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家族的崛起(1780年—1835年)

摩根家族传(修订版) 作者:陈润 著


第一章  家族的崛起(1780年—1835年)


起之于野

1636年,迈尔斯·摩根带领族人越过大西洋,从遥远的英格兰来到马萨诸塞。即使踏上了大洋彼岸的陌生土地,摩根家族始终恪守着庄稼人的本分,靠着在土地上的点滴辛劳延续血脉。他们对地方政治和军事有点兴趣, 但总体依然是个传统的农耕家族。

小约瑟夫·摩根继承了家族产业,在农业上做得很出色,还不断增加畜牧业的投资。这位头脑灵活的上尉还尝试用新的方式去赚钱,比如,将每头羊按照每年缴纳0.75磅羊毛的价格租赁给其他农户。

随着小约瑟夫的努力,家族开始发生变化,并集中体现在约瑟夫·摩根身上。约瑟夫·摩根,是小约瑟夫·摩根的第三个儿子。1780年,他出生于西斯普林菲尔德的摩根农庄中。此时,从最初的摩根人来到马萨诸塞之后, 已经过了将近150年,到约瑟夫成年后,美国独立战争的硝烟已随一纸和平协议消散殆尽。展现在约瑟夫面前的,是美好的新大陆国家,和其祖先印象中的国家迥然不同。

当时,受到农民反抗的威胁,马萨诸塞州的立法机关不得不降低税收与诉讼的费用,其中,布匹和日用百货的税收被完全减免,农庄的日子因此一天比一天好过。联邦政府和州的宪法规定了政教分离,宗教的影响迅速减弱,城镇里来了教师,农村的孩子们开始接受教育。

约瑟夫和不少农村孩子一样,被望子成龙的父母送进学校。在那里,他学会了算术和写作,尤其喜爱写日记。从12岁开始,约瑟夫一直坚持写日记,直到去世。

约瑟夫喜欢干农活,不过对做生意更感兴趣。14岁时,他在镇子上找了个养路工兼职,为家里省掉了本应上缴的养路费。16岁那年的冬天,他一边在斯普林菲尔德的初中继续学习,一边到遥远的山区小学教书,教20多个小学生最简单的语文和算术,每个月能挣7.5美元。教学工作在每年3月1日结束,之后他回家准备春耕。

在他的整个青春期里,春、夏、秋三季,约瑟夫都在自家土地上做农活,而冬天则会去教书,圣诞节放假时,他忙碌着准备春耕工具。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分担家族中更多的责任,一度忙到连日记也不得不暂停。

27岁那年,约瑟夫与康涅狄格州米德镇的莎莉·斯宾塞相识、相恋并结婚,然后正式在西斯普林菲尔德安了家。从那时开始,他成了西马萨诸塞有些头面的乡绅。

到1808年,约瑟夫已一跃成为当地的富人。和父辈们不同,约瑟夫精于农事但又不满足于此,他雇了人手来做农活,将腾出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扩大资产。他先是花了400美元购买一个小农庄出租;第二年,又在阿萨夫米勒那里买了套房子和18英亩的土地,然后租给农户奥利弗·斯普拉格;1811年, 他只是转转手,又从房产交易中赚了400美元;又过了一年,他以低价拿到了40多英亩的土地…… 

金钱盘活之后,约瑟夫对资本升值的渴求表现得更直接。他精于计算、敏于觉察,不放过眼前浮现的任何赚钱机会。有一次,住在哈特福德的岳父塞缪尔·斯宾塞来家里看望他,送岳父回去时,他还顺便赶了家里的两头猪去那边的集市卖钱。

约瑟夫悄然改变的同时,西斯普林菲尔德也发生着变化,城镇之间的道路被铺设得宽阔平整,交通便利起来。因此,尽管道路雨季泥泞、夏日扬尘,但四轮马车与公共马车还是可以带着约瑟夫远行经商了。

随着时间流逝,约瑟夫·摩根意识到,自己必须谨慎而勇敢地改变家族传统,这些传统是从父亲、祖父乃至更为遥远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但此时此刻,小家庭内部的呼声也促使他尽快主导改变。

约瑟夫的妻子莎莉接连为他生了两个女儿——玛丽和露西后,产生了离开乡下小镇的想法,她希望女孩们能够到更大的地方去开阔眼界,而不是始终闻着泥土气息做个乡绅家的姑娘。

约瑟夫又何尝不想为家族开创新的希望。1812年春天,约瑟夫决定加入位于北安普顿的华盛顿慈善协会,这家协会是当地放债人的同业协会。从此,他半只脚踏入银行金融业,私人银行的梦想正在不远处向摩根家族招手。

正在这一年,美国政府宣布同英国开战。除了颁布贸易禁令外,总统还宣布要从各州和属地征召十万民兵,战争随之爆发。但在马萨诸塞州,没有多少人支持战争,附近的康涅狄格州、罗得岛州也拒绝派出民兵,更不用说在政治上属于“穷乡僻壤”的西斯普林菲尔德。

约瑟夫得以继续安稳地做生意,他的投资主要是在当地,远非发生战事的前线,因此无须担心。不过,消息还是一点点跟随着西北风飘到了约瑟夫的耳畔。他听说英国人攻占了华盛顿,烧毁了白宫等建筑,所以感到些许痛心。在时局影响下,他买了本记述拿破仑生平的书籍,借此了解遥远欧洲大陆的伟人事迹。此外,他还买了本奥利弗·戈德史密斯的《英国历史》,书店老板用奇怪的神色打量着他,毕竟当英国军队在祖国土地上肆虐时,买这种书的人还真是少见。

1813年7月18日,吉诺斯·斯宾塞·摩根诞生在西斯普林菲尔德家中,这是约瑟夫的第三个孩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

儿子吉诺斯出生五个月之后,约瑟夫的父亲小约瑟夫上尉去世了。他留给了约瑟夫约112英亩的农庄和价值11000美元的资产。约瑟夫在悲痛之余, 用资本的继续运转来纪念父亲。他很快用其中2000美元又购买了一个小农庄,然后租了出去,获得了一笔新的盈利。

1815年,英美战争结束,两国签订了《根特条约》。约瑟夫听到之后, 带着妻子儿女前往米德镇,同岳父岳母一起庆祝。当天,在日记中,约瑟夫用“喜讯”一词来描述自己对这一消息的感受。

战争结束后,时局稳定,约瑟夫得以继续扩大产业。一月份开始,他出手进行了一桩重要投资,这是摩根家族历史上的第一笔“大生意”。


左右逢源的咖啡馆主

约瑟夫早就在酝酿做一个大项目,他不满足于之前小打小闹的资本运作,而是想放手大干一场。不久后,约瑟夫就正式将农庄交给妻子和兄弟, 自己进入新的领域——旅馆业。

约瑟夫带着继承的一万多美元遗产,来到韦斯特菲尔德的公路边,在那里,他早就看中了一家不错的小旅馆。这家旅馆原本附属于当地驿站,向来往的旅人提供食宿,随着名气上升,后来便开始向附近居民提供生活服务, 从作为酒吧、杂货店,再到组织舞会,成了当地的“商业中心”。

约瑟夫之所以想要投资旅馆业,和他多年来四处谈生意的经历有关。生意途中,颠簸的公路旁总会有这样的小旅馆,住宿之后,约瑟夫深感其舒适与方便。当知道小旅馆打算出售之时,他第一时间买下了旅馆连同驿站,还花费2000美元,买下了马、家具、食品和酒水,并把整个旅馆翻修一新。

一个月之后,约瑟夫发现驿站没有什么利润,于是果断选择将驿站折价,以900美元的价格卖出,虽然这笔生意没什么赚头,但他得以开始专注旅馆生意。

长袖善舞的约瑟夫的确适合做旅馆老板,比起当守着田地的乡绅,这里的事业更加精彩,很快能把本钱赚回来。约瑟夫还发现了另一条生财之道——贷款。住店的客人大多是生意人。他们时常急需现金,而约瑟夫总能在紧迫关头从柜台下面抽出一沓钞票,即使客人们需要因此付出较高利息, 他们依然感到幸运。

或许,这就是摩根家族最早的金融事业了。

约瑟夫的眼界开阔起来,生意之余,旅馆客人们的酒后闲谈,始终撩拨着他的心弦,让这个年富力强的男人渴盼着去东海岸的那些大城市,一睹繁华世界,这才不枉此生。

1816年11月,约瑟夫将走出去的第一站选在哈特福德镇中心,他买下了政府街北面那家明亮大气的咖啡屋。当然,16000美元的购买价格实在不菲, 为此约瑟夫将原来的小旅馆卖给了堂兄。

喜好交际的性格,让约瑟夫在经营咖啡馆时受益匪浅。哈特福德的城镇规模更大,行走商旅的主顾更多,许多人长期泡在咖啡馆里,因为彼此的利益和感情,许多人都非常亲密,也和老板约瑟夫成了好友。

为此,咖啡馆里频繁举办私人宴会,商人们周末聚在一处,莺歌燕舞, 好不热闹。为让环境更加怡人,约瑟夫添设了音乐室、书房和餐厅等,将原本格调不高的咖啡馆变成了整个哈特福德最上等的社交会所。

两个月后,约瑟夫将自己的家正式搬到哈特福德的俄塞勒姆街,那一天是1817年1月12日。不过,精明的约瑟夫并没有卖掉在西斯普林菲尔德的地产,他希望妻子和孩子们可以不时回去休养、度假、亲近大自然。

约瑟夫成了镇子上的知名人物,当地的头面人物纷纷来到家中拜访他。对摩根家族而言,这是令人激动的变化,说明摩根家族的人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步入了上层社会。

不久之后,摩根咖啡馆迎来了一件大事。

1812年的战事里,出身哈特福德的麦克唐纳海军准将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市长决定要举行授剑仪式来加以表彰,仪式地点定在咖啡馆的会议大厅中。听到消息之后,约瑟夫相当激动。他认真地准备着,将墙上一排排爱国先贤的相片擦拭得锃亮,又用常青藤装饰了略显古旧的大厅,28种酒被陈列在长条桌上……当晚,简短而热烈的仪式之后,来自哈特福德和周边城镇的名流和贤达人士,在这里度过了快乐难忘的时光。

约瑟夫的确天生是个好老板。这次仪式的成功让他更加全心全意扑在店里,为了让每个顾客满意,他几乎不愿离开咖啡馆一步,他不断地解决着问题,甚至为顾客提出的一项建议而忙碌上几个月。

在这种近乎偏执的努力下,摩根咖啡馆焕然一新:在这里,绅士们在客厅悠然自得地饮酒聊天,或者在阅览室里读书看报消磨时光;女士们翩翩起舞,或者喝着加了糖块和牛奶的进口咖啡;联邦共和党人在这里召开会议; 生产促进协会在这里举行联谊,消防部门在这里商量事务,而哈特福德市市长的就职舞会,也首次选择在这里进行。更不用说,当外地来了新鲜的剧团或者有什么重要演出,也一定会选择摩根家的咖啡馆会议厅来举行首演。

总而言之,约瑟夫的咖啡馆变成了俱乐部,变成了剧场,变成了新闻发布会现场,变成了各种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集散地。咖啡馆几乎就是哈特福德的缩影。

新的投资项目也随之逐一进入约瑟夫的视野。康涅狄格轮船公司为了建造长达1000英尺的康涅狄格桥而发行了总价10万美元的股票,约瑟夫大笔购入,成为公司的股东。与此同时,他对附近的伊利运河也有很大兴趣,并购买了运河的股票,此外,他还认购股票支持修建巴尔的摩到俄亥俄州的铁路……总之,和交通有关的一切事项,他都很关心,因为他认为,伴随着城市的扩大与经济繁荣,交通事业必然是最先受益的。

到1819年,凭借积极的投资,约瑟夫成为地方航运业和铁路的大股东, 更是康涅狄格轮船公司的董事。

幸运女神的翅膀悄然覆盖着摩根家族。由于她的垂青,约瑟夫一家从乡村走进城市后,没有碰到任何阻碍,生意一帆风顺,社交面也不断扩大,知名度迅速提升。未来,更大的商业成功,正迫不及待地向约瑟夫招手。


一把火烧出大生意

1829年,约瑟夫将咖啡馆以22000美元卖出,然后以相当实惠的价格,买下了位于城镇主干道上的一家城市旅馆。

旅馆有50多套房间,因经营不善而停业。买下旅馆之后,约瑟夫照例进行装修,他将家具和床垫全部换掉,新地毯、装饰品和墙壁上的油画,全都是约瑟夫亲自去纽约采购的高档货。

这笔开支的收效立竿见影。旅馆重新开张后,整洁干净、高档贵气,入住率大增。这次成功投资,让当地舆论为之瞩目,报社记者纷纷叫好,说约瑟夫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功。

对这样的报道,约瑟夫没有在意,他也不喜欢被媒体以这样的方式关注。摩根家族固然和当地名门没什么不同,但“低调”就是他们最大的特征。平日里,这个五口之家连自家专用的马车都没有,约瑟夫出门谈生意只会选择小马车、公共马车或者船,直到这一年,他才给家里买了辆四轮四座的马车,用于全家旅行。

但很快,约瑟夫就发现,新马车买迟了,大女儿玛丽在1832年嫁给了一位年轻教士,二女儿露西也在同一年嫁入了哈特福德当地名门。约瑟夫知道女孩们迟早要走出家门,也尊重她们对感情归宿的选择,不过他所期待的家人一起乘马车旅行则难以实现了。此时,家中只剩下小儿子吉诺斯还在读书。

家庭负担减轻,约瑟夫有了更多时间参与政治,他得到了莫大的政治荣耀作为回报:1833年,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在巡访新英格兰地区时途经哈特福德,他专门来到约瑟夫的城市旅馆,和约瑟夫以及当地其他市政官员共进晚餐。

约瑟夫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1835年,约瑟夫决定不再从事旅馆业,而是专门从事投资业。他宣布出售旅馆,由于一时没有买主,就改为先租赁出去,以八年为期,获得了8000美元。同时他坦率地保证,如果租赁期未满而房产有了买主,那么就会按照比例予以退款。

料理好生意,11月19日,约瑟夫和妻子莎莉回到了在哈特福德俄塞勒姆大街上的家中。大宅子里,有他多年来从不同城市购买的家具、地毯和饰品,却没有了以往的一对娇女承欢膝下,儿子也去了寄宿学校,偌大的屋子只有夫妻两人居住,清冷而寂寞。

12月,纽约传来的大火消息让约瑟夫不再感到无聊。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但对摩根家族来说却是新的契机。

那时的纽约,已经是全美国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越来越多心怀梦想的人迁移到纽约去。在短短十余年间,纽约人口迅速上升到20万,如此密集的人口和贫瘠的城市基础设施,再加上不断扩大的贫民区,为灾难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1835年12月16日,华尔街上的一栋房子着火,火势原本不大。但天气严寒,冻住了自来水阀门,大火因无法及时扑灭而迅速蔓延,整条街都陷入了火海,仅建成8年的股票交易所烧得只剩残垣断壁,其他许多建筑也被烧毁。

12月17日,约瑟夫接到消息,大火的损失估计在1500万美元以上。这个数字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不少遭遇了资产损失的商人心痛之余翻出了当初的投保合同,以为能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但几乎每家保险公司都把矛头指向纽约市政府,指责他们没有制定安全规章,没有控制建筑质量,导致工程和消防全都是问题。总之,投保无效,赔偿无门! 

早在1819年,约瑟夫进行一系列对外投资时,就成了伊特纳保险公司的股东之一。现在,他很想知道伊特纳保险公司会怎样做。

其他投资者早就坐不住了,他们已经聚集到公司里,议论纷纷、惊慌失措,眼尖的人看到大股东约瑟夫的身影,立刻高声喊道:“摩根先生,我自愿放弃股份,请你把我的股份买去吧!” 

似乎是连锁反应一样,十几个声音此起彼伏,内容几乎一模一样,都希望尽早从这样的灾难中脱身。

约瑟夫·摩根反倒淡定下来,他望着这群慌乱的投资人,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心中成形。

“诸位股东,我可以买下你们的股份。”等声音稍微小了点,约瑟夫紧皱眉头,摆出无奈的样子说道。

人们几乎能听到彼此心里石头落地的声音,表情也轻松了许多,他们把约瑟夫当成救命稻草,希望他此刻变成“有钱的傻瓜”。

约瑟夫环顾四周,继续“无奈”地说道:“保险公司重组,我一个人财力恐怕不够,有没有其他人能和我一起冒这个险?” 

话音落下许久,周围没有一个人搭腔。又过了几分钟,有个中年人站了起来,他也是伊特纳保险公司的股东,看到约瑟夫毫不推脱的态度,不由心中一动,愿意一起冒这个险。

最终,两个人凑了10万美元,买下了其他董事自愿放弃的股份。就这样,伊特纳保险公司成了摩根家族控股的第一家保险企业。

接手伊始,约瑟夫面对的就是令人头疼的赔付问题。他摆出一不做二不休的姿态,利用一切渠道放出消息,说自己就算把所有家族产业卖掉也要完成赔偿。同时,约瑟夫在几天内派出十几个代理人,专门赶往纽约开始处理赔偿事项。这些代理人让蜂拥而来的商人们回去准备好材料,然后上交过来等待公司审核,再按照程序进行理赔。

消息不胫而走,在一帮赖账保险公司的反衬下,“伊特纳”三个字成了信用保障的代名词。纽约的商人们认定,原本精心挑选的保险公司都不靠谱,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伊特纳保险公司才足以信赖。于是,许多人选择从其他保险公司退保,然后找到约瑟夫派出的代理人,要求填写保险单申请表, 许多人根本没有在乎价格的变化——约瑟夫接手公司时规定,投保费用升高到过去的两倍。

就这样,赔偿行为变为广告营销。约瑟夫虽然支付了许多钱,但同时却又在源源不断地收获更多的信任和金钱。结算下来,那些退出公司的股东后悔不已——约瑟夫不仅全身而退,还在纽约净赚了15万美元。

借由这次华尔街火灾的理赔事件,摩根家族收获了第一桶金,并掌控了具有良好信誉的保险公司。因为约瑟夫个人的诚实信用和冒险精神,整个家族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仅仅是几年以前,这个家族还只是偏僻小镇里的富农,但约瑟夫却把摩根的名字带进了纽约。作为出生于农场的一代,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约瑟夫会经常怀念农场静谧的早晨和美好的夕阳,但在家族历史的长河中,他注定是家族最后的农场主。


皮博迪是个好教父

在约瑟夫·摩根肩负起华尔街大火赔偿重任的同时,另一个商人也正面临着时代交付的重任。

这个人叫乔治·皮博迪。未来,他将成为摩根家族事业的“教父”。

皮博迪个子高大而强壮,有着清澈的蓝眼睛,脸上布满皱纹,连鬓胡子、肿眼泡,黑头发整整齐齐地梳理着,看起来宛如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事实上,这个商人过着几乎和学者一样规律的生活,这与他童年的经历有关。儿时,皮博迪家境贫困,十几岁就辍学工作,和哥哥到杂货店干活,维持寡母和六个弟妹的生计。等成年之后,他连恋爱和婚姻也无暇顾及,每天有十个小时忙于工作,即使是晚上和周末也很少休息。

就这样,皮博迪逐渐成为马里兰州受人尊敬的海外贸易商,他在伦敦有很多客户,于是开始利用个人影响力向伦敦市场宣传“美国是最好的投资对象”,借此帮助州政府卖出更多债券。

但1835年,皮博迪碰上了些小麻烦,他不得不踏上跨越大西洋的海轮前往伦敦。此前,美国各州政府陷入空前的债务危机,由于项目建设的热潮涌动,从铁路建设到运河开凿,再到公路的修建,都要借助各州发行的大量上市债券来获取资金。但资金投入后却暂时看不到收益,一些州开始拖欠利息,马里兰州的议员们很快也按照“民意”吵嚷起来,说必须要拖欠利息, 不能让外国银行家卡住政府的脖子…… 

由于债券大都在伦敦上市,马里兰州政府派出三位特派员去谈判,乔治·皮博迪就是其中一位。

伦敦是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是国际贸易通用货币。伦敦银行家们沐浴在拿破仑战争最终获胜的光环中,自命为世上强者。巴林、罗斯柴尔德这些家族金融企业所能调动的金钱,比全世界任何一国政府都要多,他们的地位高高在上,难以企及。但在伦敦,人们找不到“巴林”或“罗斯柴尔德”银行的牌子,公司使用的信笺也没有笺头和标志,既不开设分部,也不招揽业务,只和特定的客户建立单线的业务关系……即使如此,各国政府的代表还是排起长队,接近银行家们,试图获得财力支持。

来到伦敦之后,其他两个特派员很快败阵,失望返程。皮博迪却凭借手腕和关系,邀请了十几个银行家参加宴会,他为马里兰州担保说,现在只是暂时拖欠利息,并进一步巧妙地解释说,应该向马里兰州继续提供新贷款, 才能保障他们继续偿还。最终,这些银行家们不仅没有中断贷款,反而又加拨了800万美元。

英国政治家乔治·欧文评论说 :“皮博迪简直就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了这笔钱。”马里兰州政府想为这份面子给出佣金60000美元,但皮博迪表示自己分文不取。

这次成功,让皮博迪意识到自己在伦敦的影响力。

1837年,没有家室的他迁居到了伦敦,在穆尔门街31号开了自己的商号。这间办公室看起来相当简陋,除了几张书桌、一个红木柜台和一只保险柜之外,了无他物。但皮博迪走进了新的圈子,这个圈子里全都是卓越的商人,成员们各自做生意,同时又为其他不同生意提供资助,他们是无形的银行,没有存折、出纳和账户,却做金融业务,包括融资、发行股票和债券,再向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豪门贵族发放贷款。

虽然搬到了伦敦,但皮博迪依然保持着爱国者形象。他宣称自己的公司是“美国商号”,并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国人驻伦敦”的代言人,他曾经一周内宴请了80位来访的美国人,然后带着其中35人去观赏歌剧,丝毫不在意老式贵族们对这些美国暴发户们的鄙视和不满。

可惜,美国却没有给予这位爱国者应有的回报。尽管皮博迪四处演说, 宣扬美国经济的大好前景,但未来的十几年中,美国进入了“饥饿的40年代”,各州政府的债券价值一路狂跌,每美元债券跌到50美分,不少州政府始终拖欠债务不愿归还。这导致美国形象在整个欧洲的投资界大为受损,被痛骂成流氓、骗子和忘恩负义之徒。

当马里兰州此后又一次开始拖欠利息时,《泰晤士报》毫不客气地评论说,虽然皮博迪是“最清白的美国绅士”,但是改革俱乐部还是曾经投票拒绝他加入,毕竟他是一个“拒付债务的国家的公民”。皮博迪很沮丧,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写道,自己希望有一天在欧洲承认自己是美国人时,能够不必为国家的品行感到脸红。

为挽回信誉,皮博迪自设基金,用于扩大在马里兰州的还债宣传,从议员到政府官员,他都一一付钱加以拉拢,馈赠名单中还有那些知名牧师,请他们在布道时宣讲尊重合同是神的意志。

努力终见成效,赞成偿还债务的辉格党入主州政府,马里兰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开始重新还款,皮博迪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

到19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终于走出了萧条,相比之下,革命火焰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动荡的时局让人们更看重美国债券和股票。皮博迪终于为祖国而自豪,他在伦敦社交界变得更加活跃。

皮博迪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他为不同的交易提供融资贷款,他和中国进行丝绸贸易,又把铁轨出口到美国去,到19世纪50年代时,皮博迪已经积攒了将近2000万美元的个人财富。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的金融巨头,个人每年的花费只有3000美元, 吝啬到不愿意给自己买一辆马车,曾经有人见过他在寒冷冬雨中站在街头等一便士的公共马车,足足等了20分钟。还有人传说,皮博迪每天中午在办公桌旁吃过午餐后,派勤杂工去买苹果,他给勤杂工两个便士,找回的零钱是半便士,但他每次还都要将零钱“残忍”地要回去,从不会慷慨地作为小费付给望眼欲穿的勤杂工。

皮博迪并不掩饰他的吝啬,和朋友的书信中,他承认自己“经历了太多的金融恐慌,虽然没有遭受损失,但并非没有见过巨额财产被席卷一空的景象,即使是我自己的钱,我也必须要小心谨慎”。

与这种“近在眼前”的吝啬截然不同,皮博迪对“远在天边”的公共事务乐善好施。1857年,他出资建造巴尔的摩的皮博迪学院,1862年,他又捐献15万英镑给信托基金,改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区。

后来,严重的痛风与风湿病开始骚扰皮博迪,他自知老之将至,由此对慈善事业变得更加慷慨,他将一座历史博物馆、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的博物馆捐献给耶鲁大学,然后又为美国南部被解放的黑奴设立教育基金。

对生意上的事情,皮博迪更有长远打算,他知道,自己必须要选择精英来继承公司。此前,他从未让任何人真正分担过商号的管理权力,办公室经理查尔斯·古奇对商号有很小的管理权力,但在皮博迪面前,他永远都只能像低等办事员那样顺从,根本没办法成为对等的合伙人。按照当时通行的做法,皮博迪可以挑选直系亲属接手,但皮博迪终身没有结婚,只有一位情妇,两人育有私生女,根本不能继承产业。

皮博迪对继承人选设定了严格要求:对方必须是美国人,而且要有家庭,有着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同时像他一样喜爱并擅长交际。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短时间内很难找到继承者。

皇天不负有心人,到1853年,“教父”皮博迪终于发现目标,此人符合所有条件,足可承担重任。

他就是约瑟夫·摩根的独子——吉诺斯·斯潘塞·摩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