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访新加坡

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上下卷) 作者:周有光 著; 张森根,向珂 编


两访新加坡

1987年和1988年,我两次应邀到新加坡作学术访问。在我到过的世界各地之中,新加坡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它引起我思考:思考中国的未来和亚洲的未来。

赤道上空的最亮星

亚洲南端的地形像是一个巨大的海蚌,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是海蚌的两扇蚌壳,中间夹着一颗光彩闪耀的明珠:新加坡。华人称它为“星岛”。“星岛”是赤道上空的“最亮星”。1409年和1414年,中国郑和的远航船队曾两次访问此地。

这个花园城市之国,只有618平方公里的土地,等于北京市的十分之一;人口250万,等于北京市的四分之一。新加坡的朋友对我说:我们几乎没有土地、几乎没有资源,只有250万人的决心和努力。1965年独立,20年来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已经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新加坡是旅游的有名地方。到新加坡去旅游的人数,多的年份超过新加坡的人口总数。据说到新加坡去旅游的目的之一是,想亲自看看这个新兴共和国快速起飞的“奇迹”。当然,新加坡的天然风景和游乐设施也有旅游引力。

新加坡有一个一望无际的植物园,种植热带植物3000种,储藏标本50万件。植物园的中间有一个“胡姬花园”。“胡姬”是orchid的音译,它是品种繁多的热带兰花,终年盛开,五彩缤纷。胡姬花是新加坡的国花,花朵用电镀方法镀上黄金,变成金花,这是最好的装饰品和旅游纪念品。出我意料之外,在五彩缤纷的胡姬花中,看见许许多多五彩缤纷的新娘,正在各自忙碌地拍照。名花和美眷,彼此增光,胡姬花园成了新娘的天堂。

新加坡的飞鸟公园,哺育着3000种飞鸟,据说是世界第一。从山崖的顶部张开一个巨大的钢丝网,把大树、鸟儿和坐在小电车上环顾的游客都罩在其中。鸟儿和游客近在咫尺,陶然共乐,大家觉得自由自在,不知道都在钢丝网的笼罩之中。树上的录音机唱出鸟儿的情歌,鸟儿受骗,飞来应和,也唱起情歌来。真的情歌和假的情歌,鸟儿和游客都不知分辨,愉快倾听。另有一个蝴蝶花园也同样用钢丝网罩了起来,有翩跹飞舞的各种蝴蝶儿,在花丛和游客之间穿梭往来,几乎可以伸手接触。古人用顽石补天,今人用钢丝网补天。天然要经过人力加工,才成为更美好的天然。

新加坡还有“高与云齐”的过海缆车,可以通到圣陶沙岛游乐场,晚间有场面广大的音乐喷泉。博物馆、动物园、水族馆、鳄鱼场、蜡像馆、海水浴场,以及其他说不全的许多游乐去处,使游客目不暇接。佳节夜晚,整个城市披上灯光的彩衣,黑夜比白日还要光亮,疑是月宫举行宴会,盛况不亚于纽约或巴黎,而秩序胜过它们。中国城、阿拉伯街、小印度市,各有民族风光。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可是这一切都不是使新加坡成为“奇迹”的条件。

荒岛变宝岛

其实,新加坡也有天然资源,那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印度洋和南中国海之间的枢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后,它成为欧亚之间过往船舶的燃料补给站和国际贸易的转口港。19世纪后半,勤劳的华工络绎前来,开锡矿、种橡胶,成为当时人烟稀少的星岛移民。荒岛变为宝岛,是几代华工的血汗凝成的。

今天,新加坡站立起来了:有巨大的集装箱码头和造船修船厂,有先进的海上钻井设备工厂和炼油中心,有100多家银行的东方金融中心和电信中心,有每分钟起落一架飞机的国际机场,成为以智力密集工业为主的先进工业城市,每年出口价值相当于半个中国大陆。

城市国家最怕人口爆炸。新加坡曾经希望一对夫妇只生一对儿女。20年来,由于教育发展,文化和生活提高,人民自动节制生育,几乎不到两个儿女了。生育的多少,跟文化水平成反比例,全世界没有例外。新加坡现在有放松节育的意向。

一位英国老教授对我说,大英帝国瓦解,兴起几十个独立国家,只有新加坡创造了高速发展的“奇迹”。新加坡是一个福利国家,例如它实行“住者有其房”的政策,使80%以上的住户有自己的公寓套房(组屋)或者独院住宅,但是它的人民没有成为“铁饭碗”的懒汉。新加坡政府有时很专断,例如在马路上吐痰一口要罚钱5000元,但是这里没有个人迷信。新加坡的起飞究竟有何秘密呢?这位教授说,他相信某些新加坡人的说法:“没有秘密,只靠常识。”如果要找出基本的起飞原因,那就是两件不是宝贝的宝贝:教育和民主。

教育和民主

跟其他新独立国家一样,新加坡独立以后的首要工作之一是兴办教育,使原来得不到良好教育的广大人民走出愚昧的时代,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现代国家公民。兴办教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用什么语言?新加坡规定四种官方语言: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华语;实行以英语为主要语言、以民族语言为第二语言的“双语言政策”。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持政治稳定、消灭种族摩擦。

英语是行政、法律、贸易、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语言,通过这个事实上是“国际共同语”的英语,新加坡跟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文化和经济联系。马来人占全国人口的15%,马来语是东南亚的区域性通用语言,由于历史的原因,规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唱国歌用马来语:Majulah Singa pura(前进吧,新加坡)。淡米尔语是人口占5%的印度人的主要语言。华语是人口占77%的华人的语言。

但是,“广义的华语”是几种相互听不懂的方言。华人学校将用几种不同的方言上课呢,还是用一种统一的“狭义的华语”上课呢?新加坡决定用统一的“华语”。这个决定很不简单,需要用极大的努力使其实现。华语在台湾称为“国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多说华语、少说方言

据说,李光耀在竞选总理之前,用三年时间,努力学习华语,他竞选演讲用华语,受到华人选民热烈欢迎。1965年独立以后,推广华语是新加坡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到十年,大见成效,做到:在学校里多说华语、不说方言;在社会上多说华语、少说方言。1979年之后,李光耀亲自主持的“华语运动月”有逐年不同的主题:1980年是“华语家庭讲华语”,1981年是“在公共场所讲华语”,1982年是“在工作场所讲华语”,1983年是“在巴刹(市场)和小贩中心讲华语”。华人见面不能谈话的时代在新加坡从此结束了。

1987年我应“新加坡华文研究会”之邀,跟新加坡教育界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语文问题。我的讲稿都在《华文研究》杂志上发表。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采用简体字,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学习汉字的注音符号。在新加坡郊区遇到在路边卖菜的妇女,我问她:能说华语吗?她高兴地用华语回答:能!我问:你在家里讲什么话?她说:厦门话。简单的问答,说明了新加坡华语运动的成功。

1988年,我应邀参加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的“语言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11个国家的特邀发言人19位,以及其他国家的参加者近百人。在东南亚和大洋洲,大战以后的语文发展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拉丁(罗马)化,例如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两国,规定采用相同的共同语和统一的拉丁化正词法;菲律宾采用拉丁化的“他加禄语”作为国语,称为菲律宾语。另一个特点是英语化,例如新加坡、菲律宾和其他一些国家都用英语作为行政语言。他们认为,语言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语文、教育和经济方面,新加坡树立了东南亚的成功典型。

没有围墙的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世界第一流的校园、设备和师资。它是一个开放国家的开放大学,名副其实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住在市区中心的阿马拉宾馆,每天进出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真的没有找到大学的围墙。各国学者来到新加坡大学讲学,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青年以能来此求学为光荣。知识没有国界。

新加坡原来是一个英国殖民地。它明智地保留了英国人的优良传统,革除了殖民地的不良制度,树立了真正独立的共和国风格。人们说,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是东亚“四小龙”,新加坡人不乐意听这样的“恭维”。他们说,新加坡不是殖民地、不是一个省、不是半个国家,而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国。这是傲慢吗?不是,这是认真对待自己!

为全世界华人争光

由于中国大陆过去长期封闭,我对新加坡的独立经过看不到详细的报道。近年来到美国讲学和探亲,看到旧杂志里讲,新加坡是被马来西亚赶出来的,因为“穷而且愚”的华人太多,不受欢迎,当时李光耀都哭了。我大吃一惊!后来在《大英百科全书》里看到,新加坡是被“请”退出马来西亚的,新加坡接受了这个“请”。修辞绝妙!不论是“赶”是“请”,当时新加坡的困难,可以想见。20年后的今天,新加坡成了东南亚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东盟”六国对它“马首是瞻”。“事在人为”!我的美国亲戚说,新加坡华人为全世界的华人恢复了名誉。

可是,新加坡有它脆弱的一面。“高精尖”的产品,主要出路是销售到美国。美国市价大起大落,使新加坡像是一叶小舟在波涛中航行。人们说,美国打一个喷嚏,新加坡就感冒了。弹丸小国,要想高速度发展经济,不能不依赖购买力强大的发达国家,而这种依赖也跟经济大国的经济波涛牵扯在一起。

不但出口要依赖外国,连水源也要依赖外国。新加坡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80%取之于邻国。水是生活和工业的生命,不能一刻缺少。只要邻国把水龙头一关,新加坡就要干渴而死!这不是生死掌握在别人手掌之中吗?是的,但是事实也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因为,只要邻国不失去理智,不至于做出损人而不利己的荒唐事儿。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大家知道,中国大陆的战后革命,引起东南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反共反华风潮。万千华裔遭受难于形容的灾难。至今,新加坡余悸未消,在邻国没有全部跟中国恢复邦交以前,不敢先行建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新加坡的心境。也是由于有这样的心境,所以不会产生“夜郎自大”的狂妄,而只能是兢兢业业、谨慎前进。

近年来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日本和“四小龙”所以经济起飞,是由于“儒学”的恩泽。新加坡的确重视“儒学”的研究,“儒学”的确有它不朽的意义。可是,历史告诉我们,“忠恕之道”有助于创造和平而无助于防止战争。我看不出“儒学”对新加坡起飞的“直接效果”。我看,与其说日本和“四小龙”受了“儒学”的恩泽,不如说他们受了“竞争”的恩泽。“竞争”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它使懒惰者变得勤奋,守旧者向往革新,封闭者终于开放。竞争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和民主。竞争而能创造革新,依靠教育;竞争而能公平合理,依靠民主。

旅游者都说,新加坡的公用建设是值得钦佩的。他们建国,不是“钢铁先行”,而是“交通先行”。公路交通可以跟最先进的国家媲美,小汽车相当普及,公共汽车非常方便。新加坡交通畅通,没有拥挤问题,目前并不需要地下铁道,可是已经开始建设地下铁道,为的是“未雨绸缪”。新加坡曾经考虑不办航空公司,因为国土太小,一飞就飞出国境了。后来从“远处”着眼,决定办理,“新航”成了国际第一流的航空公司。这是新加坡建设有远大眼光和长期规划的一二事例。

“二战”以前,上海胜过香港,香港胜过新加坡。现在反过来了:新加坡胜过香港,香港胜过上海。

(原载《群言》1989年第2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