峰!这不,就在我为你写这部传记的时候,你已写出了新的长篇扛鼎之作《曼陀罗》,使你站立在文坛又一个新的高地;与此同时,你和我共同主编的《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第一、二、三卷)这部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大型文学史典也已撰写完毕。所以,对你来说,大师也并非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2011年3月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