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乡恋(下) 作者:段孝和 著


人人都有家,家家各不同。我家四世同堂,十二三口,足足一个班,算个大家了。在县城,三五口人的小户较多,过10口人的大家就不多见了。人口大,消费多,上街买菜买面的活自然落到了我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身上。每天早上,起床后我先到菜市场,将一天需要吃的各种蔬菜都买齐,大兜小兜,各色各样,有时能买五六兜。再给母亲和爱人买点饭掂到家,我一天的任务算完成。至于怎么做着吃,那就是儿媳和女儿们的事了。

母亲年近八旬,体弱身虚,爱人长年有病,不能干活。事实上,儿媳和女儿们一个比一个孝顺,做饭、洗刷这些家务活,根本不叫母亲和爱人干。爱人一天三次得服药,她不知吃多吃少,每次都是女儿们将药配好盛在一处,饭后督促她及时服用。中午和晚上做饭,不是儿媳就是几个女儿,她们自己商量,反正每顿饭都有一个人为主。中午吃饭最热闹。十几口人聚一起,主厨的忙得满头大汗,吃闲饭的立立站站,因为厨房太小,人多了没处站。虽说是三室一厅,但是面积只有80多平方,厅小的可怜,除去桌柜、沙发、茶几,几乎没有空间了。吃饭时围在茶几上,五六个人就围满了,剩下的人或到凉台或到卧室。外孙和小孙子,都是四五岁,不懂事,吃饭时抢先坐在茶几旁,一人占一座,大人们只好站一旁。再大的锅也赶不上人多。蒸米时还好些,蒸一大锅,一人一碗,菜往碗里一盛,站哪里都能吃。遇上吃饺子、捞面条,就不行了。一次只能下四五碗,有人吃有人等,有时,第一拨吃完了,第二拨还没轮上。就是这样的吃饭环境,竟没一个人抱怨、发牢骚,相反说说笑笑,好不热闹。时间长了,我逐渐领悟到这就是家的魅力,这就是血缘亲情。房小、人挤,在骨肉一家面前根本不是遗憾。

说实在的,儿子和女儿都已成家另住,房子要比我的大,条件要比我的好,可他们一到吃饭时要回我这个穷家。儿女们并不是为了蹭饭,而是为了到父母家多干点活,孝顺孝顺,享受亲情之乐。虽然我爱清净,但我更喜欢一家老小在一起的热热闹闹。有时候,儿子一家或女儿一家几天不回来,我就让爱人打电话,催他们都回来,几天不见,心里还真有点想他们。儿女们各带自己的人马回家,亲热是无啥可说的,可就是不断爆发“战争”。“战争”的根源在几个小孩身上。外孙和孙子,一天不见,这个要到那个家,可聚在一起,不上10分钟“战争”就开始。比方说吃饭时用筷子,如果外孙拿了一双新筷子,孙子一见就也非要新筷子,再给他一双新的又不要,指定要外孙拿的那一双不可。外孙不甘示弱,任你咋劝也不给,不给孙子就哭闹。大人们好哄好说,不知要费多少口舌才能平息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每顿饭往往都是在“战争”中吃完的。打是打,闹是闹,可双方父母从没因此翻脸,我和爱人遇上这种场合,只是笑笑,任他们自己去处理。

人多口味不同。吃饭时,有的想吃米饭,有的想吃面条,总吃不到一块儿。为基本达到人人满意,我家的原则是,大锅饭众人吃,谁不想吃了自己再做,想吃啥你做啥,也没人说三道四。有时中午能做三四样的饭。反正都是粗茶淡饭,你不叫谁满意谁能高兴?

大家有大家的快乐,大家有大家的烦恼,但快乐多于烦恼。做饭争着做,有活抢着干,和谐温馨,亲情浓浓,相互照顾,欢欢乐乐,大家让我感受到了天伦之乐。

(原载2007年1月20日《平顶山日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